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爱
在这颗遭受蹂1躏的心里,当给他带来生机的一切都被剥夺以后,一种新的生活出现了。仿佛鲜花盛开的春天,燃起了明亮的爱的火焰。这爱是那么的纯洁,没有一丝自私的成分。这是对卡瓦列里美丽容颜的神秘崇拜,这等同于对维多利亚·科洛纳的尊崇,这是对失去父亲的侄儿们的疼爱,以及对穷人和弱者的怜悯。
米开朗基罗对卡瓦列里的爱,不管是纯朴的人还是无耻的人,都是不可理解的。即使在文艺复兴末期的意大利,也会引起一些令人恼火的流言。阿雷蒂诺写了侮辱性的诗影射此事。但是阿雷蒂诺的污蔑不能伤及米开朗基罗,“他们以自己的小人之心来捏造一个米开朗基罗”。
没有一个灵魂比米开朗基罗的更纯净,没有一种爱的观念比他的更虔 2诚。
龚迪维说:
“我经常听米开朗基罗谈论爱情,在场的人都说他所谈的是柏拉图式的纯粹的爱。就我而言,我不知道柏拉图说了些什么,但我知道,在与米开朗基罗那么长时间的亲密交往中,我从他口中只听到最值得尊敬的言谈,这些言谈能够消除那些使青年人心神不定的欲念。”
对于卡瓦列里的友谊是最持久,且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这位朋友不单容颜华美,高尚的品德也值得他去敬重。
瓦萨里曾经说:
“他爱卡瓦列里超过爱其他一切朋友,卡瓦列里是一位罗马绅士,年轻,热爱艺术,米开朗基罗曾为他画过一幅肖像,这是米开朗基罗一生唯一的画像。”
他赠给卡瓦列里最精美的礼物:
一幅令人惊叹的素描,用红黑铅笔画描绘的精美头像,这是他在教他学习素描时专心绘成的。他还送给他一幅《该尼墨得斯被化为鹰的宙斯掠到天上》和一座《被鹰啄食肝脏的提提俄斯》,和其他许多最完美的作品。
在1535年,他结识了维多利亚·科洛纳。
她生于1492年,她的父亲是帕利阿诺地方的领主——法布里齐奥·科洛纳。她的母亲便是乌尔比诺亲王的女儿——阿涅斯·德·蒙特费特罗。
她的家族是意大利最高贵的门第之一,也是受文艺复兴精神熏3陶最深刻的一族。她十七岁时嫁给一位侯爵,这位侯爵却完全不爱她,因为她长得不美。和她熟识,并且为她写传记的菲洛尼科·阿利卡·纳塞奥这样说:“她嫁给佩斯卡拉侯爵的时候,正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因为她不算美,于是她研修文学,以此获得不朽的美。”
从任何一方面来看,她都不适合那位引人注目且纵欲无度的佩斯卡拉侯爵,不过盲目的爱居然要她始终爱他,为他痛苦。
她忍受着丈夫的欺骗与不忠,直到1525年丈夫去世时,她也没有因此而减轻痛苦。她遁入空门,过着修道院式的生活,赋诗自娱,和意大利的大作家们都有来往。1530年,她的十四行诗在整个意大利流传,在当时女作家中,唯有她获得这份光荣。
不过自1534年起,宗教完全把她征服了。试图改革教会,同时又避免教会分裂的宗教自由思想征服了她。她被瓦尔戴斯、奥基诺的宣道所鼓动,并成为这个理想主义小团体狂热的一员。
她和米开朗基罗一样,有一个软弱的灵魂。她需要信仰,她无力抗拒教会的权4威。正当她受瓦尔戴斯和奥基诺神秘主义自由思想影响最深的时候,她认识了米开朗基罗。这个女子,忧伤,苦恼,永远需要一个可以依傍的向导,同时也需要一个比她更不幸、更弱的人,以便她可以在他身上表达她心中充斥着的母爱。在米开朗基罗面前她掩藏起她的惶惑不安,表面上显得安详、持5重,稍微有点冷淡,她把自己有求于他人的平和传递给米开朗基罗。他们的友谊始于1535年,自1538年秋逐步亲密,但完全建立在对神的信念上。那时维多利亚四十六岁,米开朗基罗已经六十三岁了。每到星期日,他们在卡瓦洛山的圣西尔维斯特罗教堂中聚会,听修士阿姆勃罗吉奥·卡泰里诺·波利蒂诵读《圣保罗书简》,然后他们一起讨论。葡萄牙画家弗朗索瓦·德·奥朗德曾把这些情景在他的四部《绘画对话录》中留下真切的回忆。这些生动的画面反映了他们之间严肃而亲切的友谊。
