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部巅峰之作——《复活》
《复活》和托尔斯泰期待的生命的永恒而又能完美的终结相隔了十年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复活》可以看做是托尔斯泰在艺术上的遗嘱,就像《战争与和平》是他在艺术上的标志一样。作为他晚年最大的成就,《复活》是最后——如果不能称为最雄伟——也许也是最高的巅峰,峰顶缭绕着云雾,高不见顶。托尔斯泰这时已经七十岁了。他放眼看世界,居高临下地审视着他的生活、他过去犯下的错误、他的信仰、他的愤世嫉俗。他的思想仍和以前作品中的思想一样,对虚伪依然嫉恶1如仇。但他那艺术家的精神和在《战争与和平》中一样,翱翔于作品的主题之上,在《克莱采奏鸣曲》和《伊万·伊里奇》的辛辣讽刺和骚动心情之外,又注入了超脱世俗的宗教式的宁静心境。可以这么说,有时候他竟然成了基督徒式的歌德。
我们从他后期作品中发现的艺术手法,在这里再度出现,甚至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比在一般的短篇小说中更加突出。作品显得浑然一体,几乎没有任何插曲,在这一点上,与《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只有一个情节,所有的细节都紧紧围绕着这个情节展开,就像在《克莱采奏鸣曲》中的那样。人物的形象被刻画得既有力度又淋漓尽致。他的观察越来越清晰和敏2锐,运用的完全是写实的手法,从人性中能看到兽性——“人的身上存在着可怕的兽性,如果这种兽性没有袒露出来,而是深藏在一个诗意的外表之下时,则会显得更加可怕”。在沙龙里谈话,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即“需要用运动舌头和口腔肌肉来帮助消化”。这种严厉的看法是针对所有人的,谁也无法幸免,即使是美丽的科尔恰金娜也一样,“她肘部突出的骨头和大拇指上宽宽的指甲”,还有领口开得很低的衣着,都让聂赫留多夫感到“既恶心又可耻,既可耻又恶心”,女主人公马斯洛娃也不例外,她的堕落和未老先衰,以及粗俗下流的谈吐和带有挑逗性的微笑、散发着酒味的气息,还有一张燃烧着激情、涨得通红的脸。在书中,托尔斯泰运用的完全是自然主义的粗野的细节描写,例如女人们蹲在粪桶上,聊着天之类的。诗意的想象和青春的气息在这里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只剩下初恋的回忆在心中呼唤起一阵音乐的震颤;在复活节的前夜和复活节的当晚,解冻时刻的浓雾让周围变成了白蒙蒙的一片,“距离房子五步远的时候,只能看到漆黑的夜空中射出的一盏灯的红光”;半夜鸡叫,河面的浮冰破裂时发出的声音,和玻璃被打碎时发出的声音一样。一个年轻人从屋子外面透过玻璃窗注视着屋中的少女。少女没有看见他,只是坐在那里,盯着屋中闪烁的灯光——卡秋莎那张若有所思的脸上绽放了笑容。她正在幻梦之中3醉。
作家的抒情在这里并没有占据过多的位置,艺术表现手法也更加趋近于客观,和他本人的生活也更加遥远了。托尔斯泰想努力改变他的观察范围。但是,他对自己在这里研究的罪犯和革命者的社会十分陌生。他进入这些人的社会只是想努力让自己对他们产生由4衷的同情。他甚至承认,在对他们仔细观察之前,他对革命者有一种无法抑制的讨厌。尤其让人佩服的是,他的观察就像一面无瑕的镜子,将典型人物的性格塑造得十分丰富,细节描写又十分准确!不管卑鄙龌5龊还是美德,一切都是用一种十分明智的平和心态和广阔的胸襟来看待,既不苛求,也不姑息!作者甚至对刽子手也和颜悦色,“主啊,宽恕他们吧,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糟糕的是,通常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为此感到后悔,但他们却又不得不这样做。书中展现的是一种能够压垮一切的宿命,不管是受苦者还是让人受苦的人都难以承受宿命的重压,诸如天性善良的典狱长,对狱吏的生活已经感到了厌倦;还有他那个身体瘦小、脸色苍白、长着黑眼圈的女儿,厌倦了不停地练习钢琴,没完那没了地敲击李斯特的狂想曲;还有那位西伯利亚小城里的总督,聪明,善良,在想要做善事和被迫作恶之间进行了毫无结果的内心斗争,35年来,他只能借酒消愁,但头脑还是十分清醒,即使是喝醉了也不会酒后失态;更有一些家庭和睦的人,因为职业的原因,对别人变得没有一丝同情。
书中唯一缺乏客观真实性的主人公是聂赫留多夫,因为托尔斯泰将自己的思想赋予了这个人物。这位王公很富有,备受尊重,十分在意社会对他的满意程度。他本来要娶一位爱他并且他也爱的女子,却突然决定抛弃了一切,去娶一个妓女,为的是弥补自己过去犯下的一个错误。他的这种狂热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月,经受住了任何考验,就算是听到他准备娶的那个女人继续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时也没动摇。这其中包含着一种神圣的感觉,完全能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理论,从作品主人公阴暗的心灵深处直到机体组织中都能找到根源,但聂赫留多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丝毫没有一样的地方。聂赫留多夫是普通人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和属于另一个人的精神危机相重合,而这另一个人就是托尔斯泰本人。
尽管《复活》缺少托尔斯泰年轻时期的那些作品所具有的和谐和完美,但它仍然不失为对人类同情心描写的最美丽,也许是最真实的诗篇。在这部作品中,我会比在他以往任何一部作品中都更清楚地看到他的那双明亮的眼睛,那双浅灰色的、“能看穿人心”的眼睛。在每个人的心灵中都能看到上帝的存在。
阅读思考
《复活》中唯一缺乏客观真实性的角色是哪一个?
词语积累
嫉恶如仇 敏锐 陶醉 由衷 龌龊
注解:
1憎恨坏人坏事如同憎恨仇敌一样。
2感觉灵敏。
3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4出于本心。
5不干净;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