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礼仪风俗

涉外礼仪原则

尽管涉外礼仪复杂纷繁,但若对其基本原则能认真遵守,则可在涉外交往中表现得得心应手、举止有度。基本原则如下:

信守时间

在跨国家、跨地区的人际交往中,取信于人,既是自我良好表现的一大目标,也是奠定交往对象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基石。信守时间,遵守约会,就是用以取信于人的一项基本要求。

要遵守信守时间的原则,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在有关时间的问题上,不可以吞吞吐吐、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二是与他人交往的时间一旦约定,即约会一经订立,就应千方百计予以遵守,而不宜随便加以变动或取消。三是对于双方之间约会的时间唯有“正点”到场方为得体。早到与晚到,都是不正确的做法。四是在约会之中,不允许早退。五是万一失约,务必要向约会对象尽早通报,解释缘由,并为此而向对方致歉,绝不可以对此得过且过,或者索性避而不论,显得若无其事。

不妨碍他人

不妨碍他人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进行活动时,务必要讲究公德,善解人意,好自为之,切勿因为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够检点,而影响或妨碍了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士,或是因此而使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士感到别扭、不安或不快。

根据这项原则,在公共场合中进行活动时,绝对不可以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无论有无熟人在场,均须严于律己。

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原则的本意,是要求每一位成年男子,在社交场合里,都要尽自己的一切可能来尊重妇女、体谅妇女、帮助妇女、照顾妇女、保护妇女,并且随时随地义不容辞地主动挺身而出为妇女排忧解难。

不得纠正

不得纠正的意思,是要求在同外国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只要对方的所作所为不危及其生命安全,不有违伦理道德,不触犯法律,不损害我方的国格人格,在原则上都可以对之悉听尊便,而不必予以干涉与纠正。遵守不得纠正的原则,是对对方尊重的一个重要体现。

维护个人隐私

在国外,人们是普遍讲究崇尚个性、尊重个性的,其一大基本做法,就是主张个人隐私不容干涉。个人隐私,泛指一个人不想告之于人或不愿对外公开的个人情况,在许多国家里,它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在跟外国友人打交道时,千万不要没话找话,信口打探对方的个人情况。尤其是发现对方不愿回答时,要适可而止。

以右为尊

所谓以右为尊,意即在涉外交往中,一旦涉及位置的排列,原则上都讲究右尊左卑,右高左低,也就是说,右侧的位置在礼仪上总要比左侧的位置尊贵。这一国际上所通行的做法,与国内传统的“以左为上”的做法正好相反。

唯独独在佩戴勋章时,才有一个例外:勋章通常应被佩带于左侧的衣襟上。

关于前后的位置排列,情况要复杂一些,不过大体上来说,基本上是讲究以前为尊的,即前尊后卑,前贵后贱,前高后低,前排的位置要较后排的位置尊贵。

涉外迎送礼仪

迎送规格

来宾迎送规格的确定,通常依据是来访者的身份、访问性质和目的,两国关系以及国际惯例。

确定迎送规格,主要是确定哪一级人员出面迎接,这是接待来宾的一个礼遇规格,应根据主管部门接待要求来办。主要迎送人通常都要同来宾的身份相当,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完全对等时,可灵活变通,由职位相当的人士或由副职出面,总之,主人身份与客人的身份不能相差太大,以同客人对口、对等为宜,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当事人不能出面时,无论作何种处理,都应从礼貌出发向对方作出解释。

如果来宾只是过境,规格可适当降低,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两国的外交关系或政治需要,可打破常规,安排较大的迎送场面,给予较高的礼遇,但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以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

一般性的迎送仪式相对要求宽松一些,适用于一般来访者,可能是官方人士、专业代表团、文艺体育团体,也可能是长驻我国的外方使节、外国专家、记者等其他人士到任、离任。仪式同样要郑重,但不必过分渲染、夸张,要充分表示出尊重和友谊。

