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守篇
编著 武卫政
插图 何兵
操守,也称为节操、气节、骨气,是中华民族历来尊崇的一种人生品德。
意志坚强,刚直不阿,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与独立;在关键时刻能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维护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勇敢地与恶势力及外敌作斗争,即使牺牲生命也不改变立场……这些就是有操守。
一个人只有保持操守,才是真正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一个民族只有维护民族的气节和国家的尊严,才能自立自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随波逐流,不临危变节。
介子推不出绵山
春秋初期,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国外19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这就是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举行了复国封赏大典。原来跟随他逃难的难兄难弟,一下子都加官进爵,成了有功之臣,在晋国显赫一时。那些曾经同情、接济过晋文公的人,也都做了这样那样的官儿。此外,投降归服到他名下的晋国旧臣,也都被安排到了适当的位置上。
晋文公为了收买人心,还下命令,宽大释放了挑动叛乱的两个大臣的家眷和随从。
从此,晋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动荡不安的局面。文武百官都齐心协力,各就其位,各谋其政;老百姓从事生产劳动,安居乐业。晋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但是在封赏中,唯独不见跟晋文公一齐出逃的介子推。为此,满朝文武议论纷纷,这个说长,那个道短,猜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这些声音没有传到晋文公的耳中。
介子推有个邻居名叫张解,听到这件事,更是愤愤不平。一天,他听说晋文公正在下令寻找那些该封赏而没有受到封赏的人,就连夜写下一篇寓意深长的诗文,挂到文武官员来来往往的路口。
第二天一早,文公照往常一样设早朝议事。有来得早的官员发现了那篇诗文,看不明白,就把它揭下来,带到朝堂上来交给文公。文公接了过来,只见上面写着:
蛟龙失掉了主人宠爱,
没有深潭可以躲藏。
众蛇曾随它周游各地,
蛟龙有一天饿得心头发慌。
有一条蛇把自己的股肉献上,
蛟龙吃了才有力继续逃亡。
蛟龙重新返回深潭,
众蛇也住进了新房;
只有一条蛇仍无住处,
背负老母流落荒野十分悲伤。
文公看完,狠拍自己的额头,连声说;
“啊呀呀!我怎把介子推给忘了,真是老糊涂了。快,快去把他召来。”
原来,晋文公当年逃难路经卫国时,几天没吃饱饭,饿得头晕眼花。介子推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炖成香喷喷的肉汤给文公喝。这样有功的人,怎么能忘掉他呢?
可是,派了很多人去打听介子推的下落,也没有什么结果。他到底躲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亲自找晋文公要个官做呢?
其实,介子推是个性格耿直的人,他对那些表白功劳,追求利禄的人,更是一百个瞧不起。
话还得从晋文公返回晋国前夕说起。公元前636年春天,重耳得到秦穆公帮助,要回国去做国君了。他和他的随从人员结束了多年的流亡生活,眼看苦尽甘来。最早跟他出国的那些大臣,像拨开黑云见到太阳,一个个高兴的不得了。他们一下子都要成为晋国的建国功臣,自然想着封爵受赏;同时,他们又有些担心,怕君主能和人共患难,而不能和人同享富贵。
重耳在黄河边上告别了秦穆公,刚刚登上船板,他的一个臣下就跪到面前,从怀里拿出一块玉璧,恭恭敬敬地献给他,说:“臣子这些年牵马拉车,跟君王巡游天下,免不了有许多错处。这些我们自己都清楚,何况君主您呢!请允许我现在就离开您吧!”
重耳一看,献璧说话的原来是他的舅舅子犯。他听出子犯这话里的意思,就连忙说:“这次回了晋国,要是我不跟舅父一条心,现在当着河神的面,我敢对白水发誓!”
说完,一扬手把那块玉璧投到黄河里。同船的人看到这个场面,他们各怀着心思,说不上是忧愁还是高兴。一时间,谁也没有再说什么,船上沉默着。
忽然,有人在船后朗声笑起来,说:“上天扶助公子成大事,子犯倒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伸手向君主要价钱,真够叫人羞耻的了!”
说话的人就是介子推,他表示不愿意同这样的人一起受封赏,打算回国以后就隐居起来。众人听了他的话,都不以为然,有的还瞪他两眼。
介子推跟着重耳回了晋国,就独自回家看老母亲去了。重耳成了晋文公,介子推只朝见过他一次,以后便托病在家,编织草鞋,伺候老母。所以,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倒把他给忘了。
邻居张解写了那篇诗文后,马上去找介子推,劝他赶快到晋宫去找文公请赏。介子推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做声。他的老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也喜上眉梢,从厨房里走出来说:“儿啊,你跟重耳逃难十九年,历尽千般辛苦,又有功劳,为什么不找他谈谈?难道享受荣华富贵,不比你成天弯腰编草鞋强吗?”
介子推随口答道:“先君献公有九位公子,只有文公重耳还在。惠公、怀公不顾亲族,国内国外都不容他们。上天不让晋国灭绝,一定要立个有德行、能继承祖先事业的君主,不是文公还有谁呢?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有那么一些人倒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功劳,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偷人家的钱还算盗贼,何况贪天之功,把它算在自己账上呢?现在下面的人乐意这么做,上面的人也大加封赏,这么上下互相欺蒙,真叫人难堪呀!我宁愿终身打草鞋,养老母,也不去争那一官半职。”
老母亲又说:“儿不想当官,到那里说一说也好呀,不要埋没了你的功劳。”
介子推摇了摇头,表示无论如何也不那么干。他说:“我自己打算隐居,一点不想求名求利,显姓扬名,我还用说什么话来打扮自己呢?”
老母亲见儿子这样坚决,这样有骨气,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介子推想了一想,对老母亲说:
“我非常喜爱绵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县南),那里山高水清,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正适合我们居住,我们到那里去吧。”
母子二人商量妥当后,收拾了一些简单行装,介子推便背着他的老母亲上了绵山。
这些情况晋文公一概不知。他找不到介子推,就派人把张解召到宫中,询问介子推的下落,并且说谁能找到介子推,必有重赏。张解就把介子推逃避封赏的事前前后后说了一遍,并答应领路到绵山。
晋文公十分高兴,立刻封张解为下大夫。接着,他又命令备车驾马,以张解为向导,亲自带领一班文臣武将,到绵山寻找介子推。
晋文公大队人马来到山前,却不知道介子推住在什么地方。他们找到山下的几个农夫,农夫告诉他们说:“好几天前,有个汉子背着一个老妇人从这里进山去了,可不知住在什么地方。”
晋文公把车停到山下,派出士兵进山搜寻了好几天,也没有介子推的踪影。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介子推最孝顺,如果我们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跑出来。”
文公便下令烧山,随从们在山前山后放起火来。火乘风势,风助火威,漫天大火绵延好几里。绵山被烧得草木焦枯,野兽逃窜,却看不到有人出来。
一连几天,大火才灭了。可是,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晋文公派士兵再去搜山,士兵们在一棵被烧成炭的大树底下看到了两具互相抱着的尸体,那正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
文公见了这惨状,不禁失声痛哭,就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之下,并为他建立了一座祠庙。为了世世代代缅怀介子推的功劳,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
烧山那天,正是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至死不做官的隐士,每年到这一天都不起火做饭,全天吃冷食,后来这一天就成了“寒食节”。
从此以后,我国北方各省也有了这个风俗,年年都过寒食节,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