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礼仪风俗

宴会准备礼仪

商务宴会是指企业单位为了达到的诸如扩大推销、签订合同、洽谈业务、择吉日开张等特定的商业目的而举办的宴会,它是一种带有浓重的商务色彩的社交活动。商务宴会礼仪是指在举办或参加商务宴会时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一次宴会成功与否,能否达到主人所预期的目的与宴会前的准备密切相关。在宴会前的准备工作中,必须处处注意礼仪,做到以下几点:

列出名单

宴会之前应按照宴请所要达到的目的,认真列出被邀请宾客的名单。谁是主宾,谁是次主宾,谁作陪客,都要一一列清。做到该请的请,不该请的不请,不得遗漏。一般每次请的客人,都有一个目的,或洽谈项目,或签订合同,或接风迎客,或饯行话别等等。按照常规,不宜把毫不相干的两批客人合在一起宴请,更不得把平时有芥蒂的客人请到一起吃饭、饮酒,以免出现不愉快的尴尬场面。

确定时间

宴请时间的确定,有的可按主人主观的安排,如企业开张、友人聚会等;有的随其他因素的决定,如接风送行等,至于具体宴请时间的确定,原则上以适应多数宾客能来参加宴会为准则,尤其应以主宾最合适的时间来确定,断不能只以满足主人的意愿为准。

选好场所

选好宴会的场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有的适合家宴,以显示主客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有的则适宜在星级宾馆中宴请,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敬重;有的可在川菜馆里设宴,以满足宾客对川菜青睐的感情;有的则宜在清真饭店中摆席,以尊重少数民族客人的民族习惯,如此等等,无一不是主人对宴会的精心安排,充分表现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总之,我们要选择那些交通方便、环境幽雅、食品卫生、菜肴精美、价格公道、服务优良的饭店作为宴客的场所。

订好菜谱

宴会菜谱的确定,应根据宴会的规格“看客下菜”。总的原则应考虑客人的身份以及宴请的目的,做到丰俭得当。整桌菜应有冷有热、荤素搭配,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即一桌菜要有主菜(如鱼翅、甲鱼等),以显示菜的规格,也要有一般菜以调剂客人的口味。具体菜肴的确定,还应以适合多数客人口味为前提,尤其要特别照顾主宾的饮食习惯。在订好菜谱的同时,还要准备好酒水、香烟、瓜子、糖果之类等。

排定位次

中、西餐桌次、座次的安排有些不同,中餐位次排列是:

(1)桌次的安排。宴会通常是8~12人为一桌,人数多时则平均分为几桌。桌次有主次之分,主桌的确定应以“面门为上,以远为大,居中为尊,以右为尊”为原则,其他桌次按照离主桌近为主,远为次,右为主、左为次的原则安排。

(2)座次的安排。各桌的主位可与主桌的主位相同,也可以方向相对。宴会的席位是指在同一桌上,座位有主次之分。一般情况下,对着门口的座位为主位,离门口最近的为次位,其他位次以离主位的远近而定主次,右主左次;也可以穿插安排,即主人的对面安排第二主人,其余的座位分别以离主人和第二主人远近而定主次,右主左次。

西餐位次排列是:

西式宴会多采用长桌,桌子的设置方法多根据用餐人数的多少和场地大小而定。

餐桌的排列次序同中餐餐桌的排列原则是一样的,主桌为首位。

西餐席的位次排列是右高左低。与中餐宴会不同的是西餐宴会一般都是男女宾客穿插入座。按照我国习惯,公务宴会一般以职务高低安排座次。如果夫人出席,通常把女方排在一起,即男主宾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坐在女主人右上方。家庭宴会则是按照“先朋友,后亲戚,再宗族”的原则安排,这其中又以年龄的长幼为序。

中餐餐具的使用礼仪

作为职业人士,参加一些宴会是免不了的,因此有必要掌握餐桌礼仪。特别是赴宴较多者,更是要通晓各种餐桌礼仪。

下面就来具体介绍一下餐桌礼仪。

中餐餐具,即用中餐时使用的工具,中餐餐具可分为主餐具与辅餐具2类。主餐具是指进餐时主要使用的,往往必不可少的餐具。通常,包括筷、匙、碗、盘等等。

使用筷子取菜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一是不“品尝”筷子。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它。而长时间把筷子含在嘴里也不合适。

二是不“跨放”筷子。当暂时不用筷子时,可将它放在筷子座,或放在自己所用的碗、碟边缘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更不要把它横放在碗、盘,尤其是公用的碗、盘上。掉到地上的筷子不要再用。

三是不“插放”筷子。不用筷子时,将其“立正”插放在食物、菜肴之上尤为不可。根据民俗,只有祭祖先时才可以这样做。另外,也不要把筷子当叉子,去叉取食物。

四是不“舞动”筷子。与人交谈时,应暂时放下筷子。切不可以其敲击碗、盘,指点对方,或是拿着它停在半空中,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去夹菜。

五是不“滥用”筷子。不要以筷子代劳他事,比如剔牙、挠痒、梳头,或是夹取菜肴、食物之外的东西。

在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单用匙去取菜。用匙取食物时,不宜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必要时,可在舀取食物后,在原处“暂停”片刻,待汤汁不再滴流后,再移向自己享用。

使用匙时要注意下列4点事项。

(1)暂且不用提匙时,应置之于自己的食碟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之中“立正”。

(2)用勺子取用食物后,应立即食用,不要把它再次倒回原处。

(3)若取用的食物过烫,不可用匙将其折来折去,也不要用嘴对它吹来吹去。

(4)食用匙里盛放的食物时,尽量不要把勺子塞入口中,或反复吮吸它。

碗在中餐里主要是盛放主食、羹汤之用的。在正式场合用餐时,用碗的注意事项主要有5点:

(1)不要端起碗来进食,尤其是不要双手端起碗来进食。

(2)食用碗内盛放的食物时,应以筷、匙加以辅助,切勿直接下手取用,或不用任何餐具以嘴吸食。

(3)碗内若有食物剩余时,不可将其直接倒入口中,也不能用舌头伸进去乱舔。

(4)暂且不用的碗内不宜乱扔东西。

(5)不能把碗倒扣过来放在餐桌之上。

盘在中餐中主要用以盛放食物,其使用方面的讲究,与碗大致相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应保持原位,不被挪动,而且不宜多个叠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加以介绍的,是一种用途较为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使用食碟时,要注意的问题有:

(1)取放的菜肴不要过多,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有欲壑难填之嫌;不要将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彼此“相克”,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

(2)不宜入口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将其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必要时再由侍者取走、换新。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废物”与菜肴交错,搞得杯盘狼藉。

辅餐具指的是进餐时可有可无、时有时无的餐具。它们主要在用餐时发挥辅助作用。最常见的中餐辅餐具有:水杯、湿巾、水盂、牙签等等。

水杯

中餐中所用的水杯,主要供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需要注意的,一是不要以之去盛酒;二是不要倒扣水杯;三是喝入口中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中去。

湿巾

如果是比较讲究的中餐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湿巾只能用来擦手,绝对不可用以擦脸、擦嘴、擦汗。擦手之后,应将其放回盘中,由侍者取回。有时,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与前者不同的是,这次它只能用来擦嘴,也不宜揩脸、抹汗。

水盂

有时,品尝中餐者需要手持食物进食。此刻,往往会在餐桌上摆上一个水盂,也就是盛放清水的水盆。它里面的水并不能喝,而只能用来洗手。在水盂里洗手时,不要乱甩、乱抖,得体的做法,是两手轮流沾湿指尖,然后轻轻浸入水中刷洗。洗毕,应将手置于餐桌之下,用纸巾擦干。

牙签

主要用来剔牙之用。用餐时,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应以另一只手掩住口部进行,切勿大张“血盆大口”。剔出来的东西,切勿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之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取用食物时,也不要以牙签扎取。

西餐餐具的使用礼仪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用餐时借助的餐具往往大不相同。有的餐式要用筷子,有的餐式要用刀叉,有的则需要直接以手来取食。

使用刀叉进餐,是西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习西餐礼仪,就要系统地学习刀叉的使用。

除了刀叉之外,西餐的主要餐具还有餐匙、餐巾等等。以下将分别进行系统的介绍。至于西餐桌上出现的盘、碟、杯、水盂、牙签等餐具,其用法与中餐用法大同小异,在此将不再介绍。

刀叉

刀叉,是餐刀、餐叉两种餐具的统称。二者既可以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但在更多的情况之下,刀叉是同时配合使用的,因此,人们在提到西餐餐具时,喜欢将二者相提并论。

学习刀叉的使用,主要是要掌握刀叉的区别、刀叉的使用、刀叉的暗示3个方面的问题。

(1)刀叉的区别。在正规一点的西餐宴会上,通常讲究吃一道菜要换一副刀叉。也就是说,吃每道菜时,都要使用专门的刀叉。既不可以胡拿乱用,也不可以从头至尾只用一副刀叉。

享用西餐正餐时,在一般情况下,出现在每位用餐者面前的餐桌上的刀叉主要有:吃黄油所用的餐刀,吃鱼所用的刀叉,吃肉所用的刀叉,吃甜品所用的刀叉,等等。它们不但形状各异,更重要的是其摆放的具体位置各不相同。掌握后一点,对于正确地区分它们尤为重要。

吃黄油所用的餐刀,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餐叉。它的正确位置,是横放在用餐者左手的正前方。

吃鱼所用的刀叉和吃肉所用的刀叉,应当是餐刀在右、餐叉在左分别纵向摆放在用餐者面前的餐盘两侧。餐叉的具体位置,应处于吃黄油所用餐刀的正下方。有时,在餐盘左右两侧分别摆放的刀叉会有三副之多。要想正确地取用它们,关键是要记住,应当依次分别从两边由外侧向内侧取用。

吃甜品所用的刀叉,应于最后使用。它们一般被横向放置在用餐者面前的餐盘的正前方。

(2)刀叉的使用。使用刀叉,一般有两种常规方法可供借鉴。其一为英国式。它要求在进餐时,始终右手持刀,左手持叉,一边切割,一边叉而食之。通常认为,此种方式较为文雅。

其二为美国式。它的具体做法是,先是右刀左叉,一口气把餐盘里要吃的东西全部切割好,然后把右手里的餐刀斜放在餐盘前方,将左手中的餐叉换到右手里,再来以之大吃一气。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比较省事。

在以刀叉用餐时,不论采用上述哪一种方式,都应注意以下5点:

①在切割食物时,不可以弄出声响。

②在切割食物时,要切记双肘下沉,而切勿左右开弓。那样做,一是有碍于人,二是“吃相”不佳,而且,还有可能使正在被切割的食物“脱逃而去”。

③被切割好的食物应刚好适合一下子入口。切不可叉起它之后,再一口一口咬着吃。另外,应当以叉铲着它吃,不能用刀扎着它吃。

④要注意刀叉的朝向。将餐刀临时放下时,不可刀口外向。双手同时使用刀叉时,叉齿应当朝下;右手持叉进食时,则应叉齿向上。

⑤掉落到地上的刀叉切勿再用,可请侍者另换一副。

(3)刀叉的暗示。使用刀叉,可以向传者暗示用餐者是否吃好了某一道菜肴。其具体方法是:

如与人攀谈时,应暂时放下刀叉。其做法是,将刀叉——刀右、叉左,刀口向内、叉齿向下,呈汉字的“人”字形状摆放在餐盘之上。它的含义是:此菜尚未用毕。但要注意,不可将其交叉放成“十”字形。西方人认为,这是令人晦气的图案。

如果吃完了,或不想再吃了,则可以刀口内向、叉齿向上,刀右叉左地并排纵放,或者刀上叉下地并排横放在餐盘里。这种做法等于告知侍者,请他连刀叉带餐盘一块收掉。

餐匙

品尝西餐时,餐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餐具。学习餐匙的使用,应重点掌握其区别、用法两大问题。有时,餐匙也叫调羹。

