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军队准备迎战
整顿军队准备迎战
1775年7月2日,华盛顿等人抵达波士顿的剑桥,设立了司令部。民兵们手里举着各式各样武器,热烈欢呼总司令到来。
7月3日,在哈佛广场的一棵大榆树下,受命于民族兴衰存亡的危难关头的华盛顿骑在马上手持指挥剑,检阅了长达半里的民兵队伍,正式宣誓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马萨诸塞议会对新建立的大陆军司令关怀备至。据可靠的文字记录,他们给司令部配备了一名司务长、一名管家和三名女厨师。华盛顿本人从家里带来了几个黑人仆役。初到新英格兰,独立操办饮食困难还不少。
司务长力求办得丰盛些,好随时招待来办事的客人或官员。华盛顿喜好社交,但从不花天酒地,待客彬彬有礼,他的心思主要放在工作上,日常饮食十分简单。
检阅大陆军时面对欢呼的人群,华盛顿头脑异常的冷静。随后立即在李将军陪同下,带领司令部人员视察了民兵阵地。从一个军事专家的眼光看,摆在眼前的局面非常的严峻。他把敌我双方的情况做了一番详细的对比。
他清醒地看到,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它的工业发达,拥有一流的海军和陆军。而北美大陆只是它的一个殖民地,人口300万,从未有过正规军,更没有海军舰队。民团连队虽然英勇无畏,毕竟无固定兵员、无严格训练、无组织纪律、无后勤保障。战时召之则来,年终自动离队回家。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如此之悬殊,也是大陆会议迟迟不敢宣布独立的重要原因。
现状与华盛顿的要求相差太远太远。可就是这样的一群农民,用简陋的工具筑起了一系列半圆形炮台群,实现了包围波士顿的计划,使英军不能越雷池半步。官兵们的爱国热情,使总司令激动不已。他明白前两次战斗的胜利,主要是依靠这种热情,英军则是吃了麻痹轻敌的亏。视察归来,华盛顿确信当务之急是迅速认真整顿大陆军,然后才可以采取军事行动。
华盛顿的整顿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统一全军建制。民兵们来自四面八方,从现在起他们已经是一支属于全北美的军队了。他把全军整编成若干个线式团队,每团由来自同一个殖民地的官兵组成。各级军官佩戴明显的区别标志。每天晨祷之后,定为宣读司令部命令的时间。
第二,严肃军纪。华盛顿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官兵必须做到军容整洁,严守纪律,令行禁止,并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士兵要服从长官的指挥,军官应当忠于职守。严禁奸淫妇女、抢劫财物;凡违犯军规或扰乱社会治安者,视情节轻重处以禁闭、鞭笞直至开除军籍。士兵的住所,规定每天扫除一次。同时要求军官关心属下士兵的生活,要成立军营厨房,改善膳食。
第三,加强后勤保障。华盛顿不断向大陆会议汇报反映,向各殖民地领导人呼吁,请求尽快给部队供应急需的武器弹药、粮食和一万套军装。在他的催促下,大陆会议陆续成立了一整套后勤供应机构。与此同时,派出小部队四处收集粮食、物资,组织士兵中的工匠就地取材,制造子弹和大炮,以解燃眉之急。
第四,注意内部团结。要把13个殖民地的民兵,从建制和思想上凝结成一个整体。这位总司令还注重提拔新人,唯德才是举,决不搞狭隘地方主义。分配物资或战利品时,尽量一视同仁,分得公平合理,彻底打破地域观念。有功必褒奖,过失定处罚,赏罚分明,令部下心悦诚服。
第五,调整军事部署。华盛顿刚刚上任就发现兵力部署极不科学。战线拉得过长,1万多人马分散在八九里长的弧形线上,中间暴露出许多薄弱环节,此乃兵家之大忌。
因此果断决定,将部队分为三个大部分:
左翼军由查尔斯·李少将率领,驻守冬令山和展望山;
右翼归沃德少将指挥,驻守罗克斯伯里的几处高地;
中路军由普南特少将节制,驻守剑桥。
三支部队相对集中,防区责任明确,进可以合击,退能够联防。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大陆军的面貌确实大为改观。官兵们士气高昂,求战心切。华盛顿觉得,现在是出击英军,收复波士顿的大好时机。
在这些日子里,华盛顿和英军主将盖奇之间,有几次书信来往。盖奇的态度非常傲慢无礼,复信中声称:“依照国家法律本应将你方俘虏处以绞刑;迄今为止都受到关怀备至的待遇。伤员住在医院里,比英王的士兵还要舒服。至于对军官和士兵不加区别对待,那是事实,因为我不承认任何非英王授予的军阶。”接着他倒打一耙,说他获得情报证实,被叛军俘虏的英王忠实臣民受了虐待。被迫像黑人奴隶一样做苦工,否则只有活活饿死。
华盛顿不屑于无赖式的谩骂,再次去信义正词严地予以反驳:
究竟谁最配得上叛军的称号并应处以绞刑?是被迫拿起武器来保卫自己的妻子儿女和财产的我方正直公民呢?还是那些不法统治、贪婪和报复的残忍工具呢?
关于军阶问题,靠人民的选举而获得的军阶,是最光荣的;因为人民的遴选,是一切权力的最纯洁的来源。
最后,华盛顿表示这种没有效果的通信不再继续。并正告盖奇,如果今后英方被俘人员受到严厉对待的话,其原因只好问你们自己了。
上述信件中所阐发的观点,就是华盛顿以大陆军总司令身份发表的宣言。这篇宣言所提出的原则,可说是用笔杆子竖立起的同时在用枪杆子维护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