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世

作为军人,必须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复杂的战争中,判断出正确与错误。——蒙哥马利

恢复秩序重建德国

对战后德国的安排,盟国原来计划是在柏林成立一个包括苏、美、英、法各一名委员的盟国管制委员会。他们负责指导德国中央政府如何管理这个国家。

由于英国迟迟未派出英占区司令长官和管制委员会委员,蒙哥马利只好先负起责来,以便处理英占区内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

1945年5月6日,蒙哥马利发布命令,严禁抢劫和使用德国的运输设施。这类行为在战争期间是稀松平常的,但在和平时期却是一种罪行。他宣布,任何人违反此令,不论军阶,一律要受军事法庭审判。

接着,蒙哥马利着手解决德国战俘问题。由于战俘数多达150万,而且无法投入集中营或战俘营,蒙哥马利决定通过德国的司令部来进行这项工作。

蒙哥马利命令,所有德国部队均划归原德西北欧总司令布施元帅管辖,通过他把所有德军转移到沿海岸的半岛上集中起来,然后对他们进行登记和查对,根据需要将他们遣散或安排从事各种工作。

最后,蒙哥马利还把英占区划分为4个军区。柏林区,由莱茵将军负责;石勒舒益格荷尔斯泰因区,由巴克将军负责;汉诺威区,由霍罗克斯将军负责;威斯特伐里亚区,由克罗克将军负责。其余部队,则由蒙哥马利本人统一管理,组成总预备队,以防万一。

此外,蒙哥马利还就必须解决的各种民政问题,决定按以下轻重缓急的顺序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分别是:口粮、住房和防止疾病,然后是交通及其他有关问题。

5月14日,蒙哥马利接到通知,被告知他已经被任命为英国占领军司令和盟国管制委员会英方委员。这项任命于5月22日正式生效。

在这时期,频繁的互访、授勋等活动占据了蒙哥马利的大量时间。

5月7日,毗邻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苏白俄罗斯集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元帅首先到维斯马访问了蒙哥马利,受到了蒙哥马利热情接待。

第二天,蒙哥马利应邀回访,热情好客的苏联人特地派专人到蒙哥马利军营了解蒙哥马利有什么嗜好。这位特使先问:“元帅爱喝什么酒?”

众人答道:“元帅从不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他只喝白开水。”

特使有些不可思议,又问:“那么,他抽什么牌子的雪茄?”

他得到的回答是:“元帅从不吸烟。”

特使更加惊奇了,最后他又说:“我们那里有一些很漂亮的姑娘和舞女。”

人们则告诉他:“元帅对女人从不感兴趣。”

这下,特使感到真是束手无策了,他嚷嚷道:“他不喝酒,不抽烟,又不搞女人,那他整天忙些什么?”

蒙哥马利如约去了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在那里,他受到热情的接待。

5月13日,蒙哥马利应丹麦盛邀,去了哥本哈根,在那里他接受了丹麦政府授予的勋章和哥本哈根荣誉市民的称号。一名对他怀恨在心的纳粹分子混在欢迎的人群中,企图用手榴弹谋杀他。丹麦警方及时地发现了,将这名纳粹逮捕,粉碎了这次针对蒙哥马利的暗杀阴谋。

5月25日,蒙哥马利途经巴黎,受邀为5月25日开幕的英国军事展览会主持揭幕式。巴黎倾城出动欢迎他。戴高乐授予他一级荣誉勋章。随后,蒙哥马利向欢迎的人群发表演讲,引起人们阵阵欢呼。

6月7日,蒙哥马利飞赴安特卫普庆祝该城获得自由。连日的美味佳肴使蒙哥马利的胃变得脆弱,节目还没完他便因难受而要求提前返回。主人立刻安排车子送他回去。结果,蒙哥马利吐得一塌糊涂。事后,他为弄脏了车向司机道歉,谁知这位小伙子却挺直了身,说“哪儿的话,阁下,这是荣幸。”

6月10日,蒙哥马利又在艾森豪威尔的法兰克福总部接受了美国政府授予他的优异服务勋章。这是美国授予外国军人的最高勋章。

同一天,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又接受了朱可夫代表斯大林授予的胜利勋章。这是苏联从未授予任何外国人的最高荣誉,而且勋章本身也价值连城,它是由众多红宝石和钻石镶成的一个漂亮的五角星。