另外,还有一些纯属私人性质的来访,迎送的安排要以礼貌、方便、实际为原则。

礼宾次序

所谓礼宾次序,是指国际交往中对出席活动的国家、团体、各国人士的位次按某些规则和惯例排列的先后次序。一般说来,礼宾次序体现着东道主对各国宾客所给予的礼遇,在一些国际性的集会上则表示各国主权平等的地位。礼宾次序安排不当或不符合国际惯例,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与交涉,甚至会影响国家关系,因此在组织涉外活动时,对礼宾次序应给予重视。常见的排列礼宾次序有:

(1)按身份与职务的高低排列。这是礼宾次序排列的主要根据。一般的官方活动,经常是按身份与职务的高低安排礼宾次序。如按国家元首、副元首、政府总理(首相)、副总理(副首相)、部长、副部长等排列。各国提供的正式名单或正式通知是确定职务的依据。由于各国的国家体制不同,部门之间的职务高低不尽一致,故要根据各国的规定,按相当的级别和官衔进行安排。在多边活动中,有时按其他方法排列,但无论按何种方法排列,都要考虑身份与职务的高低问题。

(2)按字母顺序排列。多边活动中的礼宾次序有时按参加国国名字母顺序排列,一般以英文字母排列居多,少数情况也有按其他语种的字母排列的。这种方法多见于国际会议、国际体育比赛等,如联合国召开联合国大会、各专门机构的会议和悬挂会员国国旗等均按此法。联合国大会的席次也按英文字母排列,但为了避免一些国家总是占据前排席位,因此每年抽签一次,决定本年度大会席位以哪一个字母打头。国际体育比赛代表队名单的排列、开幕式出场的顺序,一般也按国名字母顺序排列,东道国一般排在最后。代表团观礼或理事会、委员会等,则按出席代表团的团长的身份高低排列。

(3)按通知代表团的日期先后排列。在一些国家举行的多边活动中,这也是排列礼宾次序经常采用的办法之一。东道国对同等身份的外国代表团,按派遣国通知代表团组成的日期排列,或按代表团抵达活动地点的时间先后排列,或按派遣国决定应邀派遣代表团参加该活动的答复时间先后排列。采取何种排列方法,东道国在致各国的邀请书中,都加以明确注明。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往往是复杂的,所以礼宾次序的排列常常不能只按一种排列方法,而是几种方法交叉,并考虑其他因素,如首先按正式代表团的规格,即代表团团长的身份高低来确定,这是最基本的。在同级代表团中则按派遣国通知代表团组成日期先后来确定,对同级和同时收到通知的代表团则按国名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安排礼宾次序时所考虑的其他因素包括国家之间的关系、所在地区、活动的性质、和对于活动的贡献大小以及参加活动人的威望、资历等,例如,常把同一国家集团的、同一地区的、同一宗教信仰的或关系特殊的国家的代表团排在前面或排在一起。对同一级别的人员,常把威望高、资历深、年龄大者排在前面。有时还考虑业务性质、相互关系、语言交流等因素,如在观礼,观看演出、比赛,特别是在大型宴请时,在考虑身份、职务的前提下,将业务性质对口的、语言相通的、宗教信仰一致的、风俗习惯相近的国家安排在一起。

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要耐心、细致、反复考虑研究,设想多种方案,以避免因礼宾次序方面的问题引起一些不愉快。

称呼礼仪

各国、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各异,称呼与姓名均有不同。在社交场合,称呼和姓名很有讲究,如果弄错了,容易闹笑话,有的甚至引起对方反感、误会。以下为称呼礼仪要求: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成年男子不论婚否,均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对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可称小姐或女士,对戴结婚戒指的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姓氏、职称、军衔等,如“威廉·泰勒先生”、“校长先生”、“少校先生”、“戴维斯小姐”、“秘书小姐”等。以夫人称呼妇女时,可以用其丈夫的姓名,如“约翰·史密斯夫人”,也可用丈夫的姓,本人的名,如“玛丽·史密斯夫人”,如以女士称呼时,一般用妇女本人的姓名。对部长级以上或地位高的人,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大使先生阁下”,但在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地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王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殿下”,对有爵位的人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可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学位的人,可称呼他们的职务,同时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查理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桑尼博士先生”、“卡特医生”等。

