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与樵夫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一篇著名的散文《醉翁亭记》,在这篇优美的文章后面,还有一段“太守与樵夫”的故事。

欧阳修当上滁州太守后,闲暇的时间比较多,常与属下或文友游山赏水、饮酒作诗,寄逸情于山水之间。好诗文也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写出来了。

一日,欧阳修又与众人游了滁州的琅琊山,在醉翁亭喝得大醉,回来后作了一篇文章,就是那篇《醉翁亭记》。文章写好后,欧阳修非常喜爱,认为这是自己文章中一篇难得的佳作,于是想再仔细修改一下,使它更完美。可改来改去,只改了一些个别的字词,没什么大的变动。欧阳修明白,这既是由于自己太喜欢这篇文章的缘故,也是由于受到自己见识限制的缘故。要想把它改得更好,使人人都能接受、喜欢,看来非得借他人之手了。想到这儿,他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赶紧找来笔墨纸张,开始一字一字地抄录自己的文章,他用六张大纸抄录了六份,然后呼唤衙役进来,吩咐:“请你们把这六张纸贴到六个城门去。”两个衙役一听,以为又是什么公文布告之类,接过来就走了。不一会儿,两人又气喘吁吁地回来了,报告说:“太守大人,您怎么把您的文章当布告交给我们了?我们差一点儿贴出去。”欧阳修说:“贴出去就贴出去嘛!我让你们贴的就是我的文章啊!”两个衙役更糊涂了,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动。欧阳修见二人这副样子,乐了,就把自己的打算讲给他们听了。

两个衙役一听,这才明白过来,高高兴兴地拿着文章到各城门张贴去了。

随后,欧阳修又派出六班锣鼓手,分别到各个城门口儿,一边鸣锣击鼓,一边高喊:“滁州太守欧阳修大人,昨日著文《醉翁亭记》,敬请黎民百姓、过往商贾、文武百官都来过目修改,能令文章更美的人,太守必有重谢……”

这一天,滁州城里可热闹了,四道大城门两道小城门,都有值班的锣鼓手,只听得锣鼓喧天,喊声不绝,城里城外的人们,都争着去城门口看太守写的文章,更有唧唧喳喳来凑热闹的小孩子,滁州连过节都没今天热闹!

文章前面,有专人高声朗读,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围在四周听一听,人们边看边听边议论。有的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文辞优美流畅,写得又实实在在,一看就懂。”有的说:“太守写文章,让老百姓给他修改,这真是古今少有的新鲜事儿!”还有的说:“太守大人那是本朝大文豪,他的文章,谁还能改动半个字?”一时间议论纷纷,都觉得文章好,事情奇,改不易。

欧阳修这一天也特别兴奋,一个人坐在屋子里,不停地差人去各个城门打听,看有没有人可以修改文章,但始终没有好消息,等得他坐立不安。慢慢地,衙役和锣鼓手们都有些累了,也没了早晨时的新鲜劲儿,只有欧阳修自己还在充满希望地等待着。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傍晚时分,还真有一个衙役领着一个山村老头儿走进府衙,向欧阳修报告说:“太守大人,有一位琅玡山的老人,愿意为大人修改文章。”

欧阳修放下手中的闲书,抬头一看,只见那老人头扎粗纱黄巾,脚穿布袜草鞋,肩膀上扛着一根挂着绳子的扁担,右手里还拿着一把锋利的大斧头,原来是个山中的樵夫。府衙内的衙役们原以为敢来修改文章的肯定是个饱学的儒雅之士,现在看到来的竟是个樵夫,都怀疑这个老头儿是老昏了头,砍柴的哪能改得了太守的文章呢?所以,一班衙役们都斜着眼睛看着老头儿,等着欧阳修发落。

欧阳修似乎并不意外,面露喜色,急急忙忙跑下堂来,一把拉住老头儿的手,欢迎他的到来,吩咐手下上好茶待客。欧阳修客气地问老人:“请问老丈,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樵夫看着太守,不好意思地回答:“大人,小的白活59岁了!”

“啊!那么您是兄长了,快请上坐!”说着欧阳修就把老樵夫扶到太师椅上坐好,说:“烦请指教,下官那篇文章何处需要修改?”

樵夫这才放下手中的斧头,情绪平静下来了,直截了当地告诉欧阳修:“太守大人,不瞒您说,您的那篇大作我已经听衙役们读了,写得不错,句句也都是实情,就是有一个毛病——开头太啰唆了!”

欧阳修赶忙问:“依您之见,怎么修改好呢?”

樵夫一时语塞,说:“开头的几句我忘了,请大人再给我读一遍,怎么样?”

太守与樵夫 - 图1

旁边的衙役一听这话,鼻子都气歪了,心想这老头儿简直是个白痴,开头几句都记不住,还改什么改?欧阳修却不急不恼,和颜悦色地请老樵夫听着,随即把自己写的文章,从头背诵起来:“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他正背着,老樵夫突然把大手一扬,说:“停!大人,小的觉得毛病就在这里!”。

欧阳修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听老头儿这么一说,恍然大悟:“您的意思,是不是不必点出这些山的名字?”

樵夫笑着说:“正是这个意思,不知太守上过这琅玡山的南天门没有?那是群山当中最高的一处,往南天门一站,什么乌龙山、大丰山、花山、白米山,只要把身子一转,就全看到了,东南西北都是山,谁还理会它们是什么山呢?您说是不是这样?”

欧阳修听了老头儿的一席话,大声说道;“言之有理!言之有理!滁州四面皆山。”老樵夫连连点头:“正是,正是,滁州四面皆山,四面皆山啊!”

再看欧阳修,已陷入沉思,片刻之后,立即拿出文章底稿,将开头提笔改成“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改完之后,又读给老樵夫听,樵夫满意地说;“‘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好,这回开头不啰唆了!不啰唆了!”说完拎起斧头要走,欧阳修赶忙拦住,一定要留老人吃顿饭再走,以表示敬意与谢意。

当晚,欧阳修在他的官邸设宴,招待老樵夫,亲自为老人斟酒,十分尊敬这位给自己修改了文章的老人。樵夫临走时,欧阳修又问他有什么要求,樵夫想了想,告诉他;“小的不要别的,只要世人难求的‘欧文苏字’一份。”欧阳修欣然应允,让老人放心。

没过十天,欧阳修就准备好了一份“欧文苏字”,坐着轿子来到了琅玡山下,在一个破草屋子里拜会了老樵夫,送上了老樵夫要的“欧文苏字”。这“欧文苏字”,是指欧阳修的文章,苏轼的书法,这两件都是世人难求的珍品,如果能将它们汇于一件之中,那更是难得,但欧阳修尊敬老人,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文章,没有因为他是个山野樵夫就违背诺言,这次送上的,就是一幅苏东坡抄写的《醉翁亭记》。

后来,欧阳修离开了滁州,做了江都太守,还专门请这位老樵夫到江都的“平山堂”喝过几次酒呢!

欧阳修身为太守,却谦虚礼貌,尊敬老人,终于留下了一篇几乎完美无瑕的散文。“太守与樵夫”的故事,也与这篇美文一同流传下来,成为文坛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