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已辟为旅游景点的王府

恭王府

从清朝入关算起,一直到结束,一共经历了十四代帝王,被封为王的就有十代帝王,历代皇子中有亲王、郡王,封号的有七十位,他们的王府遗址有五六十处,可保存完好的没有几个。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17号,是第一代恭亲王奕的府邸,占地100多亩,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也是现今北京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王府,其前身是和珅的宅第。

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其建筑不仅规模宏伟,富丽堂皇,而且环境也十分优美。

恭亲王府坐北朝南,有两重正门,大门面宽三间,门前有一对石狮子;二门面阔五间。

整座王府布局分中、东、西三路建筑。穿越三门便是中路建筑正殿和东西配殿,后面为后殿和东西配殿,后殿称“嘉乐堂”。

这些建筑均严格按照王府的有关规制,主体建筑的屋顶均覆盖有绿色琉璃瓦,屋脊装饰有吻兽。东西配殿等附属建筑的屋顶均以筒瓦覆盖。

东路建筑的正厅称“多福轩”,这是恭亲王奕会见宾客的场所,穿过正厅便是后院厅,称“乐道堂”,是恭亲王起居处。

西路建筑正方面阔五间,叫“葆光室”,后面是面阔九间,叫“锡晋斋”的后厅,厅内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作为隔断,使该厅看起来曲折圆环。

在正厅与后厅之间的垂花门上方,悬有“天香庭院”的匾额。在三路建筑之后,有50多间、全长160多米的两层后罩楼,东部称“瞻雾楼”,西部称“宝约楼”。楼中间有一过道,穿过去就是王府花园。

花园南北约长150米,东西宽170多米,又称“萃锦园”。正门为西洋建筑风格的石拱券门。左右有青石假山,迎门立一座刻有“独乐峰”三字的高达5米的柱形太湖石。石后有一形似蝙蝠的小水池。

水池之上有一座小桥,水池后有一面宽五间的“安善堂”,东西各有配殿,其东有配房“明道堂”,其西有配房“棣华轩”。

越过安善堂有一方形的水池,池中有一组假山。

中路最后一组建筑是五间正厅,左右还有形似蝙蝠之两翼的耳房,又称“蝠殿”。

除此之外,在院内还有大戏楼、怡神所、韬华馆、澄怀撷秀、诗画舫、海棠轩、益智斋、花月玲珑、凌倒影、天香庭院、妙香亭、秋水山房等一系列建筑。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死后,其次子载滢的长子溥伟袭封为第二代恭亲王,继续住在府中。

民国后的20年代,溥伟将恭王府及其花园以9万银圆押给了西什库教堂。后因溥伟无力还押款,德国人以108根金条买下了王府产权,办起了辅仁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恭亲王府先后由艺术师范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使用为了办学,先后拆除了一些建筑,如花洞、花神庙、前院的四合院等,盖起了几座楼房,1982年恭王府和王府花园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恭亲王府是真正作为原王府对游客开放的王府。

醇王府

醇贤亲王奕譞为道光帝第七子,俗称七王,咸丰十年与慈禧的同胞妹妹结婚,同治十一年晋封亲王。

醇亲王府南府在太平湖畔,因其次于光绪帝生于此,醇亲王在光绪继位后搬出,到后海北河沿的一王府居住,这里即为醇亲王新府,也叫北府。

醇亲王北府,最早是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的宅邸,乾隆年间曾被和珅占有。和珅垮掉后,此府又成为了成亲王的府第。醇亲王入住后,加以扩建,占地达80余亩,极为广阔。

