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传
力 量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小镇卡普雷塞。那里地势崎岖不平,但空气清新,远处高耸着的是亚平宁山脉,离这不远便是弗朗索瓦·达西斯看见基督在阿维尼亚山上显灵的所在。
他的父亲是卡普雷塞与丘乌西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一个脾气暴躁,但却“敬畏上帝”的人。在米开朗基罗六岁时,母亲就死了,留下了他们兄弟五人:利奥纳多、米开朗基罗、博纳罗托、乔凡·西莫内和吉斯蒙多。
小时候,他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他后来说这与他日后成为雕塑家有很大的关系。家人送他上学,他只埋头学素描。为此,他的父亲与叔伯认为他没出息,甚至经常打他,他们讨厌艺术家这个职业,并认为是家族的耻辱。所以,他从小就意识到生命的残酷与灵魂的孤单。
不过,最终他的执著战胜了父亲的顽固,他十三岁进入佛罗伦萨最大、最正规的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画室学习。他的成绩非常优异,据说连他的老师都心怀忌妒。一年之后,他们就分道1扬镳了。
他开始仰慕更壮美的艺术,并厌恶绘画。于是,他转学到洛伦佐·特·梅迪契在圣·马可花园主办的雕塑学校。这位亲王非常喜欢他,甚至让他住在宫廷与自己的儿子同席。就这样,童年的米开朗基罗待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置身于古籍之中,沐浴在柏拉图派艺术家营造的博学多闻、诗情2画意的氛围之中。他醉心于他们的思想,怀古之情也油然而生,他成为一位崇尚希腊文明的雕塑家。在“非常疼爱他”的波力齐亚诺的指导下,他雕刻了《人马与拉庇泰人之战》。
这座散发着英气的浮雕,展现的完全是力与美,反映出的是他的年轻气盛和他的那些粗野的伙伴们所玩的野蛮的把戏。
1490年,教士萨伏那洛拉就开始为《启示录》做热情洋溢的宣讲。当时他三十七岁,而米开朗基罗十五岁。他看着这位矮小羸弱但全身透着圣灵之气的宣道者,在讲台上用可怕的声音猛烈地抨击着教皇,将上帝血淋淋的宝剑悬挂在意大利的上空,不禁吓得浑身冰凉。此时的佛罗伦萨,人心惶惶,人们疯子似的在街上又哭又喊。富有的市民如鲁切莱等都要加入他的教派,博学之士和哲学家也觉得他有道理,甚至米开朗基罗的哥哥利奥纳多也加入了教派。
米开朗基罗也没有逃开这惶惑情绪的传染。萨伏那洛拉自称是预言家,他预言法兰西查理八世是神的代表,这使米开朗基罗心惊胆颤。有一天夜里,他的一个朋友,音乐家兼诗人加迪埃尔看见洛伦佐·特·梅迪契的鬼魂在他的面前出现,身体半裸着,穿着褴褛的衣衫。死者让他告诉他的儿子彼得,说他就要被赶出他的国土,一辈子也不能回来了。加迪埃尔把这幕幻象告诉给米开朗基罗,并劝他把这一切告诉亲王。不过加迪埃尔很害怕皮埃罗,不敢这样做。一个早上,他又来找米开朗基罗,心惊肉跳地对他说鬼魂又显灵了,还穿着同样的衣服,当时加迪埃尔躺在床上,安静地注视着那个鬼魂,那个鬼魂扇了他一个耳光,责怪他没有听从命令。米开朗基罗埋怨了他的朋友,并要他马上前去回报。半路上,加迪埃尔遇到了皮埃罗,就把事情的始末告诉了他,皮埃罗听了哈哈大笑,让马夫把他赶走了。亲王的秘书别纳和他说:“你想洛伦佐最爱谁?爱他的儿子呢,还是爱你?如果真要显灵,也是对他的儿子,而不是你。”加迪埃尔遭受了嘲笑与侮辱,回到佛罗伦萨。他把遭遇的情形告诉了米开朗基罗,并使他相信佛罗伦萨一定要遭到大灾难。两天之后,米开朗基罗便逃走了。
这是他第一次因迷信而惊恐万分,类似的事情后来又发生过很多次,尽管他为此感到羞愧,但他竟无法控制。
他一直逃到威尼斯。
一逃出佛罗伦萨,他的惊恐的情绪安定了下来,他回到波伦亚,在那过了一个冬天。他把之前的灵异事件全忘记了。世界的美丽重新使他心醉。他开始读彼特拉克、薄伽丘和但丁的作品。1495年春,他重返佛罗伦萨,恰逢举行着宗教节日的嘉年华会,各党派斗争十分激烈。不过他这时对于周围的争执变得非常冷漠,并且表示不再相信萨伏那洛拉派的绝对论。他雕塑了著名的《睡着的爱神》,在当时被认为颇具古风。在佛罗伦萨只待了几个月,他就到罗马去了,直到萨伏那洛拉去世。米开朗基罗一直是艺术家中最具有异教色彩的一个,他雕塑了《垂死的阿多尼斯》、《喝醉的酒神》和巨型的《丘比特》。他的哥哥利奥纳多由于信仰预言而被告发。所有的危险集中于萨伏那洛拉的头上,但米开朗基罗并没有回到佛罗伦萨去拯救他,萨伏那洛拉被烧死了,米开朗基罗也不置3一词。在他的信中找不出任何关于这个事件的痕迹。
