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也参加了原子弹比赛

    当年,西拉德与爱因斯坦写信请求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研制原子弹,就是怕德国法西斯抢先研制出原子弹,使世界人民面临更大的灾难。

    事实告诉我们,西拉德与爱因斯坦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1938年底,德国化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轰击铀后,在所剩的残余物中找到了钡,而钡的原子量只及铀的一半,由此他们认为:铀原子核被一劈两半。迈特纳与弗里希把这一现象称为“裂变”,并阐明了裂变的机理和裂变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1939年1月迈特纳和弗里希公布了铀裂变可以释放能量的科研结果。

    1939年4月24日,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哈特克博士写信给德国军队,提议研究和制造原子弹。

    1940年初,原子物理学家布雷格教授在研究铀的链式反应时,决定用石墨做减速剂。他就与助手到德国最有名望的电器公司——西门子公司,订购一批高纯度的石墨。

    在盟国联合研制原子弹的协议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美、英要联合破坏德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所以,英国的特工人员早已监视了德国参加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

    布雷格教授订购石墨的行动被报告到英国的最高当局后,丘吉尔派人询问了英国的原子弹研制组织——莫德委员会。

    莫德委员会建议派人使这批石墨掺入杂质,这样实验就无法成功。

    英国特别行动委员会的首脑蒙席斯,派人侦察了石墨生产地,按有关专家提出的方法,把不易被人发现的二硫化铁粉末撒入了德国人的石墨中。

    布雷格教授用这批石墨做了铀核链式反应的实验,中子的速度并没有减慢。他以为理论推导有毛病,并没怀疑石墨的质量,因为送货单上写着纯度100%,而西门子公司又是一家视质量为生命、誉满天下的公司。

    德国原子弹的总设计师海森堡,一向反对用石墨做减速剂,而主张重水是减速的理想用品。由于他的反对,布雷格博士的实验没有进行仔细核验就草草收场了。

    美国科学家对这件事记忆深刻。1954年奥本海默还在《纽约时报》上庆幸地说:“本来布雷格教授是会比美国早两年造出原子弹的,只是由于他的一个差错,才使人类免遭全面的浩劫。”

    是的,费米用石墨做减速剂,取得链式反应的成功是在1942年,比布雷格教授晚了整整两年。而英国人在破坏德国研制原子弹方面的功绩是不应该忘记的。

    英国特别行动小组的任务,是继续破坏德国人的重水制造工厂。

    1941年夏天,英国人已经侦察到德军的重水工厂设在挪威。

    同年10月上旬的一天,蒙席斯在伦敦特别行动小组办公室会见挪威流亡政府的情报局长德隆斯达特。

    蒙席斯与应召而来的德隆斯达特热烈握手,请他到办公室的里间密谈,并告诉秘书不见任何来访的客人。

    两人坐下后,蒙席斯就急不可待地说:“请谈谈重水厂的现状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我国就在首都奥斯陆西部75千米的里尤坎镇建立了一个水电和电化学联合厂。德军占领挪威后,从1940年改造这个工厂,使它专门生产重水,产品运往柏林。”

    “知道每个月能生产多少吗?”

    德隆斯达特从皮包中拿出一份资料,递给蒙席斯说:“每月大约生产100千克,但是,他们正在改进设备,催逼多产,产量会逐渐提高。”

    “我们能破坏这个工厂吗?”

    “现在还没有把握,我们会尽量想办法。”

    “可以用飞机轰炸吗?”

    “很难炸毁。里尤坎的工厂建在深山峡谷中,深入群山有三百多米,又有蓊翳的树木作荫避,飞行不便,很难炸中目标。”

    “您看怎么办好呢?”

    “可以派人去炸毁它!”

    “局长先生,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吗?”

    “让我回去商量一下。”

    德隆斯达特说完就告别了蒙席斯,匆匆地走了。

    几天以后,一个身材修长、带着茶色墨镜的年轻人走进了蒙席斯的办公室。

    蒙席斯客气地让他坐下,然后低声说:“德隆斯达特局长已介绍过您的情况,我们对先生反抗法西斯的大无畏精神十分钦佩!”

    “请先生向我布置任务吧!”年轻人打断了蒙席斯的话,他似乎不愿听恭维话。

    “您熟悉里尤坎镇吗?”

    “我的家就在那里,小时候常到那座工厂的山中游玩、登山、野餐等。”

    “您会用炸药吗?”

    “我是研究化学的。”

    “您会打枪吗?”

    “我是优秀射手,得过射击冠军。二战以后,已多次参加过战斗。”

    “太好啦!施吉兰德先生,您是我们最理想的突击队长。您的任务就是炸毁里尤坎镇的重水厂。”

    “我的队员在哪里?要求什么时间炸毁重水厂?”

    “您先回里尤坎镇潜伏下来,我们会尽快派人送炸药、带队员去见您。请回去后马上收集情报,画好地图,准备爆炸。”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施吉兰德乘飞机飞回了奥斯陆,他在哈丹格高原的山口处跳伞降落,经过数十里的滑雪,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施吉兰德有些少年时的朋友就在重水厂工作,他很快摸清了情况,给蒙席斯写了报告。

    里尤坎电化学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群,主楼是7层建筑,重水车间在主楼的东侧。工厂四周是崇山峻岭,厂子有很高的围墙和铁丝网。保安人员在四周的角楼上,日夜值班。

