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气万古存
南宋末年,元朝军队大举南下,准备最后灭亡南宋。
南宋朝廷内部的一部分人主张求和,而另一部分人则反对这种妥协投降的做法,决心带兵与元军决一死战,保卫宋朝江山。其中,文天祥就是态度最坚决的一个。
文天祥是个状元出身的文人。当元朝二十万大军在左丞相伯颜率领下,兵分两路,攻打南宋首都临安(现在浙江省杭州市)的时候,文天祥担任赣州(现在江西省赣州市)知州。他接到宋恭宗的祖母即谢太后要求各地起兵解救皇帝危难的诏书,立即变卖家产,招募一万多勇士,星夜赶往临安。
有人劝告他说:
“如今元军大兵压境,你用新招募的乌合之众去迎敌,就像用鸡蛋碰石头,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文天祥回答说:
“我也知道事实确实如此。但是国家有难,我不能无动于衷,所以只好不自量力,以身赴难。我希望天下的忠臣义士能群起响应,大宋的天下或许还能有救。”
后来,因为元军来势凶猛,谢太后还是听了主和派的建议,要和元军讲和。可是,主和派的头面人物害怕了,不敢担当这项重任,谢太后只好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去元军兵营议和。
文天祥到了元营,坚持双方必须平等谈判,不肯屈服,结果被伯颜扣留,往北方解押。不久,伯颜就攻入临安,俘虏了谢太后、宋恭宗及文武百官,也押送北方。
在被元军押送北去的途中,文天祥乘他们不备,夜里偷偷逃走了。他听说宋恭宗的异母哥哥赵昰(shì)又在福州称帝,就赶到福州,建议朝廷重整军队,先收复浙江。接着,他又从福建出兵江西,准备恢复南宋的天下。
那时候,江西人民因为不堪忍受元军的压迫,自发组织起很多抗元队伍。他们听说文天祥带兵进入江西,纷纷赶来和他会合,共同抗元。大家同心协力,在江西打了几个胜仗。
元朝统治者害怕文天祥领导的抗元队伍发展起来,立即派出大批骑兵,到江西围剿。文天祥派去围攻赣州和吉州的军队都被元军打败,他只好带兵向福建方向撤退。元军倚仗人多势众,在后面紧紧追赶。在手下将领的掩护下,文天祥突破元军的围追,撤退到了循州(现在广东省龙川县),进驻树林茂密的南岭坚持战斗。
不久,新皇帝赵昰病死,南宋大臣陆秀夫、张世杰又拥立宋恭宗的另一个异母哥哥赵昺(bǐnɡ)做皇帝,退守在崖山(现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中)。文天祥带领队伍在广东潮阳一带阻击元军。
元朝下决心要彻底灭掉南宋,就让南宋的叛臣张弘范带元军赶到潮阳。有一天,文天祥的队伍正在海丰县附近的五坡岭休息吃饭,张弘范突然带兵包围了五坡岭。文天祥的队伍来不及抵抗,一些人投降了,一些人跳了崖。文天祥不幸被俘。
张弘范把文天祥押到船上,劝他投降,遭到他的痛斥。张弘范还不死心,又强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被他严词拒绝,当场撕碎信笺,气得张弘范大骂文天祥顽固不化。
文天祥站在船头上,面对波浪滚滚、浩渺无边的零丁洋海面,悲愤万分,挥笔疾书,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千古流传的诗篇。他在诗的最后两句,满怀激情地抒发了视死如归,决不投降的决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很快,张弘范又带元军打到崖山。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跳进了茫茫的大海,张世杰翻船遇难。南宋王朝从此灭亡了。
这时候,张弘范又来劝文天祥投降,他说:
“现在宋朝已经灭亡了,你的责任也尽到了。如果你投降元朝,仍旧可以做宰相。”
文天祥沉痛地回答道:
“国家败亡不能挽救,我这个做臣子的死有余辜,怎么还敢苟且偷生,为敌人效力呢?”
张弘范没有办法,只好派人把文天祥押送到大都(元朝都城,现在北京市)去。
在大都,文天祥被关在一间很小的牢房里。元世祖忽必烈三天两头派人来劝他投降,他都坚定地拒绝了。忽必烈倒是佩服他有骨气,一天,亲自召见他,希望能起点作用。
文天祥在忽必烈面前昂首挺立,坚决不肯下拜。忽必烈抱着一线希望,引诱他说:
“早就听说你是文武全才,可惜南宋已经被我所灭。假如你能归顺我朝,我马上任命你为宰相。”
文天祥闭口不答。忽必烈以为他心有所动,又进一步试探道:
“你要是不肯当宰相,主管枢密院行不行呢?”