米开朗基罗一言不发,但他雕成了《耶稣之死》。死去的基督躺在圣母的膝上,仿佛睡熟了。他们的线条富有希腊风格的质朴,又混杂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悲愁情调,这些美丽的躯体己沉浸在哀婉的氛围中。悲哀统治了米开朗基罗的灵魂。
不单是当时的忧患和罪恶的景象使他变得阴沉,一种狂暴的力进入他的内心,再也不放开他了。天才的狂热控制着他,到死也没让他喘口气。他对胜利并不抱幻想,不过他赌咒要获胜,为了他的荣誉,也为了家族的荣誉。他们缠着他要钱,即使他拿不出那么多钱也从不拒绝,他宁愿卖掉自己,也要把他们要的款项筹齐。他的健康因营养不良、居住环境阴冷潮湿、操劳过度等严重受损,他的身体开始垮下来。他经常头痛、肋胀,他的父亲责备他的生活方式,他并不认为是他自己的过失。
“我为你们接受一切痛苦”,后来米开朗基罗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
“……我全部的忧虑,只因为爱护你们。”
1501年春,他回到佛罗伦萨。
四十年前,佛罗伦萨大教堂管理机构曾让阿格斯蒂诺雕一座先知者像,这件作品动工没有多久便中止了,这块巨大的白石,一直没有人敢接手,此时交给米开朗基罗,巨大的《大卫》雕像由此诞生。
相传佛罗伦萨的行政长官皮尔·索德里尼去看这座雕像时,为表现他的品味,对雕像提出了批评,他说鼻子太厚了。于是,米开朗基罗拿了一些石粉和凿子爬上台架,用凿子轻轻地晃动了几下,抖了抖手中的石粉,散下若干粉屑,不过根本没有改动鼻子。他转身向着长官问道:“请您看看现在如何?”索德里尼说:“我觉得好多了。你把它改得有生气了。”于是,米开朗基罗爬下台架,心中暗暗好笑。
从这件作品中,我们仿佛能看到默默的轻蔑。这是在休息状态下的一种骚动的力,它充满着悲哀与轻蔑。这种力在美术馆阴郁的围墙之内会感到憋闷,它需要大自然中的空气,像米开朗基罗所说的那样,“它应当直接拥抱阳光”。
1504年1月25日,有菲利比诺·利比、波提切利、佩鲁吉诺与达·芬奇等参加的艺术委员会,认真讨论安置这座巨像的位置,按照米开朗基罗的请求,决定把它安放在市政议会大厦前面。搬运的工作托付给教堂的建筑师们。5月14日傍晚,人们拆除了大门上方的墙壁,将这个庞然大物从板棚中移出。一共花了四天时间,5月18日正午才到达了指定地点。
1504年,佛罗伦萨市议会使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成为了死对头。
两人本无关联,同样孤独的两个人本应相互接近,不过他们彼此却感到比其他人距离更远。其中更孤独的是达·芬奇,那时他五十二岁,比米开朗基罗大二十岁。他从三十岁起就离开了佛罗伦萨,这座城市的热情与狂乱让他难以忍受,他的天性柔和、细腻,略微腼4腆,他的平和而又带有怀疑色彩的智慧,和佛罗伦萨人的性格是无法融合的。1499年,他的保护人卢多维克·勒·莫雷下台了,他不得不因此离开米兰。1502年,他投身到凯撒·波基亚门下效力。1503年,这位亲王的政治生涯宣告结束,他又不得不回到佛罗伦萨。他讥讽的微笑正和米开朗基罗的狂热阴沉相遇,这大大激怒了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彻底投入到他的信仰与热情之中,他痛恨与之敌对的人,尤其是毫无激情和信仰的人。达·芬奇越伟大,米开朗基罗越对他怀有敌意,他也绝不放过表示敌意的机会。
达·芬奇外表生得非常秀美,举止温文尔雅。有一天,他和一个朋友在佛罗伦萨街上散步,他穿着一件及膝玫瑰红色外衣,修剪很美观的鬈曲的长须飘荡在胸前。在圣三一教堂旁,几个市民在辩论着但丁的一段诗,他们招呼达·芬奇,请他替他们阐明这段诗的含义。这时候,米开朗基罗路过这里,达·芬奇说:“米开朗基罗会分析你们所说的那段诗。”米开朗基罗以为这是有意戏5弄他,冷酷地答道:“你自己分析吧,你这个做过一座铜马的模塑却不会铸成铜马的人,居然不知羞耻地就此中止了!”说完,他转身走了。达·芬奇站在那儿,红着脸。米开朗基罗还意犹未尽,喊道:“那些混账的米兰人居然会相信你做得了这样的工作!”
