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刺史让贤
东汉末年,诸侯纷争,致使天下大乱,贫苦百姓没了安生的日子,纷纷逃离家园。唯有徐州的百姓安居乐业,没受到战乱的侵扰。
原来,徐州有个好刺史陶谦。陶刺史为人忠厚、贤明,也很有能力,将徐州治理得政通人和,深受徐州百姓爱戴与拥护,但陶刺史在位多年,年事已高,再加上平日操劳,体弱多病,继续治理徐州,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于是他开始考虑自己的继承人问题。
当时,由于中央集权削弱,许多年老诸侯都把自己的职位直接传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了刺史世袭的局面。陶谦也有两个儿子,但德才两方面都不能让陶谦满意,他认为在这诸侯纷争、战乱四起的形势下,让某个不成器的儿子来接任,虽然也可以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与权势,但有可能给徐州的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因此,他决定不把刺史的职位传给儿子,而要选择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接任。从此以后,他便开始时刻注意合适的人选。
很长时间过去了,陶刺史还没有遇到合适的接班人,他的心里非常着急。有人开始劝他就让儿子来接任吧,但他不同意,告诉劝他的人说:“我这是为了徐州百姓着想,刺史的职位,传贤不传子。”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陶谦的部将张闿(kǎi)杀了曹操的父亲。曹操哪里能善罢甘休,马上率领大军攻打徐州,并扬言要血洗徐州城,往日平安无事的徐州城如今大祸临头了。陶谦孤军作战,如何能敌兵强马壮的曹兵,只好写信给北海太守孔融和青田太守田楷求援。
孔融接到信后,立即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率领军队前来解围。来到城下,刘备、张飞大战曹兵将领于禁,冲破拦截,首先进入了徐州城,与陶谦的守军汇合。
陶谦与刘备并不相识,但早就听说过刘备的贤名,这次解围见面,自然十分高兴。交谈片刻,便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觉得刘备名不虚传,是个非凡的人才,便生出将徐州刺史让给刘备的想法。陶谦是个看准了就行动的人,他马上命人将徐州的官印拿出来,双手捧给刘备。
刘备不知所以,自然坚辞不受。陶谦解释说:“现在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你年富力强,才能卓越,正是为国家、为百姓出力的时候。你今天解了徐州之围,我干脆将徐州让给你,由你来率领百姓保护徐州的安宁吧!”刘备哪里肯听,连忙说:“徐州百姓非常拥戴您,您也把徐州治理得很好,现在徐州之围已经解除了,您就继续做刺史吧,徐州的百姓离不开您。我虽然解了徐州之围,但那也有大家的功劳,何况我也没有做刺史的才能与威望,您还是将官印收回吧!”陶谦见刘备一再拒绝,就说:“我现在年事已高,常感到做事力不从心,我早有心让贤,可惜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选。今天有幸遇上您,我的这桩心事总算是可以了结了。请您收下官印,我马上申报朝廷。”刘备还是摇头摆手,不接官印,并说:“我是为救徐州而来,如果最后把徐州据为己有,那是不仁不义之举,不仅会被天下英雄耻笑,我自己也于心不安。所以,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从命。”
陶谦见此事推来让去,一时也难有个结果,就不再说什么,先将官印放回去,将此事搁置下来了。
徐州解围之后,陶谦邀请城外的援军首领孔融、田楷和刘备的部将关羽等人入城,设宴庆功,慰劳将士,与徐州百姓一起庆祝解围。
在酒席上,陶谦身为主人,招呼应酬,不得空闲,但心里始终装着一件事,就是让刘备接任徐州刺史这件事。因此,酒过三巡,陶谦也不征得刘备的同意,就当着大家的面,请刘备坐在上首的位置,再次提出让贤的请求:“我今年已经63岁了,已是风烛残年了;两个儿子都是无能之辈,不堪重任。刘公是汉朝王室的后代,而且德才兼备,如果能接替我治理徐州,我死也放心了。今天就请您看在徐州百姓的面上,答应我的请求吧。”刘备一听这话,就知道陶刺史让自己坐于上首的原因了,赶紧离座,推辞道:“我受孔刺史的派遣来救徐州,为的是急人之难,即使有一点点功劳,那也不足挂齿。如果再无缘无故地接任您的刺史之职,那么,普天下的有识之士就会以为我乘人之危,不仁不义了!”陶谦见刘备还是推辞,很是着急,想到今后徐州要是没有贤明的人来治理,肯定难逃战乱,出现民不聊生的惨象,不由得又十分伤心,流泪说道:“您要是不答应,离我而去,徐州百姓就永无安宁之日了,我是死不瞑目啊!”
在座的人见到这样的情景,知道陶谦是真心相让,也就都劝刘备接受官印,但刘备还是不肯。陶谦没有办法,只好说:“既然刘公执意不从,那就以后再说吧!不过,您要是看得起我,就请答应我的一个请求,我这里有个小沛,就在徐州附近,请您暂时屯军在那儿,一旦有意外,您也可以帮我保护徐州,这样可以吧?”刘备这才勉强答应了。
又过了一些时候,陶谦得了重病,卧床不起,而且一天天加重起来。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开始和部下商议起后事来,他决定再努力一次,一定要把徐州让给刘备。于是,他派人到小沛去请刘备。派去的人见到刘备报告说:“陶刺史请刘公前去商议军务。”刘备没有多想,以为还和往常一样,确实有重要的军务要商量,就马上赶往徐州。
刘备带着随从赶到徐州时,陶谦已经奄奄一息了,见到刘备来了,一把抓住刘备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请您来,不是、不是为了别的事情……只是因为、因为我的病不会好了,怕是很快就要离开人世……我再次请求您,接受我的委托,治理徐州,那样,我死也瞑目了。”接着,陶谦又气喘吁吁地向刘备强调了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是无能之辈,肯定不能胜任刺史的重任,一再告诫刘备要亲自管理徐州,千万别传位给他的两个儿子。刘备还要推托,只见陶谦冲他摆了摆手,又用手指着自己的心口,慢慢地咽了气。
刘备和陶谦的部下一起,为陶谦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徐州的军民遵照陶谦的遗言,一致拜请刘备接受徐州官印,任徐州刺史。刘备推托不下,又不忍辜负死去了的陶刺史的重托,只好接任徐州刺史。
陶谦三让徐州,传贤不传子的故事,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刘备坚守仁义,非礼勿取的品格也给后人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