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必须有,也应该有某种人生信仰,他偶尔用一句话、一场梦、一种表情或一个事件向我们传递一种令人振奋的消息。——蒙哥马利

家族显赫家教严厉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不禁会想起那些功勋卓著的战将。提起那些名声显赫的战将,人们自然会想起一位与众不同的久经沙场的英雄。

他头上戴着一顶黑色贝雷帽,帽子上别出心裁地别了两枚徽章,这一装束使他看上去十分特别。他就是威名赫赫的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1887年11月17日,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出生于伦敦肯宁顿圣马克教区的一个牧师寓所中。

蒙哥马利家族历史悠久,其祖辈曾有过显赫的家史。

蒙哥马利家族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是他们的祖先罗杰·蒙哥马利伯爵,他曾于1066年协助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入侵英国,并成为占领区的行政长官,直至1094年他逝世为止。

罗杰·蒙哥马利在11世纪威廉公爵的朝廷中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名声显赫。

尽管他的传记作者曾把他说成是一个睿智、温和和热爱正义的人,但他的成功完全是靠残忍、欺诈和武力。诺曼底人的野心、贪婪和狡猾在他身上暴露无遗。

1623年,罗杰·蒙哥马利的子孙从苏格兰西岸渡海,到达多尼格尔郡的基勒堤,赶走了当地的天主教徒,在那里安家立业。

他们在那里经商、当牧师或从事行政工作。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爱尔兰血统,便是从他们那里继承来的。

在爱尔兰,蒙哥马利家族中产生了另一个显赫的人物,他就是做酒商发财的瑟音尔·蒙哥马利。

在英王五世时代,正是大兴土木、经济兴旺的全盛时期。这种纸醉金迷的社会生活使瑟音尔·蒙哥马利大发其财。他用赚来的钱在伦敦德里等地购置了数不清的动产和不动产。

1768年,他购买了1000亩农田,并在上面建立自己亲手设计的别墅,他给自己建设的庄园起名叫“新公园”。

“新公园”落成后,瑟音尔·蒙哥马利与附近的一位建筑师的女儿结了婚,并生了8个孩子,可惜只有一个儿子长大成人。

这个儿子名叫瑟音尔·卢·蒙哥马利,长大后就读于伦敦德里的佛伊尔学院和都柏林的三一学院。

瑟音尔·卢·蒙哥马利的父亲去世后,他娶了莫维尔前任牧师的遗孀莫克仑·苏珊为妻。他们一共生了6个孩子。为了修缮“新公园”的建筑,他把伦敦德里的产业全部变卖了。

1832年,瑟音尔·卢·蒙哥马利逝世,他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家产,成为“新公园”的主人。这个后来被家人称为“蒙哥马利叔叔”的人同样接了他父辈的班,成为德里郡巴利纳斯克里恩的圣职人员。

蒙哥马利叔叔没有财政金融方面的才能,他在一次商业活动中,因废约损失了1200英镑。此后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致使1874年他去世时,负债达13000英镑之多。不仅使“新公园”的产业全部被抵押,而且他欠下的债务,即使再过50年也难以还清。

蒙哥马利叔叔去世后,产业归他的弟弟罗伯特·蒙哥马利所有。罗伯特·蒙哥马利生于1809年,8岁时,即被送往佛伊尔学院就读。他是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祖父。

1825年,14岁的罗伯特进入阿迪斯康军校受训,结果,成绩非常优秀。3年后,他带着父亲的亲笔信和少量的现金,离开英国到印度去任职。年轻的罗伯特初到印度时,没有什么社会关系,但他工作勤奋踏实,深得总督阿扎莫加的喜爱。

1835年,罗伯特爱上了阿扎莫加总督18岁的妹妹弗朗西丝·托马森,不久就与她结婚。弗朗西丝·托马森温柔贤淑,他们生了3个子女,但弗朗西丝·托马森在32岁那年不幸逝世。这对罗伯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无奈,罗伯特带着3个孩子返回英国散心。

