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倒诺”

在五角大楼的授意下,一位名叫布兰东的巴拿马人在1987年10月27日搞出了一份题为《关于政治解决巴拿马问题的意见》的文件,简称“布兰东计划”。计划的炮制者布兰东原在巴拿马军队情报部门工作,与诺列加共事多年,被称为民主革命党的理论家。1987年初,由于执政的民主革命党内部的派别斗争,布兰东被解除了巴拿马全国水利和电力委员会主任的职务,改任巴拿马驻纽约的总领事。他在计划中提出分4步“实现巴拿马的民主”:(1)强行改组现政府。(2)改革国防军,任命新的国防军司令。(3)组织过渡性政府。(4)确保在1989年举行大选。布兰东在他的计划中详细叙述了过渡到文人政府的步骤,其中有诺列加将军及其最亲近的军官最迟在1988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应自愿下台;服役25年以上的军官退役;国防军成员退出机场、港口。海关和移民局等这样一些重要机构改进选举程序。根据这项计划,诺列加以及参谋部的其他高级军官将享有豁免权,以保证他们在离开军队以后在法律上不受迫害。

计划送到了五角大楼,美国军方看后非常满意,认为既考虑到了巴拿马的“国家民主化”,又为诺列加安排了后路,诺列加有可能接受这样的“体面下台”。1987年底,圣诞节刚过,美国助理国防部长阿米蒂奇就匆匆飞抵巴拿马城,在五角大楼官员斯托里诺和美国大使戴维斯的陪同下,与诺列加将军举行会谈。他们谈了整整一个下午。阿米蒂奇在会谈中反复向诺列加解释,他是为巴拿马国民着想,更是为诺列加考虑,以及“布兰东计划”如何切实可行。劝诺列加当机立断,速下决心。诺列加仔细地听着,最后,诺列加对阿米蒂奇说:“我已十分清楚地领会了您传达的这个信息,就请您静候佳音吧。”

1988年1月8日,国防军高级军官在外地开了一整天会议,诺列加在会上作了周密的部署。第二天早晨,两架满载行李包裹的飞机向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飞去。当天下午,首都巴拿马城举行维护运河主权斗争24周年盛大纪念活动,诺列加故意没有露面,带着少数侍从悄悄地乘一架军用飞机飞往圣多明各。

种种迹象表明,诺列加“出走”了。反对派欣喜若狂,宣布“独裁政权倒台了”。阿米蒂奇也感到“成功了”!然而,正当他们为诺列加“出走”弹冠相庆的时候,诺列加却在第二天早晨从圣多明各返回了巴拿马,并若无其事地解释说,他是去了一趟圣多明各,但那是去“看望女儿和姑爷的”。人们傻眼了,知道被诺列加捉弄了。

此后不久,布兰东被民主革命党宣布为“叛徒”、“卖国贼”,并被解除了驻纽约总领事的职务。名噪一时的“布兰东计划”胎死腹中。

一次又一次被诺列加欺骗、愚弄,使美国恼羞成怒。总统里根按捺不住了,他狠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搞掉诺列加!”

“废了诺列加”,这一次政界和军方取得了一致性意见。但是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还稍有差异。“劝说”不成,自然还有别的招数。反正不摘掉诺列加,美国人是不会罢休的。

正当美国为对诺列加是动文的还是动武的左右为难之时,忽然从巴拿马传来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德尔瓦列总统准备与诺列加将军分道扬镳,并正在计划“安排”这位国防军司令。“好消息!”负责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艾布拉姆斯闻讯后高兴得从座椅上跳起来。他马上指示美国驻巴拿马大使戴维斯与德尔瓦列总统保持密切联系。

