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京王府今貌
醇亲王府:室内装修全部现代化
醇亲王府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清代王府。
2003年,国家对醇亲王府进行了一次现代化装修。12月8日,维修工程竣工。
这次装修对王府的排水系统、采暖系统、排雨水系统进行了全面修整,安装了中央空调及消防系统。
醇亲王府的电气工程也全部改换配电系统和电话系统,并增加了计算机局域网、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
该维修项目曾获得2003年度“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修缮一新的醇亲王府,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的办公地。
克勤郡王府: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
克勤郡王是礼亲王代善的长子,是清初“八十铁帽子王”之一,这个王位是他死后追封的,克勤郡王府在顺治年间建成,位于西成区新文化街(原名附马大街)西口路北。
公元2003年11月,克勤郡王府由北京长城建筑工程总公司所属古建公司精心修缮后,不仅恢复了王府民国时期的旧貌,还按照清王府有关规定和克勤郡王府原貌,重新建造了府门和东西配楼等建筑。
经过大修基本保持了清代王府建筑的原汁原味。目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在此上课,每逢课上,总会有朗朗的读书声传出来。
和亲王府:被李鸿章改成西式建筑
和亲王府原本是贝子府邸,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建为和亲王府。
清末,和亲王府遭到毁坏,后北洋大臣李鸿章聘请法国建筑师在王府旧址上重建了几组砖木结构的楼群。
到了民国年间,和亲王府先是被改为总理府,后又成为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执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和亲王府成为中国人民大大学清史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所的办公地点。
虽然和亲王府原有建筑只保留有面阔5间的大门和两侧门房,以及门内东西两侧厢房与门前历经沧桑的石狮,但当有人在修筑平安大道时提出将正门往北退后的建议时,还是遭到有关专家的反对,并最终保留了该王府大门的原貌。
老睿亲王府:变为普度寺院
北京的睿亲王府共有两处:老睿亲王府位于东华门外南池子以东,新睿亲王府位于东城区石大人胡同中间路北。老睿亲王府是多尔衮的府邸,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爵位后,其后嗣子孙的府邸则是新睿亲王府。
老睿亲王府最初建造在东华门外至南池子以东地区,原来是明朝皇城内南宫的所在地,清乾嘉年间沦为户部分司存放缎匹锦帛的库房。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多尔衮死后,被不断加罪,削爵鞭尸,致使王府荒废。
康熙年间被改建成玛哈噶喇庙,后又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被乾隆皇帝赐名为普度寺。民国时期,普度寺逐渐沦为民居大杂院,直到1985年普度寺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小学还占用其大殿。现在经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整治,已基本恢复原貌。
1984年,普度寺被定为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9月,居住在普度寺高台上的186户居民全部搬迁,撤并了占用普度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学,基本恢复了原有的范围和规模。
礼亲王府:院里盖起楼房
礼亲王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
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里城根南街,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从西皇城根南街南行大约200米,就是礼亲王府现在的正门。
现在礼亲王府院内己经盖起了不少楼房,院内地面已经硬化,辟为停车场。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原来的王府正门,现在变更为侧门,大门紧闭。
嘉庆十二年(1807年),礼亲王府失火被焚。现在的礼亲王府其实是嘉庆年间再次修建的,也是老礼亲王府的一部分。
早在民国之前礼亲王府就已经人不敷出,不仅将王府制药秘方贱卖给同仁堂药铺以换取银两度日,而且不久又将位于海淀镇的一座花园也抵售给了同仁堂,从而使这座王府花园更名为“乐家花园”。到了公元1927年,金睿铭在断绝经济来源并欠下数万两白银债务的情况下,为了享受往日极为奢华的贵族生活,又不得不将礼亲王府前半部租赁给了由蔡元培担任校长的华北大学作为校舍。依赖租金勉强将日子挨到公元1943年时,金睿铭更是通过日本人市谷留治郎的介绍将礼亲王府整个卖给了满洲铁路局,于是一家人不得已搬迁到吴量大人胡同的一处四合院内居住,没几年便一贫如洗不知所终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曾在礼亲王府办公,现在虽然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也是国家经济委员会的一处办公地点。
庆亲王府:用做办公场所
