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原子弹之父
——库尔恰托夫
库尔恰托夫1903年1月12日生于乌法省西姆镇一个林业工人的家庭。
1920年毕业于塔夫里大学物理数学系,最初留校任物理实验室标本切片员。
1925年调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1930年任物理学研究室主任,1932年开始研究原子核物理。
1938年他已在核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发表了50多篇科学论文和两部专著。他的《铁电体》和《原子核的人工分裂》代表了他这一时期苏联的研究水平。
称库尔恰托夫是苏联的原子弹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首先,他在学术研究方面是领头人,他主办的中子物理学讲习班是核能物理学科学家的摇篮。
在1939年的讲习班他讲述了1934年费米与助手用中子轰击铀时得到能放出β粒子的一些不稳定的物质。这是些什么物质,费米当时没有查明。他推测这些物质属于超铀元素。他的推测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去证实。
他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核能释放问题:“铀分裂时形成的任何一对轻核的质量之和总比原来铀核的质量小,这是为什么?”
学员们交头接耳地议论,但没有人回答。
“那么小的质量变成裂变释放的核能,这不应该由我来告诉你们。各位依据爱因斯坦能量与质量对应关系的原理,是可以了解的。母核的质量与母核分裂碎片的质量总和的差额变成了核能,而且是惊人的巨大的能量。”
学生们立即激动起来,提出了各种问题:
“火山喷发是核裂变放出的能量吗?”
“地热也是一种核能的释放吧?”
“用核能制成的炸弹能有火药的多少倍呢?”
……
库尔恰托夫在这个学习班,培养了一批原子物理的科学家。他们后来都成了他得力的助手,为苏联的原子弹研制建立了功勋。
如在原子物理学研究中名扬世界的弗廖罗夫,就是在这个学习班由库尔恰托夫委托他专门研究原子核同各种速度的中子相互作用的。
另一位在苏联原子弹研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鲁西诺夫,也是在这个学习班由库尔恰托夫引入核裂变研究的。
彼得扎克的毕业设计也是在库尔恰托夫的指导下完成的。后来彼得扎克与弗廖罗夫在库尔恰托夫的指导下,经过许许多多的艰难曲折,终于发现了铀的自发裂变,时间是1939年,它是苏联核能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其次,库尔恰托夫也是科学实验的统帅。他领导了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大型回旋加速器的研制,这是欧洲功率最大的加速器。
1939年9月22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的大院里,万头攒动,人声鼎沸。随着一阵鞭炮声和欢呼声,大会主席宣布回旋加速器实验大楼奠基仪式开始。约飞所长为大楼基础砌了第一块砖,库尔恰托夫砌了第二块砖。他又因为是回旋加速器的设计者而被称为“苏联的回旋加速器之父”。
其后,库尔恰托夫一直为回旋加速器实验大楼而四处奔忙。但是,战火已经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烧向了法国。随着德国法西斯侵略的不断扩大,苏联也成了攻击目标。
到1941年6月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回旋加速器实验大楼已建起了两层,但它还是不得不在德国的猛烈轰炸下停建了。
苏联在卫国战争前,原子核能研究方面的成就集中反映在1940年11月23日召开的重核分裂会议中。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彼得扎克和弗廖罗夫报告了他们的实验与发现。他们在库尔恰托夫指导下,进行了铀自发裂变的实验。
他们的实验不仅在实验室得到证实,而且在“狄那摩”地下铁路车站进行实验,也就是把实验移到50米深的地下。在宇宙射线强度不及地面1/40的地下,与在列宁格勒地平面上所做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即铀核的自发裂变是存在的。
库尔恰托夫称“这是苏联科学家在科学的最微妙最复杂最前沿的领域中所取得的世界性成就——铀的自发裂变”。库尔恰托夫的报告是会议的最重要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阐述了中子发射延迟的问题,这些缓发的中子不在裂变当中发射,在裂变产生碎片飞散之后一段时间才发射出来。他抓住了缓发这一特点,使对链的过程的控制简单化了。缓发中子的影响又表现在向反应堆插入镉吸收剂后,链式过程不是立即停止,而是逐渐停止的。
他还阐述了“为纯铀和铀水混合物”而得到链式反应的问题。他说:“实现链式反应的最有利的时机是在混合物中的氢和铀的原子数的完全确定比例时。”他引证了水—铀系统中用235铀的同位素使铀加浓后,有可能实现链式反应的计算结论。现代用浓缩铀的铀—水反应堆就是从库尔恰托夫这里发源的。这个科学思想与成就没受任何外国科学家的丝毫影响。
苏联科学院亚历山德罗夫院士在《真理报》上,对库尔恰托夫的报告做了简要的评价。
他说:“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前夕,库尔恰托夫的测量表明,用纯235铀进行链式反应,应不用减速剂——正是这一原理后来被用在核武器上。”
莫斯科的核物理大会刚刚散会,库尔恰托夫与他的学生们在火车上就开始研究下一步的工作了。
弗廖罗夫兴高采烈地大喊:“同志们!这下可以大展宏图了。你们都看见了,会议主席团对库尔恰托夫的报告反应多么强烈,只要能促成链式反应,科学院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彼得扎克兴致勃勃地接着说:“我们也要不负所望,我建议由库尔恰托夫老师起草一份原子能科研规划,呈报科学院,取得国家的支持,大干一场!”