1988年1月6日,德尔瓦列以“检查身体”为名,前往迈阿密和纽约,同美国政界和金融界人士进行私下会晤。那时,美国对他的意图不摸底,未予特别重视,接待的规格也较低。同年2月中旬,德尔瓦列再度赴美。这一次美国好像是看出了一点苗头,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对德尔瓦列降阶相迎,热情接待。助理国务卿艾布拉姆斯与之在迈阿密密商如何“安排”诺列加的计划。德尔瓦列拟在内阁设立国防部,取代国防军司令部,让诺列加“体面退休”。艾布拉姆斯非常赞赏德尔瓦列的这一“安排”,鼓励他回去后放手干,有事可随时找戴维斯大使联系。2月25日,德尔瓦满怀喜悦但又不露声色地回到巴拿马。这时候,夜幕初降,巴拿马城灯火齐明。德尔瓦列忘记了晚餐,也顾不得鞍马劳顿,当即找到国防军参谋长胡斯蒂斯。他开门见山地告诉这位参谋长:“我打算解除诺列加的职务,由你出任国防军司令。”胡斯蒂内斯感到突然,心里是既惊喜,又恐慌。冷静一想,他觉得此事还是稳妥为好。因此,他没有当即接受总统的“美意”,而是要德尔瓦列“再等一等”。可是总统哪里等得及!美国要他赶快行动。据说,艾布拉姆斯原来希望他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宣布解除诺列加的职务。由于来不及准备,因为事先至少得同胡斯蒂内斯打招呼,所以德尔瓦列表示:“本周不行。”2月24日,里根悄悄地告诉调查诺列加问题的参议员小组:德尔瓦列马上要“开刀放脓”。意思是德尔瓦列马上就要收拾诺列加了。德尔瓦列感到美国的目光老是盯着他,重任在肩,不敢懈怠。他同胡斯蒂内斯会见之后,仅仅10分钟,便匆匆在电视台宣布:罢免诺列加,任命胡斯蒂内斯为国防军司令。

这一惊人的决定宣布后,巴拿马全国为之愕然。国防军的高级军官们纷纷涌向司令部,表示反对总统的决定。他们喊道:“司令留下,总统滚蛋!”参谋长胡斯蒂内斯也公开表示拒绝出任国防军司令。巴拿马议会紧急召集会议,10个小时之后,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德尔瓦列总统。内阁会议随即选举教育部长索利斯·帕尔马为代总统。与此同时,警察包围了德尔瓦列的私邸,并封锁了附近的道路。美国精心策划的“宫廷政变”,鸡飞蛋打。

美国本来想走捷径,策动德尔瓦列搞宫廷政变,除掉诺列加,不料反被诺列加策动议会罢免了德尔瓦列。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华盛顿对诺列加恨得咬牙切齿,决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向诺列加施加最大压力。

1988年2月28日,被议会废黜的德尔瓦列巧妙地避开了警察的监视,从家中逃到了美军控制的运河区。美国随即承认他仍是巴拿马的“合法总统”。德尔瓦列在美国的支撑下也以总统身份号令全国,与帕尔马代总统分庭抗礼,形成一国二“主”的混乱局面。

3月2日,美国国务院向美国各大银行发出通知,宣布冻结巴拿马存在美国银行里的5000万美元,禁止向这个国家提供任何贷款。接着,美国又决定暂停支付3月15日该付给巴拿马的650万美元的运河营运费。此外,美国法院还裁决冻结巴拿马新政府打算从纽约银行转到国内去的1000万美元。

这一招相当厉害。巴拿马这个国家很奇特,虽然它的首都马拿马城像东京、纽约一样是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但这个国家没有中央银行。它的货币巴波亚名义上同美元等值,两种货币同时流通,而事实上巴拿马并不发行本国纸币,只有1元以下的辅币。由于资金冻结,美国银行不能向巴拿马银行拨付任何美元现金,便使得以美元为本国流通货币的巴拿马一下子断绝了财路。在美国实施这一制裁措施的当天,巴拿马就不得关闭国际金融中心所属的各家国内银行和110家外国银行。储户不能提款,企业没有周转资金。商店和公司没有美元现金周转,人们拿着支票和信用卡买不到任何东西。商业活动陷于瘫痪状态。群众上街示威,抗议之声不绝于耳。

此后又发生了中下级军官发生兵变的事件,诺列加在平息兵变后马上对军队进行清洗,逮捕了在政变时犹豫动摇的一批高级军官,提升了一批平叛有功的中级军官,巩固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此外,还采取了一些战时经济政策。政治分析家们认为,经过这次未遂政变,美国要推翻诺列加的统治变得更加困难了。

赤裸上阵,美国实施“正义事业行动”

