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古迹百科
土耳其地下之城
卡帕多奇亚引起的轰动
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位于土耳其的格尔里默谷地,那里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堡,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的石堡,是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
早在8世纪至9世纪,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
然而,卡帕多奇亚真正引起轰动的发现埋藏在地下,那就是巨大的可居住成千上万人的地下城市。
1963年,卡帕多奇亚高原上的代林库尤村爆出一条大新闻:一个农民掘地时,在他家院子下面偶然碰到一个洞口。刚开始,这个农民望着这个深不可测的像井一样的入口,说什么也不敢下去。后来,在村民的帮助下,他沿着梯子进了这个洞口,竟发现了一处巨大的地下城。
卡帕多奇亚的地下之城
卡帕多奇亚的地下城市,最著名的一座坐落在今天代林库尤村附近,通往地下城市的通道隐藏在村子各处的房屋下面。人们在这里经常碰到一些通风洞口,这些通风洞从地下深处一直延伸至地面。
地下城市是一种立体建筑,分成许多层。代林库尤村的地下城市仅最上层的面积就有4平方千米,布满了地道和房间,上面的5层空间加起来可容纳10000人。里面有厨房、酒窖、仓库、卧室、教室等。
今天人们猜测,当时整个地区曾有30万人逃到地下躲藏起来,仅代林库尤的地下城市就有52口通风井和15000条小型地道。最深的通风井深达85米,地下城市的最下层建有蓄水池,用以储藏水。到今天为止,人们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地下城市不少于36座。
地下城的建造时间之谜
没人知道卡帕多奇亚地区的地下城是何时开始修建的,究竟是为什么而建的,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考古学家在地下城最下面的一层中,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闪米特族是一支古老的神权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在这里生活过,其都城哈图沙离代林库尤大约有300多千米。
人们据此判断,这些地下城早在赫梯人以前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有人甚至认为它的建造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因为人们早已在卡帕多奇亚西南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用来制造石斧、石刀的黑曜石石场,而在卡帕多奇亚不远处就有9000年前的人类古城遗址。
地下城建造目的之谜
人们修建这些地下城市到底有哪些用途呢?如果假设地面上的敌人拥有军队,在地面上他们肯定能看到耕种过的土地和没有人烟的房屋。而且地下城市里建有厨房,炊烟将通过通气井冒出地面,很容易被敌人发觉。
人们都知道要把待在鼠洞般的地下城市里的人们饿死或者封闭通气通道憋死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有专家推断,人们恐惧的不是地面上的敌人,而是能飞行的敌人。
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这样记载:“所罗门大帝曾经利用一个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不仅他本人,他的儿子及所有服从他的人,也都曾乘坐过飞行器。”
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玛斯乌迪曾描述过所罗门的飞行器,并大致介绍了这个部族。
当时的人类对于飞行器现象产生恐惧,这是很有可能的。也许他们曾被剥削、奴役过,所以每当报警的呼喊响起来的时候,人们就纷纷逃进地下城市。当然,这种说法也仅仅是一种推测。
有人猜测地下城是基督教早期,新生的宗教信徒为了避难而修建的。据考证,当时确有基督教徒到此避过难,但建造者并非他们。
大马士革古城的建筑
大马士革古城的历史
大马士革古城,位于叙利亚西南部,于公元前2000年建在克辛山的山坡上,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公元前15世纪大马士革古城曾被埃及法老图坦蒙斯三世征服。大马士革古城自古就被誉为“天国里的城市”。
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一支犹太人部落居住在此。公元前10世纪,这里成为亚美尼亚王国的都城。