“好!我接受这个委托,请大家先议论一下。”库尔恰托夫走向了弗廖罗夫和彼得扎克,其他科学家也围拢过来。
列车继续向前奔驰,夜已经很深了,车厢外一片漆黑,其他旅客都进入了梦乡,只有库尔恰托夫与学生们还毫无睡意,他们热烈地议论着核原子能计划。
谁能想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向苏联发起了进攻。当6月21日晚,在德军中服役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员越过边境,向苏军报告时,苏军仍表示怀疑。敌军全面入侵时,大多数部队还没接到反击的命令。
随着战火的熊熊燃烧,科学家们纷纷奔赴战场。彼得扎克到作战部队做了侦察队长;弗廖罗夫被派去参加飞机装配专修班,后来也参加了作战部队;库尔恰托夫被分到电工技术部队,以首批预备兵列兵身份奔赴前线……
欧洲最大的回旋加速器实验大楼,珍贵的粒子计数器,实验的云室和铀罐……在飞机的轰炸下变成了废墟,在坦克的履带下被碾碎。
1942年7月17日,打响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它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无力在3个方向上全面进攻,只能把兵力集中在南部战线,准备夺取巴库的石油和顿河产粮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原子弹的研究又被提到苏联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1942年夏天,莫斯科凉爽宜人,红场上静悄悄的,没有昔日的音乐与游人。克里姆林宫二楼斯大林的办公室里,贝利亚正向斯大林解释一份情报。
“斯大林同志,这是英国负责原子弹研究的莫德委员会的报告。英国人正在研究一种新的炸弹,叫原子弹,是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据说它能把整个城市炸毁。”
斯大林被原子弹的威力所吸引,他放下了笔,点燃了烟斗,开始仔细询问贝利亚:“情报上有没有说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爆炸力呢?”
“它利用铀核的链式反应,放出原子核的热量。”贝利亚说。
“铀核是什么?我们有吗?”斯大林继续问贝利亚。
贝利亚也是从这份克格勃的情报上才第一次知道原子弹,他无法回答斯大林更详细的提问。
斯大林布置说:“请您继续了解英、美和德国的原子弹研制情况,并了解一下我们的核物理学家们进行过什么样的工作。如果可能的话,请他们来一次莫斯科。”
1942年10月22日,库尔恰托夫应召从喀山到达莫斯科;研究宇宙射线的物理学家阿里汗诺夫也从阿拉戈斯山地考察团被招来莫斯科;还有苏联科学院物理技术研究所的所长约飞博士等也到达了莫斯科。
斯大林亲自接见了物理学家们,向他们请教了美、英和德国的原子弹研制前景。科学家们告诉斯大林:美、英、德的科学家完全有能力制成原子弹,这种威力无比的武器确实是可以将一个中等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
斯大林又问物理学家们,能不能造出苏联的原子弹。
39岁的库尔恰托夫勇敢地站起来说:“斯大林同志,我们并不比他们笨。20世纪30年代我们已进行了核原子的研究,1938年我们已实现了铀核的自发裂变反应,战前我们的回旋加速器大楼已盖起了两层。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我们的科学家正在流血牺牲,为保卫祖国而战!”
