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礼仪风俗
名片的礼仪
名片的使用礼仪
在现代社会,名片不仅有进行自我介绍和保持联络的作用,而且还有其他多种用途:
(1)它可以替代便函。用来对友人表示祝贺、感谢、介绍、辞行、慰问、馈赠以至吊唁等多种礼节。
为了表示不同的礼节,可以在名片左下角用小写字母写上国际通用的法文缩写,如敬贺P.f,谨谢P.r,介绍P.P,辞行P.P.c,谨唁P.c,恭贺新年P.f.n.a,也可以写上祝贺或问候短语寄给对方。假如祝贺名片上只有几行冷冰冰的字,会让人觉得您是敷衍了事的。寄祝贺名片给朋友,如对方已非单身,收件人应为夫妇两人,只给一方会显得很不礼貌。
(2)可以替代礼单。向友人寄送或托送礼物或鲜花时,可在礼品或花束中附上名片并写上祝贺短语,自己收到友人的礼品,可立即复一张名片,左角下用铅笔写上P.r,以表示感谢。
(3)可作“介绍信”。如一位大使想把使馆新来的参赞介绍给当地外交团的朋友,可在自己名片的左下角用铅笔写上p.p,然后把新参赞的名片附在后面一并送去。
(4)可代替请柬。在非正式邀请中,可用名片代替请柬(如朋友小聚、非正式家宴),并写明时间、地点和内容。
(5)用于通报和留言。拜访友人时,若被访人系尊长,可在名片的姓名下方写上“求见”、“拜谒”字样,转行顶格起写上对方姓名称谓。若被访者不在家,可留下一张名片,上面写一句“很遗憾,未能一见!”或“很遗憾,来访未晤!”等,也是很友善的表示。
(6)用于业务宣传。在进行业务往来时,名片是公司的招牌,具有类似广告的作用,可使对方了解你所从事的业务。
(7)用于通知变更。一旦调任、迁居或更换电话号码,送给至亲好友一张注明上述变动的名片,等于及时而又礼貌地打了招呼。
名片的递接礼仪
交换名片是人们交往中常用的一种介绍方式。正常情况下,名片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使用者要求社会认同、获得社会尊重的一种方式,对于商务人员来说,它还是所在组织形象的一个缩影。所以名片交换应重视其礼仪效应,恰到好处地使用名片,会给人一种文明、现代、彬彬有礼的感觉。
交换名片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一般宜在与人初识时,自我介绍或经他人介绍之后进行。递送名片的先后没有太严格的讲究,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人递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递名片。出于公务和商务活动的需要,女性也可主动向男性递名片。当对方不止一人时,应先将名片递给职务较高或年龄较大的人,如分不清职务高低和年龄大小时,则可依照座次递名片,应给对方在场的人每人一张,以免厚此薄彼。如果自己这一方人较多,则让地位高者先向对方递送名片。递送名片时,应面带微笑,正视对方,将名片的正面朝着对方,恭敬地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名片上端的两角送到对方胸前。如果是坐着,应起身或欠身递送,递送时可以说一些“我叫XXX,这是我的名片,请笑纳!”或“请多关照!”之类的客气话。如同外宾交换名片,可先留意对方是用单手还是双手递接名片,随后再跟着模仿。因为欧美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惯于用一只手与人交换名片;日本人则喜欢用右手送自己的名片,左手接对方的名片,另外,要注意不要用名片盒发名片,这样给人你不注重自己的内在价值,名片发不出去的感觉。
接受他人名片时,应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恭敬地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名片的下方两角,并轻声说“谢谢!”或“能得到您的名片十分荣幸!”如对方地位较高或有一定知名度,则可道一句“久仰大名”之类的赞美之辞。对接到的名片要十分珍惜,并当着对方的面,用30秒钟以上的时间,仔细把对方的名片看一遍,随后当着对方的面郑重其事地将他的名片放入自己携带的名片盒或名片夹之中,千万不要随意乱放,以防污损。如果接过他人名片后一眼不看,或漫不经心地随手向口袋或手袋里一塞,这是对人失敬的一种表现。倘若一次同许多人交换名片,而且双方又都是初交,那么最好依照座次来交换,并记好对方的姓名,以防搞错。在公共场合如欲索取他人名片,可以婉转地说:“以后怎样向您请教?”或“以后怎样同您保持联系?”如自己无意送人名片时,可婉转地说:“对不起,名片未带。”
