3.清代王府的格局
亲王府制
王公贵族是宗室社会的上层。按照爵位等级,他们拥有一定规模的府邸。
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颁布了关于王府的条文规定的亲王府制如下:
北京的王府一般都坐北朝南,最前沿有东、西阿斯门,门外有“辖喝木”、上马石、拴马桩,对面有照壁。阿斯门内为狮子院,当中为宫门,左右石狮子对称。
亲王府基高十尺,宫门五间,中间三扇门开放(即三明两暗)。
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前墀周围护以石栏。左右两翼配楼各九间。
后殿有五间,寝室二重,各广五间。后寝殿七间,基高三尺五寸,亦叫神殿,东间是王爷结婚洞房,西间是满族风俗祭祀场所。
后楼七间,也叫遗念殿,是供奉祖先遗物处。自后殿至楼,左右均列广庑。
正宫门和殿寝顶部均覆绿色琉璃瓦,凡正殿顶房脊上均安螭吻、仙人。
门柱漆红色,梁栋用五彩云龙纹和各式花草加以装饰,但禁止用龙首。
门上的钉纵九行,横七行,共六十三颗。
正殿中设有座位,基高一尺五寸,宽十一尺,长九尺,上面有彩绘的五彩云龙。
座位后有三个屏风,上面绘有金云龙,只见五爪,没有龙首。
凡是两侧楼庑,均用筒瓦,其它房屋如库房、厨房、马厩等都用板瓦,门窗皆用黑漆。
亲王世子府制
亲王世子府基高八尺,正门五间,三门开启,基高三尺五寸。
正殿五间,基高三尺五寸,左右翼楼各五间。
前墀用石头栏杆护围,台基高四尺五寸。
后殿有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五间,基高二尺五寸。
后楼五间,基高一尺四寸。五殿内没有设座位和屏风。
殿内外房梁栋均绘四爪云蟒或各色花奔。
门的金钉与屋顶压脊均比亲王府少七分之二。其余的地方与亲王府一致。
类似亲王世子府的王府还有郡王府。
贝勒府制
贝勒王府基高二尺,正门一重,开启一门。
堂屋五重,各有五间。
屋顶覆盖筒瓦,屋脊安狮子、海马。
门与柱用红青油漆粉饰。梁栋巾金,彩绘花草。
其余与郡王府相同。
贝子府制
贝子王府基高二尺,正门一重。
堂屋四重,各广五间。
屋脊安望兽,其余与贝勒府相同。
镇国公、辅国公王府与贝子同例。
王府规制,清初期一直很规范,但后来北京王府中也有达不到各项标准者,不是间数不足,就是应起楼处只建平房。当时符合标准的王府只有顺治皇帝之次子,康熙皇帝之兄,福全的裕王府。违反规定的有郑王府,该府的殿基高度超出了规定,又用了不应用的铜狮、龟、鹤等装饰物,结果郑王爷济尔哈朗被“罢免辅政”,并罚白银2000两。
以上的各项规定只限制王府中的主要建筑,对于东西跨院的花园和住屋,限制不太严格,所以当时的王府花园的风格不同,非常吸引人。
【链接】王公府第的建筑特色
清朝王府一般在修建前,都要依据其所在地段进行规划。如主轴线在哪里,有几路建筑,府园建在什么地方等。
府第大门一般不直接面对待道或胡同。王府大门为五间启门之形式,多为单檐歇山顶,檐下施三至五彩斗拱,绘龙绵彩画,亲王府大门可覆绿琉璃瓦。
楼庑建筑,布局采取完全对称的形式,翼楼间数也有明确规定,亲王府七间,郡王府五间。所有建筑都可施不同等级彩画,主体庭院面积宽广、建筑雄伟,给人以辉煌壮丽之感。
按规制,后殿可设于大殿。但多数王府并不设后殿,而是将后殿与寝门合二为之。
寝门是前朝后寝的分界线,相当于故宫乾清门,其形式也与乾清门形式差不多,门与两庑相连,围成封闭的内寝院。
进入寝门,正面为寝殿,个别的府中寝殿前加建三至五间抱厦,两侧建有配殿、顺山房。这组建筑是亲王或郡王及其福晋起居之处。
王府的最后一重院落在寝殿后面,正中为两层的后罩楼,亲王府九间,郡王府七间。自前庭院至后罩楼共五重院落,构成了王府建筑的主轴线。
主轴线上的门、殿、楼、寝都有严格的建造规制,因此,绝大多数的王府在规划建造时,为避免逾制,一般会在一处或数处宁可低于朝廷的规定以免逾制。
清定鼎北京后,来不及建造王公府第,因此清初沿用明朝旧宅府库。
当时,北京内城居民在一年之内陆续迁到外城居住,明朝的达官贵人或投降或殉难或流亡,有许多闲下来的宅邸可以使用,所以清初的王府面积宽广,辅助房屋数量多,而且院落也很宽敞。
在康雍乾盛世,由于王府规制颁行,工部则例等有关制度也陆续完备,这时的王府规模便基本上程式化、定型化了。
清朝王公府第属于国有财产,它一直是由内务府掌管的,只是在辛亥革命后由隆裕皇太后降诏赏作私产的。
由于它是国有财产,有些府第分配过几次,曾有数王分别居住。如内城西南隅太平湖的府邸,清初为贝勒喀尔楚浑宅,乾隆四十九年为荣郡王府,清末为醇亲王南府。
王公府第之间,最富艺术特点的是各府的花园部分。地处东直门内的履亲王府、太平湖的醇亲王南府、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北府、三转桥的恭亲王府都是把水引入花园的,这是园林景象的一大奇观。
王府建筑是仅次于皇宫的建筑群组,也可以说,王府为缩小的紫禁城。清王朝共分封了100位宗室,100位满族贵族,还有100余位蒙古族贵族及汉族贵族。在北京内城,先后应有品级不一的王公府邸大约有270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