斯大林严肃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站了起来,一边踱步,一边说:“您叫什么名字?”
“报告斯大林同志,我叫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库尔恰托夫。”
斯大林挥动着烟斗说:“好的,库尔恰托夫同志,就由您起草一份计划,请各位专家讨论一下,然后呈报给我。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原子弹,党和国家会全力支持你们的!”
库尔恰托夫在莫斯科工作了一个半月,到12月初,他终于把一份核原子的研制计划呈报给了苏共中央。
1942年底,库尔恰托夫告别莫斯科回到喀山,又回到他的物理研究所,看看还有一些什么设备可以利用,还有一些什么仪器没有被破坏,寻找和他一起研究核物理的同志的踪迹。
库尔恰托夫与科学院院士阿里汗诺夫,经过各种寻访,终于找回了列宁格勒的同伴弗廖罗夫、格拉祖诺夫、谢普金、斯皮瓦克等人,组织了新的原子弹研制班子。
1943年3月5日,库尔恰托夫又回到莫斯科,他的其他同伴也陆续去了莫斯科。他们的总部设在佩热夫斯基胡同,这里是苏联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所。
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与库尔恰托夫一起工作的涅梅越夫竟然没有宿舍,没有床位,只能在库尔恰托夫的办公桌上睡觉。库尔恰托夫最初也没有宿舍,只能住在阿里汗诺夫家里。
新的回旋加速器安装在哪里,得由库尔恰托夫自己到郊外去找被破坏的或未建完的楼房。他与阿里汗诺夫在近郊的波克罗夫斯科—斯特列什涅沃地区找到了尚未完工的创伤学大楼。没有门窗,没有装修,到处堆放着垃圾。他们决定自己动手,修缮一切,把回旋加速器重新装修好。
库尔恰托夫派涅梅诺夫到列宁格勒去,把战前他们埋藏的回旋加速器的各种部件都运到莫斯科来。
涅梅诺夫很快就打回电话,报告一切器件完好无损。但是,列宁格勒已被德军三面围困,运送设备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
由于电磁铁重75吨,没法运出,铜板、高频发生器和绝缘材料等,装了满满两火车,武装押运到莫斯科。
回旋加速器的安装、实验工作,从1943年春天开始,一直到1944年春天才调试完成。库尔恰托夫的实验工作一直干到深夜,1时45分,他的电话响了,涅梅诺夫高兴地向他报告:
“我们看到了第一束粒子,同志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欧洲第一束氘核束终于诞生了。”
“涅梅诺夫同志,祝贺您!让同志们等一下,我要亲自看看氘核束,我马上就到。”
3时40分,库尔恰托夫眉飞色舞地赶来了,他兴奋地对同志们说:“好极了!好极了!祝贺你们的成功!”一边说一边与大家一一握手。
加速器再次开动了,氘核束出现了,稳定而强烈。
库尔恰托夫与涅梅诺夫热烈拥抱后大声说:“同志们请到我家里去,我还有一瓶香槟酒,大家庆祝一下。”
同志们不断喊着“乌拉”,把库尔恰托夫扔上了天空。回旋加速器运转后的第一个科研成果是苏联科学家独立发现钚。