为了查找和使用方便,宜分类收藏他人的名片。对个人名片可按姓氏笔画分类,也可依据不同的交际关系分类。要留心他人职务、职业、住址、电话等情况的变动,并及时记下有关的变化,以便通过名片掌握每位客户、每个朋友的真实情况。
还可把对对方的了解,譬如他的爱好、擅长等记在名片上。待下次与这个人见面时,不但能一下子说出他的名字,还能随口以他的爱好和擅长为话题,这样,对方必然会感到意外,对你自然有好感。
握手的礼仪
在见面或分别时,人们通常以握手表示尊重、高兴、留恋、遗憾之情,在国内外交往中,握手是最为普通的会见礼节。
握手虽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礼节,但也有一些事项需要讲究。
握手时,应面带微笑,目视对方;用右手,把手掌伸开,四指并拢,握住对方;握手时的轻重与松紧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不轻不重让对方觉得贴着手就可以了。如果握住太紧力度太大,时间又长,会使人觉得不自然,尤其与女人握手时不要过分用力。但是如你只用手指轻轻碰对方手一下,则又显得太敷衍了事或态度冷淡,是缺乏礼貌的表现,但老朋友久别重逢时,长时间紧紧地握住对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初次见面的朋友,稍微一握,两三秒钟也就可以了。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轻轻无力地握手常被人理解为无诚意,尤其是与政界人士打交道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握手要讲究先后次序。握手次序要依据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及其他条件来确定。一般来说,长辈在先,上级在先,主人在先,女士在先。客人、男士、下级、晚辈,应该先问候对方,见对方伸出手后,立即与之相握。在上级、长辈面前不可贸然伸手。如果对方人多,应该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士,后男士。宾主之间的握手较为特殊,正确的做法是:来宾抵达时,主人应首先伸手,以示欢迎。来宾告辞时,则应由来宾首先伸手握别,以示请主人就此留步。
男士戴着帽子和手套同他人握手,用左手去同他人仓促握手,交叉握手,拿着香烟握手还有长久地握住异性的手不放,握手时心不在焉,这些都是欠缺礼貌的。女士在与他人握手时可不必脱去帽子和手套。军人在与他人握手时,也不必脱去军帽,最为标准的做法是,先行军礼再握手。在特殊情况下以左手与人相握应当说明并道歉。如戴着墨镜,则要在握手前摘去墨镜,否则有防人之嫌。用双手与人握手只有在熟人之间才适用,与初识之人握手,尤其当对方是一位异性时,两手紧握对方的一只手,更有失礼貌,另外,不宜以脏手、湿手、病手与人相握。
握手时,还要注意,多人同时握手,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握。如果几个人同时在场时,切忌只同一个人握手,而对其他人视而不见。
邀约礼仪
在商务交往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实际需要,商务人员必须对一定的交往对象发出邀请,邀请对方出席某项活动,或是前来我方作客。这类性质的活动,商务礼仪术语称之为邀约。
当一方邀请另一方或多方人士,前来自己的所在地或者其他某处地方约会,以及出席某些活动时,他不能单凭主观意愿出发,而是必须取得被邀请方的同意与合作。作为邀请者,不能不自量力,无事生非,自寻烦恼,既麻烦别人,又自讨没趣。作为被邀请者,则需要及早地作出合乎自身利益与意愿的反应。不论是邀请者,还是被邀请者,都必须把邀约当作一种正规的商务约会来看待,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也就是遵循邀约礼仪。
对邀请者而言,发出邀请,如同发出一种礼仪性很强的通知一样,不仅要力求合乎礼貌,取得被邀请者的良好回应,而且还必须使之符合双方各自的身份,以及双方之间关系的现状。
邀约有正式邀约和非正式邀约之分。正式的邀约,既讲究礼仪,又要设法使被邀请者备忘,故此它多采用书面的形式。非正式的邀约,通常是以口头形式来表现的,相对而言,它要显得随便一些。