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这座城市。
在大流士王朝统治时期,安条克取代大马士革成为新的都城。公元前64年,罗马人占领了大马士革,希腊化的大马士革变成罗马叙利亚省的一部分,并日趋繁荣。
公元636年,拜占庭帝国军队失败后,与西方联系长达10个世纪之久的大马士革被穆斯林占领。
然后,在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统治时期,大马士革进入了黄金时代。它成为了拥有辽阔疆土、从北非到中国边界之间庞大帝国的都城。
公元705至公元715年期间,一座大清真寺在罗马神庙的旧址上拔地而起。阿尤布王朝建立后,穆斯林统帅萨拉丁在大马士革集结了他所有的军队,于1168年从十字军手中夺回了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重新作为一个伟大帝国的首都而大放光彩。公元1516年,大马士革和叙利亚一起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
大马士革城市设计保留了一些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规划结构,由一道具有城门的防卫城墙围护,其布局保持了自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时期形成的风格。有篷的市场、宫殿、光塔和顶塔等都证明了大马士革古城起源于伊斯兰教的历史。
大马士革古城的清真寺
大马士革为数众多的清真寺独特而完美,其建筑影响深远。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时期的整体建筑是大马士革进入黄金时代的有力证明。
大马士革古城之内共有清真寺250座。奥马亚清真寺不但是古城中最著名的一座,而且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它坐落在旧城中央,原本是一座基督教堂,8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占领了这座城市后,奥马亚王朝国王于705年亲自主持将之改建为清真寺。当时动用了10000名工匠,历时15年,才建成了这座堪称伊斯兰教世界第四大清真寺的奥马亚清真寺。
清真寺的大门高约10米,礼拜大厅长136米,宽37米,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建成,由大理石柱支撑。
大厅四壁和圆柱上都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厅顶垂挂着一盏巨大的水晶吊灯,大厅外的广场四周建有走廊,走廊的墙壁上用金砂、石块和贝壳镶嵌出巨大的壁画,描绘出奥马亚时代大马士革的繁荣景象。
三座高耸的尖塔直插蓝天,具有伊斯兰教特有的雕刻、装饰艺术风格。清真寺中铺着白色大理石,祈祷殿上贴着金色马赛克砖,显得金碧辉煌。
3000年前闪族人曾在此修建哈达德神庙,罗马人来了之后改为朱庇特天神庙,后来罗马帝国又把它改为教堂。公元636年,伊斯兰教进入大马士革,把教堂东半部改为清真寺,西半部还是教堂,但东半部不断增建,渐渐就将西边的教堂挤没了。
大马士革的古城堡
大马士革城堡始建于2000多年前,11世纪时被彻底改建。城堡用巨石垒成,四周有护城河,河上架有吊桥。城堡的城墙上有300多个射孔,并建有瞭望和防守的高塔。
叙利亚历史上三位著名的阿拉伯苏丹努拉尔丁、萨拉丁和扎赫尔·倍贝尔,都在这座城堡中指挥过抵御外族入侵的战役。如今,大马士革古城中的古建筑大多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佩特拉古城的石头建筑
佩特拉古城的历史
佩特拉在约旦南部,距首都安曼270多千米,坐落在胡尔山脚下,处于穆萨谷地之中。佩特拉是座历史古城遗址,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带有神话色彩的名胜古迹。
2000多年前,那巴泰人曾在这一带栖息生活,并先后建都于此。由于这里是埃及、叙利亚等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很快便成为商贾云集、繁荣昌盛的商业都市。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佩特拉的土著居民在岩石中雕琢的众多建筑物,逐渐使其成为一座“石头城”,也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多少世纪以来,这颗明珠一直没有被人发现。
那时候,约旦地区流传着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在约旦南部广袤的沙漠中有一条神秘的峡谷,这条峡谷既深又长,但不知在何方。一批神人在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并在里面藏了无数珍宝,谁能找到它,便可成为大富翁。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前去探索,但都无功而返。这个神话故事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但始终没有人想到,这些建筑物就存在于穆萨山谷之中。