1989年10月初,鲍威尔和瑟曼两位将军接替任期届满的克劳和高尔文将军,分别就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南方司令部司令。于是,两人一搭一档,在总统还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就着手密拟入侵巴拿马的行动计划了。经过反复研究,他们最后制定了代号“正义事业行动”的作战计划。这一计划包括三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只动用美驻巴拿马运河区南方司令部所属的1万多名军队。利用这些美军熟悉巴拿马地形、适应巴拿马气候、了解巴军作战特点、距巴军营地较近等有利条件,对巴拿马城内的巴国防军司令部发动突然袭击,迅速占领并捣毁巴军最高指挥机关。这比较容易办到。问题是驻在城外而又忠于诺列加的部队未遭到美军打击,战斗力没受影响,他们可能对美军发起反击,或者利用丛林把美军拖入一场游击战、持久战,对运河区构成威胁。

第二个方案是,由美国本土派出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特种作战部队,在驻巴拿马美军配合下,对诺列加可能出没的几个目标发动突然袭击,抓获诺列加。特种部队作战机动灵活,善于偷袭和夜战。但问题是必须事先掌握诺列加行踪的准确情报,而美国中央情报局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如果一旦抓不到诺列加,则整个行动失败事小,还会让全世界笑话,对美国极为不利。

第三个方案是,从美国本土紧急空运大批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等快速部署部队,会同驻巴拿马美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对巴拿马国防军所有的兵营、主要设施、基地、机场等实施全面进攻,一举摧毁之。不管诺列加被擒与否,巴拿马国防军将在很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不成气候。即使诺列加在逃,也是光杆司令一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仍要尽一切可能把诺列加逮住。不过,这样做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但鲍威尔和瑟曼极力倾向于这一方案。

根据第三方案,南方司令部的1.3万人全部投入战斗,另外从美国本土派出1.1万人,在兵力上对巴军形成2:1的绝对优势。据美方掌握的情报,巴拿马国防军有5200人,其中陆军4500人,海军500人,空军200人,另有准军事部队“尊严”营民兵8000余人。巴军的武器装备更无法与美军比拟。瑟曼有把握地认为,凭着兵力数量和技术装备的绝对优势,美军能够一举成功,彻底铲除诺列加的实力基础。使其走投无路,如果他不是被生擒或打死的话。

各种方案准备停当,随时供总统选择。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布什在为寻找出兵巴拿马的借口而焦虑不安。

五角大楼的将军们,也瞪圆双眼,捕捉着最佳战机……

机会终于来了。

12月16日晚21时05分,4名美国军官乘车经过巴拿马国防军总部所在的巴拿马城A大街时,与国防军士兵发生了冲突。美方事后说,这辆汽车“被巴拿马武装民兵和国防军士兵拦截后”,车上的一名美海军陆战队上尉被子弹击中身亡,另一名军官受伤。但巴军方说,“汽车高速驶过国防军总部门前,并向总部和平民开了枪”,造成包括1名女童在内的3名巴拿马人受伤。到底谁先开的枪?一时纠缠不清,但这起事件竟然就成了一场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借口和导火线。

当晚,美国总统布什听取了关于枪击事件的汇报,认为对诺列加下手的时机已到,第二天中午,布什在白宫邀请副总统奎尔、国务卿贝克、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国防部长切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等要员共进午餐。席间,布什郑重其事地告诉在座的人说,他已下决心对诺列加采取行动。奎尔等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午餐后,他们来到布什的椭圆形办公室,再一次研究了入侵巴拿马的具体行动计划。最终决定采纳鲍威尔的第三行动方案,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速战速决,捉住诺列加,争取圣诞前解决战斗,班师回朝。

1989年12月20日,凌晨零点30分,随着布什总统一声令下,2.4万名美军兵分5路,开始了入侵巴拿马的“正义事业行动”。

在“正义事业”行动计划中,有临时组成的5支特遣部队专供南方司令部调遣。这5支特遣部队分别被命名为:“大西洋”特遣队、“永远忠实”特遣队、“太平洋”特遣队、“红色”特遣队、“尖刀”特遣队。