7月13日,蒙哥马利代表英国政府为朱可夫授勋,授予他巴斯骑士大十字勋章。

蒙哥马利这时候的工作,并不比战争时轻松多少。5月底的时候,他发现德国人普遍有着焦虑不安的情绪。而德军一些将领也想通过同英方的积极合作,取得英国盟友的地位,反对苏联。

蒙哥马利对此不能容忍,他警告德国将领,德军已经被击败,他们得接受眼前的一切。5月30日,他又发表《告英占区德国人民书》,打消德国民众的怀疑,让他们安心地重建德国。

随着英占区秩序的恢复,6月10日,蒙哥马利又发表《告英占区德国民众书》,宣布将逐步放宽完全不与德国人来往的限制。

就在蒙哥马利成功地恢复英占区秩序的同时,他同苏联人却发生了纠纷。6月5日,蒙哥马利同朱可夫会晤。朱可夫提出,鉴于战争最后几星期里,英美军队实际上越过了《雅尔塔协定》中规定的界线,因此,西方盟国必须在管制委员会4国正式代表会议前将仍然占领的苏占区交还给苏联。

蒙哥马利表示,这个问题他无权作出决定。朱可夫则说,那么柏林在今后几星期里还不适宜接待盟国管制委员会任何一方代表。西方盟国与苏联的纠纷在这里已现出端倪。

6月5日16时,举行了一次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同时,召开了盟国管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的气氛非常热烈,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会后,蒙哥马利把英占区管制委员会的主要机构设在汉诺威和奥斯纳布吕克,因为这时显然已不可能设在柏林。同时,他决定在法兰克福同美国人一起设立作战指挥所。他希望借此尽快在英占区进行秩序井然的管理工作,同时又能同美国人保持步调一致。

6月份,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占领区问题上取得了一致,3方同意将各自部队撤至经过同意的占领区。同时,苏联同意英、法、美的卫戍部队于7月1日进入柏林。这样,一直无法真正开展工作的管制委员会运转了起来。

7月13日,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正式解散,艾森豪威尔以美占区司令长官的身份继续留在德国。这时候,整个东德占领区,由朱可夫控制,而西德占领区则分为3个地区,分别由英、法、美控制。西方国家同苏联被战争所掩盖了的矛盾日渐暴露。

西方盟国的3个占领区可自由往来,但他们同苏占区之间却不得随意进出。柏林是个例外,各个管区这时仍可自由出入。

7月17日,苏、美、英3国首脑在波茨坦举行了会议。会议后期,丘吉尔在国内选举中突然遭到决定性的失败,工党组成了艾德礼政府。艾德礼接替丘吉尔继续出席了波茨坦会议。

8月2日,会议通过了《波茨坦公告》,提出苏、美、英、法四国共管德国,并提出了重建德国的具体办法。

蒙哥马利在他的英占区积极行动起来。他首先抓的是经济问题。为此,他遣散了大量德军战俘,让他们从事各项生产。同时,向矿工提供更多的口粮,使煤产量逐渐上升;车辆的供给和公路、铁路的维修得以进行,使运输业、沿海的渔业也重新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蒙哥马利还在思考如何把德国人的思想沿正确的轨道重新振作起来的问题。

从1945年12月10日起,蒙哥马利开始实施“狠揍”行动,该行动的目的是在1月30日前解散德军各级司令部和遣散德国军事人员。此后,英军保留的德国人将只是三军所需要的人员和未经审判不得遣散的分子。

遍访列国的参谋总长

1946年1月26日,蒙哥马利接到通知说,他已被选为帝国参谋总长,并要在6月26日就职。

蒙哥马利在桑德赫斯特军校读书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别人也不曾想到他会如此扶摇直上。

1946年5月2日,蒙哥马利离开了德国。临行前,他向驻莱茵地区英军军官发表告别演讲,他说,这一次的离去,使他黯然神伤,因为他的军人生涯到了再也不能指挥英国士兵的阶段了。

蒙哥马利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当前,我们的目标是把西德纳入西方国际大家庭,使西德的领土变得繁荣昌盛,富有吸引力,要使东德人拿他们的悲惨命运与他相比而羡慕不已。

蒙哥马利由德国返回英国后,离他正式上任还有7个星期时间。他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思考一下如何着手工作,适应新任务的要求。

