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建规划
- 1958年12月,长江三大桥第二次科技协作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对南京长江大桥所采用的方案作了决定,对所需的研究做出了安排。
- 我国铁路和桥梁建设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彭敏,向中央委员们汇报了设计方案的详细内容,并提出方案实施的具体意见,得到了党中央领导的肯定,通过了建桥设计方案。
- 1959年12月,周恩来亲自审定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方案,为大桥通航净高由26米改为24米拍板。
制定大桥设计建设方案
1953年,为建设武汉长江大桥,铁道部根据政务院的指示,成立了大桥工程局。大桥局就开始为建造南京大桥搜集资料,并根据政务院的意见,在武汉就修建南京大桥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酝酿。
1956年起,大桥局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着手进行南京大桥桥址的选择、地质勘探和测量工作。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铁道部即开始进行大桥的勘测设计。铁道部一级工程师胡竟铭率领两个勘探队和一个设计组南下现场,一年之内,初定了下三山、煤炭港、宝塔桥3个桥址方案。
1957年8月,铁道路邀请有关省市部门商讨,议定三条原则:
1、同意采用宝塔桥桥址方案;
2、按公路、铁路两用桥设计,桥下通航万吨海轮;
3、根据多快好省的原则建桥,适当考虑城市规划及美观。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周恩来一再指示:
一切建设,必须自力更生。
据此,胡竟铭同志带领设计组,为大桥这一永久性建筑选择了最佳设计方案。
大桥局据此进行了初步设计。
南京长江大桥设计中地净空,是根据南京下关长江最高通航水位8.27米以上而确定为24米的,使万吨级轮船能通过大桥。因此,在南京大桥的设计方案中,突出了桥梁基础的设计。
南京大桥江中桥墩之间的跨度比武汉大桥还要大,如果基础不牢固,桥梁质量就保证不了。所以,在建设南京大桥中,专家和学者们根据武汉大桥创造的管柱基础经验,采取了不同的基础方案:
重型混凝土沉井基础;
钢沉井加管柱基础;
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基础;
钢板柱围堰管柱基础。
1958年9月,根据江苏省委意见,铁道部请示国务院,经批准在南京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开始建桥的筹备工作。
梅旸春担任大桥工程局主管设计工作的总工程师。
这在国内建桥史上是一种独创的组织形式。江苏省省长惠浴宇任主任委员,南京市市长彭冲、江苏省委交通工作部部长王治平等为副主任委员。
南京大桥的设计草案由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地质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等单位的全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学者李国豪、张维、谷德振等人设计完成。
1958年10月,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会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负责人赵飞克组织召开了三大桥,即南京、枝城、芜湖技术协作会议,南京桥的设计组长为王序森。交通部王首道部长根据有关方面的意见,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个净空高度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论证。
近百人济济一堂,根据勘测资料和初步设计方案,讨论在南京长江江面上如何建造一座比武汉大桥还要好的桥。与会者带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探讨问题,气氛融洽无间,人人都想为国家建设承担任务、争做贡献。。
在百余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最后上报的是大桥局的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由彭敏、赵飞克、汪菊潜、杨廷宝组成的领导小组审查确定。
11月,西南交通大学桥隧系动员了所有能参加这一工作的教师,包含隧道、土地基、结构力学、建筑学、制图等,并让桥隧系54级学生推迟毕业离校日期,从事具体的计算制图工作。这一工作乃按时完成,计给南京大桥提出正桥方案四种,并有下部结构方案,引桥方案,建筑艺术处理意见。
在这年12月,长江三座大桥第二次科技协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出席共240多人,内有罗英、杨廷宝、李国豪、刘恢先、钱令希、卢肇钧、谷德振等专家和教授。
会议对南京长江大桥所采用的方案作了决定,对所需的研究做出了安排。
国务院审批设计方案
1959年4月,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上有一项议题,就是讨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问题。
国家计委副主任彭敏带上南京大桥的设计方案去上海汇报。
在大桥工程局工作期间,彭敏领导、培养和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建桥队伍,创建了第一所桥梁学院,并亲任院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桥梁事业的生力军。将建桥经验总结编著了《武汉长江大桥》一书。“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获首届国家科学进步奖特等奖。他是国家授予的第一批高级工程师。
到了上海,彭敏他们连夜就将方案及图表挂在会场的墙上。
第二天,彭敏向中央委员们汇报了设计方案的详细内容,并提出方案实施的具体意见,得到了党中央领导的肯定,通过了建桥设计方案。
有位哲人说:“桥是凝固的历史,它记录了民族的精神。”
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方案可以说是个创举,突破了历史的局限,也打破了无法造桥的定论。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浪大。
多少年来,南京人民就渴望着在这里架起一座大桥。
