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民会战
- 老师傅们激动地说:“旧社会把我们工人当草根,毛主席他老人家把我们工人当个宝,我们无论如何要把红旗插在大桥上。”
- 1969年9月21日凌晨2时,毛泽东在许世友、杜平、张才千、吴大胜和汪东兴同志陪同下,乘坐的汽车,从桥南缓慢驶向桥北,视察了全桥。
- 许司令当场拍板,增大兵力投入,调威名远扬的“临汾旅”和所属装备加入建桥大军。
立体施工建成桥头堡
1968年8月下旬,上级要求在10月1日前修起桥头堡。
桥头堡的设计非常富有时代特点,这也成了南京长江大桥的一大特色。
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飞架大江南北,两岸的桥头堡威武挺立,上面高高飘扬着红旗。
就在修建桥头堡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场不平常的争论。
修建桥头堡,首先要修起基石。
根据以往计算,基石需要20天才能修起,这样就要推迟整个桥头堡的修建时间。
面对这种情况,负责修建桥头堡的工人,提出了一个打破老框框的大胆设想。
原来灌注混凝土时,首先要搭一个平台,工人们提出减掉搭平台这道工序,以节省时间。
可是工人刚一提出改革方案,就传来了兄弟单位去掉搭平台工序试验失败的消息。
这一来,一些不赞成工人改革的人就说:“改革是不行的,不搭平台非看塌台戏不可。”
解放军在这种情况下,坚定不移地相信工人的首创精神,坚决支持工人走打破旧框框的道路。
他们首先来到兄弟单位做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失败的原因。
原来,失败是由于准备够,人力安排不当,机器调配不好造成的,心里顿时有了数。
为了接受兄弟单位的教训,进行改革,解放军和工人们提出,一定要打好这一仗。
一场有准备、有把握的战斗开始了。
经过紧张的战斗,原计划5天完成的任务,结果又提前一天半完成,并且节约了大批木材和劳动力,质量也远比搭平台灌注混凝土好。
基石修建起来了,为迅速建起桥头堡创造了条件。
工人们不怕苦,吃在工地,睡在工地。他们白天黑夜干,顶风冒雨干,带病坚持干,动脑筋找窍门干,真正做到了心往大堡上想,劲往大堡上使,汗往大堡上流。
有的老师傅几天不回宿舍,疲劳了随便睡一会再干。领导劝他们休息,他们却激动地说:
旧社会把我们工人当草根,毛主席他老人家把我们工人当个宝,我们无论如何要把红旗插在大桥上。
正当大堡建筑到大桥公路路面以上的时候,突然下起大雨,气温急剧下降,在六七十米高的大堡上,风力达8级左右,有的人已经穿上了棉衣。
建筑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顶风冒雨,挑灯夜战。他们满怀豪情地说:
风再大,动摇不了建筑工人的决心;天再冷,减不了建筑工人建桥的热忱!
于是,虽然狂风呼啸,大雨淋头,但是建筑工地一片沸腾,桥头大堡在迅速升高。
9月初,任务刚下达的时候,在全公司引起了强烈反响。
有些工程技术人员扳着指头算来算去,认为20几天完成原定9个多月的任务,根本不可能。
为了组织施工,公司召集了一些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开会制订施工计划。
第一天会议上,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好容易才推翻了原来15天完成一层的老计划,提出五天完成一层,按此计划计算,到月底大堡也建不完。
就是这样一个保守的计划,有些工程技术人员还提出几大“破坏因素”。
第二天接着讨论了半天,总算提出了一个三天完成一层的方案。
按此方案计算,月底大堡也建不完。
在第三次会议上,领导把一些思想觉悟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工人请来参加讨论。
制定计划中,许多纠缠不休的问题,工人一到,就迎刃而解了。
老工人说:保证10月1日大桥铁路桥通车是号令,我们安排计划就要打破老框框,紧前不紧后,由月底往前排。
这时有几位老工人又提出了一种“立体交叉施工方法”,使施工计划落实在两天完成一层的进度上,有效地保证了施工任务的按时完成。
他们就这样深入开展技术革新,人人献计献策,提建议,搞革新,千方百计为早日建成桥头堡保证大桥铁路桥国庆通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堡的外粉刷能否按时完成,是施工任务的重大关键。
如果等大堡外形完全建好后再进行外粉刷,无论如何不能在国庆节前完成。
粉刷工人们打破老框框,提出了自下而上、分段粉刷的方法。
这时,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样说道:“从盘古开天地以来,哪个工程不是自上而下粉刷的。如果倒过来施工,上面的泥浆水流下来,弄脏了墙面,用硝酸都洗不掉,谁负责!”
