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孤单
他就这样孤独地和那些卑微的朋友生活在一起,和他相伴的,还有更加卑微的朋友——他的家畜,他的猫和母鸡。
实际上,他很孤独,而且越来越孤独。1548年,他写信给他的侄儿说:“我一直是一个人,不和任何人说话。”他不但渐渐脱离了社会,而且对于人类的需求、乐趣、思想,也都淡漠了。
他那与时代联结在一起的共和主义激情也熄灭了。1544年和1546年两次大病期间,在共和主义者和流亡者斯特罗兹家中接受朋友里奇奥的看护时,他说:“如果法王能使佛罗伦萨恢复自由,我愿意自费在佛罗伦萨议会大厦广场上为他建造一座骑马铜像。”1546年,为了感谢斯特罗齐的东道主情谊,他把两座《奴隶》雕像赠予他,后者又把它们转送给弗朗索瓦一世。
不过这只是最后的一次政治热的爆发。他在与1545年和吉阿诺蒂的谈话中,多次流露出与托尔斯泰类似的“斗争无用论”和“勿抗恶”思想:
“敢于处死一个人,是一种非常轻率和自负的行为,毕竟我们无法确知处死一个人能否产生善,这个人的存在能否阻止一些善的产生。所以我无法容忍那些人,他们认为若不从杀戮开始,就无法获得善果。时代在改变,新鲜的事物不断产生,欲念也在不断转化,人类已经厌倦了……因此,总会有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仍然还是米开朗基罗,当初为刺杀暴君的人1辩护,如今却指责那些幻想用行动来改变世界的革命者。他知道自己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他所责备的正是他自己。他现在怀疑一切,怀疑他的思想,怀疑他曾经信仰的一切。他放弃了行动。
事实上,此时的他已经不再仇恨什么了。他不能恨,因为即使恨也为时已晚:
不幸的我,厌倦了太漫长的等待,
不幸的我,获得我所渴望的已经太迟!
如今,你可知晓?
一颗勇敢、高傲而高贵的心已经知道宽恕,
他对侮辱他的人用爱来回报。
他住在特拉扬广场上的一座带有小花园的房子里。他有一个男仆、一个女佣和许多家畜。他和仆人们在一起并不舒服。听瓦萨里说,这些仆人“个个马马虎虎,且不讲卫生”。他经常更换仆人,并为此苦恼不已。可以从他的《手记》中发现这些家务争端的端倪:1560年,他又赶走了一个叫吉罗拉玛的女仆,他嚷道:“但愿她从来都没来过!”
他的卧室黑暗得像一座坟墓,蜘蛛们在屋中忙碌着,纺织着小小的织物。在楼梯的中部,画有一幅扛着棺材的死神画像。
他像穷人一样生活,吃得很少,而且夜间睡不着觉,常常在夜里起床,开始他的工作。他用硬纸板给自己做了一顶头盔,中间插上蜡烛,戴在头上,这样不但能为工作照明,而且两只手还得到了解放。
他越老越孤独。整个罗马城都入睡的时候,他却躲在一旁工作,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需要。寂静对他而言是恩2惠,黑夜则是他的朋友:
啊,夜!啊,温柔的时刻,
尽管是黑暗,在此一切努力都能达到平和,
称颂你的人仍有眼光,
并且懂得赞美你的人,
的确有完美的判别力。
你斩断一切疲惫的思念,
你经常把我从尘世带往高空
我所希冀的去处。
哦,死亡的阴影,
治愈痛苦的至高无上的良药,
你阻挡住灵魂和心灵的卑鄙敌人,
使我们有病的肌体重获健康,
你拭干我们的泪水,卸去我们的疲劳,
洗掉善良的怨恨和憎恶。
一天夜里,瓦萨里去看望这位老人,他独自在凄凉的屋子里沉思,面对着他创作的悲怆的《圣母哀悼基督》。
瓦萨里敲了敲门,米开朗基罗站起身来,拿着烛台去开门。瓦萨里想要欣赏雕像,然而米开朗基罗有意把蜡烛摔在地上,熄灭了,让他什么也看不见。乌尔比诺去找另一支蜡烛的时候,他对瓦萨里说:“我太老了,以至于死神经常来拽我的裤腿,要将我带走。有一天,我的躯体也会像这支蜡烛一样,倒下去,熄灭生命的光芒。”
死的念头吸引着他,这个念头一天比一天更3 阴暗,也更诱人。
他对瓦萨里说:“我的任何想法,刻满了死亡的印记。”
死现在似乎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幸福:
当我的过去重现在眼前,
——这是常有的事,
我才认清了人类的过错和谬误。
啊,虚伪的世界!