(1)餐匙的区别。在西餐的正餐里,一般会至少出现两把餐匙,它们形状不同、用途不一,摆放的位置也有各自的既定之处。

一把个头较大的餐匙叫做汤匙,通常它被摆放在用餐者右侧的最外端,与餐刀并列纵放。

另一把个头较小的餐匙则叫做甜品匙,在一般情况下,它应当被横向摆放在吃甜品所用刀叉的正上方,并与其并列。如果不吃甜品,用不上甜品匙的话,有时,它也会被个头同样较小的茶匙所取代。

一定要记住,上述两种餐匙各有各的用途,不可相互替代。

(2)餐匙的使用。有下述几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①餐匙除可以饮汤、吃甜品之外,绝对不可直接舀取其他任何主食、菜肴。

②已经开始使用的餐匙,切不可再放回原处,也不可将其插入菜肴、主食,或是令其“直立”于甜品、汤盘或红茶杯之中。

③使用餐匙时,要尽量保持其周身的干净清洁,不要动不动就把它搞得“色彩缤纷”,“浑身挂彩”。

④用餐匙取食时,动作应干净利索,切勿在甜品、汤或红茶之中搅来搅去。

⑤用餐匙取食时,务必不要过量,而且一旦入口,就要一次将其用完。不要一餐匙的东西,反复品尝好几次。餐匙入口时,应以其前端入口,而不是将它全部塞进嘴去。

⑥不能直接用茶匙去舀取红茶饮用。

餐巾

餐巾虽小,但在西餐餐具里,却是一个发挥多重作用的重要角色。

西餐里所用的餐巾,通常会被叠成一定的图案,放置于用餐者右前方的水杯里,或是直接被平放于用餐者右侧的桌面上。它们面积上有大、中、小之分,形状上也有正方形与长方形之别。

不论是大是小,还是哪一种形状,餐巾都应被平铺于自己并拢的大腿上。使用正方形餐巾时,应将它折成等腰三角形,并将直角朝向膝盖方向。若使用长方形餐巾,则可将其对折,然后折口向外平铺。打开餐巾,并将其折放的整个过程应悄然在桌下进行,万勿临空一抖,吸引他人注意。

尤其要注意,在外用餐时,一定不要把餐巾掖于领口围在脖子上,塞进衣襟内,或是担心其掉落而将其系在裤腰上。

在正餐里,餐巾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条:

(1)用来为服装保洁。将餐巾平铺于大腿之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迎接”进餐时掉落下来的菜肴、汁汤,以防止其搞脏自己的衣服。

(2)用来揩拭口部。在用餐期间与人交谈之前,应先用餐巾轻轻地揩一下嘴,免得自己“满嘴生辉”“五光十色”。但也应注意不要乱涂乱抹,搞得“满脸开花”。女士进餐前,亦可用餐巾轻印一下口部,以除去唇膏。以餐巾揩口时,其部位应大体固定,最好只用其内侧。通常,不应以餐巾擦汗、擦脸,擦手也要尽量避免。特别要注意,不要用餐巾去擦餐具,那样做等于向主人暗示餐具不洁,要求其调换一套。

(3)用来掩口遮羞。在进餐时,尽量不要当众剔牙,也不要随口乱吐东西。万一非作不可时,应以左手拿起餐巾挡住口部,然后以右手去剔牙,或是以右手持餐巾接住“出口”之物,再将其移到餐盘前端。倘若这些过程没有遮掩,那是颇为失态的。

(4)用来进行暗示。在用餐时,餐巾可用以进行多种特殊暗示。最常见的暗示有:暗示用餐开始。西餐大都以女主人为“带路人”。当女主人铺开餐巾时,就等于是在宣布用餐可以开始了;暗示用餐结束。当主人,尤其是女主人把餐巾放到餐桌上时,意在宣告用餐结束,请各位告退。其他用餐者吃完了的话,亦可以此法示意;暗示暂时离开若中途暂时离开,一会儿还要去而复返,继续用餐,可将餐巾放置于本人坐椅的椅面上。见到这种暗示,侍者就不会马上动手“撤席”,而会维持现状不变。

就餐礼仪

餐前表现

餐前表现,指的是准备用餐、等候用餐时的所作所为。无疑,它是用餐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要使餐前表现符合礼仪规范,应要注意以下问题:

(1)适度修饰。外出用餐,尤其是外出赴宴或聚餐时,应适度地进行个人修饰。总的要求是:整洁,优雅,个性化。一般而言,男士可穿套装,并剃须。女士则应穿时装或旗袍,并化淡妆。倘若不加任何修饰,甚至仪容不洁、着装不雅,则会被视为不尊重主人,不重视此次聚餐或宴请。

(2)准点到场。应邀赴宴,或参加聚餐时,一定要准点抵达现场。严格地讲,抵达过早或过晚,均为失礼。早到的话,主人往往还未作好准备,因而措手不及。晚到的话,则会令他人望眼欲穿,甚至打乱整个原定的计划。另外,无特殊原因,切勿早退。

(3)各就各位。在正式一些的用餐活动中,一定要按照指定的桌次、位次就座。倘无明确排定,亦应遵从主人安排,或与其他人彼此谦让。切勿争先恐后,不守座次。一般而言,在入座时,应于主人、主宾之后就座,或与大家一道就座。抢在他人之前就座,显然是不合适的。

(4)认真交际。大凡宴请或聚餐,其主要目的是在交际,而不仅仅是为了大快口福。所以在用餐前后,尤其是用餐前稍事等候时,不要忘记尽可能地进行适当的交际活动。要问候一下主人,联络一下老朋友,并争取认识几位新朋友。假若一言不发,则显得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则难免会给人以“专为吃喝而来”的印象。