直至1812年,英国游客约翰·白克汀特游览佩特拉时,才第一次揭开这个神话故事的奥秘,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石头城”终于与世人见面。佩特拉山谷的岩石呈朱红色或褐色,在朝阳或晚霞的映照下城中的建筑会变成玫瑰色,所以佩特拉也被称作“红玫瑰古城”。
相传,这里是摩西“点石出水”的地方。当年,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流落荒野,正当饥渴困乏的时候,摩西得到上帝的帮助,他挥杖击石,激出泉水。据说,这股泉水至今仍流淌不息。
佩特拉古城建在海拔950米的山谷中。进入佩特拉古城,要通过15千米长的峡谷,峡谷最宽处不过7米,最窄处仅能通过一辆马车。两边的石壁高70至100米,行人抬头仅能望到一线青天。走出峡谷,是宽广的谷地,豁然开朗。高大雄伟的殿堂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
佩特拉城的宫殿建筑
佩特拉城的建筑物全都是依傍山势雕琢而成的,这一奇景是大自然的“雕刻师”和能工巧匠共同创造的。
峡谷出口不远处是一座依山凿出的巨大殿堂,高40米,宽30米,这就是卡兹尼石宫,又名“金库”。传说这里是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富的地方,但也有传言说这里是国王陵墓的灵殿。
整个殿门分两层,下层是两根罗马式的石柱,高10余米,门檐和横梁都雕有精细的图案。殿门的上层雕出了三个石龛,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有翅膀的战士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留有原始壁画。
城中有一座依山雕琢出的古罗马剧场,可容纳6000人,还保存了露天剧场。剧场看台呈扇形,有数十层石筑阶梯,每10层阶梯中间筑有一个通道,整个剧场沿山而上。舞台上还残存有4根巨大的石柱。
城中还有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名叫“本特宫”。传说当年城市缺水,国王下令,如果有人能引水入城,就将公主许配给他为妻。一位建筑师开山修渠,将水引进城里。国王履行诺言,将女儿下嫁给他,并赐此宫给他们居住,所以本特宫又叫“女儿宫”。
在古城南面的牛山腰,有一座欧翁石宫。这座石宫的建筑顺序是先削平半山腰,再开凿石窟,最后才修建宫殿。几百平方米的大厅殿居然没有一根柱子,真是巧夺天工。欧翁宫的两侧是石窟群,向东西延伸。
石窟群内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座方尖碑,高地被猜想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高祭台是放祭品的地方,供奉着那巴泰人的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人血的。有迹象表明,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佩特拉城的石墓
佩特拉的那巴泰人传统上将他们死去的亲人葬于环绕城市的砂石峭壁之中,这里有着成千上万的坟墓。它们当中有些是简陋的石墓,有些则十分奢华。佩特拉的王陵并没有具体的名字,而是靠传统来决定。在修建皇陵的过程中,那巴泰人利用祖传石工技巧,加强和改造了如亚历山大之类的大都市中最新颖、最雄伟的建筑构思。
石墓后的房间比较小,有的只有一间外室,里面偶有刻出的石凳。佩特拉王陵外面虽然没有人去维护,又经历了许多世纪以来地震、侵蚀和偶尔溜进来的盗墓贼的侵扰,但是它几乎完好无损。外墙上精美的石刻可能是当地石匠的杰作。当年这些墓被涂抹了用石灰石与沙制成的石膏,如今风沙剥去了石膏,裸露的岩石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变幻无穷,使陵墓充满生机,这是当时的建筑者没有料到的。
在佩特拉最后修建的大坟墓中,有一座是为罗马总督所建,称作“乌恩墓”,但是在公元446年,这座坟墓被改成了一座教堂。随着沙漠中的香料商路被慢慢荒废,取而代之的是红海的海上路线,沙漠中的城市生活随之土崩瓦解。最后,坟墓变得衰败不堪,雕像也剥落脱皮,曾经安葬过达官贵人的石室渐渐沦落为牧羊人遮风挡雨的场所。
佩特拉城的衰落
考古学家推断,在全盛时期,佩特拉城居民多达30000人,城市规模比早期欧洲人估计的大得多。但佩特拉为什么被遗弃一直是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算它一度失去了商道的控制权,但仍然可以保持原状,那为什么它迅速衰亡了呢?