谁如果相信了你的谄媚和虚妄的快乐,
必定会为自己的灵魂备下悲痛忧伤的苦果。
有过亲身体验的人非常明白,
你经常许诺你没有,也永不会有的安宁与幸福。
因此在世上羁留最久的人,
是最不受恩宠的人,
短命的人,
则比较容易回到天国……
他的侄儿利奥那多,为庆祝自己孩子的出生而大宴宾客,遭到了米开朗基罗严厉的批评:
“这样的铺张令我生气。当整个世界都在哭泣时,不应该有欢笑。为了某个人的出生举行庆典表现了人们的麻木不仁。应该将他的喜悦,留到一个活够了的人死去的那一天再发泄。”
第二年,当侄儿的次子夭折时,他竟然写信表示庆贺。
1556年9月,西班牙的军队威胁罗马,米开朗基罗出逃,途经斯波莱泰,在那里住了五个星期,置身在橡树与橄榄树林中,沉浸在秋高气爽的天气中。10月末,他被召回罗马,离开时他依依不舍。他给瓦萨里写信道:“大部分的我还留在那里,因为只有在林中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平和和安宁。”
回到罗马以后,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作了一首诗,歌颂美丽的田园和田园生活,与城市的虚妄欺骗对照,这已经是他最后的诗作,但却是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但是,如同在艺术中一样,他在自然中探寻的仍然是神,他日甚一日地向上帝靠近。他一直怀有信仰。虽说传教士、僧侣的蒙骗骗不了他,善男信女们也无法愚弄他,而且一有机会他就刻 4薄地讽刺他们,可是他对信仰好像从来没有丝毫怀疑。当他的父亲与兄弟们患病或临终时,他第一件考虑的便是他们的圣事。他把自己遇到的一切好事和没有遇到的倒霉事,全部归功于祈祷。在孤独中,他多次发作的对神秘主义的狂热崇拜,偶尔为我们留下一些记忆:当时的一篇报道描述了这位西斯廷英雄心醉神迷的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罗马家中的小花园内,他独自一人在祈祷,痛苦的眼睛祈求地望着繁星点点的天空。
在这个老人不幸的心灵中,信仰与受难使之绽放开了最清纯的花朵,这就是神圣的恻隐之心。
被仇家诬蔑为贪婪之徒的这个人,纵览他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对穷人的施惠,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他不仅对他的老仆人和他的父亲表露出动人的感情,而且经常接济穷人,特别是那些羞于开口乞讨的穷人。在他的父亲死了之后,他父亲的一位老女佣由他收留,后来她的死让他十分悲伤,“仿佛死了亲姐妹一样”。他还帮助在西斯廷教堂造脚手架的可怜木工,为他提供女儿的嫁妆。他喜欢让侄儿、侄女参加他的诗社活动,启发他们的爱心,有时让他们替他施舍,且不让他们说出姓名,因为他愿意隐姓埋名地做好事。他喜欢做好事,而不喜欢让别人知道,这些都是源于一种美好细腻的情感,他特别顾念那些贫穷的少女,总是设法暗中给她们一些帮助。
“设法了解谁家要嫁女儿或送给修道院而急需用钱的人——我说的是那种需要钱,却又羞于乞讨的人,”他写信告诉侄儿,“把我寄给你的钱给他,但要偷偷地给,而且要防备受到欺骗……”
此外,他还写道:“告诉我,你还知道其他的经济拮据的品格高尚的人吗,尤其是家中有女儿的家庭?为了灵魂的救赎,我十分乐意帮助他们。”
阅读思考
米开朗基罗为什么会越来越孤独?
词语积累
辩护 恩惠 阴暗 刻薄
注解:
1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告进行申辩。
2给予的或收到的好处。
3暗;阴沉。
4(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