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旧中国,广大人民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
长江天堑,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被刘邦所困,突围向南,可到了江北的卸甲甸,无法过江,折往江西,在安徽乌江镇走投无路,只好拔剑自尽。至今在南京长江大桥北面的大厂镇还保留着卸甲甸、霸王山的地名。
国民党也曾幻想着凭借长江天险,继续负隅顽抗,但是在1949年4月23日,英勇的解放大军凭借木船,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胜利渡江,解放了南京。
秦代造的蒲津桥,隋代造的赵州桥,南宋泉州的万安桥显出中国古代文明“俯视六合”的那份辉煌与自信。而清代那种囿于情韵、小巧琦丽的桥却成了帝王公侯后园独享的玩物,虽风光依旧,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桥文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留下一句话:“在南京造桥,不可能。”
1936年与1946年两度计划建桥,均因技术难度大、财政无力负担而作罢。
1938年,下关和浦口修建了两座栈桥,用两条900马力的轮渡,运送火车车皮过江。货运列车的中转时间至少要3个多小时。
解放前的国民党政府曾多次有在南京、浦口之间架桥之议。为此曾邀请美国桥梁专家来此考察,终因水文复杂、地质条件差,而得出无法建桥的结论。
解放后,随着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的需要,我国工人阶级遵照毛泽东“自力更生”的教导,发出了气壮山河的誓言:
一定要在南京修建起祖国更加雄伟的第三座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在一片欢呼声中正式动工了。
南京长江大桥选址在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由于这里水深30米至40米,水下泥沙覆盖层厚,江底岩层情况复杂。
外国桥梁专家曾经预言:
在南京造桥,基础工程这一关就过不了。
中国建桥工人和技术人员凭着聪明才智,根据江底不同的水文地质情况,分别采取几种类型的管柱基础和沉井基础,攻克了基底质量检验与水下焊接、氧割等技术难题,终于在1968年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
这是桥梁工程中的一大创举,在当时国际上是属罕见。
来自祖国各地的建桥工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南京长江两岸一片沸腾。起重机的长臂划破蓝空,满载着建桥物资的铁驳、火轮,在江面上鸣笛飞驶。
工人们豪迈地说,旧中国的反动派统治者和美、日帝国主义,曾经胡说什么“南京不能修桥。”“在南京修桥,比登天还难!”
就是在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工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起了一座争气的大桥。
周恩来亲定建设蓝图
1959年12月,大桥局重编初步设计方案报铁道部后交国务院审批后,周恩来亲自审定方案,阅示所有的勘测、设计报告。考虑到国家自然灾害困难,在大桥设计高度上,周恩来曾亲自为大桥通航净高由26米改为24米拍板。
周恩来在设计前曾经提出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建造建议,南京大桥桥头堡建筑要比武汉大桥宏伟。现在南京桥的特殊标志,是耸立在南北两端桥头堡上的三面红旗。这是适应当时国内形势需要的时代的产物,也是向全国各地征集经过比较确定的。
周恩来认为南京大桥是中华民族骨气的象征,要求大桥上使用的路灯必须用与天安门广场一样的玉兰花灯。
周恩来在中南海颐年堂外廊与几位副总理一起观看了桥头堡方案模型,同意了这个方案。还指示,要用红旗,颜色必须保持鲜红,不能褪色。
为此,大桥局也经过了反复的比选,用红色油漆,解决不了褪色问题。用瓷砖,烧不出鲜红的釉彩。最后,选用了青岛生产的红色玻璃砖,达到了周恩来提出的要求。
在很长时间里,南京长江大桥都代表着国家形象。每当有国际友人访问中国,国家领导人经常陪伴参观南京长江大桥。
早在1953年4月,周恩来召集国务院会议,决定召集全国优秀人才,组建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武汉大桥工程局,这就是如今的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周恩来这个决定至今影响着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1954年1月15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政务院第二〇三次政务会议,正式讨论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任命彭敏为大桥局局长,中共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兼任政治委员。
此后,周恩来一直关心大桥建设,如在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评选上,周恩来都亲自参与评审。
在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大桥局参战员工克服了艰难险阻,只用了两年一个月时间就在水深流急、风高浪大的江面上铺设了第一条宏伟壮丽的长虹。
1958年7月17日,黄河上出现特大洪涝,修建于建国前的京广线郑州黄河老桥被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冲断,主桥第5至24孔全部受损,最严重的11号墩向下游偏斜达30厘米。
至当日深夜,桥墩歪斜达1米以上,桥面钢轨嘎嘎作响,继而桥墩倒塌。与之相连的第10至11孔两孔钢梁坠入河中,桥面钢轨亦被拉断,缺口为72米。
危难关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领导人,连夜冒雨赶到大桥工地,视察水情,召集大桥局一桥处和郑州铁路局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开会,勉励大家尽快抢通黄河大桥,并与建桥工人风雨同舟,一起抗洪抢险。
在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的鼓舞下,大桥局一处、郑州铁路局共投入近6000人全力奋战,于8月1日0时50分恢复大桥通车。
这次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周恩来同样对大桥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