蒙哥马利去了欣德黑德,看望了老友雷诺兹少校夫妇。战争期间,他们的住所成了他的家,他们还代为照顾了戴维。戴维已经17岁,仍在曼彻斯特念书。

蒙哥马利经过反复考虑,决定上任后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解决战后英国军队的组织问题,二是制定一个内容广泛的陆军战术概则,三是由他亲自掌握陆军,所有司令官必须听命于他。

因此,蒙哥马利打算在上任后到1947年底巡视英帝国的各个部分,有些地方是以前的帝国参谋总长在任上从未去过的。

为了使自己的工作一开始就走上正轨,蒙哥马利打算在上任前先访问驻有英国部队的地中海国家,以掌握第一手资料。此次行程,定于6月22日结束。

6月9日,蒙哥马利起程巡视,第一站是埃及。在那里,他接到现任印度总督韦维尔的邀请,飞赴德里做客,同他及驻印部队总司令奥金莱克讨论了一些紧迫的问题。

印度之行耽搁了蒙哥马利行程,当他按计划完成其他几国的巡视返回英国时,已是6月26日晚间,这时对他的帝国参谋总长的任命已生效12小时了。

1946年8月19日起,蒙哥马利首先访问了加拿大和美国,并会见了昔日的顶头上司和诤友艾森豪威尔。

1947年1月6日至10日,蒙哥马利起程访问了苏联。此时,英苏关系已经恶化。尽管如此,蒙哥马利还是受到了热情接待。最后一天,他和斯大林进行了会谈。

在苏联的耳闻目睹,使蒙哥马利认为,西方国家对苏联的认识有太多的偏见。他的看法是:“俄国已精疲力竭,它需要长期的和平,以便恢复。”

1947年下半年,蒙哥马利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海外访问活动。6月21日,他应邀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访问。

在去澳大利亚途中,蒙哥马利于6月23日至25日顺便访问了印度,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确定了英军从这个次大陆撤走的计划。

二是在印度独立后,就继续使用英国陆军中的廓尔喀部队一事达成了原则上的协议。

蒙哥马利于6月25日离开德里,中途在锡兰住了一宿,次日飞抵新加坡。在新加坡,蒙哥马利建议把远东海军司令部从香港移到新加坡,与陆军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同处一地,以便于协调。

6月30日,蒙哥马利抵达尔文,7月1日去堪培拉。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想见一下在阿拉曼战役中英勇善战的澳大利亚士兵的故乡。蒙哥马利的日程包括访问澳大利亚的每一个州,其中当然有蒙哥马利度过童年的塔斯马尼亚州。

除了旧地重游和访问老战友外,蒙哥马利与澳大利亚政府的会谈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一是澳大利亚打算在太平洋地区安全防务问题上承担多大义务。二是关于英军驻澳大利亚代表的问题。最终这两个问题按澳大利亚政府的意见解决了。

1947年7月16日,蒙哥马利乘飞机离开澳大利亚,当晚抵达新西兰。在半个月的访问期间,蒙哥马利访问了自治领南北两岛各大城市,会见了曾同他在埃及沙漠和意大利一起战斗过的许多老战友。

1947年11月中旬,蒙哥马利离开伦敦进行非洲之行,访问的地区包括法属摩洛哥、冈比亚、黄金海岸、尼日利亚、比属刚果、南非联邦、南罗得西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历时一个多月。

1948年10月,蒙哥马利出任西欧联盟各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委员会常任主席。

1949年4月,美国与西欧11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12国共同结成防务联盟,就是著名的“北约”。

1951年4月2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部成立,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任最高司令部司令,蒙哥马利任最高司令部副司令。

1958年,蒙哥马利告别了他的军事生涯。在离开部队之前,他仍像以往那样精力充沛地组织军事演习。

同年4月,蒙哥马利为高级军官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为配合演习,还上演了戏剧《玻璃走廊》。然而,蒙哥马利退休前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向北约各国告别上。

5月份,蒙哥马利在加拿大作告别访问。6月,他访问西德与荷兰。在西德访问时,他表达了把吕讷堡荒原的纪念碑运往英国的愿望,但他的愿望未能实现。此后两个月,他访问了葡萄牙和挪威。

9月初,蒙哥马利访问南斯拉夫,并受到成千上万人的热烈欢迎。14日,他到尼斯参加丘吉尔的金婚纪念活动。15日,朱安元帅授予蒙哥马利军功奖章,并在巴黎为他举行了告别宴会。

