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还奖学金
盼望已久的假期开始了。玛丽满怀喜悦的心情把她的好成绩带回波兰去,好让家人高兴。她得买些礼物带给父亲、哥哥约瑟和姐姐海拉;还得给自己买上2000多千米旅途上的食品。花光所有的钱,带上满满的礼物回家,这是波兰人的传统习俗。在铁轨的那一端,有父亲、约瑟和海拉,有一个家,有饿了可以任意吃饱的食物。
在漫长的夏季里,波兰各地的亲戚宴请她,但是,她思考的问题是,秋季,怎么办?从哪里能筹集到下一学年每周10卢布的费用?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她的同学狄迪乌斯卡小姐来了,还是带着她的那把旧伞。这次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她说服了华沙的当权者们答应给玛丽一笔奖学金。狄迪乌斯卡对他们说,这个姑娘会给他们的城市带来荣誉。就这样,玛丽获得了600卢布的“亚历山大奖学金”。这笔官费是供给成绩好的学生在国外继续努力求学的。600卢布!够玛丽用15个月了!拿到手后,她赶紧回法国去了。
1893年9月15日,玛丽由巴黎写给她哥哥约瑟的信上说:“我已经在一条干净而且规矩的街上,租妥了一间住房,在第七层楼,很合适……它有一个可以关紧的窗户,若是我能安排好,不会觉得很冷的,尤其是这里有地板,而不是砖地。”
实际上并不像玛丽想的那么好。冬天到了,七层楼上的小阁楼冰冷冰冷的,冷得玛丽不能入睡,冻得直打哆嗦。本来不多的煤已经烧完了……但这算什么?一个华沙女子会忍受不了巴黎的冬天么?玛丽再点上灯,四周看看,她打开那口大箱子,把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能穿多少就都穿上,然后钻进被窝里,再把剩下的衣服都压在被子上。可是还觉得冷。玛丽伸出手背,拉过那唯一的一把椅子,提起来压在被子上边的衣服上,给自己一种有重量和暖和的自欺欺人的幻想。
清晨,起床后,她发现水桶里的水已经结了冰。不过,她还是那么热爱那些日子,关于这一点,她写了一首短诗:
她在困苦的日子里一心好学。
她周围的青年却逍遥自在,
他们追求舒适、安逸和娱乐。
一周一周,她幸福而愉快,
独自培养着高尚的志趣……
啊,流光飞逝,终于到了那一天,
她得离开那求知求艺的乐土,
踏上那灰暗的人生征途。
她不时感慨地想到,
在那小阁楼孤寂的角落里,
那里依然有人在埋头苦干,
那里充满了对命运的回忆。
1894年3月18日,玛丽在写给她哥哥约瑟的信上说:
“我们的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也许在我们最没希望的时候,各种事都会转变得很好。”
“亚历山大奖学金”帮助玛丽渡过了难关,保证了她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学习和工作期间的再也不能减少的基本生活费用。
后来,当她给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进行各种钢的磁性问题研究的时候,得到了一笔报酬。尽管这时她也很困难,也很需要钱,但她仍然从这笔收入中,省出了600卢布,送还了“亚历山大奖学金”委员会的秘书。她的这一举动使这位秘书惊愕不已。因为他从来没有遇见过偿还奖学金的事。玛丽想,在她困难的时候,能给她这笔奖学金,是对她的信任,她就应当视为“名誉借款”。只要稍有可能,就应当偿还。否则,将于心不安!也许还有不少像她当年那样困难的青年在等着用这笔钱呢!
当玛丽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之后,她更是把那些经济拮据的学生,放在自己心上。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解决求学经费问题。玛丽一向是自尊自爱的,从来不轻易开口向他人求助。可是,为了帮助经济上困难的学生,她就顾不得这许多了。她常常忍受着官吏们的冷眼,去向各有关部门为学生们争取学习经费。有时她微笑着说:“我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像赶乞丐一样把我们撵出门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