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称谓
等级称谓类
君周代称诸侯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诸侯。秦统一天下后,称皇帝为君。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孟尝君,魏公子无忌号信陵君。君后来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故父和夫也可称君。
臣上古指男性奴隶。后来“君”与“臣”对举,臣包括君外的任何人。后“臣”引申为对己的谦称。
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荀。士大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为学士,如庄子、荀子等。一类为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谓纵横家。一类为方士或术士。最低的一类为食客,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
民上古时把奴隶称作民。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通称庶民。臣与民在上古都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服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
百姓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周代仍有这种称号,战国以后,“百姓”为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
黎民平民也称黎民,亦即“众民”的意思。因“黎”通“骊”,黑色,“黎民”因黑色而名。
黔首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
布衣即“平民”,古代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
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被封赐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没有官的一般平民。
对自己的谦称类
鄙人“鄙人”本意指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来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旧时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
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晚生旧时男子对前辈称己的谦词。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于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
晚生、后学、晚侍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在下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妾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旧时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极低,故妇女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奴家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自由,从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有时男子亦以之为谦称。
未亡人寡妇的自称。
孤家寡人、朕古代皇帝的自称。
不谷古代诸侯的自称。
尊称类
父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称。大约至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甚至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时也以“公”相称,用来表示郑重。
子古代尊称,男女皆可称之。学生对老师也称“子”。夫妻之间又互称“内子”和“外子”。
长者古代尊称。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卿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君称臣为“卿”,夫妻之间称“卿”或“卿卿”。
先生古代尊称,多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阁下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之中。
足下在古代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
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令尊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
尊公亦称“尊大人”、“尊太君”。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尊与卑相对,指地位或辈分高,故用敬词,如“尊翁”、“尊驾”。
令堂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令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称“令郎君”。
令嗣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同“令郎”。
令子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令爱并作“令嫒”。旧时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正旧时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令兄旧时称对方之兄的敬词。
令弟旧时称对方之弟的敬词。
令坦旧时称对方女婿的敬词。
仁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常用于书信。
贤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弟旧时对同辈中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
贤弟贤弟意为“仁弟”,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
古代交友的称谓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又称为“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交”。
车笠之交指彼此不以贵贱而异,友谊深厚。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认的朋友。
竹马之交形容小儿时天真无邪、亲昵嬉戏之状。
古代对媒人的称呼
媒人撮合男女成婚的人,多为老年妇女充当。
月老媒人之代称。
红娘媒人之代称。取于元代杂剧《西厢记》中莺莺的婢女。
三姑六婆指从事九种职业的女人。“三姑”即从事宗数活动的三种女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牙婆”指贩卖人口的贩子,“媒婆”指专门撮合婚姻的,“师婆”即巫婆,“虔婆”指妓院的鸨母,“稳婆”指接生婆,“药婆”职业不详。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夫子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
师长教师的尊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古代学官名。教师,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
教渝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
教习明朝入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皇族称谓
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
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订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嫔妃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嫔妃的称号。三周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嫔妃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改正四品。
贵妃嫔妃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
良人西汉嫔妃的称号。
美人嫔妃的称号。
贵人嫔妃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嫔妃之下。
世子帝王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太子嫔妃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订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驸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官场称谓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三闾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合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于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科举称谓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称谓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科举考试称谓
科举知识简介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汉代以后,博士开始在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除授予学官外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学博士、卜博士等。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搏士”等。
硕士在我国古代通常指那些德高望重、博学多识之人,但在古代史籍中不多见,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职称。古代常用与硕士含义相似的“硕老”、“硕儒”称呼那些博学之士。
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指有学问的人以及久入学者的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成为以久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代,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参与朝政。其中的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的顾问和秘书官,因而常被称作“内相”。到了宋朝,一经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学士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
年龄称谓
古代对特定年龄的称谓
婴儿初生儿。
悼、龆龀七岁。
总角、垂髫童年。
幼学十岁。
束发青少年。
童子男子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破瓜女子十六岁。
待年、待字女子待嫁的年龄。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八十岁。
鲐背九十岁。
朝颐之年百岁老人。
皓首、白首老年。
黄发长寿老人。
名号称谓
古代中国人除了有名有字,还有号。在古代把号称得格外响亮是表示对人的客气和尊重。
自号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的表现,他们取自号以自慰,自号分以下几种:
以人称身份自号,常用叟、老、子、翁等;以居处及用具为号,常用斋、庵、舍、庐等,如唐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以自勉自戒为号,如唐司空图自号知非子;以居地环境为号,如晋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以珍藏为号,如晋代王羲之自号宝晋斋;以生辰年龄自号,宋代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二人;以形貌特征自号,明祝允明自号枝指生;以仰慕者自号,宋代俞詹仰慕陶元亮就自号景陶斋;以文学意境自号,清代蒋坦自号夕阳红半楼;以惊语自号,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人号就是由他人对己的称呼,人号多用对他人的尊称。如对男子常称伯仲、公翁、子、父、甫苇等。
号、别号指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别号与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青莲居士为李白的别号,东坡居士为苏轼的自号,抱扑子是葛洪的自号。
诨名、绰号按照人的容貌、性格特点所取的别名叫诨名,又称绰号。如《水浒传》中,吴用绰号为“智多星”,宋江绰号为“及时雨”等。
雅号雅为敬词,尊称他人之号叫雅号。询问别人的号,也可称“雅号为何”。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叫作“谥”或“谥号”。谥号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的含义,用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哀怜和褒扬。如汉文帝,“文”表示“经天纬地”,这是褒扬。皇帝的谥号,一般由礼官仪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从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全号古人在特别郑重严肃的场合称呼已死的皇帝时,往往在庙号之后连称谥号,这就叫全号。如汉文帝的全号为“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全号为“世宗教武皇帝”。
尊号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始于唐武白、中宗之世。尊号是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好几次,往往是阿谀奉承之词。有的皇帝死后仍被奉上尊号。如唐高宗李治死后七十余年,到唐玄宗天宝十载被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奉上的尊号,可以说是加长了谥号。
徽号对皇帝和帝后表示尊崇褒美的称号,即“尊号”。如清太祖尊号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皇后、皇太后也有尊号,后来一般称为徽号,如以叶赫那拉氏为例,她的徽号包括“慈禧”等十六个字。
私谥古人死后,由其亲友、门生、故吏所加的谥号,称私谥。有私谥的人,一般是有名的文人学者或隐士。如晋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谏,谥为靖节徽士。私谥是由民间议定的,与朝廷颁赐的谥号不同。
中国的别名称谓
“中国”一名的由来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直到辛亥革命时,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中国的别称
历史上,“中国”的别称很多,如:赤县、神州、华、诸华、中华、夏、华夏、诸夏、中夏、方夏、禹城、禹甸、九州、九牧、九区、八州、海内。
外国对中国的称呼
唐外国对中国的称呼之一。唐代的中国国势强盛,名声很大,因此在这以后,外国便有称中国为“唐”的习惯。
秦秦是现在伊朗的波斯语、印度的印地语、意大利语、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如“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马秦尼”、“秦尼策”、“秦那斯坦”等,通常是由“秦”的发音转化而来。
汉汉代中国国力盛极一时,曾多次派遣使臣出外。汉代以后,中国人常以汉来称呼自己的国家,外国人也称中国为汉。
契丹契丹作为中国的代称在西方也流传很广。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又译作“真丹”。
赛里斯中国因“丝绸之国”而闻名于世,因而得名赛里斯,有赞誉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