第二天,蒙哥马利飞回英国。英国政府为他举行午餐会,邓肯·桑兹代表政府向他致谢。9月18日,英国陆军委员会在切尔西为他举行了告别宴会。

在宴会上,雄壮的音乐在蒙哥马利耳边响起,四周回响着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用尊敬的目光向这位战场元勋致敬。

蒙哥马利胸前挂满了各种奖章。戎马生涯50载,已经在这位老将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迹。战功赫赫的老人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的表情严肃而庄重。

难忘的两次中国之行

1960年5月24日,蒙哥马利由香港抵达广州,在人民国防体育协会主席李达上将陪同下,于当日中午乘机抵达首都北京。

当天下午,蒙哥马利分别参观了北京站、民族文化宫和北京其他一些新建筑。陈毅接见了他,并设晚宴盛情款待远道贵宾。

25日白天,周恩来同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分别接见了蒙哥马利。

这一天,蒙哥马利还观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跳伞表演和滑翔机飞行表演,参观了北京第二棉纺织厂。

两天的访问参观,新中国给蒙哥马利留下了深刻印象,改变了他原来的敌意和怀疑。

25日晚,在周恩来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他表示,回国后将尽个人所能促使英国政府同新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并说,他将努力纠正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对新中国的错误认识。

5月27日晚上,毛泽东在上海会见了蒙哥马利。

军人出身的蒙哥马利坐定之后,马上就向毛泽东提问说:“新中国成立后,你碰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的主要担忧又是什么?”

毛泽东坦诚地告诉他:共产党缺乏处理当时所面临问题的经验。多年的战乱把中国搞得千疮百孔,必须要解决工业和农业问题,但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犯了许多错误。

蒙哥马利又问:“请给我讲一讲对今天世界形势的看法。”

毛泽东停顿片刻,从容地说:“国际形势很好,没有什么坏的,无非是全世界反苏反华。这是美国制造的,不坏。他们如果不反对我们,我们就同艾森豪威尔、杜勒斯一样了,所以照理应该反。他们这样做,是有间歇性的。去年一年反华,今年反苏。”

听到这里,蒙哥马利不解地说:“这是很坏的。那是美国做的,不是英国。”

毛泽东说:“主要是美国,它也策动在各国的走狗这样做。现在的局势我看不是热战破裂,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第三种:冷战共处。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要有两个方面的准备。一个是继续冷战,另一个是把冷战转为和平共处。你做转化工作,我们欢迎。”

蒙哥马利点点头说:“是的,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不能再在这种紧张局势中生活下去了。我们的孩子们是在冷战中长大的,这对孩子们是不好的。”

“所以我们必须把这种情况转为和平共处。我不希望看到我的孩子长大以后,认为世界一直存在紧张。”

毛泽东问蒙哥马利:“你是英国人,你到法国跑过,你去过两次苏联,现在又来到了中国。有没有这种可能,英、法、苏、中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

蒙哥马利立刻回答说:“是的,我想是可能的。但是,由于美国的领导,英、法会害怕这样做。”

毛泽东吸了一口烟后,说道:“慢慢来。我们希望你们的国家强大一些,希望法国强大一些,希望你们的发言权大一些,那样事情就好办了,让美国、西德、日本有所约束。威胁你们和法国的是美国和西德,还有在远东的日本。威胁我们的也是这三个国家。我们不感到英国对中国是个威胁,也不认为法国对我们是个威胁。对我们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

蒙哥马利问:“主席同意不同意我跟周恩来谈的关于美国应该遵守的那三条原则:第一,美国应该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第二,美国应该从台湾撤走;第三,台湾问题应该由中国和蒋介石谈判。”

毛泽东回答说:“我知道,我也同意。我们不要美国用战争解决问题。同蒋介石就不同了,如果他不用武力,我们也不用武力。美国声明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问题,而不使用武力或不以武力威胁。它这个话是否可靠还是个假定,还要等着看。可是蒋介石没有发表这样的声明,他反对同中国共产党谈判,而我们早就表示愿意同蒋介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突然,蒙哥马利将话锋一转说:“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问一下主席,中国大概需要50年,一切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人民生活会有大大的改善,教育问题和建房问题都解决了,到那时候,你看中国的前途将会怎样?”