位于西城区定阜大街的庆亲王府,是末代庆亲王奕劻的府邸,最初这里应该叫辅国将军府,因为他入住时只是辅国将军爵位,直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奕劻逐渐由辅国将军晋封为贝子、贝勒、庆郡王而至庆亲王时,这座府邸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庆亲王府。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说,这座庆亲王府原是道光年间大学士琦善的宅第,当时共有房屋160余间,奕劻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迁居其中,直到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晋封为庆郡王时才按照王府规制予以改建。后来,随着奕劻晋封为庆亲王,乃至世袭罔替,进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领衔军机处、就任第一位内阁总理大臣,开始逐年对庆亲王府进行大肆兴建,使其成为清朝北京王府中的佼佼者。
庆亲王府位于定阜街(原定府大街)西口路北,西临德胜门内大街,东为松树街。解放前曾为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编宴会和国民党空军北平地区司令部所在地。
1949年2月,庆亲王府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直到现在,一直是解放军的办公场所,王府中部现已建有楼房,东部也有所改建,西部仍保持原貌。庆亲王府现已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孚郡王府:沦为大杂院
孚郡王府最初是怡亲王的府邸,道光十三年,道光皇帝的幼子奕穗被封为孚郡王,居住于此,从而改为孚郡王府。
孚郡王没有自己的嫡嗣,所以袭封爵位的都是继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孚郡王的第四代溥亻斤袭封为贝子。
公元1927年,溥亻斤将王府转卖给奉军将领杨宇霆;公元1930年,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迁入该府;再后来,国民堂励志社北平总部又入住其中。
位于朝阳门北小街附近的孚郡王府院内柱子上的红漆已因年久而剥落,但其主体建筑保存较好。如今,孚郡王府院内有多家单位,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等单位,西路是民宅,西院墙改建成一家餐厅。孚郡王府已被列入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恒亲王府:仅存几间偏房
恒亲王府处在二环路朝阳门段西侧,原是康熙第五子允祺的王府。
恒亲王的爵位先后承袭了十一代,但第六代的奕奎袭封时因是镇国公爵位,所以没有搬迁进恒亲王府居住,后来嘉庆皇帝的三子绵恺晋封为惇亲王正好需要分府另住,于是,恒亲王府成了惇亲王府。
如今的恒亲王府四周被高楼包围。东西两侧的灰砖院墙保存完好,院中仅存的几间房为明末清初的建筑,为了不倒塌,都搭上了脚手架。
王府北面是居民小区,东面是高档写字楼,东南面是新闻出版信息中心大厦,南面是名雅会馆,西面是外交部和海关总署宿舍楼。
循郡王府:被劈成两半
循郡王府位于安定门内大街的方家胡同,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永璋的府邸。因永璋英年早逝,死后才追封为循郡王,所以他并未在循郡王府居住过。
第一位。主循郡。府的,是成亲王永瑆的次子绵懿过继给永璋为嗣子后,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人住其中。不过,这座府邸是按照绵懿当时的贝勒身份所兴建,并不具备王府的建筑规制,原有建筑面积仅仅1200平方米,正门也只是面阔3间,东路建筑属于花园和生活区,狭小的西路建筑属于王府附属用房。如今,规制较小的循郡王府已经被分割成方家胡同15号和13号两处,西路正院15号是外交部宿舍所在地,东路花园13号是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除此之外,在循郡王府正门两侧的墙上,还挂有东城区老干部大学和东城区老干部党校的牌子,以及讹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不太醒目的标志。
敬谨亲王府:王府变实习饭店
敬谨亲王府为清太祖之第一子褚英之第三子(努尔哈赤之孙)的王府,位于北京西城区教育街路北的敬谨亲王府,是努尔哈赤长子的三儿子尼堪的府邸。
通过《乾隆京城全图》还可知,敬谨亲王府也分为三路,西路由三个院落组成,东路是一个花园,中路建筑大致有面阔5间的正门、面阔5间的正殿、面阔各5间的东西配楼、面阔3间的后殿、面阔5间的后寝和面阔5间的后罩楼等。在这座不算宏大的王府里,敬谨亲王及其后裔共生活了十四年代,光绪年间,这座王府改为了朝廷的学部,到了民国时期,又改为了北洋政府教育部。
如今,敬谨亲王府已变成了实习饭店,门口挂着“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实习饭店”字样的牌子,王府仅存的旧址大多在这个小院里;王府的后半部分为部队使用。
郑亲王府:被众楼吞掉的王府
郑亲王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的府邸。建于清军入关之初,历代袭王均有所修缮或扩建。民国后,王府先是被抵押给西什库教堂,1925年又赁给中国大学作校址。
郑亲王府在今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现在是国家教育委员会所在地。
这座王府正门虽然朱漆已经剥落,但仍不失豪宅的气派。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王府正殿,正殿前面摆放着刻有“中国华育发展总公司”字样的石刻。
现在王府仅存正殿“和乐堂”和后院“逸仙堂”,其它建筑所剩无几了。大殿正北是一栋崭新的办公楼。王府大院的北侧原是郑亲王府的后花园,现在也全是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当年气势宏伟的郑亲王府,在前后左右的幢幢高楼夹击之下,显出了悠悠岁月的历史苍桑。
淳亲王府:变成私人住宅
淳亲王府位于北京东交民巷正义路西,原系康熙帝第七子淳亲王允佑的府邸。
淳亲王府,位于御河西岸,也就是现在的东交民巷正义路一带。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允祐由贝勒晋封为淳郡王,对郡王府进行了改建,允祐之后又晋封为淳亲王,但王府原先布局基本没有变动。
