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将官临危不惧
魏朝末年,朝廷大权实际落到了司马昭手中,皇帝成了个空架子。
当时,东吴、西蜀两国还在,它们与魏朝的“三足鼎立”局面仍然在持续。所以,执掌了大权的司马昭表面上还要维持曹氏皇帝的名号。他在阴谋杀掉魏朝皇帝曹髦之后,又假惺惺地拥立曹焕做了魏元帝。他自己做相国。
三年以后,也就是公元262年,代替皇帝发号施令的司马昭派镇西将军钟会、征西将军邓艾先后带领大批人马进攻蜀国,想一举灭掉蜀国,夺取具有“天府之国”美称的蜀地。
钟会带着十万兵马进攻汉中地区,邓艾率三万兵马牵制蜀国大将姜维。姜维退守剑阁(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通往蜀国内地的交通要道)抵挡钟会,邓艾就乘机打开一条通路,先一步进攻成都平原。
那时候,蜀国的开国皇帝刘备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刘禅继位,就是蜀后主。刘备临死时委托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答应了,全心全意做了几年丞相。可是后来诸葛亮也病逝,蜀国失去一位能干的丞相,就像一间屋子折断了大梁,顿时衰落下来。
蜀后主刘禅其实没什么本事,他听说魏国军队前来进攻,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朝中大臣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抵抗。有人给刘禅出点子说,咱们打不过人家,干脆投降吧。刘禅看邓艾的兵马来势凶猛,为了保全性命,就发了一道诏书,命令蜀国全体将士放下武器,停止抵抗。
既然自己的皇帝都投降了敌人,守卫剑阁的姜维眼看大势已去,只好无可奈何地奉命投降了钟会。这样,腐败到极点的蜀国,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轻而易举地被魏国灭掉了。
可是,就在魏国朝廷上下兴高采烈地庆祝胜利的时候,远在蜀地的魏军却发生了内乱。
原来,拥有重兵的大将钟会很有野心,他看出曹魏政权已经落到司马昭手中,非常不服气,也想乘机夺取天下,自己过一过当皇帝的瘾。而要达到目的,首先第一步得除掉近在身边的带兵大将邓艾,否则,邓艾肯定不会让他反叛朝廷的。
钟会想出一条诡计。他向皇帝上了一道秘密奏书,反告邓艾要谋反。钟会有一手绝招,他特别会摹仿别人写字。就是用这一手,他一面摹仿邓艾的笔体上书皇帝,里面说了不少骄傲自夸的话,显得邓艾狂妄自大。然后,他又假造司马昭的笔体给邓艾回信,欺骗邓艾。
钟会的阴谋进行得很顺利,“邓艾的奏章”递上去以后,朝廷有了反应。魏元帝从司马昭那里得知邓艾要推翻他的政权,就下诏令叫钟会收去邓艾的兵权,并把他捉住,用囚车押送京师。
除掉了邓艾,邓艾原先统帅的兵马也收编到钟会手下。钟会认为自己兵强将猛,人多势众,而本人又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时候完全可以起事谋反,称王称霸了。
可是,正当他跟亲信们秘密策划的时候,忽然接到相国司马昭的书信。司马昭声称他将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进驻长安,不久南下,与钟会见面。
钟会看了书信,大吃一惊,脸都变了颜色。他知道这是精明过人的司马昭对他产生怀疑,特地带着重兵来严加防范了。可是他谋反的决心已经不容更改,便想来个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
钟会把牙一咬,对亲信们低声说道;
“要干就早点下手,事情成功了,天下就是我们的,万一不成,占了蜀国土地,仍然可以做个称雄的刘备。”
其实,钟会的亲信并不是个个铁了心要反叛。当时,全国百姓经历了六七十年分裂混战的苦难,谁不想全国统一,过两天安稳日子?在外打仗的将士也想国家安定。对于钟会的割据野心,很多将士很有顾虑,犹豫不定。
蜀国的降将姜维却一心盼望着魏国内乱,这时候乘机从中挑动钟会的野心。他向钟会献计,叫他假说刚刚去世的郭太后有遗诏,要他征讨司马昭,那样就有了谋反的正当借口。
咸熙三年(公元266年)的元宵节晚上,钟会依姜维的计策,在蜀国朝堂上布置了一个哀悼郭太后的仪式,召来百官将士,参加志哀。
仪式刚完,钟会站起来,突然宣布说:
“相国司马昭弑主篡权(指司马昭杀曹髦那件事),颠覆魏室,已经去世的郭太后有遗诏,命令我们起兵讨奸!这项行动是在拯救魏国,谁要是不听,马上斩首!”