对宗教界神职人员,可称呼其宗教职位,如“牧师先生”、“阿杜拉阿訇”、“罗斯神甫”等。

在社会主义国家及有些民族主义国家,人们习惯上以“同志”相称,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人之间也互称“同志”,前面可加上姓名或职衔,如“某某同志”、“医生同志”、“主任同志”等。

迎送程序

迎送的程序和相关礼仪是迎送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也是狭义上的迎送概念。迎送的程序一般分为5个方面,即掌握来宾到达或离开的时间,安排有关的迎送人员向来宾献花、介绍,以及安排来宾乘车,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细节性的事务。

(1)掌握时间。为了顺利地迎送客人,必须要准确了解客人所乘交通工具的抵离时间,如有变化,应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常常会受气候条件等意外原因影响,要想做到既不让客人扑空,又不让迎送人员长时间等待,那么,作为东道主,一定要仔细掌握抵离的准确时刻,绝不能出现让客人等候的现象。

(2)安排迎送人员。安排有关的迎送人应该和主要迎送人商议并征得他们的同意,至少应该让他们知道有谁参加迎送,同时,还应确定各位迎送人的正式头衔,以备主要迎送人在介绍和翻译时使用,以防止出现差错。安排迎送人员的数目不宜过多,握手是很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但应在客人来访过程中,与主要人物或主要部门负责人握手。

(3)献花。对于来宾,在迎送仪式上要安排献花,这也是国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仪式。献花一般由儿童或女青年奉献。主人与客人握手后,把花献上。献花须用鲜花或鲜花扎成的花束,且要保持整洁、鲜艳。献花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和一些黄色花朵。有的国家习惯送花环或一二枝名贵的兰花、玫瑰花等,但也要注意,有些国家在献花方面有某种禁忌,如接待信仰伊斯兰教人士时,不宜由女子献花,而且要注意献花的时间,适宜在迎送人和客人握手完毕之后。

(4)介绍。客人与迎接人员见面时,应相互介绍。我们知道,通常的原则是,先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在迎接外国来访者时,应先将前往欢迎的人员介绍给来宾,然后由来宾中的主要负责人再介绍他方人员。

被介绍者应微笑点头或者说声“您好”、“Hello”作为招呼语,千万不可面无表情,无所表示。在双方介绍人士时,遇到外宾主动与我方人员拥抱时,除女士之于男士或男士之于女士外,我方人员不应推卸或勉强应付,而应作出相应的表示。

有时,介绍时还要递送名片,涉外人员使用的名片最好能用两种文字印刷,这样就可以方便对方通过他所熟悉的文字知道你是谁,也便于今后查找你的名片时,能读懂相关信息,而且,人们都对能讲或能使用自己母语的人发生好感,记忆也会较为深刻,这无疑会有利于你们关系的进展,即使你是重要人物,也千万不要认为人家都会记住你的名字或联系方式之类的信息,还是应该使外宾感到方便为佳。

(5)陪车。不论迎送都应该安排陪车,有的安排主人陪车,也有的安排其他人员陪车。如果主人陪车,应该坐在客人的左侧,翻译可以坐在加座上,也可以在司机旁边,但不宜和迎送人员坐在一起。上车时,应该请客人从右侧进去,而不要再在车内找位。如果客人自己已坐下,就不要让他重新更换座位了。

在车前可装上小旗或标牌,以为标志,便于其他接待人员辨认区分。

迎送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迎送车辆应事先妥为安排,不可临阵调遣,给人以仓促之感。

迎送身份较高的客人,事先应在机场或车站、码头安排贵宾休息室,准备饮料。

客人的住处、膳食应事先安排好,如有条件,在客人抵达之前就应将住房地点、房间号码、用膳方式、日程活动安排、联络方式、联络人等事宜通知到具体客人,如做不到,也可将上述内容打印成文字材料,在客人到达时分发给每位客人,或通过对方的联络秘书传达,这既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又可使客人心中有数,主动配合。

