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能是一把两刃的利剑

    由于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人类开始了对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的威拉德·利比发明了同位素碳测年代法。这位芝加哥大学的化学家通过测定放射性14碳原子的衰变把古代遗物年代的测算提高到空前精确的水平。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诞生之后,立即在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领域大显身手,成绩显著。

    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最大成就是各国纷纷建立原子能的核电站。

    早在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就认识到人类长期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能是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需要的。科学家们从发现核能的第一天起,就渴望着利用这一新的巨大的能源。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些军事核大国的科学家就转向了对核能和平利用的研究。

    1951年8月,美国阿贡实验室在津恩的领导下,在爱达荷州的阿尔科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实验性快中子增值堆,它生产的高温蒸气带动发电机发出了100多千瓦的电力,这是人类第一次用核能发电。

    1953年6月,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陆上模式堆发电。这是一座用加压水慢化和冷却的反应堆。它的发电成功,为后来核电站的发展在技术上铺平了道路。

    1950年苏联政府通过了建立核电站的决议。1954年6月27日,在莫斯科近郊奥布宁斯克,利用石墨水冷的生产技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向工业电网送电的核电站。

    1953-1959年,英国建造的石墨气冷生产堆,每座热功率约27万千瓦,电功率6万千瓦,效率22%,组成了卡德豪尔核电站和查佩尔克罗斯核电站。

    1956-1961年,苏联在新西伯利亚建成6座石墨水冷生产堆,每座热功率60万千瓦,电功率10万千瓦,效率16.7%,组成西伯利亚核电站。

    1954年,美国修改原子能法,允许私人企业拥有核反应堆,鼓励私人投资核电站。

    1957年12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建成了希平港核电站,发电效率大大提高,已与现在的核电站相差无几。1961年7月,美国又建成商用的杨基核电站。发电成本由60.5美厘/度降为9.2美厘/度,降低成本5.5倍,显示了核电站的巨大潜力。

    经过上述的实验阶段,各国对核电站的堆型总结了经验,把最优越的堆型加以进一步的完善,使核电站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新阶段把实验过的10多种堆型多数淘汰了,留下了轻水堆(包括压水和沸水两种)、重水堆、气冷堆、石墨水冷堆等。

    轻水堆是目前核电站的主要堆型。占目前已建和将建核电站的85%。它的优点是结构紧凑、功率密度大、基建费用低、建设周期短等。到20世纪70年代初,轻水堆中的压水堆,发电成本已从5美分/度降低到0.4美分/度,已比火力发电便宜,完全可以进入大规模的商用竞争。

    沸水堆的基本物理性能是允许水在堆芯内大量沸腾,因而降低了堆内压力,可以减少压力壳设备制造的困难;同时水在堆芯内变为约285℃的蒸气,可直接引入汽轮机,省去了热交换器,简化了回路。1956年美国国立阿贡实验室建立沸水堆实验核电站,经历了6代改进,其成本可与压水堆相媲美。20世纪70年代初达到了大规模商业推广的阶段。

    重水堆核电站的建设,一直是加拿大领先。1962年9月,加拿大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加压重水罗尔夫顿实验核电站。电功率2.25万千瓦,热功率9.23万千瓦,以天然铀为原料,以重水为慢化剂。1971年又建成实用的匹克林核电站,经多方实验改进,到1970年末达到了技术成熟商业推广的阶段。印度、巴基斯坦、阿根廷、罗马尼亚等国已先后买进加拿大的重水堆设备和技术资料。

    石墨气冷堆是英、法等国由早期军用产钚堆发展成天然铀—石墨气冷堆。

    英国从1955-1971年实验建立核电站11座。但是,第一座商用改进型气冷堆出现问题,即丹季尼斯β双堆核电站,预计1974年建成,结果推迟到1983年开始发电,基建投资增加4倍,损失20亿英镑,是英国核电站史上的一场灾难性损失。

    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高温冷气模式堆电站,也经历了困难和曲折,遭受了经济上的损失,没有达到商业化的阶段。