听了这个“遗诏”,文武百官没有准备,如同头顶上响了一记炸雷,被震得目瞪口呆,愣愣地看着钟会。
钟会早已布置好他的亲信士兵把守住宫门,不放任何人出入。他自己拔出宝剑,在荧荧烛光里,宝剑闪着寒光。看这样子,他是要以武力杀气腾腾地胁迫众人服从。
朝堂上鸦雀无声,一片死寂。一般的部下谁敢抗拒?他们纷纷表示服从钟大将的威令。
就在这有关生死的时刻,有几个人硬挺挺地站出来,面向钟会大声说:
“蜀地刚刚被我们收复,老百姓正要喘口气,朝廷正要全力统一天下。钟将军如今又突然说要发兵讨奸,敢问这真是太后的诏令吗?如果不是,这样大动兵戈,等于把人们推入水火之中,实在不合天理人心。我们不敢从命!”
众人又被这几句不怕死的话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发现说话的人是相国左司马夏候、骑士曹属朱抚和郎中羊琇,他们在钟会面前面不改色,直直地站着。
钟会首先是猛吃一惊,接着是被三个人的话问得张口结舌,再接着是气得瞪圆了两眼。他真想用手中的宝剑把三个吃了熊心豹胆的人杀了,但转念一想,他们既然敢站出来说话,那肯定是豁出性命了。看他们那慷慨激昂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难免会影响众人。杀了他们闹不好会犯了众怒,不好收拾局面。想到这里,他鼻子里“哼”了一声,作出一本正经的神情,对三个人说:
“你们讲得好!我钟会也不想再让将士们吃苦受累,再让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可这里有郭太后的遗诏,要我们为国除害。太后诏命,你们敢不服从吗?嗯?”
这一套软硬兼施的言辞说完,也不见他拿出什么“遗诏”。接着,他沉下脸,对三人道:
“你们胆敢违抗太后诏命,我只好按法令治你们罪。不过,给你们一天时间好好想想,想通了我就放了你们。”
三个人不理他这一套,以沉默表示抗议。几个如狼似虎的士兵过来,不由分说把他们押下去,关在一间黑屋子里。当时城门、宫门都关得严严的,由士兵把守。凡是不服从命令的人都分散在几间屋子里禁闭。
钟会手下有一位护军,名叫胡烈,他因赞成夏候和等人的主张,不愿意参加叛乱,也被关起来。趁亲兵给被关押的人送饭时,他偷偷塞给那人一方手绢,叮嘱他赶快送给在城外驻军的儿子。
胡烈的儿子胡渊,小名叫鹞鸱,只有十八岁,是个精明剽悍的小军官。他接到父亲密信,知道情况十分紧急,就照父亲的嘱咐,马上向将士们说:“钟会想叛乱,已经挖下大坑,要杀绝不从的兵将。”又说:“司马相国已经带三十万大军来征讨钟会了。”
一听这消息,全军立刻大乱。胡渊带领本部人马,率先呐喊着杀奔宫中,其他各队士兵也叫嚷着冲出,直奔宫城。
钟会正在谋划怎样对付不屈从的官兵,听到外面有动静,赶紧跑出屋子。眼前火光冲天,耳边马嘶人吼,显然事情不好。他气急败坏地命令亲信把关禁闭的文武官员都杀掉。同时又指挥士兵用柱子顶住宫门。
他与姜维领兵冲到院外,寻找退路。宫外的乱兵见门攻不破,纷纷搬来云梯登城,点火烧房,往墙里放箭。一时间,攻入宫内的士兵与钟会的亲信部下混战在一起,到处是砍杀声、惨叫声。
被关押的夏候和、朱抚、胡烈也都从屋子里冲出来,与外来的士兵一起向钟会、姜维杀去。钟会被乱箭射倒,姜维被刺中左腿,众兵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把二人砍死了。
胡烈等人站在城门楼上,向兵士们宣布叛乱头子已死,叫大家各自回营,等候奏报朝廷。
蜀地这场由钟会挑起的叛乱事件平定以后,魏元帝下诏,对敢于抗拒钟会的夏候和等几位官员大加赞扬。诏书里称赞他们:
“皆抗节不饶,拒会(指钟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旨正烈。”
意思是说:他们几个人都很有气节,绝不屈服,严辞反抗钟会的言语威胁;面临危险而毫不畏惧,所说的话刚直又有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