到了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允祐的后世子孙奕梁已经世袭递降为镇国公,所以,人们又称淳亲王府为梁公府。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英法联军进驻北京,王府变成了英国政府的使馆,在这期间,王府东路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一座四合院和一栋英式楼房替代了西路花园,中路前部主体建筑基本保存,但后罩楼也被一栋英式楼房所替代。1950年1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收回了王府,现在是公安部和部队机关所在地。
现淳亲王府仅存的几间古建筑位于东长安街公安部家属院的东北角,其中靠近大门的大殿是老干部活动室,挨着大殿的一排古建筑现在也变成了私人住宅。
惠亲王府:已成寻常百姓家
惠亲王府是嘉庆皇帝第五子绵愉的府邸,位于现在灯市口西街路北的富强胡同6号、甲6号及23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据《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说:“惠亲王府在路北……其府即公弘异;日第。”弘异是康熙皇帝之孙恒亲王允棋的长子,在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因事被革除世子名位,也就是说失去袭封为恒亲王爵位的资格,直到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去世。到了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嘉庆皇帝赐封其第五子绵愉为惠郡王,并将弘异搁置多年的旧府邸赐予其居住。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绵愉晋封为惠亲王,该府邸也就升格为惠亲王府。
惠亲王府的狮子门已经拆除,五间东配殿亦拆,改建成机关办公楼和宿舍楼。
王府的正殿、后寝和配房尚在,其余多被改建,变为机关宿舍。在居民区的大门口,“惠亲王府”几个白色的字依稀可辨。
英亲王府:只剩几块无名石礅
英亲王府位于东华门大街路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的府邸。
阿济格自幼跟父兄征战疆场,功勋卓著,后因权力之争获罪,被赐自尽。阿济格死后,其子孙再也没有显赫的表现,其府邸也被改为光禄寺。到了民国年间,光禄寺被法国人改建为孔德学校,其旧址已荡然无存。
解放之后,北京27中学在此府的旧址上建造了教学楼。英亲王府给人们遗留下来的只有第27中校门口内的3块直径约一米,高约半米的矮石墩。里面的两块在柱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门外的一块花纹依稀可见并且有些粗糙。
定亲王府:无人再识的王府
定亲王府原是第二代礼亲王满达海的府邸,因他被改封为巽亲王,原礼亲王府随之改为巽亲王府,后来改由乾隆皇帝的长子定亲王永璜居住,便又改成了定亲王府。
其实,永璜生前并不是定亲王爵位,这一爵位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逝世后追封的,所以定亲王府应从他的长子绵德袭封时开始算起。
定亲王府位于西四南大街缸瓦市的砂锅居饭庄一带,如今已很难找到王府的痕迹。但在胡同深处有一面俨然有王府大院的气派的灰色墙壁,里面有被封死的明清建筑的大门,门前有坑坑洼洼的台阶,有人猜测,这些就是定亲王府的遗迹。
【链接】京城内屈指可数的汉王王府
北京清王府中,除了皇室宗族王爷的府邸之外,还有一些王府是少数蒙古贵族和汉族大员被晋封为王爷时建造的。这些王府的规模与满清王府不相上下,王府的主人均对清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
平西王府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投降清朝,并为清朝夺取明朝江南半壁江山立有赫赫功勋,被封为平西王,并于北京王府井大街赐建平西王府,其长子吴应熊也迎娶建宁公主为妻。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吴三桂联合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之信发动叛乱。清廷对叛军进行了全力镇压,并逮捕并处决于尚留在北京的吴应熊父子。
“三藩之乱”历时八年才被平息,位于王府井大街的平西王府也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清八旗神机营的练兵场。清朝末年,此地更为荒废不堪,之后竟成为商贩的集聚之地,最终形成了现在著名的东安市场。
靖南王府
位于北京西城区长安街路北的靖南王府,是明末降清的汉族将领耿仲明的府邸。
耿仲明的儿子及孙子耿精忠都住于此,耿精忠发动“三藩之乱”之后,他的两个弟弟因揭发有功,一位娶了贝子苏布图之女为妻,另一位娶了安群王岳东之女为妻,虽然贵为额附,不过也没有资格居住在靖南王府。乾隆年间这里成为仪亲王永璇的府邸。
义王府
位于北京东城区东长安门外的义王府,是明末降清的汉族将领孙可望的府邸。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明朝将领孙可望倒戈降清,被顺治皇帝赐封为义王,并恩准可以世袭。顺治帝不仅赏赐黄金万两,还将东长安门的一座府邸赐予了孙可望,也就是义王府。
孙可望去世后,其子孙征淇和孙征淳先后承袭其爵位。康熙十一年(1672年),孙征灏承袭爵位时,清廷隆重召开了九卿会议,许多王公大臣都曾参加,并被改封为“慕义公”。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孙征灏被削去爵位,搬往府右街居住。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孙征灏病逝,康熙皇帝为笼络汉族人心,恩准其子承袭其爵位。
此后,孙的子孙命运一帆风顺。其王府何时拆迁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