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可断,发不可剃
1645年是清军突破山海关、进攻中原及江南的第二年。清朝豫王多铎率领大军渡江南下,攻占南京城,明王朝的君臣仓皇逃跑,新皇帝弘光不久被清军俘虏。紧接着多铎又派兵攻打江南一带府县。
清军攻占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时候,到处颁布“剃发令”强迫汉族男人按满清的风俗剃去前面的头发,脑后留一条长辫子。他们限定人们十天之内一律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抗命令的,砍头处死。
这年夏夫,“剃发令”传到了江阴县。江阴老百姓听说以后,先向清朝委派的知县方亨请愿,要求留发。方亨不但不答应,反而把请愿的群众大骂一顿。人们本来就憋了一肚子火,这时候一下子全爆发出来了,怒斥方亨说:
“你本来是明朝进士,可如今身穿圆领官服,来做清朝知县,羞不羞,丑不丑啊!”
阴历闰六月初一,江阴秀才许用德把明太祖的遗像挂在学宫的大堂上,带领着许多人参拜。接着,他对闻讯赶来的一万多群众大声说:
“束发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我们岂能做不肖子孙,随便剃发?如今清军就要攻城,我们只有横下一条心,头可断,发不可剃!”
大家群情激愤,就把新任典史陈明遇请出来,推举他为领袖,指挥军民守城抗敌。
陈明遇感谢大家对他的信任,诚恳地说:
“我的机智勇敢比不上阎典史,守城是件大事,必须请他来主持。”
谁是阎典史?江阴百姓自然再熟悉不过了。阎典史的真名叫阎应元,字丽亨。阎应元是在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才调到江阴县做典史的。他到任没几天,就率领一千多个百姓,以竹竿为武器,打退了一百来只海盗船的进犯。当时的明朝廷表彰阎应元,给他加上都司官衔,仍然执掌典史职务,出行时可以用黄伞旗帜的仪仗,前面有人鸣锣开道,这是特例,当地人认为很光荣。隔了好久,阎应元被提升为广东省英德县主簿,由陈明遇接任江阴典史。由于母亲生病,阎应元没有马上动身到广东上任,就带着家人暂时住在江阴城东的砂山那里。
陈明遇推举阎应元统率军务,抵御清兵,得到大家的赞同,于是,他们连夜派人骑马赶到砂山迎接阎应元。
阎应元听说要他出面领导众人守城,非常激动,把衣袖一卷,马上带领四十多名家丁,连夜赶到城里。
城里的士兵不到一千名,居民也只有一万户多一点,粮饷也无法筹齐。阎应元一到,了解清楚情况,立刻清点簿册,修建防御工事,命令每户出一个壮丁登城防守,其余的壮丁轮流送饭。接着取出以前的守城军队制造的火药和武器,放在城楼上。
阎应元又劝有钱的人家踊跃捐献,他下令道:
“捐献不限定钱财,愿出米、豆、绸、布或者其他东西的都可以。”
在他的动员之下,监生程璧带头捐献了二万五千两银子。这样一来,城里百姓不论贫富争先恐后出钱出物。不多时,城里就拥有火药三百坛,铅弹、铁子一千石,大炮一百尊,鸟嘴铳一千支,钱几千万吊,米、麦、豆一万石,其他像酒、盐、铁、草料也堆积如山。
阎应元接着又把江阴城划分为几个区域来防守:武举人黄略守东门,把总孙越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阎应元自己守北门,兼带巡查四门。刚刚布置完毕这一切,清兵已经把江阴城团团包围住了。
清军开到江阴城外的人马有十万之众,扎了一百多座营盘,四面的包围圈一层又一层,把江阴城围得水泄不通。
清军开始不停地攻城了。一部分士兵弯弓向城上射箭,箭像流星一样“嗖嗖”直向城头钻,又像飞蝗一样密密麻麻。大部分士兵乘机呐喊着冲到城下,架起云梯往上攻。城头上有不少人被乱箭射伤,可是他们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使用各种大炮和弓弩一类武器,硬是把清军的攻势压下去,杀伤了城下不少人。
清军攻击失败,就架起大炮轰城。城墙很快被轰塌了一处。阎应元叫人用铁皮把门板包裹起来,并用铁链绑牢,来保护城墙。又叫人把空棺材取来,装上沙土,堵塞住倒塌的地方。
然而,清军的炮火异常猛烈,一刻也不停歇地轰击。清兵又乘势猛攻北城,终于把北城撕开了一道缺口。阎应元一点儿也没有慌张,立即下令,叫每个人运一块大石头,在里面再筑起一道坚固的堡垒。一夜工夫,这座堡垒就筑好了,堵住了缺口。
这时城里的箭也快用完了,阎应元灵机一动,趁着夜色,命令百姓扎了许多草人,每个草人身上插一枝竹竿,上面挂一盏灯,把它们全部竖立在城头上。守城的士兵埋伏在城垛后面,鸣锣打鼓,大声呐喊,就像要从城头吊下去袭击敌营一样。
清军不知是计,大为震惊,纷纷向城上射箭。到了第二天清晨,城里得到的箭多得数不清。
阎应元又来个假戏真唱。有一天夜里,派遣几十名精壮的战士,从城头用绳吊下,偷入敌军营中,趁着风势放起火来。敌军顿时乱作一团,黑夜中又看不清楚,自相践踏砍杀,死了好几千人。
清军只得向后撤退,在离城三里的地方扎下营来。清军统帅刘良佐在一队人马护卫下来到城下,大声叫道:
“我与阎君是老朋友,替我告诉他,我要跟他会会面。”
阎应元闻声出来,站在城头上和刘良佐面谈。原来这个刘良佐本来是南明弘光帝时镇守江北的四员大将之一,封为广昌伯。清军南下时,他投降了。此刻,他远远地朝着阎应元喊:
“应元兄,弘光帝早已逃跑,江南没有个头儿,你识时务些趁早投降,可以保得住荣华富贵!”