    天然铀石墨水冷堆是苏联由军用堆发展而来。继奥布宁斯克核电站之后,1964年建成了10万千瓦的别洛雅基克1号堆,实现了堆内沸腾和蒸气过热。1983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堆电功率150万千瓦的石墨沸水堆。1973年苏联在北极圈内比利比诺核电站向附近的居民供热采暖,造福人民。

    20世纪70年代,核电站进人了大发展的阶段。不但能源奇缺的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优先发展核电站,而且能源较多的美、英、前联邦德国等也积极发展核电站,能源输出国苏联也重视核电站的发展。1979年底,已有41个国家和地区建成或正在筹建核电站,已运行的核电站228座,装机容量13105.6万千瓦:正建的核电站237座,22878.2万千瓦;订货和计划中的199座,20356.4万千瓦。

    从1974年起,各国核电站的发电成本普遍比火电降低20%—50%。1978年美国仅核电一项比火电节省了30亿美元。

    原子核能这头难以驯服的猛兽,在核科学家的驱使下为人类工作。但是,稍有不慎,它就会伤害人类。

    原子能核电站建立以来,事故已屡见不鲜。1959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设在洛杉矶郊外的原子能反应堆,由于失水造成高温,发生熔堆事故。1961年,美国爱达荷州边远地区新创办的国立反应堆实验站的3万千瓦沸水反应堆,因操作违章,将控制棒全部抽出堆外,造成反应堆超过临界值而导致燃料熔化,引起蒸气爆炸,并带出大量放射性毒物,3名工人当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1966年,美国密执安州费米增殖反应堆发生事故,造成部分反应堆熔化。底特律市郊外的20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也发生过事故。

    在各种大型故事中,美国三里岛核泄漏事故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最典型,影响最大。

    1979年3月28日凌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突然爆发了雷鸣般的巨响,经勘察是发生在2号反应堆,立即紧急自动停运。这是一起反应堆熔化爆炸的严重事故。

    三里岛核电站是由美国巴伯格公司建造的,容量88万千瓦的反应堆,造价7亿美元,1978年12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并网发电。

    这种核电站是通过反应堆堆芯的核反应产生热量,使水变成蒸气,推汽轮发电机转动而发电。

    三里岛核电站的2号反应堆,堆芯装有100吨二氧化铀的核燃料。这些核燃料制成36816根燃料棒,排列成177个伞形燃料组件,构成反应堆的堆芯。

    闭环系统的冷却水沿燃料棒周围循环流淌,使其冷却,在燃料棒近旁,插入69根控制棒和52根测量棒。控制棒内的镉、银、铟等毒物材料,能吸收中子,可以减慢反应速度。用控制棒插入的深浅来调节核裂变的反应速度。

    为了安全,用一个14米高的压力壳包住堆芯,压力壳是用21.6厘米厚不锈钢板制成。压力壳外,又用厚1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和厚钢板建造了59米高的圆顶型安全壳大厅。这是一种双保险的安全措施。

    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管道堵塞造成的。1979年3月27日下午,树脂堵塞了从冷凝水精制器的软化水装置到接收槽的管道,3名工人工作了11个小时,仍未疏通。3月28日早晨.他们又到汽轮发电机房,试图疏通管道。突然,控制台发出了警报,接着是巨雷般的响声,反应堆紧急自动停堆。

    由于管道堵塞,进入蒸气发生器的水量不断减少,使压力壳容器所受压力不断上升,使稳压器释放阀被推开,冷却水不断地从反应堆的压力壳容器流出来,造成反应堆堆芯燃料棒周围的冷却水严重不足。堆芯反应放热越来越多,其周围剩下的冷却水变成了大量蒸气,热蒸气包围堆芯,堆芯继续增温,造成了恶性循环。

    自动控制系统出现了故障,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了一行行问号。人和机器都处于混乱之中,使事故进一步发展与扩大。