(5)倾听致词。在正式宴会开始前,主人与主宾大都要先后进行专门的致词。当宾主进行致词时,务必要洗耳恭听,专心致志。此刻开吃,闭目养神,与人交谈,或是打打闹闹都是缺乏礼貌的。若此刻暂时离去,则更会令人生疑。

餐时表现

主要是指在用餐期间的活动,也是用餐礼仪最重要的体现,它和下面的食物品尝共同构成了餐桌礼仪的主体。

关于这点,我们结合国内外的礼仪要求,总结出了“九要十不要”,来提醒读者在用餐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符合礼仪规范。

(1)“九要”为:

①要正襟危坐:就座时,应从左侧进入,并使身体与餐桌保持两拳左右的距离。在餐桌上保持良好的姿势,上身呈挺拔之态,绝不能像个布娃娃似的东倒西歪、弯腰驼背地瘫在座位上。双手不要支在桌上,也不要同时摆在腿上,但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于桌面却无伤大雅,因为这是热烈与人讨论时自然而然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离开桌面。双腿不要乱伸,因为有可能妨碍他人,另外,姿势也不雅观。

②要举止高雅:正统的礼仪源自古代宫廷,并且相延已久,故其程式化的规定极多。其中很重要的,尤其是正式宴会,都要求用餐者严格约束个人举止,力求使之高雅动人。例如,进食禁声:用餐之际,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不论吃东西还是喝饮料,都不要搞得进口有声、啧啧作响,那是不懂起码礼数的表现;再者,防止异响:除用餐外,体内的任何声音,不管是咳嗽、打喷嚏,还是腹中咕咕作响,都应离开餐桌,自觉控制,不要当众出丑。另外在就座用餐时,不要随便挪动桌椅,也不要把餐具搞得铿锵作响。

③要慎用餐具:务必正确使用餐具,这一点在西餐中更为注重。如果不会使用,最巧妙的办法是模仿女主人的做法。不宜主动拿餐具当教学仪器去主动教别人,这种指点是不必要的。

④要吃相干净:在用餐时,既要维护环境卫生,又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吃得“四处开花”,身上、脸上到处“留痕”,也不要把餐具、餐桌和地面搞得一塌糊涂。

⑤要礼待主人:宾客在宴请活动中,不要一入席就开始大吃,即使饿了,也不要给人以馋相。礼貌的作法是要时时帮助主人,以礼还礼。特别是在西餐宴请活动中,女主人往往处于“第一顺序”。其具体表现是:女主人要坐首位,由她宣布用餐开始或结束。中国家宴时,女主人忙里忙外,到处张罗,甚至难以入席,更应以礼相待、多加问候。

⑥要照顾宾客:客人之间也要相互照顾,不要来到之后,互不搭理,致使场面尴尬、气氛沉寂。在就餐时,不论是否相识,男士都要扮演“护花使者”的角色,要处处积极、主动地对女士多加照顾。比如,就餐之前,要帮助其存外套,或引导就座。在用餐桌上,要为女士取菜提供方便,拿调味品,并陪其谈话等等。这既体现了绅士风度,又是起码的餐桌礼仪的良好体现。当然,如果女方是女教主义者,或不喜欢被当作“小宠物”格外照顾,那你最好尊重其观念,不要一厢情愿。

⑦要尊重传者:在一些宴会中,一般有正规的侍者,无论主人还是客人,都要对其发自内心的尊重,不但要口头上表示感谢,经济上还要给点小费。

一般而言,小费由主人按照餐费的15%给出,可放在桌上,也可置于托盘上,给小费时可再次表达对周到服务的谢意。

⑧要积极交流:参加餐会,除了品尝美食,不要忘记进行适当的交际活动,而且,有时候,后者更为重要,实际上交际活动也正是多数宴会的主旨所在。

⑨要自我控制:既使菜肴再丰盛也要抵住诱惑,不要馋涎欲滴,另外即使菜肴再怎么合自己口味,也要依据自己的饭量来食用,不可如狼吞餐,不知饥饱,如果撑吐了,那就会成为他人的笑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实际酒量,不要充大头,若被灌醉,礼仪丧失不讲,于己于人都极不方便。所以,适时加以自觉控制最好,给人留下进退有度的良好印象。

(2)十不要为:

①不要违食俗。

②不要坏吃相。

③不要胡布菜。

④不要乱挑菜。

⑤不要争抢菜。

⑥不要玩餐具。

⑦要吸香烟。

⑧不要清嗓子。

⑨不要作修饰。

⑩不要乱走动。

茶肴的食用

餐会上的各道菜式,在具体的品尝方法上均有所不同。若不了解各种菜肴的具体品尝方法,同样也有失礼节。以下,将扼要介绍一下常见菜肴的相关吃法,结合宴请实际规格,恰当采用,以体现良好风范。

(1)喝汤的礼节。喝汤十分容易发出声响。在日本文化传统中,喝汤时发出声响是正常而自然的举动,但大多数国家以喝汤不发声响为美,因此喝汤时尽量要小声,用汤匙舀汤,入口前要吹凉汤匙里的汤,吹时也应小声吹气。

如果汤是装在汤碗中,汤里还有料,应先把料吃光,再喝汤。如果不是非常正规的宴请,你可以拿起汤碗,直接喝碗里已经凉了的汤。不过,千万不可捧起盘子,直接从盘里喝汤。

如果是清炖肉汤,而且汤的热度已经不再滚烫,你也可以直接拿起汤碗来喝,不需用汤匙一匙一匙地喝。

(2)蜗牛肉的取食。吃这道佳肴,你可能会沾得满手蒜头奶油,也可能使嘴巴散发出的浓浓的蒜头气味整晚不散。因此晚餐之后有约会的人应该避免在晚餐上吃这道菜,否则必须先确定对方也点了这道菜,才可以痛享一番。