客人到达后,一般不要立即安排活动,应给客人留下一定的休息或适应时差时间。

指派专人协助客人办理入境手续及机票或车票、船票和行李提运、托运手续等事宜,客人到达后,应尽快进行清点并将行李取出,送到住处。

涉外会见、会谈礼仪

会见座次安排

在国际社交礼仪活动中,会见、会谈是较正规的活动,要求慎重对待,其重点在于座位的安排,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会见和会谈的座位安排方式。

会见一般安排在会客室或办公室,通常宾主各坐一边,也有穿插坐在一起的。某些国家的会见还具有独特礼仪程序,如双方简短致辞、赠礼、合影等。我国习惯在会客室会见,客人坐在主人右边,翻译和记录安排坐在主人和主宾的后面,其他客人按礼宾顺序在主宾一侧就座,主方陪见人在主人一侧。座位不够时可在后排加座。

会谈座次安排

如会谈长桌一端向正门,则以入门的方向为准,右为客方,左为主方。多边会谈,座位可摆成圆形、方形等。小范围会谈,有时只设沙发,座位按会见座次安排。双边会谈通常用长方形、椭圆形或圆形桌子,宾主相对而坐,以正门为准,主人坐背门一侧,客人面向正门,主谈人居中。我国习惯把译员安排在主谈人右侧,但有的国家也让译员坐在后面,一般应尊重主人的安排。其他人按礼宾顺序左右排列。记录员可安排在后面,如会谈人数少,也可安排在会谈桌就座。

会见、会谈的礼仪要求

会见、会谈的礼节要求比较正规,因此要特别注意,主要分为介绍、握手、谈话3项:

(1)介绍。正式会见,应由第三者介绍。介绍时,作法要自然得体,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

介绍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在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在我国,一般由引见人先将外宾向我方人员介绍,然后将我方人员向外宾介绍。如果外宾是知名人士(如国家元首等)就只将我方人员向外宾介绍。介绍时,应将双方姓名、职务介绍出来,称呼可酌情而定。

(2)握手。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告别的礼节,在国际交际场合,运用最普遍,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

在会见、会谈场合,在双方介绍完以后,可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近的可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轻握一下即可,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轻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老朋友可以例外。除因特殊原因外,不要坐着与人握手,但如果两人相邻或相对都是坐着,可以微屈前身握手。

握手应由主人、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但按西方传统,位尊者和妇女可以戴手套握手。作为主人,主动、热情、适时握手是很必要的,这样做可以增加亲切感。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3)谈话。在国际交往中,同外宾会见、会谈时,要落落大方,诚恳自然,同时注意内外有别,不要强加于人,自吹自擂。

外宾谈话时,不要轻易打断,要给对方充分表达思想的机会。要面向外宾,注意倾听,不可只和我方人员或译员私下嘀咕,也不要作出心不在焉或闭目养神状。谈话声的高低应适当。如没有听明白,不妨再问一遍。如发觉外宾对我方谈话有未领会的神情,应及时通过译员解释清楚。

与外宾谈话,要实事求是。称赞对方不宜过分,自己谦虚也需适当。不要打听外宾私事,更不要以对方的生理特征为话题。涉及对外事项和外宾的各种要求,如无把握,不得擅自表态许诺。我方的内部安排,未经许可,不得向外宾透露。自己不清楚的事,不要随便答复,答应了的事,一定要设法办到。

涉外签字仪式

签字是文件有效的重要标志。国与国之间通过谈判,就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某一领域的相互关系达成协议,在缔结条约、协定或公约时,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国家领导人出访某国,两国发表联合公报或联合声明,有时也举行签字仪式;现在,地方与国外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双方会谈协商,最终达成合作项目的协议、备忘录,甚至合同时,也可以举行签字仪式。

签字人由缔约各方根据文件的性质和重要性协商确定,可由国家领导人出面,也可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出面,但各方签字人的身份应该大致相当。按惯例,参加签字仪式的,应是双方参加会谈的全体人员,但如一方要求让某些未参加会谈的人员出席,另一方应予以同意,但双方人数最好大体相等。不少国家为了表示出对签字协议的高度重视,往往特意安排更高或更多的领导人出席签字仪式。