醇亲王北府的修建着重点在花园与住宅,修建以后的醇亲府邸可以大致分成正院、住宅、花园及马圈。另还在果子市建有醇亲王祠堂,府东建有曰“龙华寺”的家庙。

进入外院后三门,即为王府的后门。平时出入均由东西阿斯门进出。

二门内就是正殿,即银安殿,面阔五间,东西各有配殿。

后院有前、后之分,前院以专供奉神、佛和远祖的神殿为主。后为罩楼,面阔九间,举行各种庆典即在此。

正院东部有饭房、司房等。住宅部分由三个院落主体,即:“宝翰堂”、“九思堂”、“思谦堂”,再加上东跨院的“任真堂”、“树滋堂”、“信果堂”等配合组成。

宝翰堂又叫大书房,包括五间北房,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五间。

其后的院落,正厅名九思堂,院为正方形,东有牡丹池,西有藤萝架,为太妃的居所。

再后面为思谦堂,为王妃的居所。

“任真堂”等为儿辈读书的小书房,位于住宅西部的花园,又称西花园,有三间正门,但并不开户,只有一个随墙门供出入。

一踏进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土石假山,经过假山,走过小桥,有一片竹林,中间有一座方亭,曰“恩波亭”。此亭两面临水,因圣上有旨引水入源,故名“恩波”。水由西引入,绕园一周,在东端流出园外。

沿着长廊一直走可到达南楼,南楼前临水有七株古树,其中两株已有200多年了。

南楼后的土山上东端有一扇面形亭,西端有三间屋子。南楼对面有南、北房各七间,戏台一座。

1949年,摄政王载沣把王府售与国立高级工业学校,现在正院为卫生院使用,是北京文物保护单位。西花园即为宋庆龄故居,她1963年入住,一直住了19年。果子市的祠堂后也改为关岳庙,现为西藏自治区政府驻京办事处。龙华寺已不存在了。马圈今为北京第二聋哑学校校舍。

醇王北府花园,现以“宋庆龄故居”对游人开放。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安定门内雍和宫大街。

雍和宫原为清代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康熙为其四子允禛修建的贝勒府。由于允禛系宫女所生,故在营建府邸时不敢太挥霍。到了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8年)允禛被封为和硕亲王之后,才向清廷预支三年王俸修建王府,即后来的雍亲王府。

允禛当了皇帝后,改名为胤禛,即清世宗雍正皇帝。他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1725年)把王府的一半改为行宫,另一半赐给喇嘛章嘉呼图克图,作为黄教的上院。

雍正死后,其棺椁在雍和宫停放一年,所以雍和宫又称作雍正祠堂。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遵照其母之意,将雍和宫正式改为喇嘛庙。于是又重新规划,扩大规模,并从蒙古招来500多喇嘛长驻于此。乾隆此举既尊母愿和其父在世时信佛之宗旨,更重要的是对蒙古表示了“怀柔”之道。稳定了边防。

由于雍和宫曾是王府,所以其建筑格局上保留了一些王府的规制,又因为其后为喇嘛庙,所以又将融合了汉、蒙、藏、满等各民族的建筑艺术。

雍和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百余庙。在南北中轴线上有七进院落,五层殿堂。

一进院落,又称牌楼院,正南是一座琉璃瓦的影壁,东、西、北分别立有一座高大的彩绘牌楼。经过牌楼便是昭泰门,此门有三座黄琉璃瓦歇山顶的门楼。

第三进院落有钟鼓、八角碑亭、铜锅院、天王殿等。

第四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亦称雍和宫殿,原是王府的正殿,殿中供奉三世佛和十八罗汉。

第五进院落有永佑殿,原为王府后寝,西厢房为数学殿,东厢房为药师殿。

第六进落的正中为法轮殿,面阔七间。大殿正中有一尊佛像,像前有释迦牟尼铜镀金像,像后有檀香木雕成的五百罗汉山。

中轴线最北端的便是第七进院落,雍宫内最雄伟的建筑——万福阁位居于此。阁为木结构,每层均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阁中供奉一弥勒佛站像。阁内的上下两层壁上,有一排排壁龛,每个龛内都有一尊小佛像,叫万佛阁。与万福阁并列着的还有永康阁和延绥阁,而且彼此相通。