有些饭店会提供客人一种金属制、形状像钳子的“蜗牛钳”,当你用小叉子或尖核针挖取蜗牛肉时,可使用这种蜗牛钳钳住蜗牛壳。如果没有这种蜗牛钳,也可以用餐巾护手(以免烧烫的蜗牛壳烫伤手指)抓住蜗牛壳,以另一手挖取蜗牛肉。

待蜗牛壳温度冷却,且壳内的肉已经挖空,可以一个接一个拿来吸吮,享受壳内鲜美的汤汁。如果你觉得这样太冒险,把蜗牛壳倒盖在金属盘子上,然后以叉子叉上小馒头片吸取盘子内的汤汁来吃。

(3)虾蟹的吃法。吃虾蟹肉开胃品时,应该使用摆在餐桌上餐具中最小的那把叉子(通常放在最左侧,有时也可能摆在最右侧)。如果这道开胃小菜还附有一小碟酱汁,可用汤匙取少许淋洒在虾肉或蟹肉上,也可以用叉子叉虾蟹肉,沾这些酱汁来吃。

如果用来装虾子的是高脚盘,且虾子体积甚大不能一口吞下,但是要在高脚盘中将虾子分切成数段又有困难,在这种状况下,你可用小叉子叉起大虾,放到碟子上,然后用刀将它分切成两段或三段。如果你觉得这样做还是冒险,也可以用叉子叉起虾子,一口一口地吃。

(4)蛤蜊的吃法。蒸蛤蜊一向是煮蛤餐会、龙虾大餐或“海滨餐会”的开胃主菜。餐宴主人提供蒸蛤蜊这道佳肴时,会细心发给客人一二条大餐巾,甚或一条围兜,以免弄脏衣服。还会发给一个空碗,或者一个公用的大碗,用来装蛤蜊壳。此外,还应该有一小瓶融化的奶油,以及一只汤碗,用来盛以蒸蛤蜊的汤汁调制而成的热蛤汤。

蒸过的蛤蜊至少应该半开,如果蛤蜊再怎么煮也不开口,就丢掉它,因它可能已经坏了。如需把蛤蜊壳完全打开,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加以固定,然后以右手手指抓住它细细的颈部把蛤蜊溜滑的身躯拉出,用手指剥开颈鞘外的一层薄膜,丢弃不要,再把整个蛤蜊身躯放进融化的奶油中,或者放入蛤蜊汤内,然后入口品尝,享受它的美味。这种吃法虽然会沾染双手,但感觉很不错。吃完一整盘蒸蛤蜊后,应该把两手洗一洗。在宴会场合上,主人这时应该提供客人洗指碗,碗内装温水,让客人清洗手指。

真正嗜吃蛤蜊的人在享用这道佳肴时,必定要喝蛤蜊汤,才算真正品尝完这道菜。汤碗底部通常会有海沙沉淀,吃时要避免把海沙吃进嘴。

(5)生嚎的吃法。布置在碎冰块上的生嚎,是一道昂贵的佳肴。以左手手指抓紧剩下的那一片壳,以右手持小生嚎叉,将生嚎整个挖取出来。如果还有任何部分仍然黏附在壳上,利用叉子将它都挖出来。然后把生嚎放到盘子中央的酱碟里蘸一番。有些人则只在生嚎上滴几滴柠檬汁,他们认为刺激辛辣的酱汁会破坏这种海产鲜美的原味。

吃完生嚎后,你可以拿起空壳来吸吮一番,品尝余留的美叶原汁。这时要尽量避免发出啧啧的吮吸声。

如果你喜欢,也可以把几块小片嚎饼放进酱碟里,再用嚎叉挑出来吃。

(6)贻贝的吃法。醺贻贝或腌贻贝有时会插在牙签上,当作餐前菜。不过,贻贝还是以烹煮成蒜味汤汁,装在汤盘中当作开胃小菜最为常见。你可以使用嚎叉或尖核针将贻贝自打开的贝壳中拉出,或者也可以拿起贝壳,将壳缘放在两唇之间,用嘴吸食壳内的贻贝和汤汁。吃贻贝时,可以舀一些贻贝汤来喝,它的味道非常鲜美。

吃贻贝时,也和吃龙虾一样,一手吃东西,另一手则应该抓住餐巾围在胸前,而且吃完后也一定需要在洗指碗洗一下手指,并用一块干净的餐巾拭干。

(7)鸡肉的吃法。吃鸡肉、火鸡肉或任何一种家禽时,要注意的事项都是一样的。如果是在野餐、烤肉或任何户外非正式的场合上,用手拿鸡肉来吃,自然并无不妥之处,但在室内的餐桌上,则应该使用筷子。是否可以动手将剩余的部分拿起来吃个干净,则要视情形而定。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很雅观,如果是在国宴上,或者和有身份的人一起就餐,这样的行为应该避免。

(8)小鸟肉的吃法。吃如鹌鹑等小鸟肉时,尽量使用筷子,然后只用单手来吃,直到小鸟身上没有任何细嫩美味的肉丝留下为止。主人和餐桌上所有其他人也都是这样的吃法。

(9)带肉排骨的吃法。吃带肉排骨时,如动手去拿,双手必定会沾满油腻之物。因此如果你在自家举行的餐宴中上了这道食物,记住多发给宾客一两条餐巾或足够的餐巾纸,并提供装有温水的洗指碗。

(10)鱼的吃法。吃鱼要当心鱼刺。如果端上餐桌的是一道鱼片,鱼刺多半已剔除,进食时可以放心。如果端上来的是整条鱼则要注意。

如果盘中的鱼头部尚在,那么可先将鱼头切去,再将鱼切成片。你可以向侍者多要一个小碟子用来装鱼骨和鱼头,并请侍者将碟子拿走,这样你就可以不必在“鱼”目睽睽之下吃鱼,而可以尽情地享用美味的鱼肉。