1849年,罗伯特又与美丽、聪慧的艾伦·兰伯特相遇,并喜结连理。随后,他们一同回到印度。

同年,罗伯特担任旁遮普省会拉合尔的都督,他的具体职责是负责司法、警政、道路、财务、教育等事务。他在旁遮普省任职期间,勇敢自信,性格坚强,从不追名逐利。有一年,印度发生武装起义,他不发一枪一弹地解除了英军印度兵团的武装,没有造成任何伤亡。

罗伯特的这项业绩受到英国国会的普遍称颂,不久,他被提升为旁遮普省的副省长,并一直任职到1865年他以爵士身份返回英国为止。罗伯特·蒙哥马利的第二任妻子给他生了4个儿子。长子阿瑟在20岁时不幸病逝,于是父母亲只有将他们的万千宠爱转移到他的次子亨利·赫沁生·蒙哥马利的身上,他就是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父亲。

1847年10月3日,亨利·蒙哥马利生于印度。8岁时,他就被送到伦敦就读,先是进入幼年神学院,稍后又入哈罗学校,17岁时才回到印度与他的父亲重逢。

1866年,亨利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他是蒙哥马利家族进入这所名牌学校的第一人。在剑桥大学期间,他曾获伦理学二等奖。1869年他离开剑桥大学,继续继承祖辈的事业,准备出任圣职。1871年,在伦敦法学院院长沃恩博士的安排下,他到萨塞克斯的赫斯特皮尔角教区担任副牧师。

法勒牧师在布道和著述方面名声卓著,但对一般的牧师工作并不熟悉,尤其是在教区账目管理方面,更是一塌糊涂,只好求助于妻子和副牧师们。

亨利是个实干家,对教区事务了如指掌,干起事来又总是一板一眼,实实在在,于是成为法勒牧师的得力助手,深受法勒夫妇的青睐。

法勒牧师的寓所是文学界、艺术界、宗教界和科学界的名人雅士经常光顾的地方,也是亨利这样的年轻副牧师渴望的去处。

随着交往的增多,亨利·蒙哥马利渐渐对法勒的三女儿莫德心生爱慕之情。加上其父罗伯特·蒙哥马利曾驻印度的高级官员,在情窦初开的莫德看来,这正是她要寻觅的白马王子。

1879年,亨利和16岁的莫德订婚。当年,他被派往伦敦郊区甘宁屯圣马克教堂任教区牧师,这是伦敦南面最重要的职位之一。

莫德天真活泼,长着一头瀑布般的黑发,她高高的额头下,有挺秀的下颌和一双脉脉含情的大眼睛。在订婚期间,莫德每周只能与亨利见两次面。她一从学校毕业,就迫不及待地同亨利结成伉俪。在蜜月期间,他们周游剑桥、约克郡、爱登堡、格拉斯哥和爱尔兰等地,尽情地享受新婚的幸福与欢乐。

在肯宁顿,亨利成天忙于教务,他年轻的妻子也与他一样,全心全意地参与教区的事务。亨利夫妇婚后很快就有了孩子。1882年,长女西比尔出世。1883年,哈罗德出世。1886年,唐纳德出世。1887年,伯纳德出世,他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战将蒙哥马利。1889年,蒙哥马利的母亲又生下了妹妹尤娜。

就这样,蒙哥马利的母亲刚刚24岁,就已成为5个孩子的母亲。此外,她还要照顾远房表亲的3个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在印度。

莫德除了照顾这几个孩子,还要参与教区的工作,这使她忙得不可开交。为了使自己有时间去负起教区或教会的职责,她只好在家里订下了严厉的家规,这使孩子们对母亲畏之如虎。亨利对年轻妻子的日益专横,似乎也抱着基督的宽恕精神,因为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1889年春天,蒙哥马利的父亲亨利接受了一项任命:去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担任大主教。于是,还不到两岁的蒙哥马利便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跨洋旅行。