如今的雍和宫作为北京著名的游览景点,受到世人的重视。

【链接】恭王府、醇王府、雍和宫导游恭王府导游

恭亲王府位于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是道光第六子奕的府邸,是北京现存清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王府。其前身是清乾隆中晚期宠臣、大学士和珅的宅第。

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后只留了一小部分以供和珅之子、额驸丰绅殷德和乾隆皇帝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夫妇居住,大部被嘉庆皇帝赐予了时任庆郡王的永磷。

永璘对和珅的宅第垂涎已久,之后其子孙小又居住了多年,咸丰二年时任辅国将军奕劻迁出,改由亲王奕所有,才改称为恭亲王府。

恭亲王府位于北京内城,建筑雄伟,规模浩大,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是其他王府无可比拟的。

王府西近前海,北傍后海,自西海(今积水潭)水域东北处人工引出一条水渠,绕经恭亲王府西墙,到南墙外,最后入注入前海(什刹海)。

恭亲王府三面环水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出任军机大臣后开始建造。在建造过程中,和珅不仅强迫居民外迁,而且还仿建了紫禁城内殿堂的建制样式,而这也成为和珅获罪的一条罪状。

这次建造工程耗时9年才完成,后来庆亲王和恭亲王等人入住其中时,基本保持了原样,恭亲王在府邸的北部建造了著名的恭王府花园。

恭亲王府占地46.5亩,由多进四合院所组成,整体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坐北朝南,正门分为两重,大门面阔3间,两只威猛的石狮分列在门两侧,二门面阔5间,都位于王府的中轴线上。

穿越二门,王府中路建筑中的正殿和东、西配殿映入眼帘,后面则是名为“嘉乐堂”的后殿和东、西配殿。建筑严格遵照王府有关规制,主体建筑均为绿色琉璃瓦覆顶,屋脊装饰有吻兽,东、西配殿等附属建筑则是灰筒瓦覆顶。

王府东路建筑的正厅,是当年恭亲王奕会见宾客的场所,名为“多福轩”。据说当年与英法联军谈判就在这里。

穿过正厅是“乐道堂”奕的起居之所。唐山大地震时,恭亲王府东路建筑损毁较多,西路建筑中,有面阔5间名为“葆光室”的正厅,小五架梁式构造,具有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后面是面阔7间名曰“锡晋斋”的后厅,厅内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隔断,显得曲折回环。

写着“天香庭院”的匾额悬挂在正厅与后厅之间的垂花门上方,东路其余建筑也毁于唐山地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路建筑之后还有一幢两层后罩楼,通长160多米,号称“99间半”,东部名为“瞻霁楼”,西部称为“宝约楼”。穿过后罩楼中间的一个过道,就可以到达恭王府花园了。

恭亲王府花园,占地面积38.6亩,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富丽堂皇。

整个花园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部假山由云片石堆筑而成,附近景色有古井、流杯亭、飞来峰、翠云岭等景。

后部则是太湖石堆筑而成的假山,共分三层:底层空道,康熙皇帝御笔“福”字竖于正中位置;中层有两只荷花缸,荷花盛开时,蔚为奇观;顶层建有供中秋赏月的小阁,阁前有平台。假山前有供主人垂钓休憩的水池。

花园的东院,矮墙围绕,花香醉人,环境清幽。“福厅”以假山为屏风,三间抱厦方向外凸出,阳光照射时间长。

醇王府导游

清晚期,爱新觉罗家族已呈现颓废之势,只有醇亲王府因为连续出了两位皇帝,显得与众不同,一时声名显赫。

按照清皇族规制,凡是王子登坐龙廷,王府府邸应改作寺庙、祠堂或宫殿,原府其他人员也应搬往别处居住。我们这里所要讲述的是被称作“南府”和“北府”的前两座醇亲王府。

醇亲王南府是第一代醇亲王奕譞的府邸,位于北京西城区太平湖东里路西。

这里原来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第五子荣亲王永琪的府邸。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醇郡王奕譞出宫时入住,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奕譞晋升为醇亲王后,该府即被称为醇亲王府。

