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图1

托尔斯泰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艺术。世界上任何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就算他本人愿意,也不可能将自己的生活宗旨抛弃。因为宗教的原因,他可以放弃出版自己的作品,但是却不能放弃写作。他从未停止过艺术上的创作。在他的晚年,他曾经拜访过保罗·布瓦耶,并告诉他说,自己一边写着宣言或是论战的作品,一边进行着文学创作,两者交替进行,作为生活的调1剂。在写完了一篇关于社会的论文,或者一篇《告统治者书》、《告被统治者书》之后,他便开始自然而然地开始写了一个就像是给自己讲述的优美的故事——《哈吉穆拉特》。作为一部军事史诗,他在其中颂扬了一段在高加索战争中的插曲以及在沙弥尔的领导下山民们反抗沙皇的故事。对托尔斯泰来说,艺术依然是他的消遣和乐趣,但他认为以此作为炫耀就是虚荣。他还编写过一本《每日必读文选》(1904~1905年),书中收录了许多作家关于真理和生命的看法,是一套真正集东方经书和当代艺术家智慧于大成的文选。从1900年以后,他留给人们的艺术作品仅仅是他的一些手稿而已。

与此相反,他热情而果敢地用他那饱含着狂热信仰的、充满论战性的文章参与了社会大论战。从1900年到1910年这十年间,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上面。而在当时,俄国正被可怕的危机笼罩着,沙皇帝国在一瞬间似乎已经分崩瓦解、摇摇欲坠了。

日俄战争中的大溃败、革命动乱、陆军和海军的兵变、大屠杀、农村的骚动,一切都在征兆着“世界末日”的到来。而托尔斯泰的某部作品就是用了这个名称。从1904年到1905年,危机达到了顶峰。在那些年月中,托尔斯泰发表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弥天大罪》、《战争与革命》、《世界日》等。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里,他不但在俄罗斯,就算在全世界也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是一个人在战斗,从不加入任何党派,也从不倾向于任何国家,他甚至脱离了教会,被开除了教籍。正是执著的信仰和理性的逻辑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迫使他在离开所有人还是离开真理之间选择。他想起了一句俄罗斯谚语——老人撒谎等于富人偷窃。于是,他选择离开所有人而去宣扬真理。他要将所有的真理都告诉世间的众人。这位与谎言势不两立的老人,对一切宗教、一切社会上的迷信和一切被人们盲目崇拜的偶像进行着矢志不渝地抨击,而不局限于抨击古代的暴政、迫害异己的教会、沙皇的黑暗统治。现在大家都朝这些扔石头了,他可能反而会手下留情。因为人们对他所抨击的这一切都已经有了认识,便不再显得那么可怕了。他们尽管干他们的事,但是再也无法骗人了。托尔斯泰曾经给沙皇尼古拉二世写过一封言辞不那么客气的信,尽管如此,他针对的只是他的身份,而对于尼古拉本人,托尔斯泰的态度还是很温和的,他将沙皇称为“亲爱的兄弟”,并且表示,如果自己在“无意中引起他的不悦,请他务必原谅”。信的落款是:“祝愿您获得真正幸福的兄弟上”。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图2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图3

然而,让人感到心痛的是,当你用一生都在期待和宣布爱的世界一定会来临,而见到的只是可怕的景象并感到彷徨2的时候,你不得不选择闭上眼睛。更让人感到心痛的是,即使一个人像托尔斯泰一样具有真正的良知,也必须要承认,他的生活和他的原则完全背离了。

他始终无法用他的信念感染身边的至亲至爱——他的妻子和孩子。我们清楚地知道,他忠实的伴侣勇敢地和他一起分担生活上的重担和艺术上的艰辛创作,但却对他放弃了艺术上的信念,选择了一种不被她所理解的信念而感到苦恼。托尔斯泰本人又何尝不是因为不被自己最好的伴侣理解而倍感哀伤呢?