    反应堆内热电偶所反映的温度高达2800℃,远远超过了正常运行的1300℃,守机人员缺乏训练,都不相信这个高温是真实的,认为温度指示失灵了,却没想到是冷却水失去供应。

    16小时之后,冷却水恢复了供应,但堆芯已发生了严重的事故。

    3月29日早晨,工作人员从反应堆内460万升冷却水中取出0.1千克样品,经过化验,发现具有非常强烈的放射性。这时才确定堆芯的合金包壳已经熔化,二氧化铀燃料也已熔化,235铀已散布于冷却水中。

    事故发生后,美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经过7个月的调查,向卡特总统递交了一份《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报告》,说明了各种情况。

    由于美国政府长时间不发表正式公告,更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恐慌。美国政府主要因为2号堆的事故处理十分棘手,难于采取果断措施。据专家估计,2号堆的清理需10亿美元;2号堆的报废殃及1号堆,1号堆是否废置难以决断,清理2号堆所用时间难以预测,所以,迟迟没有发表公告。

    对2号堆的清理,发生很大困难。1984年8月,宾夕法尼亚州州长迪克·桑柏尔说:2号堆的清理必须凑够充足的资金,并保证附近居民的安全;运行人员和指挥人员指挥不当必须公开检讨并取得公众谅解,否则不能同意开始新的运作。

    14万三里岛居民盲目搬迁,他们在核辐射威胁下惊魂未定,想取得他们的谅解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派专家则认为核电站是安全的,核燃料虽已达到高温,几乎造成熔堆,但反应堆的第一层压力壳并未破坏,继续探查事故的实际情况是理所当然的。

    1983年秋天,爱达荷州国立工程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用遥控设备从三里岛核电站2号堆堆芯取出一部分直径1毫米的燃料碎片,分析了7个试样,测得事故发生时堆芯约为2800℃,这个温度可以使一切合金熔化成流水。据此推测堆芯的燃料破坏非常之大。

    分析验证工作,又通过闭路电视遥摄图像对燃料状况进行研究,可以确认损坏的堆芯可分为3层。第一层是堆顶上的爆炸碎片,像细碎的沙砾,可以用管子吸出来;碎片的下面是第二层,是熔融的核燃料,已经冷却为一块,拆除它们是很困难的,必须有特殊的工具;第三层在堆芯下层是燃料棒沉重的残留部分,也已熔结为一体,如果做彻底的清理,也使工作人员望而生畏。

    由于面临巨大困难,巴伯格公司已无力处理这场事故。国家从科研总结经验的角度正好利用事故现场做研究考察。为此,美国能源部决定拨款两亿美元,对三里岛核电站燃料损坏和堆芯清理技术做进一步开发研究,将出现严重事故的2号反应堆变成了安全研究的实验室。科学家与工程师们利用2号堆,对过去计算机完成的设计项目和其他研究成果进行校验核对,得到了一大批可信的数据与公式,为以后核电站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理论数据。

    苏联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事故,发生在1986年4月26日早晨1时23分。随着一声冲天巨响,4号反应堆和厂房被掀上了天空,核燃料引起了熊熊大火,创造了核电站历史上天字第一号大事故。

    据事后统计:30人死亡,24人严重残废,237人伤势严重,烧伤面积高达90%,许多人得了放射性伤害综合征,大约有300人住进了医院。

    苏联当时的直接经济损失20多亿卢布。4号机组的爆炸,使100%的惰性气体放射性同位素泄漏厂外,其余放射性同位素泄漏量高达500万居里,事故后第五天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泄漏速率为每天20亿居里,第九天后为每天8000万居里。这样高的放射性核裂变产物泄漏,其恶果是难以想象的。通常,人体只要接受10居里的γ射线照射,就能患放射性伤害综合征。

    大量放射性物质随风飘散到瑞典、芬兰、丹麦、挪威等欧洲国家,引起各国人民极大的恐惧,国际舆论反响极其强烈。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的运行功率为100万千瓦,理论设计功率为320万千瓦。这种反应堆是石墨减压管型,它用轻水循环冷却,在垂直的压力管的上部汽化产生蒸气,蒸气带动两台5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发电。