醇亲王府,坐北朝南,分中、东、西三路,附带一座花园,现在中路各有一座面阔三间的府门与新建礼堂,前后建筑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两进四合院。

进入王府正门,府门两侧是一面八字形的影壁,绕过影壁,东、西二门映入眼帘,穿过此二门分别进入东、西两座院落。

两座院落中,东路院落保存较好,西路古建筑大部分已被拆除,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

醇亲王北府位于后海北沿,其前身是清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90年)乾隆皇帝赐于成亲王永瑆作为成亲王府。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成亲王的子孙一直居住于此,最后一位承袭成亲王爵位的毓橚已经不够在亲王府居住的资格,于是慈禧太后将这座王府赐给了醇亲王奕譞,即为醇亲王北府。

醇亲王北府坐北朝南,布局广阔,可以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是王府花园,东部是王府主体。

王府主体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体建筑,由南而北穿过的街门,面阔5间,由此可以进入王府第一道院落,即王府的外院,后面是面阔5间的王府正门,进入正门是王府正殿——银安殿。

银安殿面阔5间,绿琉璃瓦歇山顶,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面阔5间的配楼。正殿后面是一组自成院落的屋宇,穿过3间过厅,迎面是面阔5间的正房及其配房,即为王府的后寝殿。

绕过后寝殿,是面阔9间存放着醇亲王奕譞生前的衣冠和用品的后罩楼——遗念殿。

东路建筑,主要是家族祠堂、佛堂与前后四进的佣人用房等附属建筑,王府的马号位于东墙之外。

西路建筑是醇亲王平常娱乐的活动场所,由两组院落并列而成,有宝翰堂、钟灵所、九思堂、思谦堂、任真堂、树滋堂和信果堂等主要建筑。

其中,宝翰堂是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书房及会客的场所;九思堂是太妃生前居住的地方,思谦堂则是王妃生前的住地,而任真堂是溥仪和溥杰两兄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树滋堂是溥杰的住处。

醇亲王北府保存较好,风格依旧如前,现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所在地。

西部是王府花园,现在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的故居,宋庆龄先生曾在此工作和生活了18年。

醇亲王北府花园,布局错落有改,乐寿堂、畅襟斋、听鹏轩、观花室、瑰宝亭、听雨坞、南楼、恩波亭、扇亭、鸽子房等单体建筑,分散坐落在南湖四周,凤凰槐、石榴桩、葡萄架使老王府散发着勃勃生机。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和宫导游

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路东、北二环安定门东大街南侧,这是雍正皇帝继位前居住的府邸,乾隆皇帝也出生于此。亲王府先后出了两位真龙天子,所以又称潜龙邸王府。

之后一半改为佛教诵经场所——黄教上院,另一半则成为雍正皇帝的行宫。后来,这座皇帝行宫不慎被大火烧毁,遂又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将黄教上院改为皇帝行宫,命名为雍和宫。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雍和宫被正式改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但雍和宫的名称尚未更改,沿用至今。

雍和宫改建为寺庙之后,建筑格局上仍然保留着王府规制,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而有起伏。

进入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原为雍亲王府的南朝房),迎面便是雍亲王府正门(现已改名为天王殿),正门面阔5间,单檐歇山式九脊绿琉璃瓦覆盖的大屋顶,殿宇雄壮而高大;雍亲王胤禛会见文武大臣的正厅——银安殿,更为开阔明朗,殿前东、西两侧各为面阔7间、硬山重楼式配楼,一间组合成了一个宽敞的庭院。

进入面阔5间的后殿和环绕两侧的廊房,便是面阔7间的雍亲王寝殿——永信殿,该殿是单檐歇山绿琉璃顶且前后出檐的寝殿,殿宇与位于其前的后殿、廊房及位于其后的法轮殿、万福阁和绥成楼等建筑,形成了一种前后多进而错落紧凑的四合院居所格局。

雍和宫是目前北京最大的一座喇嘛寺庙,多次修缮之后,更为雄伟壮观,巍然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