擒贼先擒王。最先出发的就是担负“擒王”任务的“尖刀”特遣队。

“尖刀”特遣队由美军第87步兵团第5营、第193步兵旅的1个轻型坦克排、第5机械化步兵师第6团第4营和海军“海豹”分队组成。

他们的任务是,乘巴军注意力被吸引到里奥阿托的当口,攻占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据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情报,诺列加直到19日深夜还在由巴军第5连防守的国防军司令部大楼内。如果情报准确,诺列加必会一举被擒,然后解除驻阿马多尔堡巴拿马国防军的武装,就成了举手之劳。

没想到刚刚出师,就险些铩羽而归。

巴军为了迟滞美军“尖刀”特遣队的前进速度,纵火点燃了沿街的民房,木制棚屋遇火即燃,整个乔里约区的上空顿时浓烟滚滚,居民纷纷逃走。

好不容易行至国防军司令部大楼前,却不料突然从楼前沙袋和菱形拒马后面,射出阵阵弹雨,打头的美国士兵立时有几个被撂倒。

美军一见偷袭不成,按照作战条令的规定立即转入强攻,用无线电召唤陆军航空兵和装甲部队前来支援。

南方司令部立即从基地派出战斗直升机和装甲部队,数分钟内,美国陆军航空兵武装直升机和第82空降师一个坦克连的17辆“谢里登”轻型坦克如期而至,来到遇到抵抗的街区,接着就是一通猛烈的火箭和滑膛炮弹打将过去。

此次美军使用的17辆“谢里登”坦克,是越南战争中使用过的老式轻型坦克,重量只有16吨;现役的“艾布拉姆斯”坦克重达60吨,无法迅速大量空运到巴拿马,只好以此充数。

守卫国防军司令部大楼的是巴拿马军第5连,他们手中并没有重武器,但仍然做着顽强的抵抗。大楼外的高射机枪喷射着火舌,美军一架直升机在空中被击中燃起大火,一头栽到地上,变成一团火球。

但巴军终究是寡不敌众,在武装直升机、坦克和炮火的联合围攻下,巴军第5连一部战死,一部遭擒,全军尽没,国防军司令部大楼落入美军之手。

美军尖刀突击队员层层包围了大楼,冲进诺列加将军的指挥部,可里面早已是人去屋空,连诺列加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这厢战斗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属于“尖刀”特遣队的另两支小队人马却向着巴拿马城郊的两个戒备森严的地方疾进,他们都是来自美国海军“海豹”特种部队的突击队员。

“海豹”小分队之一,疾插诺列加将军的小型私人机场——帕蒂拉机场。

这支由20名“海豹”突击队员组成的小分队乘黑夜摸进帕蒂拉机场。按照情报上的提示,他们只会遇到巴拿马守卫部队轻微的抵抗。孰料警卫小型机场的巴军居然把装甲车也开了出来,抗击的火力很猛,激战中11名美军中弹,其中4名伤重不治而亡。

美军一路苦战杀散卫兵,却没有发现诺列加将军,但座机尚停在机场,估计诺列加没有从空中脱逃——队员们遂炸毁这架专为诺列加准备的美制“利尔杰特”型运输机,断其空中退路。

与此同时,另一支“海豹突击队”分队偷袭了运河岸边守卫诺列加专用船只的卫兵,被卫兵发现而引发战斗,虽然最后击溃了卫兵的守卫,并炸沉了该船,但也造成了两名突击队员的伤亡,仍未见诺列加将军的踪影。

消息报到南方司令部,瑟曼将军觉得奇怪,按照事先的推演,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诺列加将军理应成擒,是死是活,总该有个下落,现在连个影子也没见着,该不是诺列加将军提前得到消息跑了不成?