(11)龙虾的吃法。龙虾是一道汁多味美的佳肴,不论在什么场合,要吃龙虾之前,都不要羞于戴上围兜。

有些人吃龙虾,要蘸融化的奶油,有些人则蘸美乃滋,有些人则喜欢在龙虾肉上洒一些柠檬汁,因此在准备这道菜时,这些附料也要准备齐全。

如果厨房没有将龙虾的壳彻底敲裂,你的桌面上可能会有一把胡桃钳和小嚎叉或尖核针。胡桃钳可用来夹裂龙虾壳,小叉子则可用来挖取狭窄难取之处的虾肉,至于较大部位的虾肉则可用普通的筷子来挖取。

首先以左手将龙虾固定在盘中,右手用力拔下龙虾的大鳌,放在盘子边。然后,继续将龙虾身躯固定在盘中,并以筷子取出尾部的虾肉,分切成数小块,以便蘸酱入口。然后用手拔下小虾螫,由有裂口的这一端吸取甜美的虾肉和汁液。接下来将放在盘子边的大虾螫夹裂,取出虾肉,分切成数小块,蘸上你喜欢的酱汁。

然后可以吃龙虾胃腔内称做玉米馅饼的绿色物质和龙虾卵了。龙虾卵只在雌虾体内才有,是十分美味的佳肴。用叉子叉起它,分切成数块,再依照个人喜好蘸酱调味。

通常餐宴主人或餐馆应该提供大碗或大盘子,让客人放置龙虾壳。吃过龙虾,还要给客人送上洗指碗。

(12)面食的吃法。吃面或条状的面食,最方便的方式是用筷子,但动作要轻,防止面带着汤乱溅。吃细长的面条时,假如你是坚持“正统”吃法的人,可用筷子卷绕面条,卷绕不宜太多,约卷四五条。卷绕时要慢,让所有的面条结实地卷绕在筷子上,然后就可以将它送入嘴里。

(13)面包的吃法。现在,某些餐会,即使是中餐式的,也像西餐一样,开始有了面包。面包主要有鲜面包和烤面包两种。二者在吃法上有些差别,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但要记住一点,无论吃哪种面包,都不能用它蘸汤或擦盘子。

酒水的饮用

凡是宴请,均不可无酒,“无酒不称宴”。饮酒可谓是餐桌上的重要活动,可以和菜肴并重。善于饮酒的人,不仅能饮,而且会饮。要真正做到善用酒水,合乎礼仪,一般需要特别注意搭配菜肴、敬酒干杯和酒量适度3大事项。

(1)搭配菜肴。酒水的主要功能,是在用餐时开胃助兴。然而欲使酒水正确地发挥这一作用,就必须懂得酒菜搭配之道。唯有如此,二者才会相得益彰。不然,就很有可能会是事倍功半,甚至令人食欲大减。

下面,分别就中餐与西餐聚餐、宴请时,酒水与菜肴的正确搭配方法,略做一些介绍。

①中餐中酒菜的搭配。通常情况下,正式的中餐宴会通常要上白酒与葡萄酒这两种酒。因为饮食习惯方面的原因,中餐宴请中上桌的葡萄酒多半是红葡萄酒,而且一般都是甜红葡萄酒。选用红葡萄酒,是因为红色充满喜气,而选用甜红葡萄酒,则是因为不少人对口感不甜、微酸的干红葡萄酒不太认同。

通常在每位用餐者面前餐桌桌面的正前方,排列着大小不等的三只杯子,自左而右,它们依次分别是白酒杯、葡萄酒杯、水杯。

具体来讲,在搭配菜肴方面,中餐所选的酒水讲究不多。爱喝什么酒就可以喝什么酒,而且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没有太多的限制。

正规的中餐宴会一般不上啤酒。在便餐、大排档中,啤酒较为常见,客观地讲,以之搭配凉菜,效果要更好一些。

②西餐中酒菜的搭配。在正式的西餐宴会里,酒水是主角,它最贵不仅,而且它与菜肴的搭配也十分严格。一般来讲,吃西餐时,每道不同的菜肴要配不同的酒水,吃一道菜便要换上一种新的酒水。

西餐宴会中所上的酒水,一共可以分为餐前酒、佐餐酒、餐后酒3种。它们各自又拥有许多具体种类。

餐前酒,别名开胃酒。显而易见,它是在开始正式用餐前饮用,或在吃开胃菜时与之配伍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在餐前饮用的酒水有鸡尾酒、味美思和香槟酒。

佐餐酒,又叫餐酒。毫无疑问,它是在正式用餐期间饮用的酒水。西餐里的佐餐酒均为葡萄酒,而且大多数是干葡萄酒或半干葡萄酒。

在正餐或宴会上选择佐餐酒,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讲究需要知晓,即“白酒配白肉,红酒配红肉”。这里所说的白肉,即鱼肉、海鲜、鸡肉。吃它们时,须以白葡萄酒搭配。这里所说的红肉,即牛肉、羊肉、猪肉。吃这类肉时,应配以红葡萄酒。鉴于西餐菜肴里的白肉多为鱼肉,故这一说法有时又被改头换面地表述为:“吃鱼喝白酒,吃肉喝红酒”。其实二者的本意完全相同。不过,此处所说的白酒、红酒,均指葡萄酒。

餐后酒,指的是在用餐之后,用来帮助消化的酒水。最常见的餐后酒是利口酒,它又叫香甜酒。最有名的餐后酒,则是有“洋酒之王”美称的白兰地酒。

在一般情况下,饮不同的酒水,要用不同的专用酒杯。在每位用餐者面前桌面上右边餐刀的上方,大都会横排放置着三、四只酒水杯。取用它时,可依次由外侧向内侧进行,亦可“紧跟”女主人的选择。在它们之中,香槟杯、红葡萄酒杯、白葡萄酒杯以及水杯,往往必不可少。