库尔恰托夫动员了苏联第一流的化学家与物理学家,开始用中子轰击包着石蜡的铀核。从反应中得到一种质量为239的元素,这是一种放射性元素,衰变时可放出α粒子。它就是原子弹的宝贵原料——钚。钚核的特点是在任何能量中子作用下,都能像235铀核一样裂变,甚至比235铀核裂变得还好,因为这种情况下能放出更多的第二代中子,每个裂变行为能产生3个中子。就是说,如果在加有减速剂的天然铀中进行链式反应的话,那么,不参加这一反应的238铀将吸收部分中子,并由此得到裂变物质钚。在积累和分离出这一物质后,便可实现可控反应和爆炸型反应。
1944年11月18日,库尔恰托夫因领导原子弹工作成就卓著,被授予列宁勋章。
苏联原子反应堆的研制,库尔恰托夫与美国科学家不谋而合,他也选择了铀—石墨系统为主攻方向。
铀—石墨系统的负责人是帕纳修克,他的计算结果是石墨原子核俘获中子的截面约在4×10-27平方厘米的时候,便会发生反应。
库尔恰托夫说:“我认为这种截面是切合实际的。我们要记住这个数字,它将长久地成为我们的方向标。”
但是,到哪里去弄铀和石墨呢?国家在打一场生死存亡之战,一切主要靠他们自己去争取,去完成。
首先在佩热夫斯基胡同楼房的地下室,建造了一台测试装置,用来测试石墨样品俘获中子截面的情况,以便确定石墨是否适于作减速剂。
帕纳修克动员人们找来的石墨,由于纯度不高,都通不过实验。他向库尔恰托夫报告说:
“这些石墨样品对待中子,就像饿狼对待羊羔一样。”
最后,库尔恰托夫决定向工厂订货。工厂对石墨的纯度也望而生畏,但在帕纳修克等人的帮助下,调来了国内一流的石墨专家主持工作,终于造出了合格的石墨。
这时测试工作已由大楼的地下室搬到对门医院里的帐篷中进行。条件的艰苦一点也没有影响工作的进度。
石墨的问题解决了,就轮到铀了。
铀的纯度也是一个大问题,对选矿厂运来的成百吨铀的浓缩物进行加工之后,其杂质的含量不应超过10-11(百万分之一),尤其不能含有硼、镉、铟、稀土元素。由于党和国家的支持,合格的铀制造出来了。铀纯度的检验工作,在一座锅炉房里进行。最初,铀的纯度依然不够,含有的稀土族元素超量。经改进,终于使铀的纯度达到了要求。
库尔恰托夫率领同志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有了合格的石墨和铀,苏联科学家开始建造自己的反应堆了。
为了增强防护作用,在反应堆的地址上修1个长、宽、高各10米的混凝土地槽,在这个地槽里建造反应堆。
库尔恰托夫设计了4座反应堆模型,都是球状体。在第一个球体内,对铀核自发裂变产生的中子密度作了测定。库尔恰托夫将预测的第一个未来曲线点标在专门准备好的曲线图上,看看在何种负荷下,铀和石墨将起反应。
第二个球体装的石墨和铀比第一个大致要多出两倍。安装完毕后,请库尔恰托夫亲自检查和实验。他检查了标准源、硼室、金属指示器等,实验过程中他亲自在未来的曲线图上标了点,做了记录。
第三个球体继续增大,曲线图上的点又向下移动了。根据测出的3个标记点,便可测出曲线的行程。
为了确保绝对准确,库尔恰托夫决定建造第四个球体,并使用安全棒。这个球体,又增大了1倍。库尔恰托夫亲自测试,把最后1个点标在曲线图上。曲线已靠近水平轴,从零到虚线相遇点的这个轴的截距表明,在具有这种减速剂的情况下,如何安放这种轴才能达到临界状态。
经过实际安装和测试,开始建造真正的永久性的原子反应堆了。
没有彩旗,没有锣鼓,没有鞭炮,甚至连仪式和讲话也没有。史诗般的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就这样悄悄地开始动工了。
库尔恰托夫是现场指挥,他宣布:“让我们从安装反射层开始吧!”