举行签字仪式之前,要准备好文本。文本的定稿、翻译、印刷、校对、装订、盖印等,均要确保无误,同时还要准备好签字时用的国旗、文具。确定助签人员,事先与对方就有关细节问题洽谈。

签字的现场布置各国不尽相同。我国的做法是在签字厅内设一长桌,桌面覆以深绿色的台呢作为签字桌。桌后放两把椅子,为双方签字人座位,主左客右。座前摆放本国保存的文本,文本前面放有签字文具。桌子中间摆一旗架,悬挂双方国旗。双方参加仪式的其他人员,按身份顺序排列于各自签字人员的座位之后,双方助签人员分别站在各自签字人员的外侧。有的国家在签字厅内设置两张方桌为签字桌,双方签字人各坐一桌,双方的小国旗分别悬挂在各自的签字桌上,参加仪式的人员坐在签字桌的对面;也有的安排一张长方桌为签字桌,签字人分坐左右,国旗分别悬挂在签字人身后,参加签字仪式的人员分坐签字桌前方两旁。签字仪式开始,双方人员进入签字厅。签字人员首先入座,其他人员按宾主身份、礼宾顺序就位。助签人员分别站立在各自签字人的外侧,协助翻揭文本,指明签字处,用吸水纸按压签字部位。签字人在本国保存的文本上签字后,由助签人员传递文本,再在对方保存的文本上签字。签毕,双方签字人交换文本,并互相握手,此时,可上香槟酒,宾主双方共同举杯庆贺。

多边签字仪式与双边签字仪式大体相同,若只有三四个国家,一般只相应地多配备签字人员座位、签字文具、国旗等物。如果签字国家众多,通常只设一个座位,由文本保存国代表先签字,然后由各国代表按礼宾次序轮流在文本上签字。

涉外谒墓仪式

国家领导人到别国正式访问,日程上常常安排向被访国已故领袖、民族英雄或无名战士的纪念碑或陵墓献花圈的活动。向纪念碑献花圈或谒陵,是对被访国人民斗争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该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的敬意,实际上,更是对被访问国人民的友好表示。因此,一般地说,只要被访国安排,都要前往。在决定谒墓之前,应先了解该国的政治历史背景。在个别情况下,由于墓(碑)的政治历史背景,也可能出现不安排此类活动的情况。

各国向纪念碑或陵墓献花圈的礼仪程序大致是:

现场安排有仪仗队和军乐队,并派高级官员(在我国为陪同团团长)陪同。仪式开始时,乐队奏乐,东道国礼兵或谒拜者随行人员,抬着花圈走在前面。谒墓(碑)人由陪同人员陪同,随行于后。卫士分列两旁,持枪致敬。当礼兵将花圈旋转于碑前时,谒墓人往往要上前扶一扶,整理一下花圈上的飘带,尔后稍退几步,肃立默哀。默哀毕,绕陵墓(纪念碑)一周。信仰宗教的谒墓人有时为死者祈祷。

参加仪式的人员应着素色服装,有的国家要求着礼服。肃立致敬时应脱帽,军人若不脱帽应行举手礼。有些国家的陵墓在寺院内,谒墓时还有其独特的宗教仪式。不信教者前往谒墓,可不做某些宗教动作,但应遵守一般的风俗习惯,如进入清真寺要脱鞋等。

花圈飘带上的题词,按我国习惯可写“XXX永垂不朽”,或按国际通常写法“献给XXX”。在人名前是否加形容词,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当地习惯拟定。

涉外开幕仪式

举办大型涉外展览会、交易会、文化节、艺术节、联欢节、电影周、宣传周、技术周等重大活动,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重大的涉外工程开工、竣工或交接,也要举行隆重的开工、竣工典礼或交接仪式。