这种推测马上就被排除了:正在巴拿马上空游弋的美国空军F16战术战斗机中队和空中雷达搜索分队向司令部报告,自从“正义事业”行动发动前后,未发现巴拿马的任何一架飞机升空。为了防备诺列加从空中和海上逃遁,国防部特地从美国的希尔空军基地调来了这两个中队,由它们负责监视巴拿马空中和海域。

诺列加将军如果想从海上和空中逃离巴拿马,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尖刀”特遣队虽然最终攻占了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大楼和阿马多尔堡军营,但并没有抓住诺列加将军,而且还出现了伤亡,这一消息马上由美军南方司令部传到五角大楼,守候在那里的美军高层官员们心里都是一沉。

“正义事业”行动开始的12月19日之前,情报部门给特种兵提供的消息说,诺列加将军最有可能是在巴国防军司令部。于常理推测,自打宣布与美军进入战争状态之后,诺列加应该待在他的指挥位置,这里又是他的老巢,他曾多次在这里化凶为吉,他在这里的可能性最大,所以美军都指望在国防军司令部大楼中抓到他。

出乎意料的是,当夜诺列加将军却不在这里。

五角大楼只好盼望从其他4路大军中能找到诺列加将军的下落。

第2支美军部队冲向巴拿马城以西的里奥阿托。

“红色”特遣队由美军第75步兵团第2突击队营、第7特种作战大队第3营1个连组成,任务有二:东路负责抢占托里霍斯国际机场,接应运载重武器的美军运输机着陆;西路包围并解除里奥阿托巴拿马驻军的武装。

“红色”特遣队的西路分队,利用隐形战斗轰炸机的轰炸效果,迅速实施低空伞降,并扇形包抄了驻扎在里奥阿托城的巴拿马国防军第6连和第7连。

突击到阵地时才发现,F-117A的轰炸效果并非像当初想象得那么理想,巴拿马守军两个连已从神秘轰炸的震撼中逐渐清醒过来,利用残存的工事进行抵抗。

“红色”特遣队东路分队迅速降落在托里霍斯国际机场周围,机场离巴拿马城仅30公里之遥。在通往托里霍斯机场的路上,位于低薪阶层聚居的圣米格利托特区,驻有巴拿马国防军步兵团的兵营。

巴拿马士兵利用手中的轻武器对美军的进攻进行了轻微抵抗,由于火力相差太悬殊,不久即被击溃。美军包围了巴军的航空部队,没费什么劲儿就解除了国防军士兵的武装,夺占了该机场,保障载有重武器的美军运输机安全着陆,同时派兵封锁了横跨帕科拉河的大桥。

至此,“红色”特遣队东、西两路分队均达成使命。

第3支美军部队的编成内有一支女兵队伍。

战斗一打响,载满特种兵的轻型装甲车沿公路向泛美公路大桥杀将过去。

不久,“永远忠实”特遣队也完成了任务,途中只遇到巴军的零星抵抗。

第4支美军部队的任务最为繁杂,它的最终目的地是巴拿马第二大城市科隆,但沿途还要攻占麦登和加通的水坝和水电站,控制巴拿马运河的重要设施,攻占甘博亚监狱并释放关押在那里的政治犯。

承担这一任务的,是“大西洋”特遣队。

“大西洋”特遣队任务虽然繁杂,完成起来却不像前面的“尖刀”和“红色”两支特遣队那么费力,在特种部队的引导下,第7轻步兵师和第82空降师精锐组成的特遣队一路斩关夺隘,击溃通往科隆沿途的巴军第8连的阻挡,相继夺取了水坝、水电站和供电中心,攻克甘博亚的监狱,释放了关押在这里的48名前国防军军官,他们都是参加反对诺列加军事政变的要犯。

不久,“大西洋”特遣队顺利攻占了科隆,把住了巴拿马北侧的入海口。

与其他4支部队相比,第5支部队只是在美军认为重要的战略要点上使用的一支加强分队。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托里霍斯机场以及附近的巴军“2000年营”和西马尔龙堡基地。

这支加强分队就是从太平洋一端入侵巴拿马的“太平洋”特遣队。它的先头部队,由美军第75步兵团第1突击队营和第7特种作战大队第3营的1个连组成,在红色特遣部队东路的突击队员控制住托里霍斯国际机场之后,他们分两批乘坐20架C-141型运输机降落在托里霍斯国际机场,以一部增援封锁帕科拉河大桥的美军“红色”特遣队东路队员,阻击驻西马龙堡基地的巴拿马“2000年营”和其他巴军入巴拿马城增援;另一部则留在原地,帮助加强托里霍斯国际机场防守,迎接美军第82空降师第1旅安全着陆。

