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
我国东晋时期出了个大诗人,姓陶明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人们习惯上称他陶渊明。史书上说,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天的江西九江一带)人。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以及彭泽县县令等官职。后来,因为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他干脆不做官,回家过起了田园生活。
陶渊明写诗写得很好,还作了很多散文,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其中,他的散文《桃花源记》一直被人们传诵。同时,他做官时,也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官、清官,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陶渊明从小就有志气。他读书非常用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解救普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可是,当他真正做了官,才发现官场非常腐败。很多官僚只顾搜刮民财,压迫百姓,根本谈不上为民做主,为民办事。在这种环境中,他做一点好事很难,但是他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了。别人当官,巴结上司是常有的事,而他却不愿意理睬那些人,不愿意与他们交往。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就是陶渊明很有气节,没有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向上司低头。这件事在史书《晋书·陶潜传》中有记载。
那是在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陶渊明已经四十一岁了,在彭泽县(今天的江西湖口县以东)当知县。当时,一个知县一个月只有五斗米的官俸(相当于现在的工资、薪水),生活是很清苦的。
腊月里的一天下午,陶渊明在外面办完公事,回到县衙,换上了便衣。想想再没有别的事情,他就到书房去了。这是他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公事办完,一定要看一会儿书的。
他坐在椅子上,拿起以前写的诗作随便翻看。这些诗作有些是抒发他不得志的苦闷心情的,翻着翻着,联想到当时官场中种种黑暗现象,他更加觉得痛苦,心想,自己是一个小小县令,七品芝麻官,面对黑暗的世道,也是无能为力,真不想再混下去了。
陶渊明正一个人坐着沉思,突然,衙门里的小官吏闯了进来,急切地报告说;
“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里巡察,快请老爷更衣(换上官服)出去迎接。”
陶渊明来彭泽县当知县还不满三个月,听到“更衣”二字,就有些不理解,问小官吏说:
“哪个张大人来了,为什么非穿官服不可?”
小官吏连忙给他解释道:
“老爷您还不知道啊?那个督邮张大人,是我县的一大富豪,一向很讲究排场和面子。如今,他又是九江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他不高兴了,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本来,陶渊明早就对官场交往这一套虚情假意十分腻烦,现在又听说这个督邮大人还偏偏又重视这一套,就有点气愤。再一想,这个督邮不过是县里的土豪劣绅,因为家里有钱,又会吹牛拍马,才得到太守的宠信。这么一个土财主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简直是笑话。但这又是事实,不能不承认。陶渊明想到这里,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愤然地说;
“我陶潜不能为了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低能无知的乡里小儿折腰(弯腰,下拜行礼)!”
说完,他打开柜子,取出知县的大印,交给目瞪口呆的小官吏,说;
“麻烦你把这个东西交给督邮,让他转交李太守,就说我陶潜因身体不适,要回乡下养病,不当这个知县了!”
小官吏一把拉住陶渊明的衣襟,苦苦挽留他说:
“老爷,这可不是小事,您可要三思啊!再说,您上任以来,很受本县百姓拥戴,他们也舍不得您走哇!”
陶渊明淡然一笑,肯定地说:
“我早已下定决心,退出这污浊的官场,百姓的情我领了,但我不得不走。你就不要劝了,照我的话去做吧。”
就这样,陶渊明马上收拾起行装,昂着头走出了衙门。从此以后,他过上了比当知县还清苦的农家生活,却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陶渊明不为保住官位而降低自己人格的高洁人品,长久以来,受到人们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