    蒙席斯收到施吉兰德的情报,立即派出代号“燕子”的第一批爆破队员。4名“燕子”身背炸药,被投在深山密林中,他们经过长时间的滑雪找到了施吉兰德的家。

    运送火药的“燕子”到达后,蒙席斯又派出了第二批“燕子”。但是,他们的命运很糟,飞越哈丹格高原时飞机撞到山上,少数活着跳伞的人也被德国法西斯抓住就地枪杀了。

    德军在第二批“燕子”身上找到了一幅地图,地图上的里尤坎镇用红笔画了一个圈。德军和盖世太保连夜赶到里尤坎镇,增调了两个连的兵力守卫电化学工厂。

    蒙席斯得知机毁人亡,又暴露了目标,十分焦急,他找德隆斯达特商量,希望找到妥善的方法。

    德隆斯达特提议说:“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袭击里尤坎的水电站,让敌人以为我们是想炸毁水电站,把他们从重水厂引开。”

    蒙席斯采纳了德隆斯达特的意见,命令当地的游击队袭击水电站,同时轰炸了水坝。

    德军发现了英军的意图,就把增加的两连军队调去守水电站,工厂的警卫就放松了。

    1943年2月10日夜,由挪威人组成的6名“燕子”,在隆贝尔的率领下,被飞机空投在挪威南方的丛林中。他们经过一个星期的潜伏和滑雪,17日到达里尤坎镇,并与施吉兰德接上了头,10名“燕子”会合了。

    施吉兰德与隆贝尔商量后,认为兵贵神速,应该马上采取行动。

    第二天夜里,他们乘着夜色,滑雪到峭壁下。峭壁有300米高,布满了警报器,爬上峭壁就可以安放炸药了。但是,每隔两小时德军到峭壁下巡逻一次。他们必须在两小时内完成任务。

    施吉兰德把队员分成两组,隆贝尔与他各领一队,利用攀登工具,立即向崖顶爬去。隆贝尔领头,施吉兰德殿后,10名队员都是训练有素的攀登能手,只用1个小时就爬上了崖顶。

    施吉兰德与隆贝尔带领3名队员,背起20包低声炸药,爬进了围墙的铁丝网。工厂中机器轰鸣,一片漆黑,谁也没有发现这支小分队。

    他们把20包炸药都放入了重水车间,点燃导火索,迅速撤出了电化学工厂。

    当德军发现重水车间被炸时,“燕子们”已经滑下了峭壁,逃出了崇山峻岭。

    伦敦收到了情报,蒙席斯与德隆斯达特举杯相庆。

    蒙席斯说:“‘燕子们’干得好!德国的原子弹研制将推迟两年。”

    德隆斯达特说:“要嘉奖‘燕子们’,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盟军爆破队员最成功的战绩!”

    德军是一支特别能苦战的部队,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仅仅用两个月就修复了大部分设备和机器,重水生产可望很快恢复。

    格罗夫斯得此信息,立即请求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派空军轰炸里尤坎重水工厂,决不能让它恢复生产。

    马歇尔将军请求英国空军就近轰炸里尤坎重水厂。英国空军说明由于重水厂隐蔽在深山峡谷之中,很难炸中。但由于马歇尔将军坚持,1943年11月,英国还是出动了几百架飞机,轮番轰炸了里尤坎电化学厂。

    隐伏在当地的施吉兰德立即给伦敦发了电报,报告空袭没有造成重大损失。

    当美、英盟军正在焦急不安、一筹莫展的时候,施吉兰德的电报又送来了好消息:德军正在装运修好的重水设备与机器,还有催化剂、浓缩药等,也一同装船运往柏林。

    显然,德军认为盟军已发现了目标,还会不停地轰炸。最好的办法是换一个地方,新建重水厂,这样盟军就无法破坏了。最安全的地方当然是德国本土。

    蒙席斯与德隆斯达特商量后,制订了两步方案。第一步是命令施吉兰德与挪威地下抵抗组织,把定时炸弹送上轮船;第二步是派空军在海上炸沉轮船。

    当德军将重水工厂的设备装上“海特洛”号的时候,施吉兰德和当地的地下抵抗组织与装运工人一起,把定时炸弹放入了“海特洛”号的船舱。

    1944年2月的一个早晨,当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定时炸弹爆炸了。轮船正行驶到挪威的延斯佐湖,德国人苦心经营的重水及其设备都沉入了湖底。德国法西斯的原子弹之梦也随之破灭了。

    如果没有盟军的破坏,没有德军在战场上的连连失利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困窘,德国的原子弹研制是完全可能走在美国的前面的。

    1942年2月,海森堡博士与多佩尔教授的实验最说明问题。他们当时已建造了3座亚临界的原子反应堆,新的实验是建造第4座原子反应堆,编号为52号堆。

    他们的原子反应堆外形与美国的很不一样,但工作原理是一样的。反应堆的铀芯装在两个半球形铝壳内,用铆钉固紧,将堆芯沉入大水池,在堆芯正中插一根铅管,可将01中子源一直通入反应堆中心,使中子源放出的中子引起铀的裂变,然后加以测量。

    他们测量的结果表明,反应堆所产生的中子数量大于中子源在堆中心放出的中子数量。所以,这次实验证实了链式反应确已发生。

    据他们计算,如果把这个反应堆的尺寸放大15倍,就可以建成世界上第一座临界的链式反应堆。这样,海森堡与多佩尔教授就是第一次从反应堆里看到中子增殖现象的科学家。如果继续放大尺寸,完全有可能实现自持的链式裂变反应。

    1942年6月,德国又一次召开原子弹研制会议。会议的首席科学家还是海森堡教授。军方的代表是陆军元帅米尔希,他是戈林的助手;另一位军方代表是阿尔贝特·斯佩尔。

    海森堡教授直言不讳地告诉与会代表,当时德国的经济状况已无力制造一枚原子弹。但是原子弹的威力太诱人啦!斯佩尔还是下令建造海森堡教授认定的大型原子反应堆。经济是基础,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德国科学家的反应堆只能建筑在流沙之上,只能是一个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