正式的邀约,有请柬邀约、书信邀约、传真邀约、电报邀约、便条邀约等等具体形式,它适用于正式的商务交往。非正式的邀约,也有当面邀约、托人邀约以及打电话邀约等不同的形式。它多适用于商界人士非正式的接触之中。前者可统称为书面邀约,后者则可称为口头邀约。
根据商务礼仪的规定,在比较正规的商务往来之中,必须以正式的邀约作为邀约的主要形式。因此,必须了解、掌握正式邀约礼仪。
请柬邀约礼仪
在正式邀约的诸形式之中,档次最高,也最为商界人士所常用的当属请柬邀约。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的大型活动与仪式,如宴会、舞会、纪念会、庆祝会、发布会、单位的开业仪式等等,只有采用请柬邀请嘉宾,才会被来宾视之为与其档次相称。
请柬又称请帖,它一般由正文与封套两部分组成。不管是上街购买印刷好的成品,还是自行制作的,在格式与行文上,都应当遵守成规。
(1)请柬正文的用纸,大都比较考究,它多用厚纸对折而成。以横式请柬为例,对折后的左面外侧多为封面,右面内侧则为正文的行文之处。封面通常讲究采用红色,并标有“请柬”二字。请柬内侧,可以同为红色,或采用其他颜色,但民间忌讳的黄色与黑色,通常不可采用。在请柬上亲笔书写正文时,应采用钢笔或毛笔,并选择黑色、蓝色的墨水或墨汁。红色、紫色、绿色、黄色以及其他鲜艳的墨水,则不宜采用。
(2)目前,在商务交往中所采用的请柬,基本上都是横式请柬。它的行文,是自左而右,自上而下地横写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竖式请柬。它的行文,则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地竖写的。这种竖式请柬多用于民间的传统性交际应酬。
(3)在请柬的行文中,通常必须包括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要求、联络方式以及邀请人等项内容。
(4)在请柬的左下方应注有“备忘”二字,意在提醒被邀请者届时毋忘。在国际上,这是一种习惯的做法。西方人在注明“备忘”时,通常使用都是同一个意思的法文缩写“P.M.”。
(5)一般情况下,被邀请者的名字写在封套上,而不在正文出现,但并不禁止在正文出现,另外在正文中,“请柬”二字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6)在对外交往中使用的请柬,应采用英文书写。按习惯在行文中,全部字母均应大写,应不分段,不用标点符号,并采用第三人称。
(7)在请柬的封套上,被邀请者的姓名要写清楚,要写端正,这是为了向对方示敬,也是为了确保它被准时准确送达。
书信邀约礼仪
以书信为形式对他人发出的邀请,叫做书信邀约。比之于请柬邀约,书信邀约显得要随便一些,故此它多用于熟人之间。
(1)用来邀请他人的书信,内容自当以邀约为主,但其措辞不必过于拘束。它的基本要求是,言简意赅,既能说明问题,同时又不失友好之意。可能的话,它应当打印,并由邀请人亲笔签名。比较正规一些的邀请信,有时也叫邀请书或邀请函。
(2)在装帖与款式方面,邀请信均不必过于考究。其封套的写作,与书信基本上相同。
传真邀约礼仪
传真邀约,指的是利用传真机发出传真的形式,对被邀请者所进行的一种邀约。在具体格式、文字方面,其作法与书信邀约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它利用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因而传递更为迅速,并且不易丢失。此外,还有一种电子邮件邀约,其作法基本与传真相同。
电报邀约礼仪
电报邀约,即以派发专电的形式,对被邀者所进行的邀约。
(1)电报邀约与书信邀约,在文字上都要求热情、友好、恳切、得体。除此之外,电报邀约在准确、精练方面要求得更高一些,这是由电报这一形式本身所决定的。
(2)电报邀约速度快,准确率高,因此多用于邀请异地的客人。在具体内容上,它与书信邀约大致相同。
便条邀约礼仪
在某些时候,商界人士在进行个人接触时,还会采用便条邀约。便条邀约,即将邀约写在便条纸上,然后留交或请人带交给被邀请者。在书面邀约诸形式之中,它显得最为随便,然而因其如此,反而往往会使被邀请者感到亲切、自然。
(1)便条邀请的内容,是有什么事写什么事,写清楚为止。它所选用的纸张,应以干净、整洁为好。
(2)依照常规,用以邀约他人的便条不管是留交还是带交对方,均应装入信封之中,一同送交。让邀请条“赤条条”地来来去去,则不甚妥当。