一家人经过7个多星期的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塔斯马尼亚。在塔斯马尼亚,亨利·蒙哥马利主教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工作,而莫德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上。

为了教育孩子,莫德在塔斯马尼亚专门建了一间教室,并从英国请来一个家庭教师,对孩子进行专门辅导。

当然,教室的清洁和保暖她全部让孩子们负责,因为她要保证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来从事教育工作。这样一来,冬季的时候,孩子们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去砍足够的木柴以供取暖。

后来,莫德为了在休息时间能不受任何声音的骚扰,又订下一条规矩,即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家里所有的人每天下午必须走出户外两小时,当然主教可以留在屋内,但他只能待在书房里静静地看书。

在这个独立王国里时间一长,莫德养成了一种组织和控制人的习惯,她就像这个王国的国王,对谁都要发号施令,稍有不合意之处,就要施行家法惩治。亨利对她这一套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但孩子们稍有差错可就遭殃了。

莫德除对孩子严加管教外,她还独揽家中财政大权,每周只给主教十先令,这还包括主教每天到图书室的午餐费用。如果主教在周末前客气地向她多要一两个先令,便会被她严加盘问。

莫德那些奇特的管理方法虽然使母子间缺乏亲切感,使家庭生活毫无乐趣,但也确实起到了某些好的作用。她的孩子都学会了说实话,每个人都循规蹈矩,没有任何一个作出使她蒙羞的事情。

到塔斯马尼亚不久,大女儿西比尔不幸夭折。5年之后,莫德在塔斯马尼亚生下第六个孩子,后来又生下第七和第八个孩子。

1901年底从塔斯马尼亚回到伦敦后,她又生下最后一个孩子布赖恩。在莫德所生的9个孩子中,有7个孩子长大成人。

蒙哥马利在这种严厉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性格多少受到了影响,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诚实为人自立上进

亨利·蒙哥马利主教在塔斯马尼亚工作期间,工作专心致志,对教友坦诚忠实,颇受人们好评,所到之处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敬重和信任。

主教的收入并不算很多,而家中人口多,确实需要很大开支,这使得莫德常常感到手头拮据,久而久之,莫德的脾气变得越来越糟糕。为了让孩子们听话,不给她添乱,她订下了严厉的家规,孩子只要违犯,便予严惩。

也许是老夫少妻的缘故,莫德甚至对亨利也是愈来愈专横,横挑鼻子竖挑眼,而亨利对她也总是像上帝宽恕一切似的,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当时,莫德规定孩子们黎明时起床,自己收拾房间,穿戴整齐。7时30分,自习功课。8时,莫德要对孩子们的房间和穿戴进行检查,合格后大家才能吃早饭。然后,孩子们开始学习。

对于母亲的家法,伯纳德的兄弟哈罗德、唐纳德和妹妹尤娜都颇为顺从,他们都不愿给母亲添什么麻烦。只有伯纳德是一个反叛者,他专门和母亲对着干,但其后果是没有一次占到上风。

每当蒙哥马利做错了事,要挨母亲的鞭子时,他便躺在花园的草丛中呻吟:“我是怎么搞的?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

母亲对这个不听话的孩子,时刻放在心上,只要有一刻看不见他,她就会对其他孩子说:“去看看伯纳德在做什么,赶紧让他住手。”

伯纳德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种日子中挣扎着度过的,为此,他吃尽了苦头。他欺负别的孩子,自己也挨打。他有一次突发奇想去学习澳洲口音,母亲听见被罚站改正,直到母亲满意为止。

有一次,伯纳德把别人送给他的一辆自行车卖掉,用卖车的钱去购买邮票集邮,母亲发现后,不仅从此不给他零用钱,还要他把钱全部还清、买回车子;还有一次,有个邻家女孩子惹恼了他,他竟然在屋内挥刀追逐她,被母亲看见,又是一顿痛打。