史学家分析认为,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原因可能是天灾。公元363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震后,许多建筑沦为废墟,房屋的主人们无能力或者无心思将它们修复,渐渐地古城走向了衰亡。
谁烧掉了芝加哥城
芝加哥城的惊人大火
1871年10月13日傍晚,美国芝加哥市城东北部的一座房屋着火,这是发出的第一个警报。夜晚接着又传出新的消息,离此屋2000米之外的圣徒巴维尔教堂也着火了。
之后,接连不断的报警以惊人的速度在增多,消防队员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事后芝加哥市消防队队长门齐尔说:“这些失火的消息像雨点般地一个接一个传来,我们实在不知该从哪着手。”
这次大火使12万多人无家可归,几千人被活活烧死,烧伤者不计其数,火灾损失高达1.5亿美元。
死亡人数是按照找到的尸体计算出来的。然而有人则认为,许多死者没有被统计在内,诸如当时流动人口尚未登记,还有许多人烧得连尸骨都没有了。更有甚者称,有关当局在统计人数时,并没有将来自意大利、印度和中国的劳工死亡人数计算在内。
芝加哥火灾的肇事者
芝加哥火灾之后,有人怀疑是一头母牛碰翻了一盏煤油灯引起牛栏首先起火,当时人们对此结论深信不疑。但门齐尔又宣称:“这头母牛不是真正的肇事者,因为火如果是从一个地方燃起的,不可能这么快就漫布全城,并且当时又是在一个无风晴朗的日子里。”
火灾后有关部门查明,发生火灾的地方不只是一个芝加哥城,还有芝加哥附近的一些城镇。同时,在威斯康星州、内布拉斯加州、密歇根州、堪萨斯州、印第安纳州等地的森林和大草原也发生了火灾。
火灾是陨石造成的吗
芝加哥火灾发生很久以后,一位美国科研人员为考证火灾与气象的相互关系,重新提出了对火因的看法。
他认为,芝加哥火灾最有可能是由于一场炽热的陨石雨引起的。当时城市上空并没有风,但只有两小时全城就变成了一片火海,这说明这场火灾不是一般的火灾。至于城郊几千人的死亡,则是因彗星大气层中所含的毒气体,即一氧化碳和氰污染了城郊空气而使他们中毒死亡。
然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地球与高速运行的彗星尾巴相碰,使地球大气层一下子变得炽热而造成的。
前苏联的一些科学工作者则另有看法,他们认为彗星上只有各种冰和微小坚硬细尘的松软聚积,并没有什么能引起火灾的东西。地球也曾经多次穿越彗星尾巴,但每次都没有发生意外,也没有使大气层空气受到有毒气体的污染。
至于陨石,虽说它飞进大气时也会燃烧和熔化,但只是陨石表面薄薄的一层,陨石内部始终是很冷的,他们认为芝加哥火灾的起因应该还是在地上。所以,有人认为是由短暂的龙卷风造成的。国际论坛上对此各持己见,至今尚无定论。
复活节岛巨雕
复活节岛的发现
1722年,荷兰探险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南太平洋上探险,突然发现一片陆地。他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赶紧登陆,结果上岸后才知道是个海岛,正巧这天是复活节,于是就将其命名为“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是智利的一个小岛,呈三角形状,面积约为117平方千米。岛上死火山颇多,有三座较高的火山雄踞岛上三个角的顶端,海岸悬崖陡峭,攀登极难。
复活节岛上的奇特雕像
复活节岛上矗立600多尊巨人石像,高7米至10米,重约30吨至90吨,有的石像帽子就重达10吨之多。它们均由整块的暗红色火山岩雕琢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没有腿,全部是半身像。
石像的眼睛是用发亮的黑曜石或闪光的贝壳镶嵌的,格外传神。额头狭长,鼻梁高挺,眼窝深凹,嘴巴噘翘,大耳垂肩,胳膊贴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态威严,远远望去,就像一队准备出征的武士,蔚为壮观。
古人是如何搬动巨像的
海洋中的火山岛都是由玄武岩构成的,而用来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特性,他们制作好帽子后,不是搬着它到处跑,而是把它滚向目的地,再放到石像的头上去。
人们只发现了30多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层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后再顺着用石块叠成的脚手架滚到雕像的头上,而不是抬上去的。
为何会有没有完工的雕像
火山口里还有大约400多尊没有完工的雕像,有的只有不多的斧凿痕迹,有的则几乎完成并可以搬走。从火山口下来的路上,分散着几十尊已完工的雕像,这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么问题而突然停了下来呢?