(3)在一般情况下,不论以何种书面形式邀约他人,均须做得越早越好。通常,它应当至少在一周之前到达对方手中,以便对方有所准备。“临阵磨枪”,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不仅给对方以逼人就范的感觉,而且也是非常不尊重对方的。
回复邀约礼仪
任何书面形式的邀约,都是在邀请者经过慎重考虑,认为确有必要之后,才发出的,因此,在商务交往中,商界人士不管接到来自任何单位、任何个人的书面邀约,都应该及时地、正确地进行处理。自己不论能不能接受对方的邀约,均须按照礼仪的规范,对邀请者待之以礼,给予明确、合“礼”的回答:或者应邀,或者婉拒。置之不理,厚此薄彼,草率从事,都有可能自作自受,自找麻烦。
商界人士在接到以书面通知为形式的正式邀约后,必须认定:邀请者是真心实意地希望自己能够接受邀请的。对方所看重的,或许是我方单位的名气和地位,或许是邀请者本人的身份和影响,或许对方单位与我方单位,对方本人与邀请者本人的良好关系,或许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增进、发展双方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关系,但不管怎么说,对方邀请我方,尤其是以书面形式正式地邀约我方,基本上都是对我方尊重与友好的一种表示。“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在接到邀约后,应当作出积极的反应。
积极反应的第一步,就是要尽快答复邀请者自己能否接受其邀请。
考虑到同时受到邀请的往往不止于一方,为了使邀请者做到对他所发起的有关约会胸有成竹、避免失败,任何被邀请者在接到书面邀请之后,不论邀请者对于答复者有无规定,出于礼貌,都应尽早将自己的决定通知给对方。
事实上,为了了解被邀请者对邀约有何反应,许多邀请者在发出书面邀约时,就对被邀请者有所要求,请对方对能否到场必须作出答复。
通常,类似的规定往往会在书面邀约的行文中出现。例如,要求被邀请者“如蒙光临,请予函告”或“能否出席,敬请答复”,以及“盼赐惠复”,等等。
有时,为了确保被邀请者准确无误地将有关信息反馈给邀请者,在书面邀约正文的左下方,依照惯例要将与邀请者联络的具体方式,详尽地提供给被邀请者。它们通常包括:联络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电传号码、电子邮箱号码(网址、邮政编码、电报挂号、寻呼机号码、联络地点以及通信地址等等)。以上这些内容不必一一全部列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中选择。不过联络或咨询的电话号码这一项,原则上是不能缺少的。
某些商务往来中所使用的正式邀约,尤其是请柬邀约,依照国际惯例,在正文之中行文时,对被邀请者所作的要求答复的请求,通常都采用英文或法文的专用词组和缩写来表示。
例如:“Toremind”意即“备忘”,用在书面邀约中,带有提醒被邀请者务必注意勿忘之意。
“R. S.V.P.”意即“不论出席与否,均望答复”。
这些外文词组与缩写在行文时,一般应当书写在正文的左下方。
有些善解人意的商界人士为了体谅被邀请者,在发出书面邀约时,往往会同时附上一分专用的“答复卡”。上面除了“接受邀请”、“不能接受”这两项内容外,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这样,被邀请者在答复时,只需稍费“举手之劳”,在以上两项之中,作一回“选择题”,在二者之一划上一道勾,或是涂去其一,然后再寄回给邀请者就行了。
没有在接到“答复卡”的同时接到书面邀约,并不意味着不必答复。答复是必要的,只不过需要自己亲自动手罢了。
对书面邀约所进行的答复,通常采用书信的形式。在商务礼仪中,它被称为回函。回函基本上都需要亲笔书写,以示重视。如果打印回函,则至少应当亲笔签名。
所有的回函,不管是接受函还是拒绝函,均须在接到邀约之后3日之内回复,而且回得越早越好。在回函的行文中,应当对邀请者尊重、友好,并且应当对能否接受邀约这一关键性问题,作出明确的答复,切勿避实就虚,让人费解。如果拒绝,只要讲明理由就可以了。回函的具体格式,可参照邀请者发来的书面邀约,在人称、语气、措辞、称呼等方面与之不相上下就算不上失礼。
迎送礼仪
迎来送往是常见的交际活动,也是商务谈判中一项基本礼仪。在交际活动中,对应邀前来的客人,无论是官方人士、专业代表团,还是民间团体、友好人士,在他们抵离时,一般都要安排相应身份的人员前往迎送,重要客商或初次来的客商,要专人迎接;一般的客商或常来常往彼此非常熟识的客商,也可以不接。迎来送往有一套常规上的礼仪。
