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
在这样凄婉悲伤的深渊里,贝多芬一心讴歌他心中的“欢乐”。
这是他毕生的打算。从1793年在波恩时起,他就有了这个想法。他一辈子都想谱写《欢乐颂》,并想以此作为某部伟大作品的结尾。他一直拿不定主意,这样的颂歌用什么样的形式好,放在哪部作品里才合适。甚至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时还在犹豫。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想将《欢乐颂》挪到第十或第十一交响曲里去。值得注意的是,《第九交响曲》的原题,并非人们所说的《合唱交响曲》,而是《以欢乐颂为结局的合唱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可以,也几乎有另外一种收尾。1823年,贝多芬还曾考虑加一个《终曲》,后来却用在作品第一百三十二号的四重奏里。
把合唱引进交响曲,在技术上有很大困难,这在贝多芬的草稿上可以看出来。他做过很多试验,想将歌声用别的方式引进作品的其他段落。在《柔板》第二主题的稿本上,他写道:“也许在这里引入合唱较合适。”但他下不了决心甩开他忠实的乐队。他说:“当一个灵感来的时候,我总是听见乐器演奏的声音,而不是人唱的声音。”因此,他总是把引入人声的时刻尽量往后推。他甚至用乐器先行,不单《终曲》的宣叙调如此,《欢乐颂》的主题音乐也一样。
在解释这些延缓和踌躇时,我们必须还要更进一步,它们有更深刻的原因。可怜的贝多芬饱经忧患,总想歌颂欢乐的美妙境界。但是,他不断陷入激情和忧伤的漩涡,年复一年,这项工作一拖再拖,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如愿以偿,成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当欢乐的主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整个乐队戛然而止,全场一片寂静,给引入的歌声带来一种神秘的、天堂般的气氛。欢乐之神在一种超自然的宁静氛围中自天而降,用柔和的气息抚慰人间的伤痛。恰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说的:“他温柔的眼睛真是催人泪下。”当主题转入人声时,最先听到的是一阵严肃而稍带压抑的低音。逐渐地,欢乐传遍全身……
巨人的杰作征服了庸俗的听众。刹那间,动摇了维也纳在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院影响下形成的轻佻、浮华之风。那时,受冷落的贝多芬正打算移居伦敦,到那里演奏他的《第九交响曲》。几位贵族朋友再次修书挽留,他们说:“我们知道,您写了一部圣乐。圣洁的光辉照进您伟大的心灵,也照亮了这部作品。……整个民族都把希望寄托在您的身上,期望您能为他们带来新的生活,撇开时尚,建立一个真与美的世界……为了我们,也为了世界,但愿即将来临的春天因您的天才绽开更多的鲜花!”从这封慷慨激昂的信中,可以看到贝多芬在德国精英人物中享有多么高的声望,不仅在艺术上如此,在道德上也是如此。崇拜他的人在赞誉他的天才时,想到的第一个词既不是学问,也不是艺术,而是信念。
贝多芬被这些言辞感动了,便留了下来。1824年5月,在维也纳举行的《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场面之热烈,就像是一场暴动。贝多芬出场时,受到了听众一连五次的掌声欢迎,而在这个尊重礼节的国家,按习惯,皇族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罢了。最后警察不得不出面干预。交响曲使听众如醉如狂,许多人都哭了。音乐会结束后,贝多芬激动地昏了过去。众人把他抬到辛德勒家,他迷迷糊糊,和衣躺下,整整一夜和第二天的早上,不吃也不喝。
可是,胜利是短暂的,音乐会一点也没赚到钱,他生活的窘迫状况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疾病缠身,贫困而孤独,然而他是个胜利者!他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身的命运,战胜了自身的痛苦!
“你要抛弃生活中的庸 1俗与无聊,为了你的艺术——这个至高无上的上帝!”
他已达到了终身期望的目标,他抓住了欢乐。但他能一直稳坐在这凌2驾于暴风雨的心灵的顶峰吗?当然,他还得不时堕入昔日的痛苦里,他最后的几部四重奏表现出异样的阴影。但《第九交响曲》的胜利似乎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光荣的印记。
1826年,施皮勒医生看见他时,说他已经变得快活起来。同年,格里尔巴策最后一次看见他时,反倒是贝多芬来鼓励这位颓丧的诗人。诗人感慨道:“唉!要是我能拥有你千分之一的毅力和决心就好了!”时事艰难,反动的保王势力钳制着人们的思想。但任何政权都休想限制贝多芬!他就是伟大的自由之声,也许是当时德国思想界唯一的自由之声。他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经常谈到他有责任用他的艺术为“可怜的人类”“未来的人类”做贡献,为他们造福,把他们从迷梦中唤醒。1827年,米勒医生说:“贝多芬总是肆无3忌惮地议论政府、警察、贵族,甚至在公共场合也是这样。”警察局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认为贝多芬的批评不过是对政府无害的梦话,还在能容忍的范围内,所以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天才不去深究。
写作指导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运用夸张手法,可以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阅读思考
1.贝多芬为什么要把合唱引进交响乐?
2.贝多芬达到了自己终身期望的目标了吗?
词语积累
庸俗 凌驾 肆无忌惮
注解:
1平庸鄙俗。
2压倒。
3任意妄为,没有一点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