有关学者考证,人类登上复活节岛始于1世纪,石像底座祭坛建于7世纪,石像雕琢于1个世纪后,12世纪时,这一雕琢活动进入鼎盛时期,约1650年前后雕琢工程停了下来。
从现场看,当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遇天灾,比如火山喷发,或是地震、海啸之类的自然灾害。至于石像代表了什么,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长或宗教领袖。
太阳门之谜的考证
太阳门的外形
在的的喀喀湖东南21千米,海拔4000米高的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前印加时期的蒂瓦纳科文化遗址。该遗址被一条大道辟为两半,一边是阿加巴那金字塔,另一边是卡拉萨萨亚建筑。该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四周围以坚固的石墙,里面有梯级通向地下内院,西北角就坐落着美洲古代最卓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太阳门。
太阳门其号称“世界考古最伟大发现”,可能原为一个巨大神庙的门,上面刻有浮雕,因门楣上刻有太阳神形象而得名。它被视作蒂瓦纳科文化最杰出的象征。蒂瓦纳科文化是5世纪至10世纪之际影响秘鲁全境的一支文化。
太阳门用途之谜
太阳门作为蒂瓦纳科文化的代表,由重达百吨以上的整块巨型石雕镌而成,造型庄重,比例匀称。它高3.048米,宽3.9629米,中央凿一门洞。
门楣中央刻有一个人形浅浮雕,双手各持着权仗,在其两旁平列着3排48个较小的图像,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此外,还有众多至今仍难了解其含义的符号。
这块巨石在发现时已残碎,1908年经过整修,恢复旧观。据说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射入门中央。
面对着“太阳门”,惊叹之余,人们必然要产生种种疑问。古代的印加人为何要不惜巨大的劳动力来建造这巨大的石门?或者说,太阳门究竟是有什么作用呢?
从太阳门秋分时节射入第一道太阳光这点来看,有人认为,太阳门上刻的是历法知识。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然而这些图案与符号是如何表达历法的,古印加人又是如何测算出秋分时节太阳与太阳门位置关系的?这些问题至今仍未被破解。
太阳门巨石搬运之谜
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用层积发掘法证明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最早年代是在公元300年至公元700年,而太阳门和其他一些建筑应是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的。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它是怎样被搬运到蒂瓦纳科来的?
玻利维亚的科学家们做过实验,用木筏在水上只能运输较小的石块。如从陆上运输,6名士兵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而太阳门的重量在100吨以上,该用多少人来拖动?
如果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加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太阳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尽管许多人做了深入研究,但这一切仍无法解释。
甚至有人称蒂亚瓦纳科是外星人在某一时期建造在地球上的一座城市,太阳门是外空之门。
总之,对太阳门的各种疑团众说纷纭。但我们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被发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太阳门的秘密总有一天会被揭示。
柬埔寨吴哥城探秘
吴哥城的偶然发现
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为寻找珍奇蝴蝶的标本来到法国领地印度支那半岛的高棉。当他从随从口里得知密林深处有一座大城堡时,心中泛起一种好奇心,决定继续前进,一探究竟。
他和四名随从在这蛮荒的丛林里搜寻了五天,什么也没发现,正当他们要返回时,五座石塔忽然呈现在他们眼前,尤以中央那座最高、最宏伟。五座塔尖映在夕阳里,闪闪发光。
墨奥特惊叫着奔向前去,尽情观赏着这座埋藏在丛林中的古城,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吴哥城,古名禄兀。
吴哥城为何被莽草吞没
墨奥特为了使人们尽快地知道他在森林里的伟大发现,匆匆忙忙地返回了法国。数月之后,墨奥特又一次到柬埔寨森林进行探险。可是在这次探险中他染上了疟疾,离开了人间。后来,有人相信了墨奥特的话,来到柬埔寨的热带森林,证实了墨奥特所言非虚。
但是,是谁在什么时间,出于什么目的,建造了这么大的城市和寺院呢?据说,9世纪初,柬埔寨人的祖先高棉族中的一人,从东南亚修行来到这里。后来,12世纪至13世纪,在吴哥窟周围挖掘了12000米长的环城沟,并且建造起有城郭的吴哥城。
从吴哥城的规模可以估计出,这座古城最繁荣的时候至少有200万居民。可是,为什么这样一座有着雄伟的王宫和庄严的有着强大的军队和政权的繁荣昌盛的都城,竟然被丛生的莽草所淹没了呢?