阎应元轻蔑地回答他:
“我姓阎的只不过是明朝的一个典史,还懂得大义。你受到国家的封赏,是个镇守疆土的大将,不但没有守住江淮,反而投降敌人,给他们充当开路的走狗,你拿什么脸来见我们县里的志士义民呢?”
刘良佐被阎应元讽刺得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一言不发,灰溜溜地走了。
清兵一次劝降不成,又来第二次。在这以前,贝勒的部下在苏州、松江一带接连攻下了几座大城,就来增援打江阴。贝勒捆绑了两个明朝的降将,叫他们跪在江阴城下,劝说阎应元等人投降,边哭边说,脸上都是鼻涕眼泪。
阎应元在城上大骂他们:
“你们两个家伙吃了败仗被俘,不赶快以死报国,还来叽哩咕噜说些什么!真是软骨头!”
贝勒又派人对阎应元说:
“只要把四门为首抗清的人各杀一个,我们立即撤退。”
阎应元严正地大声说:
“情愿砍掉我的头,怎么也不能杀掉一个老百姓!”
中秋节这天,阎应元分给军民赏月钱,让他们分组携带酒菜,到城头去畅饮赏月。秀才许用德又作了一首《五更转曲》的歌,教会唱歌的人放声歌唱。歌声和更鼓声、号角声互相应和,接连热闹了三夜才停止。围城的清兵羡慕得直向城上看,贝勒和他的部将们则气得咬牙切齿。
贝勒看见江阴城里毫无投降的表示,就加紧攻城。清军架起云梯,敢死队披戴着铁甲铁盔,冲在最前面,嗷嗷地叫着。一批批的清兵从云梯上跌落下来,一批批的清兵又爬上去。
这样疯狂的进攻曾经把城墙各处都打开了缺口。清兵冲到城头,守城的军民已经累得精疲力尽,仍然用刀用斧用长矛与敌人搏斗。只听见城上一阵阵喊杀声,叮当作响的兵器撞击声。那真是一场惨烈的战斗,双方士兵的刀口都砍得卷刃了,尸体在地上铺了一层,鲜血四溅。就这样,城上军民以血的代价一次又一次把清兵赶下了城墙。
清军用大炮不停地向城中轰击,炮声隆隆,百里以内都被震动了。城里死伤的人越来越多,到处都听得到哭声。但是,阎应元等人仍然坚守在破破烂烂的城墙上,神情镇定,和平日一样指挥作战。
又过了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清军仍然猛烈进攻。中午时分,城墙被轰破,清兵冒着烟火雨雾,蜂拥着冲上城墙。阎应元命令军民退守城内,他自己带领一百多名不怕死的勇士,肉搏冲锋,和敌人进行了八次巷战,杀伤了数以千计的清兵。
最后,他身边剩下了几十人,有人劝他突围出去再作打算,可是城门紧闭,城外清兵的包围密不透风,根本无法突围。但他又不想死在清兵手中,就纵身投入前湖,打算自杀殉国,可是湖水很浅,没有死成。
清兵统帅刘良佐早已命令士兵,一定要活捉阎应元。在清兵的迫杀之下,阎应元的部下大部分壮烈牺牲,最后,他也被俘虏了。
清兵把阎应元带到刘良佐那里。刘良佐坐在乾明寺佛殿里,伸开两腿,举止傲慢,看见阎应元被押了进来,马上跳起来抱住阎应元就哭。阎应元冷笑着说:
“哭什么呢?事情已到这个地步,只有一死报国罢了。”刘良佐知道再劝阎应元投降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就命令手下把他押送到贝勒那里去。在贝勒面前,阎应元挺胸直立,傲视大小清将。贝勒喝令他下跪,他坚决不跪。一个清兵拿刀向阎应元小腿刺去,他才支持不住,扑倒在地上。
贝勒见阎应元铮铮铁骨,宁死不降,只好把他关押起来。夜里,人们听见阎应元不断地大声喊道:
“快杀我!快杀我!”
有人报告给贝勒,贝勒思索了一会儿,才下了斩杀令。很快,寺院里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城陷的时候,防守西门的陈明遇传令士兵坚持巷战。他手持钢刀,边退边砍杀敌人,走到兵备道衙门前,被一群清兵围住,因为体力不支冲不出去,被杀害了。他身上伤痕累累,手里紧握着刀柄,尸体靠在墙壁上,直立不倒。
江阴城在阎应元、陈明遇的主持下,坚守了八十一天。围城的清兵有二十四万人,攻城战死了六万七千人,进城后巷战死的又有七千人,一共阵亡了七万五千多人。城中军民没有一个投降的,不是战死就是被屠杀。城内到处是尸体,把大街小巷都塞满了。总共有五六万人牺牲,只活下来五十三名年老体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