    反应堆有211根吸收棒,用来控制反应速度和紧急防护,也就是用来调节发电功率和保障反应堆安全运行。在正常运行时,反应堆发电功率必须维持在70万千瓦以上,在低于这个功率下操作是规程所不允许的。反应堆是通过把所有吸收棒插入反应堆来保证安全运行的。操作规程规定为确保发电功率和保证紧急防护,在反应堆的堆芯中,至少要有30根吸收棒处于有效的插入状态。

    4号反应堆的爆炸事故,正是由于违背了上述操作规程所造成的。科学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谁违背它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

    4号反应堆的事故在试验过程中发生。为了检验核电站4号机组汽轮发电机在停电时短时间内应急供电的能力,实验人员按计划施行停堆。由于冷却剂流速加大,核反应减慢,4号反应堆以20万千瓦的功率运行,这是违反操作规程的。

    为了实验4号反应堆的汽轮机应急供电能力,操作人员故意将绝大多数控制棒与安全棒从反应堆的堆芯中抽出,这也违背了操作规程。更有甚者,竟然关闭了一些重要的安全系统。

    反应堆的链式反应不断加大,堆芯的蒸气越来越多,带动汽轮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高,操作人员感到问题十分严重,企图用手动操作系统把控制棒和安全棒插入堆芯,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反应堆超高速增长的功率失控,仅仅在4秒钟内,就达到正常功率的100倍。此时燃料反应释放出高温能量,瞬间就把燃料棒灼烧成粉尘和碎片,这些炽热的燃料微粒及受热膨胀的燃料蒸气引发了巨大的爆炸。

    爆炸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把1000吨重的反应堆盖板冲翻,造成顶盖两侧通道钢管断裂。冷却管断裂使反应堆内热膨胀更加失控,引起第二次爆炸。4号反应堆和厂房全被炸毁,燃烧的碎片、核燃料和石墨的红焰喷向整个厂区,保卫外壳被炸坏,放射性物质四处喷射,在4号机组大厅、3号机组房顶、电机房上都燃起了熊熊大火。

    爆炸发生后,火光冲天。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消防队、附近小城瑞比阿特的消防队都迅速赶来救火,经过3个半小时的搏斗,才扑灭了大火。

    为了安全起见,3号机组首先停堆,4月27日早晨,1号、2号机组也停止运行。这时救火的人们才想到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污染,但多数人已受到了无法挽回的照射。

    5月5日,反应堆堆芯热量逐渐散发,炽热的石墨逐渐降温,放射性核泄漏与散佚才算基本停止了。

    苏联政府在爆炸发生后,立即成立了一个拥有各种职权的紧急处理中心,赶赴现场,协助当地政府进行紧急抢救工作。

    灭火之后,立即将核电站周围30千米以内的13.5万人口撤离到安全地区。想尽各种方法防止水源、食物、饲料、庄稼的进一步污染。通知粉尘污染地区的人们待在家里,不许出门,服用含碘药液,预防核放射的侵害。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后,各国原子能机构都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派专家与志愿人员赴现场抢救和协助处理事故。苏联也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抢救,这对减轻污染和侵害起了良好的作用。

    从危险地区撤出的13.5万人,没有受到明显的核放射侵害,污染土层的移去,土壤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固定,森林和水源污染的消除都得到全国的支援和国际援助。这一事故告诉我们:核能的安全利用、核污染的防止、地球的环境保护等,已是全球性的问题。

    1986年8月25日,世界原子能委员会与苏联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共同总结这次核电爆炸的经验教训。

    苏联专家在会上作了详细的报告,提供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基础设计、技术资料,4号反应堆爆炸的原因,事故发生的顺序和后果,抢救的措施,防护的后果等等;也报告了事故发生后的医学、环境研究计划,核电站新的安全防护,新的操作规程,紧急事故的应急措施等等;对事故后放射性辐射和放射性污染及防护也作了专题报告。

    苏联专家的坦诚介绍,受到与会各国专家的好评。为了给以后的核电站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为了所有核电站的安全,为了事故发生后的抢救与防护,苏联专家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他们的介绍对于任何国家的核电站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料,那是以生命和伤残为代价换取的教训啊!