科学家与工人一起,按设计图纸用石墨铺砌中子反射层,反射层可阻止中子反射到外面,它的任务是使中子返回到反应最激烈的地方。反射层厚0.8米,是反应堆的第1层。铺完了反射层,库尔恰托夫又宣布:“开始建造活性区。请同志们注意,这是反应堆的核心部分,活性区建造的好坏,决定了核反应能否正常进行。”
砌到第30层时,为了安全,把3根镉棒按设计要求放入了反应堆,这3根镉棒的作用是为了熄灭反应和调节反应的强弱。
砌到第58层时,出现了中子射线的噼啪声。但,这还不是铀裂变的自持链式反应,只是自持链式反应的信号。
砌完第60层石墨时,测试了中子的密度,比58层时增加了1倍。
库尔恰托夫看完测试数据说:“按科学的推算,再砌两层就会产生链式反应了。”
砌完最后两层,库尔恰托夫命令工人和科学工作者都撤离到安全地区。反应堆旁只留下他的4名助手:帕纳修克、杜博夫斯基、巴布列维奇、孔德拉季耶夫。
库尔恰托夫指示他的助手分别打开声、光指示仪器,检查控制系统和防护系统。然后.由帕纳修克拉起反应堆的安全棒,促使反应堆开始工作。第3根镉棒是控制棒,是由库尔恰托夫亲自拉起的,他拉到2800的数字上,表明还有2.8米长的棒留在核反应堆中。
这时,连接中子计数器的氖灯开始闪光,但连接中子辐射指示器的电流表指针仍然未动。
库尔恰托夫指挥帕纳修克说:“把安全棒放下,把控制棒继续抬高,升高10厘米。”
氖气灯光更亮了,噼啪声更响了,但10分钟后,反应又平稳了。库尔恰托夫再次下令:“再抬高10厘米。”
电流计指针灵敏地转动,扬声器中的细碎的噼啪声汇合成了隆隆的响声。电子管的闪烁变成了明亮的红黄色的光辉。大家鼓起掌来,而库尔恰托夫依然目不转睛地盯着中子密度增加曲线图,他郑重地说:“还没有最后成功,再提高5厘米控制棒。”
电流指针一直上升,红黄色的光辉变得闪闪发亮,扬声器发出嗡嗡的叫喊声,在这核反应的交响曲中,库尔恰托夫宣布:“原子反应堆的链式核反应成功了!”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库尔恰托夫宣布:“我们已将原子能的火焰点燃。下面看看我们能否熄灭它!”
他按动了放下安全棒的按钮。
电流计指针开始平稳下降,最后不动了;隆隆的信号声稀疏了,完全没有了;电子管亮光开始闪烁,最后完全黑暗了。
库尔恰托夫郑重宣布:“原子能完全听从苏联科学家的指挥了!”
同志们高喊“乌拉”,握手拥抱,欢呼雀跃,夜沸腾了。
这一天是1946年12月25日,苏联人民不会忘记它,撰写科学史的人们也不应该忘记它。
1945年,在原子弹研制的历史上,有两件引人注意的大事。
第一件是美国的原子弹专家会议。会议进行中,五角大楼打来电话,询问苏联何时能研制出原子弹?
参加会议的费米、奥本海默、康普顿等经过详细讨论后认为:由于战争破坏和苏联起步较晚,最快也得10年才能研制出原子弹。会议的主持者格罗夫斯将军认为这个估计过高,他宣布苏联最快也得15—20年才能造出原子弹。
第二件是波茨坦会议。在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期间,7月26日下午,杜鲁门神秘地告诉斯大林:“大元帅,我高兴地向您报告,我们研制出了一种新武器。”为了向斯大林炫耀,他停了下来,想看看斯大林的反应。
斯大林笑嘻嘻眯着眼睛,叼着烟斗,若无其事地说:“总统先生,我在洗耳恭听呀!”
杜鲁门凑到他跟前说:“它是一种巨型炸弹,破坏力难以想象。”
杜鲁门的傲慢和神秘激怒了斯大林。斯大林会后就找莫洛托夫,请他立即与库尔恰托夫通电话,一定要加速原子弹的研究,打破美国对原子弹的垄断。
斯大林回到莫斯科命令贝利亚亲自挂帅,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并以1812年拿破仑与俄国人大战的古战场“鲍罗金诺”为核工程重新命名;并让库尔恰托夫等高级研究人员享有小轿车、别墅和高工资的特殊待遇;动员了数以百计的研究所、大学、工矿企业投入到原子弹的研究和制造的庞大工程中来。这样,苏联原子弹与核工业进入了迅猛前进、全面铺开的发展阶段。
苏联军队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与民主德国,对苏联的原子弹研制是一大帮助。捷克斯洛伐克新建的共产党政府全力支持苏联,丰富的铀矿石源源不断地从捷克斯洛伐克与民主德国的萨克森矿区运送到苏联,解决了原子弹的原料问题。苏联的克格勃组织也为原子弹四处奔忙。克劳斯·富克斯是德国的物理学家,因受纳粹迫害而逃亡英国。
1940年5月,英国政府决定凡敌国侨民,不分政治信仰如何,一律加以拘捕。富克斯被送到马恩岛的拘留所,为此他对英国十分不满。后来,他被押往加拿大。
1941年1月,富克斯获释返回英国,在英国的原子弹研制中心哈威尔工作。英国的哈威尔就是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富克斯接触了英国原子弹的绝密资料。由于苏联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英勇精神和光辉业绩,使富克斯由衷地钦佩,他加入了克格勃,为苏联提供英国研制原子弹的情报与资料,其中有关同位素分离的细节,对库尔恰托夫有很大帮助。