日子就这样在圣西尔维斯特罗教堂里,在宁静庄严而神圣的谈话中度过。偶尔朋友们喜欢到花园里叙谈,弗朗索瓦·德·奥朗德描写道:“在喷泉旁,在月桂树的浓荫下,我们坐在石凳上,背靠着爬满常青藤的墙壁。”在那儿,他们俯瞰罗马,整个古城展现在他们脚下。
遗憾的是,这些美妙的谈话没有延续多久,佩斯卡拉侯爵夫人的宗教信6仰危机使之中断了。1541年,她离开了罗马,把自己幽禁在奥尔维耶托的一个修道院里,继而又转至维特尔贝隐修院中。
但她经常离开维特尔贝回到罗马,纯粹是为了探望米开朗基罗。他为她超凡脱俗的气质着迷,她则使他得到抚慰。他收到她的许多信,每一封都洋溢着一种温柔而圣洁的爱,只有这样一个高贵的心魂才能写出来。
按照她的意愿,他画了一幅基督像,基督已从十字架上下来,如果没有两个天使扶着他的胳膊,他会像一具毫无生气的尸体倒在圣母脚下。坐在十字架下面的圣母哭泣着张开双臂,举向蓝天。由于对维多利亚的爱,米开朗基罗还画了一个十字架上的基督像,和惯常表现的不同,基督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他把脸转向圣父,喊道:“Eli!Eli!”他的身体并未瘫软,而是痉挛着在临终时最后的痛苦中挣扎。
如今珍藏在法国卢浮宫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两张素描《复活》,也许就是受着维多利亚影响的作品。维多利亚就这样为米开朗基罗的艺术重新开启了信仰之门。他为维多利亚写出了优美的十四行诗。
1544年夏,维多利亚再次回到罗马,一直到去世都居住在圣安娜修道院中。米开朗基罗常去看她。她深情地思念他,她希望他的生活变得有趣味些、舒服些。她悄悄地送他一些小礼物,不过这多疑的老人“不肯接收受任何人的礼物”,即使是最爱的人也不能例外。
她死了。他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他所说的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表明了他们之间的伟大的爱情是何等纯洁:
“我看着她死去,但我没有吻她的额头,每念及此,我都感到悲痛7欲绝。”
据龚迪维说:“维多利亚之死,让他呆滞了很久,似乎失去了知觉一般。”
在这宁静而严肃的友谊中,米开朗基罗完成了他最后的绘画和雕塑的杰作:《最后的审判》、保利内教堂的壁画和尤利乌斯二世陵墓。
1534年,米开朗基罗离开佛罗伦萨,住在罗马。他想借着克雷芒七世之死摆脱一切工作,他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完成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了。而且他良心上的重负卸掉之后,他可以安静地度过余生。哪知他刚到罗马,立刻就被他的新主人牵绊住了。
保罗三世召见他,要他为他工作……米开朗基罗拒绝了,说他不可以这样做,毕竟由于契约的关系,他受着乌尔比诺大公的束缚,除非他能够完成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于是教皇愤怒地说道:“三十年来,我一直都有这个愿望,我现在成了教皇,还不能满足我的愿望吗?撕掉那份契约吧,不论如何你都要为我服务!”