毛泽东十分肯定地说:“你的看法是,那时候我们会侵略,是不是?你怕我们会侵略。”

蒙哥马利马上解释说:“不,至少我希望你们不会。我觉得,当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以后,它应该很小心,不进行侵略。看看美国就知道了。”

毛泽东说:“很对,也可以看一看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是英帝国。180年前的美国呢,只是英国的殖民地。”

蒙哥马利略带疑问地说:“50年以后中国的命运怎么样?那时中国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

毛泽东语气坚定地说:“那不一定。50年以后,中国的命运还是960万平方公里。中国没有上帝,有个玉皇大帝。50年以后,玉皇大帝管的范围还是960万平方公里,如果我们占人家一寸土地,我们就是侵略者。”

“实际上,我们是被侵略者,美国还占着我们的台湾。可是联合国却给我一个封号,叫我是‘侵略者’。你在同一个‘侵略者’说话,你知道不知道?在你对面坐着一个‘侵略者’,你怕不怕?”

此时,蒙哥马利歉意地说:“革命前,你们曾遭受过我们的侵略。我们曾经是最坏的洋鬼子。”

毛泽东回答说:“过去有过,现在那种仇恨没有了,只留了一点尾巴。你们的政府只要改善一点态度,我们就可以同你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互派大使。你们同台湾没有正式外交关系,同意北京政府代表中国。现在,只剩下个别问题。在台湾你们还有领事,你们的政府比较亲台湾而对中国疏远。有很多蒋介石的人从台湾到伦敦,受到你们外交部的接待。”

“此外,在西藏问题上,你们也同美国站在一起。西藏的一名叛乱分子到伦敦,受到你们外交部负责人的接见。”

蒙哥马利马上回答说:“这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你提到的关于英、法、苏、中这个问题是很有趣的。我同麦克米伦和戴高乐很熟。戴高乐要我下个月到巴黎去同他会见,我将把这一点告诉他。戴高乐是一个很好的人。”

毛泽东接过话题说:“我们对戴高乐有两方面的感觉:第一,他还不错;第二,他有缺点。说他还不错是因为他有勇气同美国闹独立。他不完全听美国的指挥,他不准美国在法国建立空军基地,他的陆军也由他指挥而不是由美国指挥。法国在地中海的舰队原来由美国指挥,现在他也把指挥权收回了。这几点我们都很欣赏。另一方面他的缺点也很大。他把法国的一半军队放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战争,使他的手脚被捆住了。”

由于会谈气氛比较轻松,于是,蒙哥马利就直截了当地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

蒙哥马利提出:“在一定的年限内,中国将成为拥有超过10亿人口的巨大力量的强国,那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新中国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什么?”

毛泽东沉思一阵后回答说:“哦,你显然以为那时中国将向外国发动侵略吧?”

蒙哥马利会意地说:“我并不愿这样设想。但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强大后,便要攫取国外领土,这样的例子很多,包括我的国家。”

毛泽东十分肯定地说:“下一代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我们很难预料,但在我活着的时候,中国绝不会越出边界侵略别人,也不企图将共产主义思想强加于别的国家。中国深受外国的侵略和剥削,我们只要外国不要干涉中国的事情。”

在这次谈话结束前,蒙哥马利很友善地对毛泽东说:很可惜,对西方人来说,中国是一个闭门的社会,这种社会,使西方人不能很好地了解中国,造成了许多曲解。并认为“闭门的社会”对中国对世界都不利。

与毛泽东谈话,蒙哥马利时时能感受到他卓越的才智和他那非凡的幽默。

蒙哥马利第一次到中国只做了5天短暂访问,感到意犹未尽。临走时,他向周恩来表示,很想再来一次以便进一步了解中国。周恩来表示欢迎。

这次会见,给蒙哥马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国后,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一篇访华观感,题名《我同毛的会谈》。

蒙哥马利说,他30年前到过中国,那时的旧中国正受着外来侵略和内部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革命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他的领导人便是毛泽东。

蒙哥马利还说,毛泽东是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人,非常有才智,处理问题很讲实际,对西方世界情况的了解是惊人的,对一些政界领袖的评论非常准确。

毛泽东的基本哲学非常简单,就是人民起决定作用,因此要求干部每年下基层一个月,保持和人民的联系,赢得人民的信任。

中国需要和平,从事长期而艰巨的建设,因此不会对外侵略,也不试图迫使其他国家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建设了一个统一的、人人献身和有目的感的国家。

