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人的天资越高,就越应该多为社会服务,播种科学,让人民获取丰收。——门捷列夫
经典故事
为了科学而战
19世纪70年代初,在圣彼得堡、伦敦和欧洲其他的一些城市,一种叫“扶乩仪式”的迷信活动——招魂术,曾经一度广为流传。
甚至当时这些忠诚的信徒中就有一些知名的学者,包括化学家布特列洛夫和物理学家瓦格涅尔等人也多次参加了这种不可思议的降神会。
门捷列夫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开始着急起来,他终日为此忧虑。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门捷列夫积极而果断地开始行动起来。他打心底里反对这种虚无的毫无科学根据的迷信活动。
门捷列夫想,要揭穿招魂术的把戏,必须首先了解扶乩的招数。
于是,门捷列夫组织了一个附属于俄罗斯物理协会的委员会来专门研究这种扶乩现象。
他开始不遗余力地广泛收集资料,不顾资深教授的身份详细地、系统地分析扶乩学说的实质,个别的“扶乩现象”以及驳斥那些达到虚幻事实的方法等。
在1875年3月15日和1876年4月24日、25日,门捷列夫等人为揭露招魂术的实质,曾特别举行了三次具有影响力的公开课。
在公开课上,门捷列夫以无可辩驳的口吻,做了精彩的演讲。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门捷列夫的演说都是最好的。
门捷列夫用充满睿智的口吻和辛辣的讽刺,无情地揭露了降神者们的欺骗手段和先进科学的代表者完全不应有的极其令人吃惊的轻信。
无疑,门捷列夫举行的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从那以后,布特列洛夫等人彻底地放弃了招魂术,回到了科学的身边。
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门捷列夫为什么会这样做?他搞他的科研,别人信别人的招魂术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门捷列夫却不这么认为。
他毕生都在追求科学、追求进步,他不能容忍信奉招魂术的科学家们,把这些迷信的思想带进科学的殿堂,来玷污科学的神圣。
他更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将使那些信奉科学的人误入歧途。
于是,他举起了“武器”,不顾朋友的情面,为了科学而战!
勇于求实
在1878年,门捷列夫就开始着手于《论液体和高空飞行的阻力》这部书的出版工作。
在着手这部书的过程中,门捷列夫不仅对相关的科学文献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还对环境阻力学说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为了测量物体在飞行过程中,空气对物体运动的阻力,门捷列夫特地订购了各种仪器,还有一个小车。小车上放一个带测量仪的桌子和一把没有腿的椅子。
门捷列夫的设想是:让小车载着这把没有腿的椅子滑过圣彼得堡大学最高的长廊,而自己坐在椅子上面,进行观察。
他还请助手卡延德尔和安东帮忙,准备好带有小旗的风动杆。
在一个晴朗无风的上午,试验开始了。
为了减少空气阻力,门捷列夫脱掉了宽大的外衣,上身只穿了一件小短衫,下身穿的是薄薄的紧身裤。
随着第一声信号的响起,卡延德尔和安东冲了出去,他们的任务是摇动摇杆,使小车快速前进。
随着“一、二、三”的口令,这辆小车快速地向前奔去。
这时,周围的人群响起了一阵惊呼声。
“太危险了!”
“那么高的距离,那么快的车速。”
“那么不稳定的车身。”
人们开始小声地议论着,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那时的门捷列夫已经40多岁了,已经过了冲动和鲁莽的年龄。
但是,为了科学,他不怕危险,勇于求实。这种高贵的精神多么值得世世代代的人尊敬和学习啊!
年谱
1834年2月8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出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双目失明,被迫退休。
1841年,就读于托博尔斯克中学。
1848年,门捷列夫的父亲去世,随后他的大姐病逝,再后来一家赖以生存的玻璃厂被大火烧为灰烬。
1849年,中学毕业,进入圣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数学系学习。
1850年,门捷列夫的母亲去世。
1855年,大学毕业,并获金质奖章,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
1856年,发表论文《论比容》,获物理和化学硕士学位。
1857年,被聘为圣彼得堡大学化学教研室副教授。
1859年,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
1860年,发现气体临界温度。同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
1861年,回到圣彼得堡,出版《有机化学》。
1862年,和列谢娃结婚。出版《工艺学手册》,考察巴库油田。
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任圣彼得堡大学化学工程学教授。购买庄园,从事农业生产。
1866年,任圣彼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
1867年,门捷列夫的第一部技术经济著作《论现代化学生产的发展及其在俄罗斯的应用——暨关于1867年世界博览会》问世。担任了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1868年,俄罗斯化学协会成立,门捷列夫任主席。
1869年,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
1871年,发表了第二张元素周期表。并出版了《化学原理》第一版。以后陆续出增补修订版,1906年出版第八版。
1872年,开始研究气体的状态。
1873年,设计研制成功差式气压计。
1874年,得出了理想气体状态的新方程式。
1875年,在元素周期表中预测的新元素“镓”被发现,同年他的大型专著《论气体的压力》的第一部分出版。
1876年,参加美国费城工业展览会。
1879年,预测的新元素“钪”被发现。
1880年,爆发“门捷列夫事件”。
1885年,出版《论石油》。
1886年,预测的新元素“锗”被发现。
1887年,发表《水溶液比重之研究》。进行高空飞行,并提出在地下将煤气化的观点。
1890年,离开圣彼得堡大学。
1891年,《关税解说》出版。
1892年,研制成功新型无烟火药。
1893年,进入度量衡总局,开始对度量衡的调整。
1899年,到乌拉尔,研究乌拉尔冶铁工业,顺便回了趟故乡,编写著作《1899年乌拉尔冶铁工业》。
1903年,发表《对世界太空的化学理解尝试》,并开始发表《藏在心底的想法》。
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在圣彼得堡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名言
● 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科学的种子,是为了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 科学成果永远属于那些不辞辛苦、孜孜以求的探索者。● 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科学不但能“给青年人以知识,给老年人以快乐”,还能使人惯于劳动和追求真理,能为人民创造真正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能创造出没有它就不能获得的东西。●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论作基础的实践一定会遭到失败。● 劳动创造一切,劳动者创造一切。历史的口号就是这样。●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不会有才能,也不会有天才。● 耐心地追求科学真理,用顽强、孜孜不倦的劳动去得到真理。● 在劳动中可以得到安宁,享乐只是为了自私,而为别人劳动却会留下永恒愉快的痕迹。● 俄罗斯有一个古老的谚语,“你想收获,就播种吧!”科学工作者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知疲倦的人,才能收获他所渴望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