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抑制的孤独
他被爱情遗弃了。1810年,他又陷入孤独,但光荣已经降临,他显然觉察到了自己的力量。此时,他正年轻力壮,无所畏惧,不再顾及社会、习俗和他人的评判。有什么可顾忌的呢?爱情没有了,野心没有了,只有力量。他几乎毫无节制地运用他的力量。他又故态复萌,不修1边幅,举止更加放肆。他知道自己有权畅所欲言,即便是对世间最伟大的人物也是如此。1812年7月,他曾写道:“除了善良,我不承认还有其他高人一等的标志。”贝蒂娜·布伦塔诺那时看见他,说:“没有一个皇帝对自己的力量有这样坚强的意识。”她写信给歌德说:“当我初次与他见面时,整个世界在我面前不见了,贝多芬让我遗忘了世界,甚至遗忘了你。噢,歌德!我敢断定这个人物远远领先于现代文明。”
歌德千方百计要与贝多芬结识。1812年,他们终于在波希米亚的特普利兹浴场碰面,结果却不太投机。贝多芬对歌德的天才极为钦佩,但他狂放和暴躁的性格让他与歌德无法融洽相处。歌德曾描述了他们一同散步的情形:当时,这位骄傲的共和党人把魏玛大公的枢密参赞狠狠教训了一番。这让歌德永远也无法忘怀。
《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便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这两部作品于1812年写于特普利兹,前者是狂欢的节奏曲,后者是则是诙谐的交响曲。在这两部作品里,他表现得最自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最放得开”。尽情地欢乐,尽情地疯狂,出其 2 不意的对比,宏伟而令人惊愕的跳跃,使歌德和采尔特惊骇不已的爆发,这一切使德国北部流行一种说法:《第七交响曲》是一部酒徒的作品。的确,作者是醉了,陶醉于力量和才华之中。
他自己也说:“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酒神,是我给予了人类狂热的思想。”
我不知道他是否真像瓦格纳所说的那样,想在《第七交响曲》的终曲里描绘一个酒神的庆祝会。但在这豪3迈的乡村节日音乐中,我很清楚看出了他佛兰芒族的遗传血统。无论哪一部作品,都不具备《第七交响曲》的坦白及自由之力。这是旺盛精力的疯狂发泄,毫无目标,纯粹为了娱乐,犹如一条泛滥的河水淹没一切的欢乐。在《第八交响曲》中,虽然力量没有这么夸张,但更为怪异,更将作者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1814年,贝多芬的名誉达到了顶峰。在维也纳会议中,他被视为欧洲的光荣,异常活跃于各个庆祝会中。亲王们纷纷向他致敬,像他对辛德勒所说的,他骄傲地听任他们的奉4承。
受到独立战争的鼓舞,1813年,他写了《惠灵顿大捷交响曲》。1814年初,他创作了战士的合唱——《德意志的复兴》。1814年1 1月,他在众多君主面前,指挥一支爱国歌曲——《光荣的时刻》。1815年,他为巴黎的攻陷写了一首合唱——《大功告成》。这些随时代应运而生的作品,比他所有其他的音乐更能增加他的名声。布莱修斯·赫弗尔依照弗朗索瓦·勒特罗纳的素描制作的雕像以及弗兰兹·克莱因模塑的脸型,将贝多芬在维也纳会议时的面貌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狮子般的面容,牙床紧咬,布满愤怒与苦闷的皱纹,而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是意志,拿破仑般的意志。他在耶拿战役之后说过:“可惜我对战争不像对音乐那么在行!否则我将战胜他!”
光荣的时刻过后,最悲惨的时期便接踵而来。
贝多芬从未对维也纳产生过好感。像他那样一个高傲而孤独的天才,在这个浮华5轻佻的城市里,是不得人心的。他抓住每一个可以离开维也纳的机会。1808年,他很想离开奥地利,到威斯特发利王吉罗姆·波拿巴的宫廷里去。但维也纳的音乐源泉实在丰富至极,那里总有一批高贵的音乐爱好者,他们深感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不愿国家蒙受失去这个天才的羞耻。1809年,维也纳三个富有的贵族答应,只要贝多芬愿意留在奥地利就送他四千弗罗林的年俸。他们说:“一个人只在没有经济忧虑时,才能全身心地献身于艺术,才能创作出这些崇高的作品。所以我们下定决心扫除一切妨害天才发展的障碍。”
不幸的是,结果与诺言不相一致。这笔津贴没能付足,不久又被完全停止了。并且,从维也纳会议开始,维也纳的风气大变,社会重政治而轻艺术,音乐品味被意大利化破坏了,罗西尼是时尚的趋势,而贝多芬则被视为迂6腐。
几年间,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散的散,死的死。从此,他陷入了孤独。他在1816年的笔记上写道:“没有朋友,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孤零零的。”
此时,他已完全失聪。从1815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能用笔沟通了。最早的谈话册写于1816年。关于1822年《费德里奥》预奏会的经过,辛德勒有一段惨痛的描述:
“贝多芬要求指挥彩排……显然,他完全没有听见台上的歌唱。他将曲速大大减慢,当乐队随着他的指挥棒行进时,台上的歌手却自顾自地匆匆向前,结果使整个局面全乱套了。像往常那样,乐队指挥乌姆劳夫不说明任何理由,建议休息一会儿,和歌唱者交流了几句话之后,大家重新开始。但同样的混乱又发生了,不得不再休息一次。……没有一个人会善良地对他说:‘走吧,可怜虫!你无法再指挥了。’贝多芬不安起来,他左顾右盼,想从不同的脸上猜出症结所在,可是大家都沉默不语。他突然命令似的呼唤我,我走近那儿时,他将谈话手册递了给我,让我写。我于是写道:‘求求您,别再这样,回去之后再把理由讲给您听。’于是他一跃下来,朝我嚷嚷:‘快走!’他一溜烟似的跑回家,一动不动地倒在床上,双手捧着他的脸,他就这么一直到吃晚饭时……等到我们分手时,他要我陪他去看耳科医生,在我与贝多芬所有交往中,没有一天能抵得上十一月里这致命的一天。他心中受了伤,至死也不肯忘记。”