伯纳德对自己做的错事从不撒谎,并甘愿受罚。惩罚之后,他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改悔。

伯纳德9岁时拍了一张照片,他站在那里,歪戴着帽子,双手举起,握着拳头,作殴斗状。伯纳德儿时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和母亲的冲突,蒙哥马利的童年并不愉快,他很早就明白了好歹都要靠自己。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和母亲的关系逐渐缓和了。

事实上,莫德的教育方法虽有不当,但她的教育目标最后却都实现了。蒙哥马利兄弟们都学会了诚实为人,而且个个成才上进。后来已年过70的蒙哥马利元帅在回顾他的童年时,说:“我早年的淘气主要是由于我的过错。”

自主选择“陆军”班

1901年底,伯纳德已经14岁了。当时,他的父亲奉调返回英国。回国前,伯纳德的大哥哈罗德认为自己在英国前途暗淡,不会有作为,如果投入陆军,到海外服役,也许还有发展的机会,便把这种想法给父亲说了。

亨利主教非常同意儿子的看法,因为哈罗德个性独特,对社会漠不关心,加之其身体强壮,骑术精湛,如果他加入陆军,到南非去发展,可能比回国会有更大的前途。

通过考虑,主教给岳父法勒院长和父亲罗伯特·蒙哥马利写信,希望他们能帮助哈罗德加入军队。

当亨利主教一家回到普利茅斯时,哈罗德已经被委任为陆军军官。

哈罗德随即加入军队,去南非参加已接近尾声的战争,以后便永远留在了非洲。

在回国的船上,莫德又给伯纳德添了一个弟弟布赖恩·蒙哥马利。

几个星期后,亨利主教全家在普利茅斯上岸,而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伦敦。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正规的教育,亨利夫妇把唐纳德和伯纳德兄弟俩送进了离家不远的圣保罗学校就读。

1902年1月,伯纳德在上圣保罗学校的第一天便自己做主,选择了“陆军”班。

当天晚上伯纳德回到家里,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父母并未衷心接受。

伯纳德的父亲曾经期待他能够成为一个牧师。但父亲并没有试图劝阻他,他接受了这件他认为是必然的事。

虽然亨利主教没有再说什么,可是,母亲莫德却不那么容易让步,于是母子间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结果,伯纳德平生第一次赢得了胜利。

在圣保罗学校,伯纳德依然是优哉游哉地混日子,学习上毫无长进。

当年7月间,第一学期结束,唐纳德在圣保罗的功课突飞猛进,通过考试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奖学金,免除了父母对其学费的负担。伯纳德也参加了奖学金考试,但却名落孙山。

圣保罗学校和当时英国的其他学校一样,盛行的运动是橄榄球和板球。

对这两项运动,伯纳德起初一无所知,可是,没多久,他就成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入学后,伯纳德猛攻体育运动,只3年多点时间他即成为第十五橄榄球队和第十一板球队的队长。

在学业方面,伯纳德的成绩都不显著。他的英语成绩连续四年被评为“很差”,到1906年终于出现了“颇佳”两字。

在伯纳德的人生道路上,他第一次领略到什么是领导,什么是权威是在橄榄球场上。对这两者,他都以有限的见识热切地抓住它们并行使过,虽说可能有些笨拙。

在圣保罗学校,伯纳德第一次打赢的战役就是在橄榄球场上,那儿常有一些激烈的竞赛。

当时,与伯纳德同时代的人中,有很多人评论他的特殊的战术。

下面是一篇登载在1906年11月学校杂志上描写伯纳德的文章,标题是《一号:“猴子”》。蒙哥马利在圣保罗学校时的绰号是“猴子”。

这头机灵的动物,穿着球衣,以橄榄球场和其他这种可去的地方为家。它剽悍凶狠,精力无穷,邻近的动物见之害怕,因为它会把它们的头发拔掉。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它同它们一伙,一阵短跑,用一股动物的蛮劲,把一只椰子扔来扔去。