迎送规则
迎送规则应当依据前来人员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与主人的关系和惯例来确定,主要迎送人的身份和地位通常应与来者差不多,以对口对等为宜。如果当事人有事不能前往迎接,应另派相应人前去迎接,另外,应从礼貌出发向对方作出解释。
迎候人员应当准确掌握对方抵达时间,提前到达机场、车站或码头,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只能由你去等候客人,绝不能让客人在那里等你。客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如果一下飞机、轮船或火车,就看见有人在等候着,一定会感到十分愉快的。如果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则能因此而获得安全感。但如果你迟到了,对方会立即陷于失望和焦虑不安之中,不论事后怎样解释,都很难使对方改变对你失职的印象。
同样,送别人员亦应事先了解对方离开的准确时间,提前到达来宾住宿的宾馆,陪同来宾一同前往机场、码头或车站,亦可直接前往机场、码头或车站恭候来宾,与来宾道别。
在来宾临上飞机、轮船或火车之前,送行人员应按一定顺序同来宾一一握手话别。飞机起飞或轮船、火车开动之后,送行人员应向来宾挥手致意,直至飞机、轮船或火车在视野里消失,送行人员方可离去。
不到机场、码头或车站送行,或者客人抵达后才匆忙赶到,对来宾都是失礼的。来宾一登上飞机、轮船或火车,送行人员立即离去,也是不妥当的,尽管只是几分钟的小事情,但却有可能因小失大。
做好接待的准备工作
在得知来宾抵达日期后应首先考虑到其住宿安排问题。对方尚未启程前,先问清楚对方是否已经自己联系好住宿,如未联系好,或者对方系初到此地,可为其预订旅馆房间,最好是等级较高、条件较好的旅馆。
客人到达后,通常只需稍加寒暄,即应陪客人前往旅馆,在行车途中或在旅馆简单介绍一下情况,征询一下对方意见,即可告辞。客人到达的当天,最好只谈第二天的安排,另外的日程安排可在以后详细讨论,在离开来宾住处之前,可礼貌地问客人有没有其他的事要求帮助或协助的,然后礼貌道别。
商务接待、拜访礼仪
商务接待礼仪
随着企业业务往来的增加,对外交往面的扩大,企业的接待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重要接待的客人有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也有本企业的顾客以及相关领域的企业。如果细分,可以分成业务往来接待、顾客投诉接待、视察指导接待、参观学习接待等几种。
接待工作繁杂琐碎,如有疏漏,将会给本企业的业务、声誉等造成损失,因此,有必要讲究接待的艺术性。
接到来客通知后,首先必须了解客人的单位、姓名、性别、职业、级别、人数等。其次,要了解客人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到达日期、所乘车次和到达时间。
接待一般客人,可根据惯例直接接待。但接待重要客人和高级团体,就要事先制定接待方案。其内容包括:客人的基本情况、接待工作的组织分工、陪同人员和迎送人员名单、食宿地点及房间安排、伙食标准及用餐形式、交通工具、费用支出意见、活动方式及日程安排、汇报内容的准备及参加人员等。接待方案要报送企业领导批准。
(1)正式接待。客人到达后,应安排专人迎接。对于一般客人,可以由业务部门或经理秘书人员到车站(机场、码头)迎接,对于重要客人,有关领导要亲自前去接站。
客人到达后,应把客人引进客房,替其安排好食宿。同时,与客人协商好活动日程。
根据日程安排,精心组织好各项活动,如合同洽谈、参观游览。客人活动结束后,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时间让单位领导和客人见面。
根据客人要求,为其安排返程,如订购返程车(机、船)票,并及时送到客人手中,最后送客人到车站。
(2)行进中的礼节。接待人员在陪同客人走路时,一般应在客人的左侧,以示尊重。如果主人陪客人时,要并排与客人同行。如随行人员,应走在客人和主陪人员的后边。负责引导时,应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遇到上下楼或转弯处应用手示意方向并加以指示。乘电梯时,如有专人服务,应请客人先进,如无专人服务,接待人员应先进去,到达时请客人先走,进房间时,如门朝外开,应请客人先进,如门往里开,接待人员应先进去,扶住门,然后再请客人进入。