米开朗基罗再次想到逃亡。但是,正当他要做出决定时,他又像往常一样犹豫不决,他在担心行动的后果。他终于妥协了。他再次被人牵绊着,继续负担着沉重的工作,直到生命结束。
1535年9月1日,保罗三世的一道敕令任命他为圣彼得的建筑绘画雕塑总监,从4月起,米开朗基罗接受《最后的审判》的工作。从1536年4月到1541年11月,也就是在维多利亚逗留罗马的时期内,他完全经营着这个事业。就是在这份工作当中,大概是1539年,老人从台架上摔下,腿部严重受伤。他不让任何医生诊治,他讨厌医生。
如同过去尤利乌斯二世一样,保罗三世也来看他作画,提出意见。他的司仪长切塞纳陪同他。教皇征询司仪长对于作品的意见,据瓦萨里说,这位司仪长是一个相当迂腐的人,宣称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场所,展现这么多下流的裸体是大大的不敬。
不过,认为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下流的不止切塞纳一人。当时,意大利正在提倡贞洁运动,那时离韦罗内塞由于《西门家的最后晚餐》被异教传讯已为时不远。不少人在《最后的审判》面前大呼有伤风8化,叫嚣最凶的要算是阿雷蒂诺。这个自以为清高而实则下流的人给米开朗基罗写了一封无耻的信,指责他描绘“一些让娼家都要害羞的东西”。这封信侮辱和败坏了米开朗基罗灵魂中最珍视的虔诚、友谊、爱情、名誉等情操,他既愤慨又觉得好笑,他大概想起了自己曾经在提及某些敌人时说过的话:“不值得和他们去斗,胜了他们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他知道,在和维多利亚虔诚的谈话中,在这颗纯洁无瑕的灵魂的庇护下,自己是怀着何等热诚的信仰完成这幅画的。他羞于为这些寄予了他的英雄思想的纯洁的壁画辩护,以此来反驳那些下流的猜度和伪君子及小人的含沙9射影。
壁画完成了,米开朗基罗以为他终于可以去完成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了。而不知足的教皇却逼迫这位七十岁的老人画保利内教堂的壁画。他庆幸自己得以和尤利乌斯二世的继承人签订最后一张,也就是第五张契约。根据这张契约,他交出终于完工的雕像,又花钱请两个雕塑家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不过他的苦难并没有结束,尤利乌斯二世的后人时常向他要求偿还过去他收的预付款。教皇派人告诉他,要专心做好保利内教堂的壁画,不要管这些事情。他很气愤地回答:“不过我们不是用手,而是用脑子作画的啊!做事不动脑子的人是要丧失荣誉的!因此一旦我有什么操心事,我就做不出好的东西。……我这辈子被捆在这座陵墓上,为了在利奥十世与克雷芒七世之前澄10清此事,我甚至葬送了我的青春,我因过分讲求良心而毁灭了自己……”
为了补偿他的对手,他亲手制作了《行动生活》和《冥想生活》这两座雕像,虽说契约上并没有要求他这么做。
1545年1月,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终于在文柯利的圣彼得教堂建成了。美好的计划又在这里留下了什么痕迹呢?只有《摩西》,原先只打算把它做成一座陪衬的像,现在却占据了中心的位置。
毕竟,这件事结束了。米开朗基罗从他一生的噩梦中解脱了出来。
阅读思考
米开朗基罗与卡瓦列里的友谊是怎样的?
词语积累
蹂躏 虔诚 熏陶 权威 持重 信仰 悲痛欲绝 风化 含沙射影 澄清
注解:
1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2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3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方面)。
4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
5谨慎;稳重;不浮躁。
6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
7悲痛得将要断气了。用来形容非常悲痛。
8风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9比喻在暗中诽谤中伤人。
10弄清楚(认识、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