它对异族决不留情,踩踏它们的脑袋,拧着它们的脖子,并且用许多难以想象的手段对付它们,目的无非是要证明它们的勇猛顽强。

要猎取这头动物,是很危险的。它疯狂地直向你冲来,从不稍停,手里抱着椰子,由其中一个伙伴陪伴着。正当倒霉的运动员想干一家伙时,椰子却传给它的伙伴了。这位扑空的好猎手还未弄清情况时,这两头动物早已过去了。

因此,大家还是不要猎取这头猴子为好。即便逮住了,也不见得好吃。它以食炸面饼圈为生。如果决心不听这个忠告,猎人最好先把自己头皮剥掉,免得被做成肉卷。

圣保罗学校在伯纳德的性格上留下了烙印。伯纳德离开学校时颇为依依不舍,但他却并不那样眷恋。学校生活尽管愉快,它无非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生活展现在眼前,对他来说,下一步是桑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

“当他成人了,他就抛弃童性稚气”,伯纳德曾引用一个名人的话鼓励自己。

一些人在回顾他们的童年时,毫无疑问地会提出一些应该改进的地方。

伯纳德认为在两方面颇感欠缺,而这两者都是由于他母亲掌管家庭父亲退让所致。

第一,伯纳德在幼时就知道恐惧,长大后渐渐蜷缩到他自己的小天地之中,自我奋斗;这无疑对他后来性格方面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他的父母在把他送进一所大型公立学校时,并未对他阐明生活方面的某些基本知识,他只能在无秩序的学校生活中而不是通过家庭的教育,开始去体会和学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19岁去桑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为止。

此种疏忽,也许造成了不良后果,但幸运的是,伯纳德并不这样认为。但他也不愿类似情况发生在别人身上。

当伯纳德到伦敦求学时,他已学会独自行动,成败自负,成为一个自我满足、无视权威的、经得起惩罚的人。

在蒙哥马利离开学校时,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开始渗透到他的头脑中,那就是:

生活是严峻的斗争,一个男子汉应该经得起冲击和挫折。倘欲成功,必须具备许多条件,其中有两条是最关键的,即艰苦的工作和绝对的正直。至于宗教对人生的关系,对他来说,那时还不明显。

皇家学院的体育“明星”

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建于1799年,地址位于英格兰伯克郡,旨在训练、培养英国陆军正规军官。学员从英国陆军以及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中学毕业生中选出,但进入这家学院必须通过竞争性的考试。先是鉴定考试,通过考试以显示考生在智力方面的某种最低标准。

但是圣保罗学校给蒙哥马利的评语则是说他是个与年龄不相称的落后学生,还加上:“该生要上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把握不大,必须努力学习。”

这份评语一下子震醒了蒙哥马利,他终于认识到如不加倍努力,自己真的会一事无成,并平庸地度过一生。而他宁愿忍受死亡,也不愿忍受平庸。

这样,在军校入学考试前的半年里,蒙哥马利突然从球场上消失了,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弥补以往荒疏的学业,三更灯火五更鸡,心无旁骛,孜孜以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蒙哥马利顺利通过了这两种考试,在竞争性考试中,他在约170名考生中名列第七十二名。事后蒙哥马利惊奇地发现,许多同学为了确保在竞争性入学考试中获得成功,都认为有必要早日离校,到一个考试补习班去补课。

1907年1月30日,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进入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成功地敲开了军旅之门。在年轻蒙哥马利的心中,升腾着凌云壮志,梦想着光荣与骄傲。