粉刷工人们通过多次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分段接污水的方法,突破了施工中粉刷的关键。
仅此一项就使整个工程提前了10多天。
桥头堡物体高,绝大部分是垂直施工,空中运输量很大,工地上的塔吊已不够应用。
广大工人不仅创造了许多土办法,提高了空中运输效率。
而且,他们还打破从外国生搬硬套来的所谓“操作规范”的束缚,改变了过去钢筋、模板分别吊运的规定,提出了在地面就把钢筋封闭在模板内一次起吊的办法,从而大大加快了施工的速度。
9月28日拂晓,把三面红旗插上桥头堡顶端的紧张战斗开始了!
由6万多块红色特制玻璃组成的数吨重的3面红旗,要吊装在高于桥面30多米的桥头堡顶端。
工人们对安装任务提出了最高的质量要求,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尺寸误差!
人们现在看到的“红旗”造型的桥头堡,就是出自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钟训正之手。
钟训正是建筑学家,湖南省武冈县人。
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长期致力于建筑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
他主持设计的“无锡太湖饭店新楼”、“甘肃画院”及“海南三亚金陵度假村”,在建筑传统与创新、建筑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辨证统一关系上创出特色。
在南京古城区中华雨花两路的改建任总建筑师期间,为古城区市容和环境的改善做出有效的贡献。
对于设计南京长江大桥桥堡方案,钟训正教授后来回忆说:
第一轮桥头堡的设计由南京工学院教师宛新彰率4人负责,第二轮由孙钟阳、徐敦源负责,后大桥局并不满意设计结果,遂举行全国范围的桥头堡设计竞赛。
这样的一个竞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大高校、各省市的设计院纷纷参与角逐。
1960年4月,在南京福昌饭店进行了设计稿评审。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共送了师生设计的38个方案,在最后呈送中央的3个方案中,有两个作品,分别是“红旗”造型和“凯旋门”造型,另一个为北京建筑科学院设计的红旗造型方案。
最后,钟训正教授的“红旗”造型获得通过。
在桥头堡红旗的安装中,工人们不畏艰险,攀登上桥头堡的最高点,头顶碧蓝的天空,双手扶着承载三面红旗的钢架支座,轻轻地移动着。
钢架底下,电焊工人握紧焊枪,全神贯注地进行着细致的焊接工作。
真是:白云深处插红旗,千难万险脚下踩。
一条条在清晨云雾中闪闪发亮的电焊弧光,在宽广的江面上空构成一幅瑰丽的画面,表达了我国工人为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雄心壮志。
同桥头堡上一样,公路面上也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一片繁忙景象。
老李和老宋同工人们一起投入了紧张的战斗。
他们说:
立足桥头,胸有朝阳;身在大桥工地,心怀五洲风云!
在建桥工人雄壮有力的劳动号子声中,负责指挥工作的张阿根师傅高喊着:
同志们!我们一定要提前造好桥头堡,让红旗高高飘扬!
他手里举着信号旗,口里吹着哨子,紧张而有秩序地指挥着。
听到张师傅洪亮有力的声音,高空的工人干劲倍增,他们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拧成一股绳,连成一个心,争分夺秒,树红旗。
巨大的3面红旗,足足有8米见方,此刻正徐徐上升。
江上风大,钢架在空中不停地来回摆动。
狂风吹来,发出呼啸声。
桥头堡顶端的工人腰里系上安全带,慢慢地向前移动着。
忽然,工人们发现,吊机的吊臂短了30厘米,钢架无法安装在预定的位置上。
如果接长吊臂再装吧,就必然要花多少时间啊!怎么办?
这时,站在最高点的张阿根师傅大声喊道:“同志们!就是用肩扛也要把红旗插上去!”
他刚说完,建桥工人几乎同时响亮地回答:“对!抢时间,用肩扛!”