开幕式通常由主办单位的负责人主持。隆重的涉外开幕式除双方有关人员参加外,还可邀请各国驻当地的使节、外国记者出席。高规格的开幕式,东道国的国家领导人往往出席。

开幕式一般选在宽敞的场地(室内、外均可)举行。会场正面要悬挂某某开幕式的横幅,隆重的开幕式需悬挂有关各方的国旗。会场周围可插上彩旗。常常要准备好3个话筒,供主持人、致辞人和翻译使用。准备好剪彩用的彩带(球)和剪刀。

双方出席开幕式的人员入场后,宾主面向外分左右两边排开。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首先请开幕式主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代表团团长(展览团团长)致辞,若是双方合作,一般请一方负责人致开幕词,请另一方致贺词。致辞后即可开始进行代表团(展览团)身份最高的官员剪彩仪式,若是双方合作,则可各推举一位负责人同时剪彩。剪彩结束后,主人可陪同宾客参观,有时还举行执行会。

有些开幕式现场还备有签名簿,请领导人和来宾题词或签名留念。出席仪式者对题词应事先有准备。

涉外授勋仪式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设立了各种勋章、奖章、荣誉称号等,以授予那些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或在某一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外国领导人、社会活动家、学者、专家、使节以及其他知名人士。

对外国人士授勋,一般要举行授勋仪式。仪式可以是简短的,但应是隆重的。也可借会见、宴会、群众大会等场合授予。受勋人一般均亲自出席仪式接受,但如因年纪大、身体不好或其他原因不能亲自到场,也可委托代表接受。

授予外国国家领导人勋章,在国内,一般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面授勋。在国外,一般委托驻外使节出面,有时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出国访问之机授予。授予外国专家学者荣誉称号,一般由授予单位的上级部门负责人,或由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出面授予。情况特殊的,也可由省、市负责人出面;荣誉学位由有关大学的校长或学术研究机构负责人出面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由城市市长出面授予。

简单的授勋仪式,授勋人与受勋人相对站立,相隔三四步左右。授勋人宣读授勋决定,然后将勋章佩戴在受勋人胸前,并将勋章证书递送给接受人,有时双方还先后致词。

隆重的授勋仪式,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授勋大厅设主席台和来宾席。授勋人和受勋人站在主席台上,授勋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受勋人的随行人员以及外国使节在来宾席就座,仪仗队护卫两国国旗和勋章,在军乐声中进入授勋大厅,将两国国旗竖立在主席台两侧,军乐队奏两国国歌。奏毕,授勋人致辞并宣读授勋决定,之后将勋章佩戴在受勋人胸前,最后,受勋人致答辞。

涉外参观游览礼仪

外国客人来访,应考虑安排参观游览活动,通过参观游览,可使其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情况,也是树立国家、部门、企业形象,扩大对外宣传和搞好开放工作的大好机会。

项目安排礼仪

选定参观游览项目,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来访的目的和性质。一般参观游览都有相对的针对性。根据其目的和性质,安排有针对性的游览活动,是一个基本准则。

(2)来宾的意愿、兴趣。安排参观游览的内容应考虑客人的意愿、兴趣。对一般代表团来说,待其到达后,提出参观游览方案,共同商定,对重要的、身份高的代表团,可事先通过外交途径了解其要求,再予以适当安排。

(3)当地条件的可行性。参观游览要注重当地实际情况,做到力所能及、切实可行,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安全设施、保密设施及接待条件等。

(4)季节与时间的可能性。有些游览项目和季节时令关系很大,安排时理应把气候因素考虑进去,同时,参观时间和路途时间的搭配也应充分考虑好。

技术指导安排

项目选定后,如果数量很多,就应制定出一个较为详细的计划或日程安排,内容应包括:目标、路线、日程、时间、车辆等,待确定了这些细节和具体内容后,应向各级接待方面交涉清楚,并通知相关人员,以便大家提前准备,即使出现问题,也会得到及时解决。按照国际交往礼节,参观游览时,应有身份相当者陪同前往,接待单位也要有一定的人员出面,并根据情况安排人员负责解说、翻译,游览时则应安排导游人员陪同,导游人员不宜过多,但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要高。