在那个时候,陆军并不吸引全国出类拔萃的学生。因为陆军生活开支相当大,靠个人薪金根本无法维持日常的生活。

一般来说,就是在那些不大讲时髦的郡团里,一个士兵的收入或津贴每年也至少需要100英镑才能维持生计。

而在骑兵和较新式的步兵团中,要求一个士兵在被接受之前至少有300英镑至400英镑的收入。

当蒙哥马利决定以军事作为自己的事业方向的时候,他并不了解这些经济事务,也没有人向他或他的父母讲起过这些事。

在桑德赫斯特,当各人必须考虑选择各自的团的时候,蒙哥马利才弄明白这些事,但那时学业已进行到一半了。

平民子弟在桑德赫斯特每年的费用为150英镑,这包括食宿和一切必要的花费。但是额外的零用钱也属不可少的。经过一番商量,蒙哥马利的父母同意每月给蒙哥马利两英镑,假日照给,这样,蒙哥马利个人的收入一年有24英镑。

蒙哥马利怀疑其他许多同学是否也跟他一样穷,但是蒙哥马利还基本上过得去。在那些日子里,手表刚开始出现,学院小卖部就有手表出售,大多数同学都有手表,蒙哥马利经常对那些手表投以羡慕的眼光。

但这些手表不是为蒙哥马利准备的。直至1914年大战爆发,蒙哥马利才有一块手表。

与给亨利主教的零用钱比起来,莫德似乎是够慷慨的了。但与其他同学相比,蒙哥马利却显得格外寒酸。蒙哥马利后来回忆说:“我很怀疑跟我一样穷的同学会有几个,外界的一切引诱,我都因囊中羞涩而不敢问津,我只好埋头于体育运动和学习。”

在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蒙哥马利一开始便表现得十分出色。根据学校的惯例,新学员在入学后要接受为期6周的集中训练,并从中挑选出公认的优秀生担任一等兵。

这在军校里是一种莫大的荣誉,经这样选拔出来的学生一般被认为是较早地具备了陆军中第一流军官的基本素质的。

蒙哥马利以他无可指责的表现成了这样的幸运儿。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第二学期他将成为佩戴红肩章的中士,然后就将有资格去竞争佩带军剑的掌旗军士。掌旗军士是学生的最高军阶。

六周训练结束以后,蒙哥马利进入了第一学期课程的学习。功课主要有军事行政管理、法律、历史、地理、战术、工程、地形、印度文、射击、体操和操练等课目。

在期末考试中,他在所有学员中名列第八十七,这个成绩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校方的评价却很高,给他的评语是“成绩优异”。

由于在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桑德赫斯特最初的日子里,蒙哥马利在体育方面没有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招来了一些批评,认为他这个人懒散不爱运动。

这可惹急了热爱体育运动的蒙哥马利,要知道体育运动才是他真正的拿手好戏。于是,这位“体育明星”又重新回到了运动场。他先是尝试着去玩他以前从未玩过的曲棍球,很快就赢得了“天才”的赞誉。不久,他又入选校橄榄球队。

1907年12月,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橄榄球队与伍尔维奇的皇家军事学院橄榄球队交锋,结果大获全胜,蒙哥马利也因此出尽了风头。

免遭厄运洗心革面

在桑德赫斯特军校,蒙哥马利所在的连队是低年级B连,其中有一群相当强悍而暴躁的人,这其中有一批爱惹是生非的家伙。

作为一等兵,蒙哥马利担负着领导他们活动的责任。没多久,这帮家伙就同住在他们楼上的低年级A连有了矛盾,双方时有冲突。对于自己这帮爱惹事的手下,蒙哥马利不仅未予制止,反而领着他们去闹事。

在当时的桑德赫斯特,军官下班以后是不管学生活动的。因此,天黑以后,他们用拨火棍或类似的武器在走廊里激战,一直打到其他连队居住的地方,结果是不少人被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不得不去医院治疗。