文天祥冷笑一声,说出八个字:
“一死之外,别无他求?”
忽必烈非常失望,又有些恼怒,但无可奈何,只好命令左右把文天祥带回牢房。
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盛夏暑气逼人,严冬寒气袭人,再加上粮食发霉的气味、老鼠尸体腐烂的气味、不远处厕所的臭味、人的汗味等等,空气十分污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天祥又挥笔写下了一首五言长诗《正气歌》,一方面是说要用自己身上的浩然正气来抵抗牢狱里的自然邪气,更主要的是说要坚持正气,决不贪生怕死,屈膝投降。他在这首诗中歌颂了春秋以来许多忠勇节义之士,如苏武、张巡、颜杲卿等人,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无比崇敬的感情,决心向他们那样反抗元朝统治者: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文天祥以天地正气激励自己,在大都的牢狱中度过了四个春秋。元朝统治者对他百般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始终没能动摇文天祥的决心。
公元1283年,元朝统治者杀害了文天祥。这位傲骨铮铮的斗士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与文天祥生活在同一时代,坚持民族气节,宁死也不向元朝统治者妥协投降的南宋文人还有很多,在这些人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有谢枋得绝食殉国的感人故事。
谢枋得年青时候特别喜欢研究历史,发誓要向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学习。二十多岁时,他参加科举考试,在试卷上义正词严地指责当时的大奸臣贾似道,结果被发配到兴国军(现在湖北省阳新县)去做苦工。直到宋恭宗即位以后,他才被释放,做了信州(现在江西省上饶市)的知州。
元军南下进犯的时候,谢枋得曾招募一批义士进行抵抗,但被元军打散。接着,信州被攻陷,谢枋得侥幸逃出,改名换姓,暂时在福建的唐石山中躲避。
临安陷落以后,谢枋得在山里消息不灵,没有听说赵昰称帝,以为南宋已经灭亡了,悲痛万分。后来他又陆续听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兵败的消息,心情更加沉重,日日夜夜地痛哭。有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试卷上痛斥奸臣贾似道的谢枋得,便请他去教育子弟,并经常把各地群众抗元的消息告诉他。谢枋得深受鼓舞。从此,他在福建定居下来,以教书为业。
元朝统治者在消灭南宋主要的抵抗力量以后,开始改变政策,用笼络、收买的手段,征召南宋的旧臣为元朝服务。有人向元朝朝廷推荐了二十二个人,谢枋得被列为第一名。谢枋得知道后,坚决拒绝了。
过了两年,元朝政府又派人到江南搜罗人才,谢枋得又被推荐。他还是不愿合作,说:
“我今年六十多岁,已经是临死的人了,决不再做元朝的官。”
后来,元朝派到福建担任参政的魏天祐,想用迫使谢枋得出来做官的手段,向元朝皇帝请功。于是,他下令绑架了谢枋得,派人押送到大都去。
谢枋得以死来表示抗拒。从出发北上那天起,就开始绝食。绝食了二十多天竟然还没死,他决定改变主意,每天吃少量的蔬菜水果来维持生命,以便能够活着到大都,见见被元军俘虏去的谢太后和恭宗,然后再死。
由于旅途中的疲劳,再加上光吃少量的蔬菜水果不能补充体内的消耗,到了大都以后,谢枋得的身体十分虚弱,终于病倒了。统治者把他安置在悯忠寺休养,派去医生给他治疗,希望他恢复健康以后能答应在元朝做官。
悯忠寺是一所纪念历代忠臣义士的寺院,墙上镶嵌着许多石碑。谢枋得住的那间屋子里,墙上嵌着一块纪念曹娥的碑。曹娥是东汉时候的一个孝女,她为了搭救失足落水的父亲,自己也淹死在江里。谢枋得看了这块碑,痛哭流涕地说:
“一个年轻的女子还能为父尽孝,我怎能不为国尽忠呢?”
从此,他又开始绝食。元朝尚书派医生带着药品和食物来给他治病,劝他吃东西,他愤怒地说:
“我想要死,你们为什么非要我活着!”
他把药品和食物全都扔在地上,坚决不吃不喝。五天以后,他终于以自己的死,向世人证明了他的决心。那年他六十四岁。
文天祥和谢枋得在当时不向元朝统治者屈服,是出于对南宋王朝的忠心,但是关键是他们有崇高的气节,能以自己的行动维护民族的尊严。这点正是他们的事迹的闪光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