参观游览时,接待单位或导游人员要介绍一些情况。介绍情况时要注意:一是要实事求是,故意夸大或贬低都会留给对方不诚实的滑头印象,此乃涉外礼仪中的大忌。二是要掌握时间,让客人多看,只需抓住时机略作介绍,不要喋喋不休,唯恐外宾不了解我们的光荣历史。必要时,应将参观游览处的情况以书面材料形式先作介绍,以加深印象。三是介绍时要掌握分寸,随机应变。四是要尽量使所有参观者都能听得懂、听得清,可以分批介绍或使用扩音器材。

在风景游览区、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允许外国人参观的地方,原则上都应准外国人拍摄,对其行为不应干涉。对一些不准拍摄的项目,如文物、专利设备等则应设有警告牌或中、外文说明标志,若无此类标志,一定要向外宾说明,以免引起误解。

接待参观礼仪

外宾到达前,接待单位一般应事先准备好相应语种的中外文对照的情况介绍材料。如果外宾所属国家地区所用语种不甚通用,或准备起来有一定难度,也可准备中英文对照的。介绍材料力求简明扼要,实事求是。

陪同参观人员不宜过多,但应该有能够回答技术问题的人员,对可能涉及的技术问题要求事先有充分的准备,不临时抱佛脚,以免出现应答失误,或者时间耽搁。

引导外宾参观的人,要走在左前方,如果为了表示尊重而让外宾走在前面的话,反而会使他感到不知如何是好。上下楼梯时,引导的人,应该靠扶手走,而让外宾靠墙走。

有时,为了对于具有一定规格的外宾表示欢迎,应该在被参观企业或其他单位的适当地方,竖起参观客人国家的国旗和我国国旗。

在参观途中,如果碰巧到了午餐时间,不必特意从外面叫好菜来,也不必到外面的高级餐厅去招待,在企业或单位的内部餐厅用餐就可以了,招待过于豪华,有时反会使外宾产生不良的印象。

应当注意,在接待外宾的过程中,要内外有别,注意保密。属于保密产品,不要引导外宾参观,没有把握的不要轻易表态,更不要随意允诺送给外宾产品、资料等。

几种特殊的涉外礼仪

在有些国家,常有一些传统的特殊礼节,对此我们应了解并熟悉,以免引起误会或有所失礼,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涉外礼仪:

合十礼

在印度和东南亚佛教国家通行,相当于握手,即把两个手掌在胸前对合,在国际交往中,当对方用这种礼节向我们致礼时,我们也应合十还礼,但我们一般不主动使用这种礼节。

鞠躬礼

鞠躬礼是日本通行的见面礼,最常见的是屈体礼。屈体礼又分为“站礼(站着行礼)”和“坐礼(坐着行礼)”。行站礼时,双手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并拢,随着腰部的弯曲,身体自然向前倾。行最高礼时,腰要弯到脸面几乎与膝盖相平的程度。坐礼一般在日本式房间的榻榻米(房内地板上铺的垫席)上进行。分为“指建礼”、“屈手礼”和“双手礼”,其中“双手礼”为最高的行礼方式。

亲吻、拥抱礼

亲吻、拥抱礼是西方、东欧和阿拉伯国家通行的见面礼,亲人、熟人之间见面时多是拥抱、亲脸和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密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都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脱帽礼

脱帽礼,指西方男子戴礼帽时,两人相遇可摘帽点头示意,离别时再戴上帽子。有时与熟识的相遇者侧身而过,从礼节上讲,也应回身说声“你好”,再用手掀一下帽子。

吻手礼

吻手礼,是欧洲和拉丁美洲较古老的礼节,就是男人以亲吻妇女的手背来致意。行礼时,妇女可不脱下手套,伸出右手,男人微微俯身,用右手捏住对方的手指部分,拿起来用嘴唇轻轻吻一下。这种礼节现在已不太流行。只有在较隆重场合,或对一些身份特别高的妇女才行此礼。我们不“随俗”,主人也不会介意,但对方行这种礼节(多见于外交场合),我们也不必惊诧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