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独立战争序幕

揭开独立战争序幕

1775年3月20日,华盛顿到里士满城参加第二届弗吉尼亚会议。会上发生了两派对立意见的论战。一派对局势持乐观态度,认为三项禁令已见成效,英国政府定要改变初衷,因而没必要再采取过激行动。以帕特里克·亨利和杰斐逊为代表的激进派,力主马上扩大民兵组织,确保殖民地的安全。

正在两派争执不下时,从英国传来消息,英王乔治三世在议会发表了一通杀气腾腾的演说。他定的调子是北美殖民地发生了严重的“暴乱”,即要按照“暴乱”罪实施镇压,用血和火来回答大陆会议的“致英王书”!

英王的演说逼得北美人民没有了退路。帕特里克·亨利再一次起立大声疾呼:“为什么在没有和平的时候还在奢谈和平?战斗的时刻已经到来了,我们的兄弟已经奔赴战场,为什么我们还稳坐不动?难道我们的生命就那么宝贵,和平就那么甜蜜,以至可以用镣铐和受奴役来换取?不,我们必须战斗!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激情奔放,谈锋犀利,具有很大的鼓动力。“不自由,毋宁死!”逐渐成为流传全球的名言。

华盛顿在会上未发表长篇宏论,但在会议中间他进行了广泛的活动,争取成立“安全委员会”的提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最后表决,以多出五票的优势通过了亨利的建议。第二届弗吉尼亚会议立即成立了以华盛顿、杰斐逊等人为首的“安全委员会”,它就是弗吉尼亚的革命政权。

会议还决定,出席第一届大陆会议的代表,继续代表弗吉尼亚出席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

其他各殖民地的情况大致相似,纷纷成立政府,组织民兵,搜集武器弹药。矛盾的双方都已剑拔弩张,战火一触即发!

先动手的是马萨诸塞总督兼英军司令盖奇将军。他秉承英王旨意,决心以五个团的兵力拿波士顿人民开刀。侦察得知,当地反英派人征集军火弹药,在康科德建立一个秘密军火库。1775年4月18日夜晚,盖奇将军派遣史密斯中校带领800名英军去收缴武器,逮捕为首的反英分子。

但是,他们的反常活动引起了居民的警觉。很快,一位医生打听到了确实消息,马上派“自由之子社”成员保尔·瑞维尔和工人威廉·戴维斯抢在英军戒严之前,骑上快马把情报火速传往各地。最先得到消息的波士顿郊区民兵,立即紧急集合,陆续赶赴康科德。

皮特凯恩少校率领的英军,经过一夜急行军,19日凌晨来到一个名叫列克星敦的村庄。英军突然发现,教堂外面的草地上有武装民兵挡住了去路。

皮特凯恩少校命令士兵装炸药、上子弹。他自己挥刀策马走向前去,大声吼叫:“叛乱分子,赶快解散,放下手中的武器!”他身后的英军平端着滑膛枪,列成战阵,一步步逼近。民兵们未予理会,没放下武器,也没有散开让路。

双方距离不断缩短,突然,“砰”的一声,枪响了,这是具有历史性的第一枪,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当时说不清是哪方面先打的,紧接着乱枪齐发,一场混战开始了。

民兵们顽强抵抗,有八位民兵牺牲,另外受伤十多人。英军方面伤亡了一些人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直扑主要目标康科德。

由于列克星敦阻击战赢得了时间,康科德民兵已抢占了南、北两座桥头,库存的武器弹药大部分已分散转移。当英军匆匆赶到康科德时,迎面就遇到民兵射出的成排子弹。康科德教堂的钟声响了,它召唤爱国者拿起武器参加战斗。

英军在武器装备和技术训练上明显占有优势,根本没把这伙很业余的民兵放在眼里。可是打了一个多小时,不断有新的民兵队伍赶来增援,人数越来越多。

英军渐感不支,又害怕后路被截断,被迫下令向波士顿撤退。英军且战且退,撤退很快变成溃逃。

英军残兵败将逃回波士顿,清点损失:死65人,伤173人,失踪26人。民兵方面牺牲49人,受伤或失踪46人。北美人民初战告捷。

历史学界对列克星敦战斗非常重视,称之为“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这一枪,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一枪,打破了英国正规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枪,把包括华盛顿在内的北美人逼上了“梁山”。

列克星敦的消息传开后,各地的“自由之子社”马上行动,夺取了一些军火库。

过了不久,由新英格兰及其他地方来的志愿民兵,达到1.5万余人。民兵集结在波士顿周围,把城里的英军包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