1961年9月蒙哥马利第二次访华。这一次中国外交部做了周密安排:9月9日至20日访问包头、太原、延安、西安、三门峡、洛阳、郑州、武汉,回北京后由周恩来跟他谈,届时再同毛泽东见面。

9月9日,蒙哥马利开始到各地参观。他注意到,在他所到之处,人们一开口总会带出口头禅:“毛主席说……”

在访问洛阳拖拉机厂时,一位负责人对他说:“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他在访问一个医疗部门时,医生说:“我们是在照毛主席说的做,‘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蒙哥马利跑了许多小城镇、乡村,不厌其烦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

蒙哥马利得出结论:在这个国家,威望最高、能指挥所有人的人只有毛泽东。

蒙哥马利对中国的调查不仅仅局限于领导人,而且还细致地调查人民的日常生活。在延安,蒙哥马利起了个大早,散步到自由市场,同那些卖镰刀蔬菜的人广泛交谈,而后又走进了路边的男子公共浴室,审视着浴池里的一个个裸体。

陪同人员大为惊讶,不明白这位元帅为什么对公共浴池感兴趣。从浴室出来后,蒙哥马利说:“这里的人肌肉都很好,丝毫看不出饥饿的现象。”

在延安访问期间,蒙哥马利曾来到街上的小吃摊上,指着用棍子串起来的油饼问摊主:“这东西多少钱一个?”

摊主通过翻译告诉他:“5分钱一个。”

蒙哥马利拿起油饼仔细端详了好一阵子又问道:“这有多重?”

摊主称了后,告诉他有3两多。

过了一会,蒙哥马利说:“这价钱不贵。”

9月23日中午,蒙哥马利从北京坐专机抵达武汉。18时30分,蒙哥马利来到了风景秀丽的东湖,在这里再次与毛泽东见面。

“How are you!”毛泽东微笑着用英语向蒙哥马利问好。蒙哥马利感到非常亲切。

接着,他们的手握在了一起。

会谈一开始,蒙哥马利首先说:“我现在想跟主席谈谈关于三项原则的问题。这三项原则我以前都是单独提出的,这次我是把三项原则作为一揽子计划提了出来。多年来,我可以说是坐在头排位置上观察国际政治的。”

“我认为西方把自己陷入了一个烂泥坑,而西方的政治领袖们又找不到摆脱这个泥坑的办法。我的结论是,在德国和中国问题上,西方完全缺乏常识。”

毛泽东补充说:“不是整个西方,缺乏常识的只是美国。”

蒙哥马利又问:“你对我一揽子提出的三项原则有什么看法?”

毛泽东直言不讳地回答说:“一揽子提出更有力量,比分别提出更好,各国人民能更好地理解,反对的人会不少,欢迎的人更多。多次提出,1次、2次、3次、10次、20次,总可以见效。”

蒙哥马利信心十足地说:“我要动员世界舆论。离开中国后,我下星期就准备到加拿大去,16日准备在多伦多作一次电视广播演说。回伦敦后,再作一次电视广播演说。”

毛泽东说:“那好,凡有机会就讲。”

蒙哥马利笃定地说:“我有这样一个看法:当你要使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千万不要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一下子得罪许多人。我这次在中国提出了三项原则,已经得罪了一些人。我可以在西方推动这件事。”

“但是,我不想在东方再起多大的作用。我在本国有很高的地位,如果我在共产党东方旅行太多了的话,那么英国人民就会说,这个家伙怎么搞的,这将损害我的地位。如果我想推动这件事情,我就必须维持我的地位。”

毛泽东十分肯定地说:“你的地位不会动摇。你的基本思想是要和平。”

蒙哥马利继续说:“我主张彼此不要干涉内政。西方国家一遇到问题,它们的做法就是把一个国家一分为二。朝鲜就是如此。还有老挝和印度支那。”

“它们以为把一个国家一分为二,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觉得不然,我说大家都把军队撤走,让朝鲜人自己来决定他们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是唯一合乎情理的做法。”

毛泽东说:“对。”

毛泽东沉默片刻后,突然问蒙哥马利说:“元帅今年多大岁数?”

