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得荀彧

东汉末年,曹操在山东打起“忠义”大旗,招兵买马,一心要进取中原,统一天下。但他知道,自己要想在中原立稳脚跟,光靠自己目前拥有的三十多万大军是不行的,还需要许多有才能的人,这就必须招贤纳士。

发兵进取中原之前,曹操特地去了一趟泰山庙,拜访一位高僧。老和尚问他求什么?他只回答:“问中原何人大贤。”老和尚沉默片刻,做出一副天机不可泄露的样子,然后进入内室,过了一会儿,手捧一个锦囊出来,交给曹操,说道:“将军所求,就在这个锦囊中,进入中原后,如果遇到指名道姓谩骂将军的人,请将军打开锦囊,一看便知。”

曹操接过锦囊,拜别和尚,回到大营,统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中原而来。

曹操的军队里,勇士猛将多得很,但缺少善于治理军队的人,军队的纪律极差。因此,这次大军所到之处,直杀得鸡犬不留,百姓四处逃窜。打到许昌之后,曹操不敢再轻举妄动,他知道这里历来是个藏龙卧虎之地,于是传令三军,安营扎寨,将大帐设在北门内的一个大庙里,不许手下兵丁烧杀抢掠。

曹操有个远房弟弟,叫曹仁,是一员勇将,仗着与曹操的特殊关系和自己的功劳,背着曹操,带领自己的亲兵到处抢夺财物,弄得城中百姓惶惶不安,对曹操的怨骂之声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有人趁天黑时,在许昌城的几个城门上,贴出了一首打油诗:“曹操到许昌,百姓遭了殃,若弃安抚事,汉朝难安邦。”公然谴责曹操的穷兵黩武。下边还写上了作者的名字:“许昌荀彧(yù)”四个大字。

曹仁见到帖子后,命人揭下来火速送给曹操。曹操一看,知道是有人在谴责他,气得咬牙切齿。他根本没想到真的有人如此大胆,敢与他这个大将军对着干,并公然指责他。他想立即下令,追查这个荀彧,并把他抓回军营,但又猛然想起泰山庙中高僧的话,和那个锦囊,不由得一阵兴奋。他赶快命人取出锦囊,拆开一看,一张白纸上只写着几行大字:

开口就晌午,日落弯月上。

十天头长草,或字三撇旁。

才高胜子牙,谋深似子房。

这是一首藏意诗,曹操刚一看不知道说的究竟是什么,好在他平时喜好文学,对求解诗句意思的技巧并不陌生。他静下心来,左看看,右看看,折腾半天终于解开了其中的秘密:

第一句“开口就晌午”,藏的是“许”字。因为“开口”就是说话,古汉语中就用一个“言”字表达,那么“言”字边上是“午”,就构成了一个“许”字。

第二句“日落弯月上”,藏的是个“昌”字。

第三句“十天头长草”,藏的是个“荀”字。因为十天为一旬。

第四句“或字三撇旁”,藏的是个“彧”字。或字右边共有三撇。

这样,四句诗中所藏的字联在一起,就成了“许昌荀彧”,再加上后面第五句、第六句,就正回答了曹操在泰山庙中所求问的事情,告诉曹操“许昌荀彧”就是才能谋略胜过当年姜子牙与张良的“中原大贤”。曹操此时顿开茅塞,高兴得手舞足蹈,心满意足地说:“我找到了许昌荀彧,我有子牙、子房了!”

荀彧,是许昌人,很有才略计谋,因不满朝廷,在家隐居,不出来做官。他早听说过曹操这个人,都说曹操智勇双全、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就有心投奔,可又担心传说有误,因此等曹操来到了许昌,就在城门上贴了这个帖子,试探一下曹操,看他是不是能宽宏大量,采纳谏言。至于泰山老和尚的锦囊藏意诗,那只是老和尚故弄玄虚应付曹操的。老和尚早就知道中原有个“许昌荀彧”,也料到曹兵一路烧杀,定会引起荀彧不满,指责曹操那是难免的,因此才编了几句顺口溜交给了曹操。

曹操哪里知道这些,真的以为自己得了天助,立即派曹仁去请荀彧。

曹仁带领一队人马来到荀彧的门前,却见大门紧闭,敲了半天,才有人出来,告诉曹仁,荀彧今天不见客。曹仁一听火冒三丈,恨不得一把火烧了荀彧的房子,只是害怕回营不好向曹操交代,这才强忍怒气,带人离开了。回到大帐,曹仁余怒未消,添油加醋地向曹操汇报,说荀彧如何如何狂妄,藐视曹操,并建议一刀杀了他。曹操怒斥道:“你好大胆,杀了他就等于砍掉了我的臂膀!”

曹操求贤心切,见曹仁请不来荀彧,便决定亲自出马,登门去请。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天又下着鹅毛大雪,曹操来到荀彧府第,只见大门上挂着锁,显然家中无人,等了好久,也没人回来。后来打听到荀彧的另一处住宅,又赶紧冒雪赶去,敲开门,家丁对他说:“我家主人见这样的好天气,到许田打猎去了。”说完就关上了大门,将曹操一行人拒于门外。曹操两访不遇,冻得胡子上都结成冰碴子,但他并未恼怒,准备耐心等待机会,再次拜访。

有一天,曹操的手下人向曹操报告:荀彧要到城东北自家祖坟去扫墓。曹操一听,觉得好机会来了,忙命人备下礼物,领着一行人前往荀家祖坟凭吊。

曹操凭吊完毕,心中有事,就在坟院里转来转去,他想碰上荀彧。转来转去,就转到了飨堂,看到里面端坐着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姿态风流,仪表堂堂,正专心致志阅读《孙子兵法》。

曹操猜想这人一定是荀彧,于是就走进屋来,站在一旁。荀彧连头也没抬一下,只顾看书。忽然,门外一阵风吹来,把书吹落在地上,没等荀彧动身,曹操赶紧上前,从地上捡起书来,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桌上,并乘机上前行礼问候:“荀公安康。”荀彧眼也不眨,淡淡地问道:“你是什么人,到这儿来干吗?”曹操立刻进行了自我介绍:“我是谯郡人,叫曹孟德,今天来请荀公,是要共扶汉室江山。”荀彧冷冷地一笑:“我是普通百姓,不懂治国大事,你另请高明去吧!”曹操听到这话,并不着急,而是赔着笑脸对荀彧说:“我在山东的时候,就听说过先生的大名,知道您胸藏用兵、治国的谋略,今天是特地来请您的。与我共扶汉室江山,非先生您不可。”荀彧说道:“你不怕我骂你吗?”曹操连连点头,说:“您骂得有理,多骂才好。”

曹操得荀彧 - 图1

荀彧见曹操果然礼贤下士,一片真心,也就不再推辞。只是告诉曹操,自己患有腿病,行动不便,行军打仗怕有些麻烦,让曹操再考虑考虑。曹操二话不说,命手下人牵来一匹上等良马,亲自将荀彧扶上马去,然后前呼后拥,将荀彧迎入曹操的大帐中去了。

自从曹操有了荀彧,两人终日形影不离,谈起兵书战策、当世急务来,常常忘了吃饭与睡觉。荀彧给曹操出了一个主意:“唯才是举”,门第、出身一概不论,只要德才兼备,就大胆使用。从此以后,曹操大批招揽天下英才,力量不断壮大起来了,荀彧也成了他的重要谋士。

曹操一世枭雄,宏图大略,却能尊敬贤才,礼待他人,受到了后人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