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当时流行瘟疫或霍乱之类的疾病,使200万居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部死去。
另外,也有人猜测,可能当时吴哥城发生了内战,市民们互相残杀,结果都死掉了,只留下这孤零零的建筑耸立在这里。可是,如果说200万居民是同时死去的,这里应当留下很多的骷髅和尸骨才对。
吴哥城灭亡猜想
吴哥人到底因为什么不见了?有人这样猜测:说不定是外来的敌人攻占这座城之后,将城里的所有居民赶到某一地方做奴隶去了。
一位研究柬埔寨古代历史的专家有如下一些论断:亡国是由于奴隶们不断起来反抗所造成的。数万、数十万的高棉奴隶,为了满足国王的奢欲,忍饥挨饿,在采石场或在建筑城墙的工地上像牛马似的劳动,每天都有大批的奴隶死亡。
有一天,奴隶中涌现出一个领头造反的领袖,他率领奴隶们起义了。他们杀死了奴隶主,把房子也烧了,将所有的贵族和他们的子女都杀死了,最后只剩下奴隶们了。后来奴隶们抛弃了这座城市,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从此以后,这里杂草灌木丛生,再以后就变成茂密的热带森林,成了蝙蝠、眼镜蛇、猴子、豹子等动物出没的地方。据说,吴哥窟在墨奥特发现之前,已经静静地沉睡了500多年。
可是,吴哥窟绝对是美丽的,当初为什么要放弃这个美丽的地方呢?这些居民们究竟去了哪里?这些谜团至今没有人能解开。
哥斯达黎加的巨型石球
巨人玩的石球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位于中美洲南部卡维斯河畔,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热带国家。境内大部分地区是山地和高原,北部和沿海为低地平原。在古代,曾经有30000多名印第安人栖息在这块土地上。
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发现在人迹罕至的三角洲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整整齐齐地排放着几十个一人多高的巨型石球,旁边还有一些皮球大小的小石球。
石球中,最大的直径达25米,重达16吨之多,最小的仅有几千克重。石球异常光滑,清亮见影,上面雕刻着的一些莫明其妙的图案、直线、斜线、三角形等相互交织。多数石球是被搁置在一起的,它们有的呈一条直线排列,有的排成圆形或者其他形状。
这些巨型石球是何人制造的?怎样制造的?为什么要制作这些石球?把这些石球放在这里排成种种形状又是意味着什么呢?
科学家们对这些石球进行了详细认真地测量,发现这些石球表面上的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简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圆球。这些石球有什么用,没有人能够加以正确的阐释。摆放在墓地东西两侧的石球可能代表太阳和月亮或图腾,但这只是推测,有人戏称之为“巨人玩的石球”。
石球的制作之谜
据考证,这些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作而成的。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可以提供制作它们的花岗岩石料,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踪迹。
而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使人们不得不提出一连串颇费心机的难题: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以制作?
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具有高超的雕琢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他们无法完成这些杰作。
即使在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大多数都是雕琢石头的巧匠,难道这些大至几十吨的石球就是他们的祖先在缺乏任何测量仪器的情况下,运用原始简陋的操作工具一刀一刀地雕琢而成的吗?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