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民族主义者”
1981年7月31日,巴拿马国民警卫队司令、政府首脑托里霍斯将军因飞机失事而去世。弗洛雷斯将军填补了他的空缺。一位名叫巴里德斯的将军出任参谋长。诺列加升任副参谋长兼情报处长,领上校衔。第二年,巴里德斯发动政变,自己当上了司令,诺列加擢升为参谋长,不久便穿上了少将制服。在巴拿马的权力争斗中,诺列加拥兵自重,韬光养晦,坐收渔利。巴里德斯将军推翻忠于托里霍斯的弗洛雷斯,随后又废黜当时的总统罗约,使巴拿马国内局势出现了混乱,反对派群起而攻之。巴里德斯被迫于1983年8月退役。于是,国民警卫队2号人物,参谋长诺列加便于这年的8月15日稳稳当当地登上了司令的宝座。
巴拿马名义上实行代议制民主,但实权一直掌握在军队手里。诺列加接管军权以后,通过《军事组织法》变国民警卫队为国防军。从此,他便以国防军司令的身份在巴拿马发号施令。诺列加比其前任巴里德斯工于心计。他深知,要想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托里霍斯创建的民主革命党是须臾不能丢弃的社会基础。因此,他一再宣称自己是托里霍斯的学生,宣布要继承老师的未竟事业。这样,得到民主革命党拥戴的诺列加就成了巴拿马的实权人物。
看到中央情报局的合作伙伴诺列加在巴拿马执掌大权,美国喜不自胜。1981年上台的里根政府寄厚望于他,以为有他在,事情就好办。美国先是公开表态愿与巴拿马军政当局密切合作,接着托人捎话给诺列加,探询他对新运河条约的看法。里根政府满怀希望地等待诺列加的答复。谁知这位新权贵全然“不念旧情”,一口回绝了美国的意思。后来,美国又通过各种方式再去做诺列加的工作,但这位司令就是不干,相反,还要求美国按新条约办事认真履约。这样,诺列加在美国人心目中就显得太不够朋友了。但美国人也不好发作,他们还想再看一看,不愿一下子把话说绝。
诺列加这个人具有两副面孔。对美国,在如期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就像他的前任托里霍斯一样。他曾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是控制巴拿马运河,而我们的敌人则阴谋废除运河条约。”在这方面,他的所作所为深得国内各界人士的拥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他在公众中的形象是“一位勇敢的民族主义者”。然而,在国内政治生活中,诺列加则是一副独裁者的形象,其办公室外面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你的敌人之所以投降,只是因为他消灭不了你。”
对诺列加的独裁统治和恐怖政策,美国早有反感。但由于诺列加能控制巴拿马国内局势,而一个政局稳定的巴拿马对美国又非常重要,所以,美国对诺列加的内外政策长期以来一直是一忍再忍。并且为了软化他在修改巴拿马运河条约问题上的态度,美国还不时帮他一把。
然而,美国的一番苦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当美国的要求一旦涉及到巴拿马内政和运河条约时,诺列加就完全变了样,一点也不买美国的账。美国为了控制运河,对诺列加的胡作非为,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处处表扬他,亲近他。诺列加积极主张收回运河,实现民主独立,摆脱美国的干涉。美国政府说他:“骨头硬了也不知道是怎样长硬的。”指责他根本不尊重1977年签署的托里霍斯—卡特条约中宣布的民主化诺言,而且大肆鼓吹要在“2000年的第一天将连接两大洋的运河归还给巴拿马”!
1985年底,里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波因德克斯特风尘仆仆,赶到巴拿马,要求诺列加设法恢复被赶下台的亲美总统巴尔莱塔的职务,并将一批美国不喜欢的军官送到国外。可是,不论波因德克斯特在美国的权势如何显赫,也不论他如何巧言令色,诺列加就是不干。波因德克斯特诱压兼施,均未奏效,最后,这位美国总统的股肱人物悻悻然返回华盛顿。于是,巴拿马国防军司令诺列加,这位美国昔日的“老朋友”,就渐渐地成了华盛顿最讨厌的人物。
1987年6月2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求撤换巴拿马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并以停止经济和军事援助相威胁。
对于美国的这种露骨的干涉和恫吓,巴拿马军政当局毫不示弱。外交部和国防军参谋部分别发表声明,表示强烈抗议。认为美国的干涉行径对巴拿马主权和国家独立构成严重威胁。国防军宣布取消原订于1988年1月同美国的联合军事演习,外交部宣布关闭美国国际开发署设在巴拿马的办事处。巴拿马总统下令召回巴驻美大使。
6月30日,巴拿马执政的民主革命党在首都组织了1.5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有8位内阁部长参加。抗议群众在美国使馆门前高呼“美国佬滚出去”等口号,并向领事馆投掷石块和墨水瓶,毁坏使馆10多辆汽车。示威者还要求政府驱逐美驻巴大使戴维斯。7月1日,美国务院发言人雷德曼指责巴拿马政府参与30日巴拿马城发生的反美示威,宣布关闭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领事部,并以美驻巴使馆遭袭击为由,中止当年应向巴拿马提供的6000万美元经援和2000万美元军援。
7月27日,巴拿马国防军以“里通外国”罪,宣布逮捕巴拿马原国防军参谋长迪亚斯。迪亚斯是一名善于投机钻营的政客军人。托里霍斯在世时,他仅是一名低级军官,当过托里霍斯的秘书。后来他青云直上,一直窜到了国防军参谋长的高位。此人野心勃勃,还急于想当一把手。据报道,1985年8月,迪亚斯曾乘诺列加出访法国之机,企图夺取诺列加的军权,后来还多亏美军南方司令部司令高尔文及时将这一情报告知正在巴黎的诺列加,并要他速归,最后才阻遏了迪亚斯的权力欲的膨胀。1987年5月27日,迪亚斯被强令“度假”,6月2日被正式解除参谋长职务。迪亚斯一气之下,于6月6日在自己家中举行记者招待会,一反过去肉麻吹捧诺列加的常态,揭发诺列加在1984年大选中营私舞弊,说他在票箱上大做手脚,使获胜的反对党领袖阿努尔福·阿里亚落选。迪亚斯还透露了诺列加、现任参谋长胡斯蒂内斯和他自己在1985年如何逼当时的亲美总统巴尔莱塔下台的内情,并耸人听闻地说,诺列加曾参与谋杀托里霍斯将军。
迪亚斯的记者招待会在巴拿马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26个反对派迅速行动,组织3000人举行游行、集会、罢工等各种抗议活动,要求诺列加下台,反对军人干政。一时间,巴拿马社会秩序大乱,政局剧烈动荡。政府被迫于6月11日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美国也利用这次机会威逼诺列加下台,迪亚斯的所做所为在巴拿马引起了极大的混乱。在拘留期间,迪亚斯装疯卖傻,又哭又笑,一会儿说他“对诺列加的指责没有证据”,一会儿又说自己“神经不正常”。国防军179名军官发表声明支持诺列加,指责迪亚斯“背叛”军队。法庭以“危害国家罪”判处他和7名随从人员监禁5年,后被德尔瓦列总统赦免。12月24日,在圣诞节前夕,迪亚斯被政府驱逐出境。美国的第一次赶诺列加下台的活动出师不利,完全失败了。
这次“倒诺”活动的失败,使美国军方和政界在对待诺列加的具体做法上产生了意见分歧。令人不解的是国会议员和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的一些政界人士态度强硬,“主张对巴拿马的独裁者施加更大的压力”,而五角大楼和情报部门的官员则大多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