(3)乘车时的礼节。乘车时,接待人员要先打开车门,请客人上车,要以手示意车门上框,提醒客人以免磕碰,待客人坐稳后,再关门起车。车停后接待人员要先下车打开车门,再请客人下车。
商务拜访礼仪
商务拜访礼仪对于业务的往来、企业形象也都有非同小可的影响。
(1)访前预约。拜访别人,无论到居室、办公室或者宾馆,都要事先与被拜访者取得联系,以便双方都能利用和控制时间。
作为领导秘书,给领导的拜访进行预约的方式有:
①当面向对方提出要求约会。
②用电话向对方约会。
③用书信提出约会。
赴约要注意仪表服饰。穿着要端庄、整洁。男士宜穿西装,女士宜穿套装,穿着要规范。另外,要准备好名片。男士的名片可放在西装口袋中,也可放在名片夹中;女士则可将名片放在提包中容易掏出的地方。
(2)拜访客户。拜访客户前要对拜访对象的概况、特点、喜好以及对方的信用、在商界的信誉都要有所了解,以免交谈时无话可说而陷入尴尬境地。
主管人员拜访客户,其会晤礼节有:
①进入客户的机构,应向接待人员主动介绍自己公司的名称和自己的姓名、职务等,同时说明访问对象的姓名和工作部门,如果是事先约定也要说清楚。
②被引到会客室时,应向引路者表示感谢。
③就座时要注意,上司坐上座,自己则居下座。
④向访问对象致意,说一番“久仰”之类的客套话。
⑤向访问对象介绍公司的负责人。
⑥介绍过后,上司与对方寒暄并交换名片。
随从人员在会晤时不要担任主角,上司负责主要的交涉。如果上司早已认识客户,而下属是初见客户,就应由上司先将属下介绍给对方,再将对方介绍给属下。
演讲礼仪
演讲,也可以称为讲演或演说。它是当众所进行的一种正规而庄严的讲话,旨在向听众就某一事件、某一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或是论证某种观点。换一句话说,演讲实际上就是当众所进行的正式发言。
同政治家的演讲重在鼓动、科学家的演讲重在论证稍有不同的是,在商务活动中,商界人士所发表的演讲,多数都是礼仪性的。比如,商务人员更多需要准备的是致欢迎词、欢送词、祝贺词、答谢词、介绍词、解说词,等等。商务演讲往往具有临时性、广泛性、应酬性等特点,从这个角度讲,商业演讲又可以叫做即席演讲。
虽然商业演讲有很大的临时性,但它也有一定的礼仪规范要依循。在声音上,它应当抑扬顿挫,有所变化,借以突出重点,表达感情,或是调动听众的情绪。
在语言上,它应当尽量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可以多举例证,多打比方,多使用名言警句,但不要乱开玩笑,尤其不要讲下流话和脏话、黑话。
在内容上,它应当言之有物,力戒陈词滥调,无病呻吟,无的放矢。从结构上讲,任何演讲的内容都不外乎由开场白、正题与结束语三部分构成。演讲的“重头戏”,一定要放在正题上。
它在表情与动作上,应是当喜则喜,当悲则悲,不要面沉似水,或表情失当。应当站着演讲,辅以相应的表情动作,但不要摇头晃脑,指手画脚,将拳头煞有介事地挥来挥去。
在时间上,应当力求点到为止,短而又短。照常理来说,发表即席的演讲,讲上3分钟左右即可,最长也不宜超过5分种。遇上“限时演讲”,即演讲的时间有所规定,则宁肯时间没用完,也不要超过,切勿被人“叫停”,罚下场去。
为了便于掌握,以下分别介绍一下商界人士在进行常见的欢迎,欢送、致贺、答谢、简介、解说等几种不同形式的即席演讲时,所需要注意的礼仪问题。
欢迎演讲礼仪
在商界,遇上来宾参观、访问,或是有新职员加入,在见面之初,致上一篇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往往可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准备欢迎词时,通常应考虑对象、场合、内容与态度等几大问题。一定不要忘记的是,你演讲的目的是“欢迎”。
(1)对象不同,欢迎词便有所不同,总的说来,对前来检查的上级人员,应当谦恭;对初来乍到的客户,应当诚恳;对新加入的职员,应当热情。
(2)致欢迎词的最佳地点,首推经过特意布置的接待室、会客室或会议室。站在人来人往的大门口或人声嘈杂的楼道里,演讲效果多少会受到影响。
(3)在内容上,欢迎词应包括自我介绍、郑重表示的欢迎之意、对被欢迎者的建议与希望等等。其中尤以致词者的自我介绍为不可或缺。要不然,致词者一开口,下面的人就会相互询问:“他(她)是谁?凭什么在那高谈阔论?”
