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的故事
卸御赐金牌
明朝窦太师,三考出身。有一次,皇帝问他:“卿识字几何?”窦太师回答:“字如牛毛,臣识一腿。”皇帝想:论牛毛,腿上最多最密,这样看来,他识字之多就可想而知了。当场试了些难字,果然个个认得。皇帝大喜,特赐给他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
窦太师到绍兴后,每次逛街过市,总把这块御赐金牌挂在轿前,鸣锣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
这天,正是炎热盛暑,徐文长听说窦太师又要到学宫去,就赤身露胸,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
“当当……”鸣锣喝道的声音渐渐近了。头牌执事看到有人睡在官道中,禀告窦太师说:“有个小伙子挡官拦道!”窦太师听得有拦道的,吩咐停住轿,自己出来看看。只见那拦道的睡得正熟,窦太师就连忙把他叫醒。
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开口问道:“你睡在热石板上做什么,难道不怕皮肤晒焦么?”徐文长回答说“:我不做什么,只是晒晒肚皮里的万卷藏书。”
窦太师听他好大口气,就对他说“:既然你读书多,一定会对课。我此刻有个课要你对,如对不出,你就速速让道。”
徐文长反问道“:如果对出了又将如何?”
窦太师想: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谅他有多大学问?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出,我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二人言定就开始对课了。
窦太师想起绍兴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占道:
“南街三学士。”
徐文长不假思索地立即回对:
“东郭两军门。”
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对得多工!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的大台门,不觉暗暗佩服。可是嘴里却说:“光是一个课,还不能试出真才实学,须得再对一个。”
徐文长回答说:“太师只管吩咐,不要说一个,就是十个百个,学生也一概从命。”
窦太师又想了一个连环课来难徐文长:
“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略一思索,即对道:
“小江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
窦太师听了,大善塔和小江桥都是绍兴城的南朝古物,小江桥恰恰造在两县的分界河旁,桥洞的两面正对着山阴、会稽两县。这个课连接得巧妙,对得十分妥帖,不由得点头称赞:“好奇才!”
这时,徐文长故意问窦太师:“你那块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
窦太师听得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读遍天下的书,才特地赐我这块‘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徐文长接着又问:“那么,太师爷,你‘时宪书’(历书)总该熟读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是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哩!
徐文长见时机已到,便把早已准备好的《万年历》拿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接着,就背诵起来,背得既流畅,又纯熟。
那窦太师果然也聪颖,真是过目不忘,等徐文长背好,他也已经记住,立刻也背了出来。但徐文长说“:太师能背,极好,不过这只是顺背,学生还能倒背呢!”说罢,就把《万年历》从尾到头,倒背了起来。
窦太师对着书,听徐文长倒背完毕,自己却背不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旁。过了一会儿,徐文长问道“:太师既然有书未读,背书不熟,那么这块金牌将如何发落?”
窦太师尴尬万分,只好当着众人说:“卸了吧!”立即举步朝学宫走了。
从此,窦太师进出府门,虽仍耀武扬威,鸣锣喝道,却再也看不到那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了。
山阴勿管会稽勿收
绍兴有句古话,叫“山阴勿管,会稽勿收”,意思是当事者双方互相推诿,不负责任。
原先绍兴分为山阴、会稽两县。这两个县紧紧相连,中间只隔一条官河,河上横架着几座小桥,其中有一座叫“利济桥”,附近比较热闹,一直是两县百姓来往的交通要道。
有一年夏天,忽然利济桥上发现了一具无名尸体,百姓告到官府,要求验尸埋葬,谁知两县知县却推来推去,互不负责,都说利济桥不是他们县的治下。几天过去了,两县县衙还是迟迟不肯来验看尸首。这事有碍交通,也有伤风化。人们议论纷纷,怨言四起。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徐文长的耳朵里。他见两县知县如此不负责任,马上用大幅红纸写了“出卖分界河”的招贴,张贴在利济桥畔,顿时哄动了山阴、会稽两县。消息很快传到两县县官的耳朵里。他们想:谁敢出卖官河?都好奇地来到了利济桥,仔细读了招贴,不禁勃然大怒,当即喝令拿徐文长来问罪。
这时,利济桥旁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徐文长不慌不忙地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不劳两位大人费心,我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了。”两个县官不约而同地责问道“:徐文长,你身为秀才,理该知书识礼,为什么不好好攻读诗文,却在这里出卖官家的分界河,该当何罪?”
徐文长回答道:“两位大人,徐某见利济桥上暴尸多日,尸体发臭,百姓早已告知官府,无奈至今山阴勿管,会稽勿收。我想此桥不属山阴、会稽两县管辖,那么桥下江河,理所当然也不属官府,不能为官河。今日代为卖河,非为私利,为的是替死者筹措一点儿丧葬费,收葬无名尸首,也算地方公益,徐某何罪之有?”
两个县官听他说得不卑不亢,句句是理,一时无言以对,但又不肯认输,眼睛一横正待发作,却见四周百姓哄动起来,都为徐文长抱不平。两个县官怕事情闹大,同时乘机推托道:“本县忙于公务,一时来迟,多劳徐先生费心了。”于是忙喝令河旁地保赶快收殓,草草埋葬了事。
利济桥无名尸首收葬的事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徐文长为百姓做的好事一直为后人传颂,“山阴勿管,会稽勿收”的民谚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王八吾请馋官
清朝光绪末后几年,河北一带,头一年淹,二一年旱,第三年蝗虫赶成蛋。老百姓把树皮草根儿,连枕头秕子都吃了。可县官还派人来讨钱粮催税银。
这天,武强县衙门派来个姓贾的税官,骑着灰毛驴,颤悠悠地来了,老百姓都不愿意应酬。
王八吾说:“看我的!”就迎了上去,接过驴缰绳,拴到槽上。这贾税官是城北贾庄人,和王八吾认识,为了套近乎,连称“老乡”。王八吾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有话你就说,有屁你就放。”贾税官说“:我大老远的来了,有事也得吃了饭再办呀!”王八吾两手一摊,叹口气说:“唉,老百姓都揭不开锅了,让你吃吗呀”贾税官说:“有吗吃吗吧。“”好,有吗吃吗,你歇着等着吧。”王八吾说完转身走了。
贾税官骑驴颠了一上午,腰酸腿麻,又困又乏,歪在椅子上打起瞌睡。一觉醒来,已经到了中午。王八吾端着半盆香喷喷、热腾腾的驴肉进来,吆喝着:“快趁热吃肉,趁热喝汤,细嚼慢咽,老了不伤。”
贾税官饿极了,接过盆子,就大吃大嚼起来。快吃饱了,他才懵懵懂懂地问:“这是啥肉哇?还挺香。“”驴肉哇。“”宰的谁家的驴?“”你的驴呀!“”谁让宰我的驴呀?“”你不是说‘有吗吃吗’吗?俺夹圹村,树皮草根儿都吃光了,还有啥吃的?”
贾税官没话可说,只好烙饼卷大拇哥儿———自吃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