(2)敬酒干杯。在较为正式的场合,饮用酒水颇为讲究具体的程式。在常见的饮酒程式之中,斟酒、祝酒、干杯应用最多。下面分别对其各作一些说明。

①斟酒。通常,酒水应当在饮用前斟入酒杯。有时,男主人为了表示对来宾的敬重、友好,还会亲自为来宾斟酒。

在侍者斟酒时,勿忘道谢,但不必拿起酒杯。可是在男主人亲自来斟酒时,则必须端起酒杯致谢,必要时,还须起身站立,或欠身点头为礼。有时,亦可向其回敬以“叩指礼”。即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指尖向下,轻叩几下桌面。这种方法适用于中餐宴会上,它表示的是在向对方致敬。

主人为来宾所斟的酒,应是本次宴会上最好的酒,并应当场启封。斟酒时要注意3点,其一,要面面俱到,一视同仁,而切勿有挑有拣,只为个别人斟酒。其二,要注意顺序。可以依顺时针方向,从自己所坐之处开始,也可以先为尊长、嘉宾斟酒。其三,是斟酒需要适量。白酒与啤酒均可以斟满,而洋酒则无此讲究,要是斟得过满乱流,显然未必合适,而且也是浪费。

除主人与侍者外,其他宾客一般不宜自行为他人斟酒。

②敬酒。亦称祝酒。它具体所指的是,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为了某种事由而饮酒。在敬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之言。在正式的宴会上,主人与主宾还会郑重其事地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因此,敬酒往往是酒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项程序。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频频举杯祝酒,会使现场氛围热烈而欢快。不过,如是致正式的祝酒词,那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以不影响来宾用餐为首要考虑。

通常,致祝酒词最适合在宾主入席后、用餐前开始,有时,也可以在吃过主菜之后、甜品上之前进行。

不管是致正式的祝酒词,还是在普通情况下祝酒,均应内容愈短愈好,千万不要连篇累牍,长篇大论,喋喋不休,让他人等候良久。

在他人敬酒或致词时,其他在场者应一律停止用餐或饮酒。应坐在自己座位上,面向对方认真地洗耳恭听。对对方的所作所为,不要小声讥讽,或公开表示反感于对方的祝词。

③干杯。指的通常是在饮酒时,特别是在祝酒、敬酒时,以某种方式,劝说他人饮酒,或是建议对方与自己同时饮酒。在干杯时,往往要喝干杯中之酒,故称干杯。有的时候,干杯者相互之间还要碰一下酒杯,所以它又被叫做碰杯。

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提议干杯者,可以是致祝酒词的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在场饮酒之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其杯底,面含笑意,目视他人,尤其是注视自己的祝酒对象,口颂祝颂之词,如祝对方生活幸福、节日快乐、工作顺利、事业成功以及双方合作成功,等等。

在主人或他人提议干杯后,应当手持酒杯起身站立。即便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水杯装装样子。在干杯时,应手举酒杯,至双眼高度,口道“干杯”之后,将酒一饮而尽,或饮去一半,或适当的量。然后,还须手持酒杯与提议干杯者对视一下,这一过程方告结束。

过去,在中餐中喝白酒,干杯必须一饮而尽,杯内不剩残酒,现在则不必非得如此。在西餐里,祝酒干杯讲究只用香槟酒,而绝不可以用啤酒或其他葡萄酒替代。饮香槟干杯时,应饮去一半杯中之酒为宜,但也要量力而行。

在中餐里,还有一个讲究。即主人亲自向自己敬酒干杯后,应当回敬主人,与他再干一杯。回敬时,应右手持杯,左手托底,与对方一同将酒饮下。

有时,在干杯前,可稍为象征性与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时,不要用力过猛,出于敬重之意,可使自己的酒杯较对方为低。与对方相距较远时,可以“过桥”之法作为变通,即以手中酒杯之底轻碰桌面,这样做,也等于与对方碰杯了。

不过,这一方式只是中式的。在西餐宴会上,人们是只祝酒不劝酒,只敬酒而不真正碰杯的。使用玻璃酒杯时,尤其不能彼此碰杯。

在西式宴会上,越过身边之人,而与相距较远者祝酒干杯,尤其是交叉干杯,都是失礼的表现。

(3)酒量适度。不管是在哪一种场合饮酒,都要有自知之明,并要好自为之,努力保持风度,做到“饮酒不醉为君子”。

①饮酒限量。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争强好胜,故作潇洒,饮酒非要“一醉方休”不可。饮酒过多,不仅易伤身体,而且容易出丑丢人,惹事生非。我国的古语里,早就有“酒是伤人物”,“酒乃色媒人”之说,因此饮酒时勿忘以之自警。

不仅高兴之时需要如此,心情不佳之时也需要如此,万万不可借酒浇愁。至于存心酗酒,则是更不应该的自残行为。

②依礼拒酒。假如因为生活习惯或健康等原因而不能饮酒,可以下列合乎礼仪的方法之一,拒绝他人的劝酒。方法之一,是申明不能饮酒的客观原因。方法之二,是主动以其他软饮料代酒。方法之三,是委托亲友、部下或晚辈代为饮酒。方法之四,是执意不饮杯中之酒。

不要在他人为自己斟酒时又躲又藏,乱推酒瓶,敲击杯口,或倒扣酒杯,甚或把酒偷偷倒掉。另外,把自己的酒倒入别人杯中,尤其是把自己喝了一点的酒倒入别人杯中,更是失礼的。

③抛弃陋习。在饮用酒水时,不要忘记律己敬人之规。特别是要抛弃下列既有害于人,又有损于己的陋习恶俗。

不耍酒疯。极个别的人,在饮酒时经常“酒不醉人人自醉”,借机生事,装疯卖傻,胡言乱语。这一做法,实有损形象。

不要酗酒。有的人嗜酒如命,饮酒成病。这不仅有碍身体健康,而且也有损个人形象。

不要灌酒。祝酒干杯,需要两厢情愿,千万不要强行劝酒,说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非要灌倒他人,看对方笑话不可。

不要划拳。有人饮酒时喜欢猜拳行令,大吵大闹,哗众取宠。其做法是非常失礼的。

(4)茶水的品尝。在正式的宴请场合,饭前餐后,饮茶是必不可少的。品茶对于中国人而言,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外露。饮茶礼仪是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内容,和上述内容要同等视之,做到文明、礼貌。具体而言,需要在下述2个方面特别加以注意。

