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拾履
张良,战国时期韩国人,年轻时人长得很秀气,柔弱如女子一般,但却是个胸怀大志、有胆有识的青年。韩国被秦国灭掉后,他为了报仇,只身埋伏在秦始皇东游的必经之路,用铁锤袭击秦始皇,虽然没有击中,但已表现出不屈的意志,受到许多义士的称赞。这次行动后,他只好逃亡异地,在一个叫下邳县的地方隐居起来,成了一个无家无国的人。
一天,隐姓埋名的张良闲暇无事,外出散步,信步走到一座桥上。桥下是滔滔沂水,蜿蜒流向天际,当时已是深秋季节,江水两岸的树木黄叶飘飞,凋零殆尽,景色显得空阔而苍凉。张良抚着桥栏远望,想到自己年纪轻轻,就隐居在这么个地方,当年的雄心壮志无一实现,心中不免也涌起苍凉之感!
这时,从江对岸走过来一个老人,穿了一身粗布短衣服,走到张良站着的地方,望了望张良,然后将左脚往桥栏外一伸,小腿一踮一踮的,一会儿就把一只鞋踮掉了,正落在桥下湿漉漉的烂泥里。他扭头看了张良一眼,面无表情地对张良说:“喂!小孩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
张良本来看到有人来到自己身边,并且把鞋子踮掉了,但他心情烦闷,也无心理睬。现在听了老人这句话,感到十分吃惊,怎么这人竟敢叫自己“小孩子”?如此傲慢无礼,真该揍他一顿,不由向老人怒视过去。但这一看,见老人须发皆白,满脸皱纹,是个年迈长者,心里就想:对老年人应当尊重、帮助,捡一只鞋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于是克制住自己的脾气,低声答应了一声,下桥去捡鞋。
老人掉的鞋是一只旧麻鞋,张良捡起后发现已经沾了好多泥,就仔细地用枯草将烂泥擦掉,又来到桥上,把鞋递给老人。
哪知老人见张良递鞋过来,不仅没接,反而把脚一伸,依然是面无表情地说;“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一听这话又是一惊,心想这老头儿也太过分了!可是又一想,既然我已经把鞋都捡上来了,干脆就再给他穿上,好事要做就做到底嘛!于是,跪下给老人穿鞋,老人一动不动,伸着脚,看着张良给他穿好鞋,然后莫名其妙地笑了笑,便离开了,连句谢谢的话都没说。张良觉得这个老人的举动有些奇怪,而且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猜不透他究竟是个什么人物,因此,用目光追随着老人的背影,久久没有离开。
老人走了一段路,又回来了,还是一脸严肃地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尊敬老人,心地善良,看来是块好材料。五天之后,天亮的时候你在这里等我。”说完转身走了。不知怎么一回事,张良就觉得老人有一种让人不能违抗的威严,所以也没问老人要他五日后来干什么,就冲着背影跪下说:“是”。
老人走后,张良一个人又站在桥上想了好一会儿,想猜猜老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哪里能想得出来呢?望着眼前的肃杀秋色,他又有些心灰意懒,心想:这老人虽然有些奇怪,但又能给我带来什么呢?想到这里,张良长叹一声,回家去了。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就像往常那样醒来了。他还记得老人约他的事,他已不指望老人会给他什么教益了,只是觉得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就应该信守诺言,否则欺骗了老人,那可太不应该了。于是,张良散着步朝那座桥走去。
张良到时,那位老人早已等在那里了,一见张良,两眼一瞪,生气地说;“不懂礼貌的小孩子,你与老年人约会,竟然后到,这是为什么?”说完愤然离去。张良没想到老人会发这么大的脾气,一时愣在桥头,不知说什么好。老人走了几步,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记住!五天后早晨再来这里相会。”然后转回身,在清晨的薄雾中飘然而去。
等张良醒过神儿来,老人已经远去了,只留下一个模模糊糊的背影。张良觉得很对不起这位老人,心想这老人不知在露水中站了多久,下次我一定早到等着他。
五天转眼又过了,鸡刚叫,张良就爬起来向沂水桥走去。到桥头时,天色未明,却发现老人已站在桥上了。老人这次更是愤怒:“你又迟到,真不像话!”说完转身就走,这次连停也没停,甩给张良一句话:“过五天再来!”
张良好不奇怪,心想这老人真是太过分了,这么早还要说晚,他到底睡觉不睡觉?可转念一想:“他能做到,我怎么就不能做到?下次我一定早到,决不再让老人等我这个年轻人了!”
到了第五天夜里,张良干脆不睡觉了,在灯下读了一会儿书,没到半夜就去桥头赴约了,一路上天黑风寒,坎坷不平。他摸到沂水桥时,发现桥上空无一人,知道老人还没来,才放心地喘了一口气,倚在桥头,忍着寒冷,等着老人到来。
没过多久,那个老人就来了,他一看见张良先到了,便一反常态,露出舒心的笑容,说:“小孩子,应该这样!应该这样!”然后他从怀里小心地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把这书拿回去,认真研读,学好了大有用处,可以辅佐英雄建立帝王大业。”张良将书接过,跪地磕头,感谢老人。老人又接着说:“今后十年,时局将有变动,十三年之后,你来见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转身就走,再也没有回头。
原来,这也是一位隐士,身怀济世之术。他见到秦朝政治非常残暴,预感到天下将会大乱,但自己早已年迈,虽有澄清天下,扶危济贫之心,恐怕也没有那份力量了,所以多年来留心物色人才。他见到张良敬重老人,守信耐心,是可堪造就之材,便把那本写有济世之术的书交给了他。
张良把书拿回去,在灯下一看,见是《太公兵法》,讲的是高超的战略战术。张良如获至宝,反复研读,终于领会了书中的道理。
数年之后,果然天下大乱。张良出山,辅佐刘邦,多次运用《太公兵法》上的战术指挥战斗取得胜利,被刘邦称为“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负于千里之外”的军事天才。
张良为老人拾鞋,得见千古奇书,这已被后来的人们看做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如果张良在得到奇书之前,不尊敬老人,不讲礼貌,不耐心守信,那不也要与机遇擦肩而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