B连的队员下手凶狠,不留情面,很快就得了一个“好斗的B连”的称号,蒙哥马利则成了这个“好斗的B连”的老大。

有一次,当蒙哥马利对一个不受欢迎的学生恶作剧时,事情闹大了。蒙哥马利在他脱衣时,点火烧他的衬衣下摆,致使他的臀部被严重烧伤。

尽管校方在调查这一事件时,该学员表现得极为大度,拒绝揭露使他受罪的人,但纸是包不住火的,谁都知道这是蒙哥马利那伙人干的。

事情很快传到了蒙哥马利的母亲莫德耳里,她当然知道像蒙哥马利这样的违纪行为的严重性。为使蒙哥马利免遭被退学的厄运,她亲自赶到了军校,向校长求情。

校方一直是很赏识蒙哥马利,在同莫德的谈话中,校长透露,如果不出这桩事的话,学校本打算让蒙哥马利担任学员中的最高军阶掌旗军士,可现在完了。

莫德为儿子求情的事进行得很顺利,校长同意不公开宣扬蒙哥马利的恶作剧,以维护主教的名誉和不影响蒙哥马利的前途。

在莫德的努力下,加上蒙哥马利的老师、前苏格兰燧发枪团的福布斯少校的开脱,学院终于同意让蒙哥马利继续留校,但需延长学习期限6个月,视其表现,以决定去留。

1907年12月,学院从他们那批学生中挑选一部分人毕业,蒙哥马利名落孙山,只得再留校学习6个月。这对他震动很大,决心在这6个月中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痛下苦功,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08年1月,学院贴出公告,宣布50名学生受罚,但蒙哥马利榜上无名,只是有一段文字说,一等兵蒙哥马利被降为普通学生级别,降级的具体理由未加说明。

蒙哥马利下定决心要在延长学习的6个月中,痛下苦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弥补自己的过失。与此同时,蒙哥马利也在对自己的毕业分配进行设计。

此时,蒙哥马利已经知道,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他不能在英国本土服役。因为一旦他在军中任职,他的父母就不会再为他提供资助了。那样,他就必须靠自己的薪金生活。当时,少尉的薪金是每天5先令3便士,若提升为中尉,每天则为6先令6便士。

一个年轻的军官靠这点收入是不可能维持生活的,因为单是膳食费一项每月就不能少于10英镑。

当时晋升不是根据服役年限而是依有无空缺而定。蒙哥马利曾听说在军中有服役达19年的中尉。

不过,也有例外,如在印度服役就不同;在驻印英军里服役薪金较高,自己能够养活自己。

蒙哥马利因此报名参加印度军队。但由于经济原因,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只有通过标准的前30名才有把握获得机会。35名以后的人要参加印度军队,机会极少。

可当公布结果时,蒙哥马利列第三十六名。蒙哥马利参加印度军队的愿望落空了。他感到极其失望。所有学生都需作第二次选择。

蒙哥马利既无军界背景,在郡里又无门路,但他必须到印度去,因为只有在驻印英军的营中,他才能自食其力。

于是,蒙哥马利报名参加皇家沃里克郡团,该团的两个正规营有一个就驻在印度。后来有人问蒙哥马利为什么挑选这个团,他没有正面回答,但他心中是知道为什么的,只不过不好意思说而已。

蒙哥马利想去这个团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该团有一个吸引人的帽徽,这是他非常羡慕的。二是他打听后知道它是一个优秀而健全的英国郡团,而不是一个生活开支大的部队。

在桑德赫斯特最后的名单上,蒙哥马利的情况是这样的:只要印度军队有缺,并能接受他,就一定分配他到所选择的团里去。

结果蒙哥马利被录用了。蒙哥马利加入了皇家沃里克郡团,同批加入的有从桑德赫斯特出来的3名高年级学生。

蒙哥马利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在这个团里,蒙哥马利打下了学习军事艺术的基础,在副官和蒙哥马利的第一任连长鼓励之下,他努力工作。

前者是麦克唐纳先生,他后来一直是蒙哥马利的最好的朋友之一。在蒙哥马利的早期生活中,从他那儿曾得到很多教益和关怀。

在军队中,一个年轻军官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桑德赫斯特出来后,参加部队时所受到的影响。蒙哥马利总是暗自庆幸,他能够置身于一群多少有点特别的军官之中,并受到他们的思想的影响。这为他此后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军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