美军第82空降师第1旅主力着陆后,立即通过帕科拉河大桥进军西马龙堡,准备解决“2000年营”。

但该部抵达西马龙堡时,“2000年营”早已溃散。

这路美军不战而胜。

“正义事业”行动开始仅30分钟,除“尖刀”特遣队、“红色”特遣队之西路分队外,“红色”特遣队东路分队。“太平洋”特遣队、“大西洋”特遣队和“永远忠实”特遣队均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大约在当地时间凌晨1时50分,首都最重要的奥巴里奥区出现了巡逻的美国兵,巴拿马城的水电站被占领,全城断电,街上没有行人,巴拿马国家电视二台也被占领。

20日拂晓前,“尖刀”特遣队和“红色”特遣队在空中和地面火力的支援下,也消灭了巴拿马军队的抵抗,占领了预定目标。

到了中午和下午,主要战场已经转移到郊外。但没有抓获诺列加将军,只要诺列加这位铁腕人物不落网,巴拿马人就会随时随地在他周围聚集起来。对美国来说,形势将会变得格外“严峻”。美国就有可能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同诺列加为首的游击队进行一场越南式的丛林战。这将是美国的一大灾难。

“美国之音”从20日起反复广播说,凡提供能捉住诺列加线索者,美国将悬赏100万美元。这一招立见成效。一连几天,那些想发财的人纷纷提供诺列加行踪的线索,美军根据这些线索不断派人出去搜索追捕,但屡屡扑空。

诺列加在哪里?在情报部门干过10多年的诺列加也非等闲之辈,对于反侦听、反跟踪这一套并不生疏。他既不使用电台,也不随大队人马活动,而是与他的卫队长埃列尔·盖坦上尉一起,先后更换了5个藏身处。由于美军切断了他从空中、海上和陆地潜逃的去路,他惟一的生路就是到外国驻巴大使馆寻求政治避难。工于心计的诺列加出乎美国意外地挑中了梵蒂冈大使馆。1989年12月24日,他先同梵蒂冈使馆通了一次电话。他对拉沃亚大使说,如果不同意他去使馆,他就上山去打游击。拉沃亚同意他前往。这天下午3时许,诺列加躲过了2.4万美军的追捕,人不知鬼不觉地只身驱车进入梵蒂冈驻巴拿马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

12月25日,在巴拿马的罗马教皇使节何塞·塞瓦斯蒂安·拉沃亚,对埃菲社记者说,“为了国家的利益,接受了诺列加将军待在梵蒂冈驻巴拿马的外交官邸”,但他说,并没有让诺列加政治避难。美国闻讯后,立即团团包围罗马教皇使节的官邸,装甲车封住了官邸的所有出路。

在失去军队、权力乃至家庭和朋友的情况下,走投无路的诺列加只好同意到美国去接受审判这个比较安全但又相当屈辱的解决办法。他向拉沃亚大使提出了“自愿”投降的3个条件:让他身着军装向美国的一位军官投降;让他打电话通知亲朋好友;在他被捕前,对他向美国投降的决定保密。拉沃亚立即将这些条件转告美国谈判代表瑟曼将军,瑟曼当即同意。

1月3日下午4点30分,梵蒂冈使馆通知美国驻巴拿马军事当局,诺列加同意于当晚离开使馆。美国自然十分高兴。晚上8点30分左右,驻巴拿马美军南方司令部副司令西斯尔罗斯少将,驱车来到梵蒂冈使馆门前,接受诺列加投降。8点50分,梵蒂冈驻巴拿马大使馆的黑色大铁门打开了,身穿将军制服的巴拿马前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在几名神甫的陪同下,从里面走出来。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立即上去逮捕了他。诺列加一声不吭,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背还有点驼,看上去显得疲惫不堪,精神沮丧。诺列加随即被押上直升机,飞往距巴拿马城约10公里的美国霍华德空军基地。他在那里待了大约半个小时,然后人们就要他离开。他低着头,左手拿着《圣经》,右手握着念珠,步履沉重地被押着登上一架“大力神”C-130型军用运输机。

诺列加最终被美国联邦法院判处145年监禁,随即被押往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显赫一时的诺列加将在这人间地狱孤独地度过他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