(4)演讲时,要胸有成竹,充满自信,面带微笑。特别要注意,在与听众交流眼神时,要坚持“等距离交际”,不要只看着上司、熟人、异性,而让其他人受冷落。
(5)致欢迎词时,演讲者既可以提前撰写演讲稿,届时“照本宣科”,也可以不照稿致辞,即现场发挥不用稿子,这可以依个人状况和实际情况而定。
欢送演讲礼仪
每逢同事离职、朋友远去或是来访的同行、客户告辞之际,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于情于理,商务人员都应当赠之以临别的赠言。
举行正式的欢送会,当着被欢送者以及其他送行者的面,致上一篇欢送词,可以体现出致词者对友情的珍惜,也可以使被欢送者倍觉温暖,不知不觉增进彼此的友谊。
正式致欢送词的一大好处,是可以说出某些当致词者自己单独面对被欢送者时难以说出的话语,例如,对他的评价,对他离去的惋惜,等等。有时面对一个人,尤其当对方是异性时,有些话更难于启齿了,这时,便极大地体现了欢送演讲的作用。
(1)致欢送词的重点,是要充分地表达致词者的惜别之意。与此同时,亦可表现出致词者对友谊的无比珍视。
(2)准备欢送词时,切记要包括4项要素:对被欢送者的高度评价;对既往与之相处的美好时光的温馨回忆;自己真心实意的惜别之情;对被欢送者的美好祝福。以上四项要素,不一定每一篇欢送词都要无一遗漏地包括在内,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也可以有所侧重。
(3)与欢迎词相比,欢送词应更富有文采,更要具备真情实感。
祝贺演讲礼仪
在商务活动中,不要轻易地放过每一个可以向自己的交际对象表示好感、敬意与尊重的时机,每一位商务人员都应该具备这种商业眼光和的商业意识,如在他人适逢喜庆之时,予以正式的祝贺,就是一件有助于双向沟通的方式。
祝贺的方式有不少,其中致贺词就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做法。
(1)适合致贺词的机会有许多。年轻人过生日、结婚,老年人做寿、庆祝结婚纪念日,同事或同行立功、受奖、晋职、晋级,朋友们过年、过节,协作单位成立、开业、周年庆典,等等,都可以致词祝贺。
(2)在为贺词打“腹稿”时,需要仔细斟酌辞令,既要语言优美、感人,又要力戒过度恭维或词不达意。
例如,祝贺上司晋升时,说上一句“此乃实至名归”或“合乎民心”,不为过也,但要借机“高攀”或“抬轿子”,说什么“英明”、“伟大”,“对我的关怀如父如兄”,便让人肉麻了。
再如,向一对外商夫妇祝贺银婚或金婚时,要避免提及对方的实际年龄,勿夸对方“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因为外国人大都讳谈年龄,推崇年轻,对其称“老”,等于提醒对方“您可不年轻了”,这当然会让人家不高兴。
(3)准备贺词,要以“恭喜”为首要内容。在贺词的字里行间,要自始至终充满热烈、喜悦、愉快、激动的气息,要使自己所讲的话中满怀着热情。
(4)准备贺词,一定要加入对对方称颂、赞扬、肯定的内容。同时,也不要忘了,如果具体场合允许,应借机表示致词者对被祝贺者的敬重与谢意。
(5)一篇良好的贺词,还须认真、诚恳地表达致词者的良好祝福,祝福被祝贺者“万事如意”、“步步好运”。
答谢演讲礼仪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支持自己,对自己肯定最大的、最使人感觉珍贵的,可能就要算是他人对自己所表达的感谢之意了。在正式的集会上,发表一篇热情洋溢的感谢词,较之于在无外人在场时悄声说一个“谢”字,要更为郑重其事,影响更大,也更能让人感动。
商界人士在商务交往中,需要即时答谢的场合很多。例如,过生日、结婚、获得奖励、被授予荣誉称号、本单位举行庆典、事业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的时刻,都应当向来宾或在场者致词答谢。
如果说对人常存感激之意,并在适宜之时将它表达出来,是做人的一个诀窍,那么在必要时,在商务往来中发表一篇言之有物的答谢词,则更让人有种惊喜的感觉,效果也会更佳。
(1)准备感谢词,要力戒套话、费话。一开始就讲:“我好激动”、“想起那些往事,我兴奋得难以自抑”、“我想起了许多昔年往事”,说这些反倒不如回顾一下在自己取得成绩的过程中,其他人是如何支持、帮助自己的。