1943年12月,根据魁北克协议,富克斯作为英国科学家的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斯阿拉莫斯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苏联克格勃得知富克斯进入美国原子弹研制基地,贝利亚立即派戈尔德潜入美国,与富克斯取得了联系。1944年6月,戈尔德从富克斯手中得到了美国原子弹初步设计的蓝图;不久,又得到了239钚自发核裂变的基本参数;在波士顿,富克斯又将原子弹的详细说明资料交给了克格勃。这些绝密资料对苏联科学家确实是雪中送炭,使他们少走了许多弯路。苏联科学家为祖国增光、为党争气的钻研精神,科学家联合攻关、万众一心的集体智慧也加速了原子弹研制的进程。
1948年,苏联科学家已建成生产钚的6座原子反应堆。他们在阿尔兹珂玛以南60千米处建造了原子弹实验室。由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哈里顿任主任,聚集了一批最优秀的科学家。这时库尔恰托夫已提升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领导全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1949年8月,苏联终于制成了自己的原子弹。它以钚为原料,圆圆的,胖胖的,像一个大南瓜。它的“栽种者”就是以库尔恰托夫为首的一批原子物理学家。
1949年8月下旬,“南瓜”被运到塞米巴拉金斯克的米什克瓦试验场。在试验场上,建造了一个10层楼高的金属架,“南瓜”就放在金属架上的塔内。导线由塔顶通到设在掩体内部的指挥所。
在离爆炸中心的各种距离内,修筑了实验的建筑,其中包括砖瓦和木材的房屋、军用的防空洞、碉堡等;还放置了各种武器,如坦克、大炮、飞机等;还有各种动物,放在露天或掩体内……总之,放好了各种实验用品。
爆炸前3天,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库尔恰托夫来到了实验场,与他同来的还有一批科学家与工程师。
实验场主任向库尔恰托夫做了详细汇报,请他做指示时,他只是谦虚地说:“同志们辛苦了!我是来向你们学习,我学习完了再发表感想。”
第二天,他就领着随行人员奔赴现场,亲自检查每一项设施,亲自询问每一项准备工作,亲自审阅了现场记录……他回到宿舍时,早已是万家灯火、星斗满天了。
实验引爆的前夜,刮起了强风,阴云密布,天要下雨了。
库尔恰托夫又果断地决定,引爆提前1小时,爆炸不能在雨中进行,否则拿不到准确数据。他给实验场主任挂了电话,主任表示立即执行他的决定。
8月29日早晨,实验场主任在指挥所内按动了引爆的电钮。一道夺目的闪光照亮了阴云密布的天空和摆满实验用品的大地。在这瞬息的寂静中,库尔恰托夫说:“看!这就是原子闪电。原子弹已经掌握在苏维埃人民的手中啦!”
随着他的话音,那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腾空而起,掩蔽所、指挥部和整个现场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雷鸣,冲击波像狂飙带来了人造地震,建筑物的墙壁、柱子、电灯都剧烈地晃动、颤抖起来。
库尔恰托夫振臂高呼:“让原子弹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美国佬垄断原子武器,讹诈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库尔恰托夫亲自给斯大林写了报告,斯大林看完报告,长长地吐了一口烟,满怀忧虑地说:“但愿世界今后不再有战争!”
美国的高空侦察机很快从空气中收集到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样品,实验室化验结果,发现了钚核的碎片!它使杜鲁门总统非常吃惊,也使美国的原子弹专家们感到意外,他们不得不承认他们低估了苏联科学家的水平和实力。斯大林的“南瓜”,恰恰是杜鲁门的苦果。
杜鲁门听完科学家的汇报,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发表了美联社的声明:“我们有证据证明,苏联不久前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爆炸。”这时,杜鲁门想起了波茨坦会议上,当他向斯大林讲起原子弹时,斯大林狡黠的一笑。
1949年10月29日,库尔恰托夫因为在原子能研究中的丰功伟绩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又一次得到了国家勋章和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