蒙哥马利回答说:“74岁。”

“哦,过了73岁了。”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说。

这时,蒙哥马利接过话题趁机说道:“主席先生,你的共和国成立了12年,从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显然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你的人民需要你,你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来领导这个国家。”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香烟不慌不忙地说道:“中国有句俗话,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如果闯过了这两个年头,就可以活到100岁。我们说的阎王,就是你们说的上帝,我只有一个五年计划,到时候,我就要去见我的上帝了,我的上帝是马克思。”

毛泽东在这里说的两个数字,其实与中国古代两个圣人有关。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到84岁。

蒙哥马利有点激动地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访问,我感到中国人民需要你,你不能离他们而去,你至少应该活到84岁。”

毛泽东将手在空中挥了挥说:“不行,我有很多事情要跟马克思讨论,在这里再待四年已经足够了。”

蒙哥马利以幽默的口吻说:“要是我知道马克思在哪里,我要告诉他,中国人民需要你,你不能到他那里去,我要同他谈谈这个问题!”

听完此话,在座的人都笑了。

这次会谈到21时30分时,蒙哥马利拿出一盒英国“555”牌香烟,十分恭敬地说:“主席先生,送你一盒英国的香烟。”

毛泽东说了一声谢谢,随即叫服务员拿来了一盒中国名茶送给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一边接过茶叶,一边意犹未尽地说:“今天谈话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主席一定很忙,还有别的事情要做。我能否明晚再来谈谈?”

毛泽东说:“很抱歉,明晚我到别处去了。”随后,大家相互道别,谈话就此结束。

9月24日凌晨5时左右,蒙哥马利被告知,主席改变了计划,决定当天下午再同蒙哥马利会谈一次,并共进午餐。

蒙哥马利听后,高兴地连声说道:“OK!OK!”

这次蒙哥马利与毛泽东是从24日14时30分开始谈话的。两人一见面,蒙哥马利就迫不及待地问毛泽东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是不是你说的?如果是你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毛泽东慢悠悠地说:“是我的话,是在漫长的革命年代里说的,记不起说这话的确切时间了。”

蒙哥马利认为,这句话有军人专政的味道,但毛泽东却直截了当地说,革命不能没有战斗,有战斗当然需要枪杆子。

接着,蒙哥马利又说:“我认识世界各国的领导人,我注意到他们很不愿意说明他们的继承人是谁,比如像麦克米伦、戴高乐等。主席现在是否已经明确,你的继承人是谁?”

毛泽东坚定地说:“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

蒙哥马利又问:“刘少奇之后是周恩来吗?”

毛泽东胸有成竹地说:“刘少奇之后的事我不管。”

随后,毛泽东与蒙哥马利的话题又转到了核武器问题上。

毛泽东说:“核武器是吓人的东西,不会用的。我说过原子弹是纸老虎。”

蒙哥马利说:“我的看法是,正因为有核武器,才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在英国有很多人示威游行,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我对他们说,首先是撤退外国军队,然后裁军,最后一件才是销毁核武器。”

毛泽东说:“那样好,三项原则实现了,再禁止核武器。”

下午17时,两人谈话结束。随后毛泽东邀请蒙哥马利坐船看他在长江上游泳。毛泽东在长江游了近一小时,上船后便对蒙哥马利说:“你下次访问中国时,我们进行横渡长江的比赛好吗?”

蒙哥马利回答说:“好!”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说:“一言为定!”

当天晚上,蒙哥马利正在为次日归国整理行装时,毛泽东突然来到了蒙哥马利的住处。一见面,毛泽东就说:“为你送行,送给你一件礼物。”

蒙哥马利接过毛泽东亲手写的“赠蒙哥马利元帅”的《水调歌头·游泳》词时,激动地紧紧握着毛泽东的手不放。

毛泽东笑着说:“不要忘了,我们还将在长江进行游泳比赛呢!”