(2)在答谢词里,对自己评价要中肯,不要自吹自擂,表现得“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显得不够诚实。
(3)在致答谢词时,叙事要清楚,对他人的感激要不厌其烦地一一说清楚,道明白。最后,别忘了找出一些自己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借以请求各位继续关照自己。
(4)即便自己有再大的喜事,确确实实值得高兴,也要在致词时沉住气,不要气喘吁吁,口齿错乱,或语气神态表现出得意忘形。
(5)大凡答谢词,都少不了要包括“此时此刻”的感触,对他人的感激以及今后自己继续努力这三大内容。
简介演讲礼仪
在商务活动中,商界人士必须善于利用一切时机,去成功地“推销”自己。简介时的演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必要的“推销”。
简介,就是主动或应邀向公众介绍自己、介绍他人、介绍自己所在的单位、介绍自己所负责的某项工作,等等。它同一般所说的介绍有所不同,简介的业务性强于交际性,而且就其内容而言,简介其实一点也不简单,所谓“简”,只是相对于长篇大论而言的。
(1)当商务人员应聘新职、联系工作、结识新同事、参加社交聚会时,有必要恰如其分地通过简介去“推销”自己。简介自己,既要谦虚、诚实,又要注意扬长避短,争取给人以好感。在内容上,简介自己应包括个人姓氏、单位、职务、专长、业绩等等。此外,还可酌情加上籍贯、兴趣、家人等等较为轻松,易于由此“发现”朋友的个人资料。
(2)新同事加入、贵宾光临之时,商务人员时常被要求来简介他人。简介他人,应当因人而异,并且在内容上应有主有次。大体上来说,简介他人时,应将其姓名、职衔、学位、单位等个人资料,其特殊专长、突出成绩等不同凡响之处,以及其为人处世的长处等等,都包括进去。
(3)在很多情况下,如招聘、推销、联系业务、接待来访者时,商界人士还需要为自己的单位或部门搞一下“推销”,即简介单位。简介单位的重点,应是其与众不同之处。此外,还可提及其知名度、“社会关系”,等等。需要列举数字来说明时,宜少不宜多,而且还要使其精确,不可杜撰。
(4)简介自己所负责的工作,首先应对其充满信心,切勿自惭形秽,“底气不足”;其次,要突出其特征。在不泄密的前提下,应细讲、精讲、耐心讲;最后,欢迎他人多加指正,有什么不足讲出来,反而显得实在,更容易得到理解与信任。
总而言之,简介重在突出特点,人的特点、事的特点、物的特点等等,在不同类型的简介中,都占据着首要位置。
解说演讲礼仪
在新产品与新技术的陈列会、展示会、发布会,以及日常的推销、促销工作中,商务人员经常需要发表解说词。
解说,就是为了满足他人对某事或某物欲要了解的愿望而作的解释与说明。
(1)准备解说词,一定要有针对性,而且要尽可能地设想一下,听众会提出哪些问题,对此应如何回答,做到有备而无患、“师出而有名”。
(2)准备解说词,一定要突出“被解说者”的特征、长处与优势。例如,向他人解说“油皮鞋”这一类新品种时,应强调一下穿它不用擦鞋油;解说美国永备电池的优点时,须突出其不会产生渗出液。这样,均会给听众深刻的印象,一下就能够“抓”住他们的心,并真正打动对方、吸引对方。
(3)有人说,“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尽管如此,商务人员在准备解说词时,也不能只凭“货卖一张嘴”,而对听众“坑、蒙、诈、骗”。其实,在强调某物长处时,适度地为之“亮丑”,如解说“油皮鞋”时,可以告诫消费者不宜穿浅色袜子,不然会被皮里渗出的油弄脏,这样反而会因为诚实无欺而赢得人心。
(4)临阵之际,倘若遇到听众插话、询问甚至有意说怪话、出难题,一定要冷静、镇定,保持应有的风度。
(5)有时,处于众目睽睽之下的解说者,会因为听众的“视线压力”,即不友好、不信任的目光,而影响情绪。当解说者在演讲方面是一名新手时,此种失态更容易出现。请注意,此刻切勿避开听众的视线,或看讲稿,或看上空。这时,解说者应当一面继续演讲,一面避开那些冷漠、挑剔的目光,而去听众中寻求自己的支持者,即那些目光友善或是频频点头的人。这种主动与友善者目光的交流,将有助于提高自己坚信此次演讲必定成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