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礼

春秋时代,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老子和孔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人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名气,学生也很多。但孔子主张“礼”“仁”。要建立一个“礼治”的社会;而老子则主张“返归自然”,要恢复一个“自然”的社会。两人正因为彼此思想相去太远,因此多年来不曾有什么往来。不过,两人对对方的执著精神都很佩服,对对方的主张也都有所了解和研究。

周景王二十三年,孔子决定去拜访老子,并向他请教关于“礼”的一些问题。孔子的弟子们知道了这件事,就有人劝孔子:“您与老子齐名,您何必屈尊前去拜望他呢?再说您与他一儒一道,您去了他又会给您什么教益呢?还是别去吧!”

孔子耐心地解释说:“老子比我年岁大,而且在周王的藏书室担当过史官,知识非常渊博,虽然我们主张的道理完全不同,但与他交谈肯定会给我启发的。况且,我一向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像老子这样受人尊敬的人,我去拜访他,怎么会得不到教益呢?”

一席话说得弟子们哑口无言,只好退下,按老师的吩咐去准备见面礼了。孔子让弟子们准备的见面礼是一只肥鹅,这在当时民间,是比较贵重的礼物,一般是晚辈或弟子送给长辈与老师的。孔子认为自己是去向老子学习请教的,应该备下见老师的这种厚礼。

很快,一切准备就绪,孔子带着那只肥鹅上路了。

一天,老子正在藏书室读书,忽然一个学生急急忙忙地跑进来对老子说:“鲁国的孔夫子来了,他请求见您!”

老子有些意外,惊喜地说道:“好好侍候,我就来!”说完,扔下正在翻阅的史书,快步走出藏书室去迎接孔子。

一见面,老子向孔子作了个长揖,问候道;“夫子不远千里而来,可安然无恙?”

孔子恭恭敬敬地答了礼,说:“我早就听说了您的大名,今天能来拜望,真是荣幸的事。”说完献上见面礼物,二人又寒暄几句,老子便领着客人来到了会客馆。

不多时,酒宴已经摆好,二人边饮边谈、十分欢畅。渐渐地,话题转到了彼此的思想观点上,孔子就趁机对老子说:“我现在正在研究古时的‘礼’,遇到很多难题,今日见到了您,正好请教。”

老子谦虚地说:“你我学派不同,我对儒家主张研究不多,在您面前,怎敢胡乱指教呢?”

孔子再次请求:“你我学派不同,但都是求‘道’。您博览群书,通晓古今,您一定要给我讲讲,古时的‘礼’究竟是什么样子。”说完又不住地作揖。

老子慌忙还礼,答应说说这个“礼”,二人这才重新坐定。但此时老子有些为难,按自己的观点,这个“礼”是不应要的,是害人的、没用的。但孔子对此孜孜以求,想必也有他的道理,不应一口否定,而是应该尊重他的主张。于是,老子决定用比喻的方法来和孔子讨论。

孔子问礼 - 图1

老于思索了一会,非常风趣地对孔子说:“老夫子,您提出的问题,我真的不能很好地回答。我所能知道的,只是当初那些制订古时礼仪的人,到现在,他和他的骨头都完全腐烂了,恐怕连他们的灰烬也找不到了。留下来的,只是他们只言片语的议论,这些互不关联的句子对您会有什么用呢?”

孔子表情严肃起来,对老子说:“有用!有用!请您指教!”

老子又想了想,决定再说得明白一些:“您作为一个君子,要那些古时候的‘礼’是没有用处的。遇到贤明的君主时,您就驾上您的车子,戴上您的帽子,去侍奉那个国君;要是遇上不贤明的君主,那您就像飞蓬飘飞或流水变迁那样,走开就是了。天地宽大得很,在自然中你会找到自己失去的本性,活得自自在在。”

孔子从老子的话中已听出,老子对“礼”不赞成,但他还是希望老子讲出更多的关于礼的见解,于是十分谦恭地说:“孔丘愚笨无知,古人对‘礼’的阐述,对我还是很有用的。您对‘礼’有什么看法,不妨直说,使我受到教益。”

老子见孔子对“礼”如此执著,顿生敬佩之意,但他实在不同意孔子求“礼”的做法,所以还是进一步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那些善于经商的人,把他的宝贵货物都隐藏起来,从不向人显示,店铺里空虚得就像什么也没有一样,但他却能使生意越来越兴隆;君子有美好的品德,可他的外貌及举止却像个愚蠢的人,而这并不会损害他的美德。说到夫子您,我想,您应该除掉您那骄傲的气度和众多的欲望,除掉您对衣服的装饰以及对仪式的讲究,因为这些东西对您都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夫子,您远道而来,我却只能告诉您这些了,真是抱歉!”孔子听了这席批评自己的话,并没有生气,而是非常恭敬地辞谢了老子,回鲁国去了。

回到了鲁国,弟子们纷纷前来,向老师询问老子关于礼的论说,以及老子本人的一些情况。

孔子向弟子们讲述了他与老子谈话的内容,学生们听到孔子受批评一段时,都非常不满,认为老子做得不对。孔子却说:“他虽然批评了我,但也把他的看法说了出来,我还是受到了教益,应该感激他、尊敬他才是!”

弟子们又问孔子,老子的道怎样,孔子不无遗憾、又非常敬重地说;“我知道什么呢?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泳;野兽,我知道它能奔跑。对奔跑的野兽,可以做网来网取;对游鱼,可以织丝网网取;对飞鸟,可以制短箭来射取。至于说龙,我不能了解到它乘风驾云而上天的道理。今天我面见了老子,他和他的道,就像龙一样,不可理解,但令人向往啊!”

弟子们听了,都不敢再对老子不尊敬,同时也更加敬佩自己的老师尊敬贤者、礼貌待人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