行政长官索德里尼竟把他们俩安置在共同的一件作品上:市政议会大厅的装饰画。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两股最伟大的力的奇特的斗争。1504年5月,达·芬奇开始他的《安吉亚里之战》的图稿。1504年8月,米开朗基罗奉命制作《卡希纳之战》。整个佛罗伦萨将他们分成两派,不过时间把一切都扯平了,两件作品全都消失了。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召到罗马,接下来便开始了他人生中的英雄岁月。
这两位都是有气魄且急躁的人,只要不发生激烈的冲突,教皇与艺术家还是很投缘的。尤利乌斯二世让米开朗基罗替他造一个和古罗马城相称的陵墓,米开朗基罗为这个宏大的设想激动得睡不着觉。他怀着一个巴比伦式的伟大计划,要造成一座山一般的建筑,上面放着四十余座硕大无比的雕像。教皇非常兴奋,让他到卡拉雷采石场开采所需的石料。米开朗基罗在山中住了八个多月,完全被一种狂6热包围住着,“一天他骑马在山中闲逛,看见一座威临全景的山头,突然,他想把它整个雕成为一个无比巨大的石像,使海中的航海者们从远处也能看见……如果他有时间,如果人家允许,他一定会那么做的。”
1505年12月,他回到罗马,他选择的大块白石也开始运到,安放在圣彼得广场上。“石块堆得这么高,教皇为之狂喜,群众为之惊愕。”米开朗基罗开始埋头苦干,教皇忍不住常来看他,好似父子那般亲热地和他谈话。为了便于往来,他让人在梵蒂冈宫的走廊和米开朗基罗的寓所中间造了一座浮桥,作为他的秘密通道。
不过这种优遇并不持久,尤利乌斯二世的性格和米开朗基罗一样不定,另一个计划对他来说更有诱惑力——重建圣彼得大教堂。这是受到米开朗基罗的敌人们的怂7恿。米开朗基罗在教皇那里失宠,对手们利用尤利乌斯二世的迷信,在他面前说生前建造陵墓是非常不吉利的。他们居然让教皇对米开朗基罗的计划冷漠下来,并乘机献上他们自己的计划。1506年1月,尤利乌斯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陵墓的修建中止了。米开朗基罗不但被压倒了,而且还为作品上的花费欠了不少债务。他为了工程的事情去求见教皇时,教皇竟然让他的马弁把他逐出梵蒂冈宫。
遭到尤利乌斯二世的侮辱还不是他决定逃离的唯一原因。在给朱利阿诺·达·圣·伽洛的信中,他透露了布拉曼特(怂恿教皇的人)要暗杀他的信息。
布拉曼特在米开朗基罗走后成为唯一的大师。米开朗基罗逃亡的第二天,他举行圣彼得大教堂的奠基礼,他所有的仇恨集中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上,他要永远摧毁他的事业,他令人把圣彼得广场上堆着的为尤利乌斯二世陵墓准备的石料抢劫一空。
此时,教皇正因米开朗基罗的反抗大为震怒,接连向佛罗伦萨市政议会发出敕令,市议会把米开朗基罗召来,说:“即使是法兰西王也不敢和教皇捣蛋,我们不愿为了你而和他发生争 8 执。所以你得回罗马去,我们向罗马方面说明一切。”
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尤利乌斯二世命他承担另一项同样出乎意料却更加艰巨的任务。教皇命令这个全不懂得壁画技术的画家,去画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但米开朗基罗竟然同意了。
好像又是布拉曼特,看见米开朗基罗回来重新得宠,便用这件事情来故意刁9难他,使他名声扫地。1508年,米开朗基罗的对手拉斐尔在梵蒂冈宫开始了那组壁画的绘制,并且获得极大的成功。这样米开朗基罗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了,毕竟他的敌人已经有了上乘之作,摆在那里与他相抗衡。他竭力推辞这项任务,甚至提议请拉斐尔代替他。不过教皇非常固执,他只好让步。
布拉曼特在西斯廷教堂为米开朗基罗造好了一个台架,还从佛罗伦萨召来好几个有壁画经验的画家来给他帮忙,但米开朗基罗不要任何助手,他先是说布拉曼特的台架不能用,另外造了一个。对于从佛罗伦萨招来的画家他看见便头痛,不分理由地把他们赶走。米开朗基罗只留下几个工人,巨大的困难不仅没有阻碍他的大胆,反而让他把计划扩大了,他决定在原定的天顶之外,还要画四周的墙壁。
