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和爱情

在1 80 1年的时候,他钟情的对象是朱丽埃塔圭·恰迪妮,他那支著名的《幻想奏鸣曲》(第二十七号作品,1802年)题献给了她。他在给韦格勒的书信中说:“现在我生活得比较甜美,和别人来往也频繁了起来……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的魅1力促成的。她爱我,就像我爱她那样。这是两年以来我的第一个幸运日。”

可是他因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第一,这段爱情使他自己的残疾显得格外突出,由于处境艰难,他无法娶他心爱的人;其次,恰迪妮性情风骚,并且稚气、自私,这让贝多芬苦恼万分。1803年11月,她嫁了加伦贝格伯爵。这是一种摧残心灵的热情,而像贝多芬那样,心灵已被病魔折磨得极度虚弱的时候,更有被狂野的情绪完全摧毁的危险。他一生中的唯一一次,似乎到了癫2狂的境地,他亲历着一个绝望的痛苦时期,这从他那时写给兄弟卡尔与约翰的遗嘱中可以看出,遗嘱上注明了“等我死后拆开”的字样。这是痛至极点的呼声,也是反抗的呼声。他难过的几乎要一死了之,只有坚强的道德情操在支撑着他,他对病愈丧失了最后的希望。

“连一向支撑我的非凡勇气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已经许久没有听到深邃的欢乐之声了!什么时候?噢,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才能和它再次相遇?……难道永远不可能?不?不,这是多么残酷!”

这是走近死亡的哀诉,可是贝多芬又活了二十五年。坚毅的天性使他决不在磨难前轻易屈服:

“我的体力和智力发展迅速,……我能感到我的青春刚刚萌芽的活力。我窥见我的目标,虽然我不能加以确定,但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不再受这疾病的纠缠,我将拥抱世界!……连一丝休息都没有!我不知除了睡眠以外还有什么休息,而可怜的我不得不花费比从前更多的时间来尝试睡眠。但愿我能从病魔中解脱出一半,那时候……不,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我决不会被它完全制伏!……噢!人如果能活上千百次,真是美妙绝伦啊!……”

在这一时期,他还有不少充满着雄壮有力的行进和战斗节奏的作品。《第二交响曲》的“快板”与“终曲”尤其明显,《献给亚历山大皇帝的奏鸣曲》的第一章更富有英武悲壮的气概。这种音乐的特殊战斗性,令人联想到产生它的时代。大革命已经蔓延到维也纳,贝多芬被卷了进来。骑士赛弗里德说:“他和朋友们兴高3采烈地谈论政局,头脑清晰、目光敏锐、有判断力。”他晚年最熟悉他的朋友申德勒说:“他热爱共和原则,主张自由与民族的独立,……他热切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地建设政府,……他渴望法国的普选能够实现,希望波拿巴建立起这个制度,来为人类的幸福铺平道路。”于是,他接连写下《英雄交响曲·波拿巴》(1804年)和《第五交响曲》(1805~1808年)的终曲。这是真正为了革命而写的音乐,在其中,时代之魂复活了,那么强烈,那么纯洁。

这一时期的作品对战争都有所反映,尽管贝多芬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在1807年的《科里奥兰纳斯序曲》中,有暴雨骤风在呼啸;《第四四重奏》(作品第十八号)的第一章和上述的序曲极为相似。对于《热情奏鸣曲》(作品第五十七号,1804年),俾斯麦曾经说过:“倘若能经常听到这首曲子,我的勇气将永不衰竭。”还有《哀格蒙特》的总谱,甚至《降E调协奏曲》(作品第七十三号,1809年),其中炫耀技巧的部分都是悲壮的,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过。在贝多芬创作第二十六号作品《英雄的葬礼进行曲》时,奥什将军——那位比《英雄交响曲》的主人翁更值得他讴4歌的英雄——在莱茵河畔激战而死,他的纪念碑至今在科布伦兹与波恩之间的山岗上屹立着。即便当时贝多芬不知道这件事,但他在维也纳也已亲眼目睹了两次革命的胜利。1805年11月,当歌剧《费德里奥》首次上演时,就有法国军官在场。他还将《英雄交响曲》与《第五交响曲》题献给了攻陷巴士底狱的于兰将军。1809年5月10日,拿破仑驻扎在舍恩布伦。不久,贝多芬便对法国的征服者十分憎恶,但他依然狂热地崇拜法国人史诗般的业绩。所以,凡是没有他那种感情的人,是决不能彻底了解他那歌颂赫赫军功和凯5旋的音乐的。

贝多芬突然中断了他的《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一反往日习惯,没有拟稿,一口气创作出了《第四交响曲》。他的幸福出现了。1806年5月,他与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订了婚。她许多年前就爱上了贝多芬,从贝多芬在维也纳居住的初期,与她的哥哥弗朗索瓦伯爵交友的时候。那时她还很小,跟着贝多芬学钢琴。1806年,贝多芬到他们在匈牙利马尔托伐萨的家里做客,两人的爱情才真正开始。在特雷泽的一部分叙述里,还保存着有关这些幸福日子的回忆:

“晚餐过后,在月光下,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起初,他把手指放平了,在键盘上来回抚弄。他的这一习惯,我和弗朗索瓦都很清楚,他通常以这种方式开场。接着他在低音部分奏了几个和弦,然后慢慢地弹奏着巴赫的一支歌,神情庄严而神秘:如你以心相许,不妨秘而不宣;我俩灵犀相通,谁能猜出端详。

“我的心被他的歌和目光渗透了,感悟到生命的充实。第二天早上,我们在园中相遇,他对我说:‘我正着手写一部歌剧,剧中的主要人物就在我心中,在我眼前。无论我走到哪里,停留在哪里,他总伴随着我。这么崇高的境界是我以前未经历过的,一切都是光明和纯洁。此前我像童话里的孩子,只顾捡取石子而忽视了路上美丽的鲜花。’1806年5月,我们订婚时,只获得了哥哥的同意。”

这一年他所创作的《第四交响曲》,宛如一朵精美而纯洁的花,散发着这段平静日子的芬芳。有人说:“那时贝多芬所关心的是尽可能使他的天才和前人留下来的、为一般人所理解和喜爱的艺术形式协调起来”。这种源自爱情的和解精神,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赛弗里德和格里尔帕策说,他兴致很好,心灵活跃,待人接物谦逊有礼,对厌恶的人也肯容忍,极为讲究穿着,而且他对大家的隐瞒极为巧妙,以至于让人觉察不出他的耳聋。他们说他除了眼睛有些近视之外,身体很好。在梅勒替他画的肖像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一种罗曼蒂克的风6雅、略带些不自然的神情。但从他的眼睛深处,甚至是《第四交响曲》的幻梦与柔情的格调中,仍然感受得到那恐怖的力、任性的脾气、以及易怒的气质。

这种恬静的心境并没保持多长时间,但美好的爱情的影响一直维系到1810年。这无疑使贝多芬心神安定,有利于他的才华结出丰硕的果实,如古典悲剧般的《第五交响曲》、神明的夏日之梦《田园交响曲》(1808年),还有受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启发得来的《热情奏鸣曲》(1807年),被他题赠给特雷泽的兄长。此外,还有一部献给特雷泽的作品,即富于梦7幻与神秘气息的奏鸣曲(第七十八号作品,1809年)。而一封没注明日期的、写给不朽的爱人的信,其中表现出的热烈的爱情较之《热情奏鸣曲》也毫不逊色:

“我的天使,我的所有,我的我……我心中有无尽的话想对你说……啊!无论我在何处,你总伴我左右……当我想到星期日以前你没有接到我的消息时,我哭了。……我爱你,像你爱我那样,但还要强烈得多……啊,上帝!缺少了你的生活是怎样的!——真是咫尺天涯。……我的万千思绪一齐向你奔去,时而欢乐,时而哀愁,问命运之神能否成全我们?只有和你在一起,否则我就无法活下去!永远无人再能将我的心灵占据!永远!永远!……”

是什么神秘的理由,阻隔了这一对相爱的人与幸福谋面?或许是没有财产;或许是地位的不同;或许贝多芬对人家要他长时间的等待、要他把这段爱情深藏心底感到委屈,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或许是他的暴躁、多病和愤世8嫉俗,不自觉地给心爱的人带来了痛苦。婚约解除了。然而,两人之中没有一个能将这段爱情遗忘,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还深深爱着贝多芬。

1816年,贝多芬说:“当我想起她时,我的心仍和初次与她见面时一样剧烈地跳动。”同年,他写了六支“献给远方的爱人”的歌。他在笔记里写道:“一见到她,我就心潮澎9湃,可是她并没与我同在!”特雷泽曾将她的肖像赠给贝多芬,题词是:“给旷世奇才、伟大的艺术家、一生行善的人T.B.”。贝多芬晚年时,一位朋友偶然撞见他独自拥抱着这幅肖像在哭,大声地自言自语:“你和天使一样美丽和伟大!”朋友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再进去的时候,看见他在弹琴,便对他说:“我的朋友,今天你的脸上再也看不到可怕的气色。”贝多芬答道:“因为我刚接受了我的天使的访问。”他的创伤太深了。他自言自语:“可怜的贝多芬,你在这个世界上享受不到幸福,你的朋友也只有在理想的境界里才能找到。”

阅读思考

在1801年到1810年期间,贝多芬的作品的风格一直都是悲伤凄婉的吗?

词语积累

魅力 癫狂 兴高采烈 讴歌 凯旋 风雅 梦幻 愤世嫉俗 澎湃

注解:
1很能吸引别人的力量。
2精神错乱,言语或行动异常。
3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4歌颂。
5战胜归来。
6文雅。
7如梦的幻境。
8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9多用来形容波浪互相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