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田于民
元朝时,雄州容城有个叫魏敬益的人,家境富裕,心地善良。
魏敬益原有祖传的六顷良田,他每年辛勤劳作,有了一些积蓄,于是他决定再买一些土地,在自己死后留给儿孙,使他们可以靠这些产业免受饥寒之苦。
这个时候正赶上年景不好,很多农民田里没什么收成,为了养家糊口,渡过这道难关,纷纷开始卖地,魏敬益很顺利地买进了十顷土地,心里很高兴,也很踏实,觉得自己为儿孙们做了一件好事。
有一天,魏敬益去看一个朋友,在路上碰到几个农民,正是卖田给他的人。只见这些农民一个个疲惫不堪,愁眉苦脸,正凑在一起哀声叹气。魏敬益走过去问他们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农民们就说:“日子太苦了!从前我们有地,多少还能有些收获,现在把地卖了,我们只能去当长工,连养家糊口都不能了,这日子还怎么过啊?我们一点指望都没有了。”说完又相对叹气,魏敬益听完,心里很不舒服,赶紧走开了。
回家后,他一连几天茶饭不思,翻来覆去地想着那几个农民,总感到很内疚:“自己虽然给儿孙置下了产业,却让好几个农民失去了土地,没了生存下去的指望,这不是用别人的痛苦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吗?这可不是礼义之举,应该改正。”经过几天考虑,他终于下了决心。就把几个儿子叫到跟前,说了几天前见到的事情,并告诉他们自己的决定:把新买来的十顷土地还给农民。
儿子们有些不解,生气地说:“您买他卖,又不犯法。您不买他的田,他哪有钱度过饥荒?他们现在穷不穷,哪里用得着您管?”
魏敬益严厉地对儿子们说:“看到那么多的乡亲在受累、挨饿,你们就忍心?我们不是禽兽,应该有同情心,懂得礼义。”儿子们担心将来的生活,魏敬益又劝导他们:“你们要是有出息,就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自食其力,不要靠老子的遗产。况且,我们还有祖上的六顷土地,只要你们好好守着,足可以使你们免受饥寒。”儿子们还想说点什么劝阻父亲,魏敬益坚定地说:“我已经决定这样做了,你们不要阻拦!”儿子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听父亲安排了。
魏敬益把卖田的农民召集到自己家里,首先向他们道歉,说:“很对不住你们,我一时糊涂,买了你们的土地,让你们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每天在外受苦。”接着又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大家。
农民们很惊愕,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一是谁也没有想到退田之事,二是农民们已经把卖田得来的钱花光了,即使退田是真的,谁也无力赎回土地。因此,过了好一会儿,农民们还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接受这份厚意。
魏敬益见到大家面露难色,就猜想到农民是担心没钱赎地,于是就主动诚恳地说;“我将土地退还给大家,是出于一片真心诚意,没有难为大家的意思,请乡亲们不必多虑。我也知道大家的日子都很不好过,所以退还土地不收赎金。”说完,将当时订立的地契拿出来,一把火就烧毁了。
这时候农民才相信魏敬益是诚心退田,一个个眉开眼笑,欢呼起来,不知对这位大恩人怎么感谢才好。魏敬益只是劝诫大家以后要努力耕种,勤勉持家,对各种感谢一概谢绝。
农民们千恩万谢地离开魏家,回到村里又是一番庆贺,都说土地回了家,多亏了魏善人。于是农民们决定要报答魏敬益,他们推举两位老人带头,一起到容城县县衙报官,要求表彰魏敬益退田的礼义之举。
容城县的知县听完了两位老人的报告,觉得很新鲜,但又有点不相信,于是派人下去调查,结果果然与老人说的完全一样。知县放心了,也很高兴,心里想:“这可是一件少有的礼义之举,朝廷要是能够知道,我这做地方官的脸上也有光彩,也可算是容城县的荣誉。”于是赶紧命人将魏敬益退田之事整理成文,上报中书省,请求朝廷加以表彰。
很快,丞相贺太平就见到了雄州容城报来的材料,对魏敬益的做法大加赞赏,对他的为人品德也十分钦佩,决定给以表彰。
从此,魏敬益退田的礼义之举传遍了各地,受到人们的称赞,并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