    维也纳8月25-29日的会议报告,各国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再次召开会议,国际核安全顾问组也作了报告,苏联专家在会议期间又提供了补充材料。这一切,组成了有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综合资料。它是一部研究和学习核安全的教科书。国际原子能委员会要求全世界的核专家都要认真学习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的经验教训,以极大的精力研究核电安全,保证它的安全运行。

    任何一个核电站都必须建立多层保护,即反应堆任何一个部件失灵,最少有两道保护措施,以防止反应堆堆芯释放出放射性材料污染环境;安全防护系统要确保每道不同的防护层功能彼此独立,当事故破坏了一层保护时,另一层能继续起防护作用;这被称为“层层设防”核电站的操作系统也必须是两种以上,手工操作系统必须严守规程,一旦核电站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时,反应堆的手动操作安全由自动安全系统所取代,这就是“自动安全”。

    如果说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泄漏事故为核安全提供了一个实验室的话,那么,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就为全世界的核专家提供了一部学习和研究核安全的教科书。科学家们并没有因为核泄漏与核爆炸而畏葸不前,他们在失败与挫折中,变得更有经验,更加聪明睿智。他们深知核能有化学能无法比拟的长处,人类必须学会利用核能。

    1千克混合好的碳和氧发生燃烧变成一氧化碳会放出920千卡的能量,而1千克汞原子核裂变则放出100亿千卡的热量。1千克235铀原子核完全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0吨煤燃烧的能量。核能比化学能大1000万倍!人类怎能因为核能有危险就放弃利用呢?

    人类对核能的利用是坚定的。据1987年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的统计,全世界已建成商用核电站407座,总装机容量300000兆瓦,每年发电量为15000亿度。正在建设中的核电站140座,计划建造的核电站有110座。

    西欧各国核电站的数量最大,法国占电站总数的69.4%,比利时占67%,瑞典占50.5%,都超过了半数以上。

    亚洲地区核电站起步较晚,方兴未艾。中国台湾省占43.8%,韩国占43.6%,日本占24.7%,许多国家都纷纷建设核电站,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有了自己的核电站。这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日本以“普贤”和“文殊”来命名他们核电站的新型转换反应堆和原型快堆。它向我们暗示人类一定能依靠自己的智慧驾驭核能这头威力无比的能源巨兽,就像如来佛左右两侧的“普贤”和“文殊”菩萨能用慈悲和智慧降服凶猛的狮子和大象,使它们成为驰骋千里的坐骑。

    人类就是应该以这样的英雄气概来征服核能!难道我们能因汽车伤亡事故多于马车而拒绝使用风驰电掣的汽车吗?我们能因飞机的空难而拒绝乘坐飞机吗?难道我们能因触电危险就不敢使用电器吗?不!人类从来都是知难而进的!1989年底,全世界核电站已增加到452座。

    我国在原子能研究中,完成“两弹一艇”之后,迅速将核电站建设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

    1970年2月8日,周恩来总理就和平利用核能资源问题作出明确指示:“二机部(核工业部前身)不能光是爆炸部,要和平利用核能,搞核电站。”12月15日,周总理听取核电站建设方案汇报时,又指示中国核电站建设要采取“安全、适用、经济、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向核物理学家发出的号召,也是向核能利用建设大军吹响了进军号角。从此,我国有关专家开始了核电站建设的积极探索。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在制造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之后,我国在核能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我们完全有能力设计和建成核电站。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新政策的实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与电力资源短缺的矛盾。核电站的安全和用水也是两个重要的因素,为此,经过详细勘探,多方研究,我国第一座核电站选在了浙江省海盐县境内的秦山。

