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篇

编著 王学松

插图 雷鸣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包括礼貌、礼节、谦让等内容。

礼让要求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尊重他人,讲究礼貌,以礼相待。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处理矛盾,化解纷争,才能有安宁、和平的生活环境和人人心情舒畅的人际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让”是指让贤、让功、让利,是把名誉和地位让给别人,但在应该挺身而出时就决不推让。这种“当仁不让”、见义勇为的精神是在提倡礼让的同时一定要坚持的。

尧舜“禅让”

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有一个部落首领尧,他是一个非常能干而贤明的首领,各部落在他的领导下,生活安定,日子过得也比较富足。

慢慢地,尧的年龄大了,他觉得凭自己目前的精力已无法再很好地领导各个部落了,于是就想物色一个年轻人来接替自己的职位。这个年轻人必须很有能力,也必须道德高尚,这两条都具备的年轻人到哪里去找呢?尧首先把各部落的头领召来,召开一个部落联盟会议,让大家推选。

一个头领说:“您的儿子丹朱最合适。”尧不同意,说:“丹朱虽然是我的儿子,也很能干,但他的品德还有缺欠,不可以做联盟首领。”另一个头领说:“共工也不错,他能说会道,很聪明,也很会说服人。”尧还是不同意。认为共工虽然能说会道,但不能以身作则,做部落的表率。

又经过了好长时间的推荐、讨论,有人向尧推荐一个名叫“舜”的青年,其他部落首领也纷纷表示赞同。尧听了大家的介绍以后,觉得这个青年不错,决定对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与考察。

舜很小的时候就死了母亲,父亲又娶了一个后妻,继母对舜很不好,尤其是继母自己生了儿子以后,更是对舜百般虐待。父亲是个软弱、糊涂的老头儿,对舜的处境与继母的行为不闻不问。后来,继母生的儿子长大了,与母亲串通一气,把舜赶出了家门。

舜无家可归,只好来到一个偏僻贫穷的山村,开荒种地,居住下来。这个山村很贫穷,人们也不懂礼仪,争田地、争渔场的事情经常发生。根本不知有助人为乐这种事情。舜居住下来以后,经常帮助这里的老人、病人干活,热心从事公益活动,把村里村外的道路修得整整齐齐,并修好水渠,使大家既省力又得益。在他的带动下,这个小山村的人互帮互助,亲密友爱,再也见不到争夺田地渔场打架的事情了。人们开始喜欢上了这个青年人,并向他学习铸陶技术、渔耕本领。使这个小村的生活越来越和睦,越来越富裕。其他地方的人听说以后,都纷纷把家搬到这里居住,过上了美好生活。舜的贤名也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扬开了,以至每个部落的头领都知道了。

尧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非常高兴,觉得舜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为了稳妥起见,尧准备再考验一下舜,于是把自己的几个不太争气的儿子派到舜那里去,让他们跟舜一起干活,希望他们能改好,也看看舜能不能将他们影响过来。

过了一段时间,尧召回了几个儿子,发现他们跟过去已经不一样了,一个个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不但学会了技术,而且品德也变好了。尧到这个时候已完全相信,舜的确是个品德高尚、勤劳能干的年轻人,而且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力量,可以胜任部落联盟的首领职务。于是他就把舜找来,让他代理部落联盟首领的工作,一边继续考察,一边悉心培养指导。很快,舜已经完全能胜任首领职务了,尧就非常放心地把职位正式传给了舜。

礼让篇 - 图1

舜当上了首领以后,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地为部落做了不少好事,深受各部落的拥戴。可舜的年龄也一天天地大了,他也开始注意寻找接班人了。找来找去,他想起了禹——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治水英雄,也想起了他领导人们战胜水灾的种种业绩。

原来,舜当上首领以后,战胜了很多自然灾害,但就是洪水还很难控制。舜先派鲧去领导治水,但毫无成绩。于是撤掉了鲧,启用鲧的儿子禹,继续领导抗洪治水的斗争。

禹当时还很年轻,但他是一个聪明又肯干的人,他认真地总结了前人和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发现用传统的堵截水流的方法不行,应该用疏导水流的方法。于是他开始了艰难的观察与测量工作,每天扛着一大堆测量工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把水势地形摸清楚了。紧接着,他又领导人们开始了大规模的施工,开凿了龙门山、劈开了三门峡,完成了治水历史上的一件件创举。在这些艰苦的工程中,禹总是亲临现场,无论严寒酷暑,他都身先士卒,一边指挥,一边劳动,从没停止过操劳,甚至在治水的13年中,三次路过自己家的门口儿都匆匆而过,没有进去看一看。有一次,他从家门口儿路过时,听到里面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和妻子的呻吟声,知道正赶上妻子生小孩儿。他很想进去看看,但又想到,家里人见到自己肯定不会让马上走,可工地上情况紧急,正等着自己去指挥,水火不留情,哪能耽误时间呢!想到这里,他只好一狠心,继续赶奔治水工地。

经过13年的艰苦斗争,禹终于领导人们疏通了河道,驯服了洪水,使洪水泛滥时能顺着河道流向大海,再也不会造成灾害,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了。

由于禹在治水斗争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及高尚品德,人们称他为“大禹”,表示自己对他的尊敬与爱戴。

舜对禹的伟绩及高尚品德也很了解,因此他也决定不把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根据才能及品德,传给禹。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舜就在年老体弱的时候,主动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让给了禹。

这样的让位,历史上叫做“禅让”,它反映出了古人的谦虚、礼让的高尚品格,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