1508年5月10日,宏伟的工程开始了。他非常痛苦,那时候的信件得以表明他当时的激愤情绪:“我的精神极度沮10丧,这一年没有从教皇那里拿到一分钱。我不向他提任何要求,毕竟我的工作还没有进展到一定程度,似乎还不够资格要求酬金。工作中困难重重,皆因并非我的本行……”
他刚画完《洪水》,一部分作品就开始发霉,人物的面貌都看不清了。他拒绝接着画下去,但教皇不听任何辩解,他只好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
除了疲惫与苦恼,家人的纠缠也使他苦不堪言。
全家都靠他养活,他们胡乱花钱,拼命压榨他。他的父亲一直为了钱的事情唉声叹气。他自己早已不堪重负,还要花时间为父亲排忧解11难。他的三个弟弟都靠他生活。他们花他的钱,靠他为他们觅一个地位,他们无所顾忌地浪费他在佛罗伦萨所积累的资产。他们还到罗马来投靠他,博纳罗托与乔凡·西莫内要求他替他们购买一家商店,吉斯蒙多要求他为他买佛罗伦萨附近的地产。但他们从不感激他,仿佛这是他欠他们的债,尽管米开朗基罗知道他们在剥削他,不过他太骄傲了,怕拒绝他们会显示出自己的无能。而且这些坏蛋还不安分守己,他们趁米开朗基罗不在家的时候虐待他们的父亲。于是,米开朗基罗大发雷霆。
一边是毫无见识、只会盘剥他的家庭,一边是不断窥12伺他、期待着他失败的强大敌手,在这样薄情寡义、充满忌妒的环境中,他只能苦苦挣扎。他在这个时期还用了相当痛苦的代价完成了西斯廷的英雄作品。他几乎要放弃全部再次逃跑,他担心自己要死了,恐怕他更愿意这样。
由于他工作缓慢,而且顽固地不让教皇看作品,教皇发怒了。二人傲慢的性格像两朵阴郁的乌云一样相撞。龚迪维说:“尤利乌斯二世有一天问他什么时候可以画完,米开朗基罗按自己的习惯说:‘等我能够画完的时候。’教皇一怒之下用权杖打他,边打边说:‘等我能够画完的时候!等我能够画完的时候!’米开朗基罗跑回家里,打点行装要离开罗马,尤利乌斯二世赶紧派一个人给他送来了五百金币,尽力抚慰他,并代教皇道歉。米开朗基罗接受了。”
不过第二天,冲突再次上演。有一天,教皇终于愤怒地说:“难道你要我命人把你从台架上推下来吗?”米开朗基罗被迫让步,于1512年的诸圣瞻礼节把台架撤去,露出了作品。
这件骇人的作品的开幕式与盛大灰暗的节日祭13奠亡魂的仪式十分相配,因为这件作品充满了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神灵,这是带着惊天霹雳之势横扫千军万马的神灵,带有巨大的生命力。
阅读思考
1.米开朗基罗是如何走上绘画道路的?
2.米开朗基罗是如何对付傲慢的皮尔·索德里尼的?
词语积累
分道扬镳 诗情画意 不置一词 腼腆 戏弄 狂热 怂恿 争执刁难 沮丧 排忧解难 窥伺 祭奠
经典名句
这是在休息状态下的一种骚动的力,它充满着悲哀与轻蔑。这种力在美术馆阴郁的围墙之内会感到憋闷,它需要大自然中的空气,像米开朗基罗所说的那样,“它应当直接拥抱阳光”。
注解:
1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
2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
3指一言不发。
4因怕生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5耍笑捉弄,拿人开心。
6一时激起的极度热情(多含贬义)。
7鼓动别人做某事。
8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9故意使人为难。
10灰心失望。
11排除忧虑,解除危机。
12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多含贬义)。
13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