    秦山矗立在杭州湾岸边,前临大海,海边是起伏的丘陵。只要炸去山丘,核电站就可以建在坚硬的岩石上。用一条长堤围出66公顷土地,清除海水,不占农田,并可前取海水,后取淡水,且交通方便,靠近高压电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98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核电站在秦山动工。

    1983年春天,国务院决定调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建设大军承建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部队告别了大西北的滚滚黄沙,开进了碧波汹涌的杭州湾。

    1983年6月1日,炸山的炮声隆隆响起,喊声震天,烟尘滚滚,中国核电建设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民要有自己的核电站了。

    经七度寒暑,2700多个日日夜夜,建设大军终于完成了一期工程。30万千瓦核电站的土建工程已经完工,反应堆、一回路、二回路辅助系统基本建成,核燃料贮存、汽轮发电机、主控制楼等设备也已安装完毕,纵横交错的11万米管道和800多千米长的电缆全部铺设就绪。核工业部建设大军雄风不减当年,他们又一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4000多名建设者聚集在主楼门前的广场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他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秦山核电站正式并网发电了!

    秦山核电站在美丽的杭州湾拔地而起,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不仅能造原子弹、氢弹,而且在核能的和平利用方面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李鹏总理在视察秦山核电站工程时说:“这座核电站的建设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核电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国第二座核电站是1993年9月2日并网发电的,叫大亚湾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位于广东省大亚湾畔的大鹏镇大玩村麻岭角。这里面临大海,背靠山丘,距香港52.5千米,距深圳65千米,地处电力极缺的经济腾飞地区,它的建成可解香港、广东能源紧缺的燃眉之急。

    大亚湾核电站1983年9月选定站址.1984年4月动工。由广东电力公司和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工程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双方议定正式发电后,70%的电力供应香港,30%的电力供应广东,合作期是20年。

    大亚湾核电站占地面积198公顷,其中厂区面积63.5公顷。电站安装了两套900兆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为100亿度,是我国目前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与秦山核电站使用的核反应堆都是压水堆。因为压水堆与沸水堆、重水堆、石墨气冷堆、石墨水冷堆相比,有结构紧凑、功率密度大、基建费用少、建设周期短等优点。

    我们使用的压水堆比20世纪60-70年代初期的压水堆又有了很大的改进。由堆芯均匀装料,一批均匀换料,改为不同浓度燃料分区装载,分区循环换料;取消早期压水堆内的大型十字控制棒,以多个细棒为控制棒,用化学毒物(硼酸溶液)补偿控制由于温度、燃耗变化和裂变产物积累所造成的反应性变化,这就使功率畸变大大下降,降低了功率不均匀系数,显著地提高了反应堆堆芯平均功率密度;用锆合金代替不锈钢做原件包壳,改进了堆物理性能等等。

    核电站的发电原理如下:原子反应堆(压水堆)中的核燃料(235铀)经过核裂变产生巨大的热能,经热交换器变为蒸气,推动蒸气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回水经过冷凝器、水泵转流回原子反应堆。

    为了保证绝对安全,我国的压水堆采用了3道安全措施:核燃料包壳、密封反应堆压力包壳、最外层安全包壳。最外层安全包壳是用9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加6厘米厚钢内衬物合成的建筑物,它是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最有效的屏障。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是因为没有这最有效的安全壳而被炸坏,造成了核电站历史上最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国两座核电站都具有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自行设计和建造核电站的国家,而且是继苏联、美国之后,第3个建成压水堆型核电站的国家。我国也因此跻身于和平利用核能的世界强国之列。

    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核电站的成功,对扩大和合理利用能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对中国核能的外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国江苏、山东、福建、海南各省都在进行核电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辽宁省已决定建设两个100万千瓦的核电站,厂址已经选定,引进的俄罗斯设备已经订购。据估计到21世纪初,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可达到3000万千瓦。

    我国已先后与世界40多个国家与地区签订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双边合作协定,向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了重水研究堆、微堆和30万千瓦核电机组,也外销了部分用于核电站的高质量核燃料,在世界核能舞台上初展英姿,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