回到英国后,蒙哥马利多次撰文告诉西方:东方的中国是一个友好的民族,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他们有能力成为世界杰出的一员。当然这个国家还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蒙哥马利还用中国的情况强烈谴责美国杜勒斯和肯尼迪时代的讨伐政治。

他认为,美国人的态度很可能引起问题。如果美国不能正视并承认中国的存在,那就更可能引起问题。他呼吁西方要重视中国。

1962年,伦敦考林斯书店出版了蒙哥马利所著的《三大洲》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蒙哥马利与毛泽东在武汉的两次谈话内容。

英国人心中的骄傲

1958年9月,蒙哥马利退役。然而,直到1968年,他才放弃许多公职,取消出国访问活动。在这十年中,他过着非常奇特的生活。

1962年,蒙哥马利在加拿大乘火车到处旅游,并且还访问了一些中美洲国家。

在中美洲,发生了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危地马拉和英国就英属洪都拉斯的部分领土发生了争执。

蒙哥马利在危地马拉深受欢迎。危地马拉报纸把蒙哥马利说成是“访问我们国家的第一个英国绅士”。

1964年以后,蒙哥马利的身体状况开始变坏。这一年做的背部手术,使77岁的蒙哥马利开始变得虚弱。

第二年,蒙哥马利因身体不适,没有参加每年必到的阿拉曼联欢会。

这以后,医生诊断蒙哥马利患有轻微的心脏病。1967年,埃及之行使他的老态再也不能掩盖。

蒙哥马利最后一次重要的海外之行是1967年去埃及,当时他已79岁。

1968年初,不甘寂寞的蒙哥马利终于在健康状况面前低下了头,被迫放弃了大部分公职,并宣布不再参与公共事务。

在参加完当年的英国国会开幕仪式后,他退出了公共生活,在人群中消失了。

那天,上议院辩论厅的场面非常热烈。勋爵们按身份和地位亲密地坐在一起。

法官和主教坐在前面,身后是穿着鲜红貂皮长袍的其他贵族。女贵族着传统而又多少有些不协调的晚礼服,戴着各种冠状头饰。外交使团却身着千奇百怪的服装。

大家都坐在那里静候女王及其随从的到来。女王一行庄重地走进会场后,女王派传令官召来了下议院的议员。会场一片寂静,女王开始念她的讲话稿。

突然,蒙哥马利手中的国剑难以觉察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国剑又显而易见地摇晃起来。随后,蒙哥马利几乎跌倒在地。

女王的讲话略带关切地顿了一下。王室司库特赖恩勋爵冲上前去,接过国剑。人们轻轻地把蒙哥马利扶到旁边的一把椅子里坐下。

几分钟后,蒙哥马利慢慢地走出了上议院,走出了公共生活。

1976年3月25日,89岁高龄的蒙哥马利元帅安详地闭上了自己的双眼,告别了他曾经纵横驰骋的世界。

对于蒙哥马利元帅一生显赫的战功,无论作怎样的评价恐怕都难以为过。

蒙哥马利元帅却将自己一生的业绩和成就全都归功于自己的士兵们。

蒙哥马利元帅在自己40多万字的回忆录中,用这一段文字作为全书的终结。

在这里显现出一位伟大将领的谦逊美德:

在我晚年,很多印象我是不能忘怀的。但最使我视为珍宝的是英国士兵的形象。艰难时坚定沉着,胜利时仁慈宽大。

在艰难困苦的年代,由于有了这样的士兵,我们的国家才一次又一次地获得安全,保持荣誉。

蒙哥马利戎马生涯50年,服役时间超过了威灵顿、马尔巴勒和蒙克。退休之后他继续参加国际国内政治活动达十年之久,到1968年才完全退出公共生活。

战争结束后,蒙哥马利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到各国访问,就国际关系发表见解;二是撰写历史著作和电视广播稿;三是参与国内政治。

因此,他不仅会见过斯大林、赫鲁晓夫、毛泽东、周恩来、尼赫鲁等许多著名政治家,而且写下了《回忆录》、《正确判断的方法》、《领导艺术之路》、《三个大陆》和《战争史》五部著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蒙哥马利元帅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分别于1960年和1961年两次应邀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通过两次访问,蒙哥马利对中国有了较深刻的了解,认为中国革命“清除了内部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使六亿人民获得了解放;公开宣称“我拥护新中国,摒弃旧中国”,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是错误的”。

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提出了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三项原则,即:大家都应当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两个德国;一切地方的一切武装部队都应撤退到他们自己的国土上去。他的观点赢得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赞同与支持。

总之,蒙哥马利是一个罕见的军事奇才,他为反法西斯战争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蒙哥马利的一生是精彩而丰富的一生,热情而矛盾的一生,正是这个人书写了战场上辉煌的篇章,他的成就足以让人们永远铭记他,时至今日,他依然是英国人心中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