两年后,即1824年5月7日,他指挥《合唱交响曲》,全场一致鼓掌,但他根本没听到。一个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叫他面对着观众时,他才猛地看见全场起立,挥着帽子朝他鼓掌。
他离群索居,自我封闭,只有在自然中他才得到些许安慰。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说:“他唯一的知己是自然,它是他的庇护所。”1815年时,认识他的查理·纳德说,从未见过一个人和他一样喜爱花木、云彩、自然,他简直像在靠自然过日子。贝多芬自己也写道:“世界上无人如我这般热爱田野,我爱一棵树比爱一个人还多。”在维也纳,他每天都沿着城墙绕圈子。在乡间时,从黎明至黑夜,他一个人独自散步,顶着太阳,冒着风雨。“无所不能的上帝!在森林中我很快乐,因为每棵树都传递着你的声音。上帝啊!这是怎样的一种神奇!”
他精神上的焦虑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但金钱的烦忧弄得他困7顿不堪。1818年时,他写道:“我几乎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必须装成并不窘困的样子。”另外,他又说道:“作品第一百零六号的奏鸣曲是在紧急的情况下完成的,用工作去换饭吃真是叫人受不了。”施波尔说,他常因靴子有洞而无法出门。他欠出版商一大笔债,而又不能用作品换钱。《D调弥撒曲》征订时只来了七个预约者,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是音乐家。他的好几首奏鸣曲,每一支都要让他工作三个月,但总共才挣得三四十杜加。加利钦亲王让他写的四重奏(作品第一百二十七、一百三十、一百三十二号)是他的呕心8沥血之作,可他一分钱都没拿到。日常的穷困和没完没了的诉讼案——要么是为了得到津贴,要么是为了争取侄儿的监护权——耗尽了贝多芬的精力。
他的兄弟卡尔在1 8 1 5年死于肺病,只留下一个儿子。他把对兄弟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为此,他又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似乎是境遇的惠9顾,一再增加他的劫难,使他这个天才不致因没有苦难的滋养而缺乏营养。他要和他那个不称职的弟媳争夺侄子的监护权。他写道:
“噢,上帝啊,城墙啊,防卫啊,我独一无二的庇护所!你洞悉我灵魂深处的思想。当我给那些和我抢夺卡尔的人带去痛苦时,我的苦痛你是知道的……”
可心爱的侄子却辜负了伯父的信任。贝多芬给他的信充满悲愤,但却更加天真,更加感人:
“我得到的竟又是一次无耻的忘恩负义吗?算了,假如我们之间必须破裂,那就随便吧!每个公正的人得知了这回事都会恨你,……如果我们的关系变成了你的负担,就按上帝的意愿去办好了。我把你交给上苍,我已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一切。我敢面对最高的审判……
“你是个被惯坏的孩子,努力做一个真诚朴实的人对你有好处。你对我所做的虚伪的事,让我心痛万分,无法忘记……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下面的署名是:你可怜的父亲,——或者最好不是你的父亲。
但宽恕马上又来了:
“我最亲爱的孩子!不用再说了,到我怀抱里来吧,我不再说什么了,我会像从前那样爱你。你将来的事情该怎么办,我们好好从长计议。……收信后立刻回家吧!”(信封上用法文写了两句话:“你如果不来,可就要了我的命。”)
贝多芬本想把这个一点也不蠢的侄儿推向高等教育之路,但为他谋划了数不清的美妙前程以后,被迫同意他去经商。但卡尔经常出入赌场,欠了不少债。
可悲的是,伯父的伟大精神对侄儿不仅无益,而且还叫他恼怒,让他反抗。如他自己所说:“伯父因为要我上进,我才变得更加下流。”这种惊人的言辞活活暴露这个浪子的灵魂。他在1826年的夏天,向自己的头打了一枪,但是他没有死,反而是贝多芬差点儿为此丧命。卡尔的病全好了,他让伯父继续受着折磨。贝多芬之死,始终都和他毫无关系。贝多芬临终时,他也没有在场。贝多芬在去世前的几年,曾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上帝从来未曾放弃我。以后终有人为我送终。”但为他合上双眼的竟不是被他称为“儿子”的那个人。
阅读思考
歌德为什么要千方百计认识贝多芬?
词语积累
不修边幅 出其不意 豪迈奉承 浮华 迂腐 困顿 呕心沥血 惠顾
注解:
1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2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
3气魄大;勇往直前。
4用好听的话恭维人,向人讨好。
5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顾实际。
6(言谈、行事)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适应新时代。
7艰难窘迫。
8形容费尽心思。
9惠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