①态度谦恭。既然以茶待客是一种礼仪,既然主人在以茶待客时处处以礼待人,那么作为接受款待的一方,客人在饮茶之时,也应对主人投桃报李,勿失谦恭与敬意。

当主人上茶之前,向自己征求意见,询问大家“想喝什么”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可以在对方提供的几种选择之中任选一种,或告之以“随便”。在一般情况下,向主人提出过高的要求,是失礼的。

如果自己不习惯饮茶,应及时向主人说明。若自己尚未说明,而茶已上来了,不喝就是了。千万不要面露不快,更不可因此而责怪主人或为自己上茶的人。

若主人,特别是女主人或者长辈为自己上茶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即起身站立,双手捧接,并道以:“多谢”。不要视若不见,不理不睬。当其为自己续水时,亦应以礼相还。其他人员为自己上茶、续水时,也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向其答谢。

如果对方为自己上茶、续水时,自己难以起身站立、双手捧接或答以“多谢”时,至少应向其面含微笑,点头致意,或者欠身施礼。不喝的凉茶、剩茶,千万不要随手泼洒在地上。

在社交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正在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不论是自己或交谈对象正在讲话时,自己要是突然转而饮茶,不但会打断谈话,而且也会显示出自己用心不专。只有在自己不是主要的交谈对象时,或是与他人的交谈告一段落之后,才可以见机行事,喝上一口茶润润嗓子。

②认真品味。在饮茶时,要懂得悉心品味。这样做,不仅体现着自身的教养,而且也是待人的一种礼貌的做法。

饮茶之时,应当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心品尝。每饮一口茶后,应使其在口中稍作停留,再慢慢地咽下去,这样品茶才香。无论如何,饮茶时都不要大口吞咽,一饮而尽,喉咙咕咕直响,茶水顺着腮帮子直流。以这种方法喝茶,只能解渴,却丝毫谈不上对茶的美妙之处的品味。

在端起茶杯时,应以右手持杯耳。端无杯耳的茶杯,则应以右手握茶杯的中部。不要双手捧茶杯,以手端起杯底,或是用手握住茶杯杯口,那样做,或是动作欠文雅,或是不够卫生。

使用带杯托的茶杯时,可以只用右手端起茶杯,不动杯托。也可以用左手,将杯托连茶杯,托至左胸高度,然后以右手端起茶杯饮之。

饮茶的时候,忌连茶汤带茶叶一并吞入口中,更不能下手自茶中取出茶叶,甚至放入口中食之。万一有茶叶进入口中,切勿将其吐回茶杯,或是嚼而食之。

饮盖碗茶时,可用杯盖轻轻将飘浮于茶水之上的茶叶拂去,不要用口去吹。茶太烫的话,也不要去吹,或是用另一只茶杯去倒杯凉茶水,而最好待其自然冷却。

饮用红茶或奶茶时,不要用茶匙舀茶,也不要将其插放在茶杯中。不用时,将其放在杯托上即可。

若主人告之所饮的是名茶,则饮用前应仔细观赏一下茶汤,并在饮用后加以赞赏,不要不予理睬,或是随口加以贬低,说什么“没听过这种茶的名字”,“喝起来不怎么样”,“这茶有些走味”,或是“没把好茶泡好”之类让主人不快的话。

餐桌的祝福

在各式宴请活动的餐桌上,祝福,无论是在是在宾主之间、宾客之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场聚餐如果没有几句祝福,只顾吃的话,那是有欠社会文明和极失水准的。而餐桌祝福又往往和酒水的饮用联系到一块,因此,又被称为敬酒或祝酒。

一个好的举杯祝福,是智慧、天赋、艺术和礼仪的综合,也是一种重要的感情交流、商业交往、国际交好的工具。知道了如何举杯祝福,也就明白了如何建立美好的气氛,把宾客和会场情绪推向高潮。

(1)主人举杯祝福。主人应进行第一次的举杯。祝福餐会如果主人一直没有举杯祝福,某些主宾也可以起来做第一次也是仅有一次的举杯祝福。一位杰出的总经理如果非常害羞在公开场合长篇大论,在主持宴请活动时,他只需说:“欢迎每一位来宾,为了今后的友好合作,让我们干杯!”然后便是酒杯交措,宾客开怀畅饮。接下来就可由聪明的几位部下,帮助招待和小范围祝福。但这第一次是必不可少的。

男女有平等责任举杯祝福。男主人的配偶,如商业聚会中企业领导者的妻子,在领导者祝酒之后,也可以再次举杯祝福,有时也可以首次举杯进行,这没有绝对的标准。

(2)个人举杯祝福。这主要是宾客的祝福规范,这里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大家祝福时要避免犯这些错误。

①不要抢在主人之前举杯祝福。第一个举杯祝福是主人的权利。如果你想举杯祝福,宜事先轻声对主人讲明,而主人一般会乐意你举杯祝福的。

②在举杯之前,还要看看四周,看大家酒杯里是否有酒,不能临时再倒,有碍秩序。

③最好的举杯祝福时间是1分钟;主要的举杯祝福,时间约3~5分钟。任何超时太长的祝福,都会成为受罪。

④举杯祝福时,可以轻微碰杯,也可以用杯底轻击桌面,但都不能用力过猛,打破杯子的事在酒会上多有发生,很不好。

⑤喝太多酒后,就不要再祝福了。含糊不清的大脑,即使是祝福,大家还是担心的。况且酒后吐真言,说了不该说的话,会追悔莫及的。

⑥一般而言,宾客,尤其是普通客人,举杯祝福一次就行了,不要频繁起立,要给别人表现的机会。

⑦宾客在被祝福之后,还要懂得回敬的礼节。你的回敬祝福要尽量简短,也不要拾人牙慧。特别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简洁总是很受欢迎,像“干杯!”、“祝你好运!”之类,会把宴会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