对于这一点,托尔斯泰很早就想过了。那个时候,他就下定了决心。最近,有人找到并出版了他于1897年6月8日写给妻子的一封精彩的信。没有什么能比这封信更能让这个充满爱心而又被痛苦折磨的人将内心的秘密公布于众了:

“亲爱的苏菲,很久以来,我都被生活和信仰的不一致所产生的苦恼困扰着。我无法强迫你改变自己的生活和习惯。直到现在为止,我也无法离开你,因为我在想:我们的孩子年纪还小,如果我走了,连我对他们的哪怕是一丝的影响也要被剥夺了,而且这样也会给我们大家造成巨大的痛苦。但是,我实在是无法继续这16年所过的生活,不时和你们生气,惹你们不高兴,不时还要对我已经习惯了的影响和诱惑屈服。我现在决定做我很早以前就想做的一件事了。那就是:走……就像印度人一样,到了60岁就归隐山林,做一个笃信宗教的老人,将自己剩下的生命自愿奉献给上帝,而不是在说闲话、开玩笑、打网球、文字游戏中将生命消磨殆尽。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总想用尽全力去获得宁静和孤独,尽管我现在的生活还不能完全和我的良知符合,但是也不会和我的良知背道而驰。假如我公开离家出走,你们一定会请求我留下来,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我的心便会软下来,也许就无法下定把想法付诸实践的决心了。所以,要是我的举动引起你们的不快,请你们原谅我。特别是你,苏菲,让我走吧,不要试着寻找我,不要恨我,也不要怪我。我离开你,并不表示我对你有所不满……我知道,你不可能,不可能与我的想法一致。所以,你无法改变我的生活,无法为你不承认的东西做出牺牲。关于这一点,我不会怪你的。恰恰相反,我是怀着真挚的爱和感激之情来回忆我们一起生活的35年的日子,特别是我们共同经历的前半生,你将自己能赋予给我的一切都给予了我,给予了世界。你付出了巨大的母爱,做出了伟大的牺牲……可是,在我们生活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我们最后生活的15年中,我们的分歧越来越大。我不认为这是我的错。我知道有了变化,并不是单单为我自己,也不是为了别人,而是因为我不得不这样做。我不想责怪你没有和我保持一致,我反而要感谢你。我会永远怀着爱意来回忆你给予我的一切。永别了,我亲爱的苏菲,我爱你。”

事实上,托尔斯泰并没有离开。他似乎认为自己只要写了这封信,他的决心也会因此而坚定起来。但是信写完了,他的用来下决心的力量也因为写信而全部用完了。“假如我公然离家出走,你们一定会哀求我的,那样我就会心软……”然而,并不需要哀求,不需要争论,片刻工夫之后,只要看看他想远离的那些人,他便认为自己不能,不能离开那些人。他把口袋里的信又放到了抽屉中,在信封上写道:

“等我死后,请把这封信交给我的妻子苏菲·安德烈耶夫娜。”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图4

他离家出走的打算便到此为止了。

难道托尔斯泰只有这点力量吗?难道他就不能为了上帝牺牲一下自己的温情?——的确,在基督教徒的名人谱中,并不缺乏心坚如石的圣人,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和别人的感情……有什么办法呢?托尔斯泰并不是这样的人,因为他软弱,他是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爱他。

就这样,他因为内疚而备受折磨,因为比他更刚毅但没有他有人情味的门徒无声的指责而困扰,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和软弱而伤心不已,这些都让他在家人和上帝之间左右为难。终于有一天,他因为一时的绝望,或许是被心中一阵炽热的暴风将他刮出了家门,踏上了流浪和逃走的路途。他敲响了一家修道院的大门,在借宿一宿之后,继续踏上旅途,终于他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的路上倒了下来,再也没有站起来。在弥留之际,他躺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不是在为自己而哭,而是为天下所有不幸的人在哭。他一边号 3啕大哭,一边说:

“这个世上有千百万受苦的人,你们为什么都在这里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呢?”

于是,在1910年11月20日,清晨6点刚过不久,被托尔斯泰称之为“解脱”的时刻终于来临了。这位老人与世长辞了。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图5

阅读思考

托尔斯泰为什么打算离家出走?

词语积累

调剂 彷徨 号啕

注解:
1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的调整。
2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形容大声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