立刻,工人有的用肩扛,有的用手拉。老李和老宋同工人们一样,汗流浃背地扛着、拉着。
不管手痛肩肿,越是困难,越是艰苦,斗志越旺,他们顽强地战斗,战斗……
金色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万道金光映照在浩瀚的江面。
建桥工人,经过一番艰苦、激烈的战斗,终于把三面红旗高高地插上了桥头堡顶端。
碧空如洗,朝霞似火。
鲜艳的三面红旗在晨光中映红了长江水。
欢声震天,鞭炮齐鸣,大桥工地沸腾起来了!
胜利的锣鼓敲起来了!胜利的赞歌唱起来了!
建桥工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面对胜利完工的桥头大堡,仰望着在曙光中红光四射的三面红旗,跳跃着,欢呼着,纵情歌唱。
雄伟高大的桥头堡下,老李、老宋、张师傅和工人们一起手拉手,肩并肩,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他们仰望红旗,沉浸在胜利的激情中……
为大桥建设竭尽全力
南京长江大桥虽然是1958年勘定,1960年动工,但是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又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工程设计和材料供应都很困难,曾几建几停。甚至在工程上马初期,就有人提出缩小规模,建成一座便桥,只要能通汽车就可以了。
当时江苏省及南京市的主要领导曾就缩小大桥规模征求南京军区主要领导的意见,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和杜平政委从长远发展考虑,建议克服暂时困难,按原计划建造。
1967年3月,由于钢材紧缺,铺设大桥的铆钉缺口相当大,直接导致大桥钢筋桥梁无法架设,有人再次提出缩小大桥建设规模,并将缩小方案传到南京建桥工程处。
工程处便派人专程向在京开会的杜平汇报。
杜平感到此方案不妥,说:“为了造好‘争气桥’,我去找总理。”
当日,他请求周恩来解难。
周恩来立即找来当时分管工业的谷牧同志,指示他负责协调,一是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联系,二是通过外交部门和东欧有关国家联系寻求帮助。
杜平认为鞍山钢铁厂解决会快些,向谷牧同志汇报,并商量具体解决办法。
半个月后,鞍山钢铁厂以最快速度生产出的优质铆钉运到了南京,确保了大桥的顺利建设。
同年8月,当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工程正处于架设大桥过江钢梁的关键时刻,建桥工人中许多年轻工人不上班,老工人干着急,严重干扰架梁进程。
杜平召集建桥工人说:“建设长江大桥是国家的大事,是你们共同的光荣任务,绝不能影响建桥工程的进度。”
最后在守桥部队的保护和支持下,在全国劳动模范王超柱等老师傅的带动下,终于赶在台风季节之前,大桥钢梁胜利合拢对接,大桥工地举行了钢梁合拢庆祝会。
在以后的岁月里,杜平不管是当军管会主任还是任南京军区政委及兼任江苏省省委书记,他始终心系大桥建设,多次到工地视察,过问建设情况,参加劳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1968年3月21日,南京军区派出“临汾旅”一个营加入建桥大军,干部战士边学习边施工,与大桥建设者们一起奋战了180多个日日夜夜,抢在雨季来临之前,胜利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9月9日,眼看工期吃紧,军区又派工兵团紧急赶赴大桥工地,他们风雨无阻,日夜施工,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土方作业4.72万立方米。
在修建桥头堡的过程中,仅用18天就突击完成了原计划两个月的工作量。大桥工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9月30日,许世友和杜平以及江苏省领导坐上第一列通过长江大桥的火车,标志大桥建成正式通车,向共和国成立19周年献了礼。
12月19日,公路桥面全面建成通车。江苏人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1969年9月19日,毛泽东的专列到南京,停在栖霞山脚下,许世友和杜平向毛泽东汇报了工作。
后来又请毛泽东视察南京长江大桥,毛泽东同意了。
9月21日2时,在许世友、杜平、张才千、吴大胜和汪东兴同志陪同下,毛泽东视察了南京长江大桥。
毛泽东乘坐的汽车,从桥南缓慢驶向桥北,视察了全桥。
许世友调兵驰援建设
1968年3月20日,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任大桥建设委员会的主任。
大桥建设委员会根据毛泽东和国务院指示,做出决定:
使大桥早日投入营运,铁路和公路分期通车。
1968年4月,许世友调军区工程兵柴书林任大桥指挥部总指挥,并要求指挥部重新讨论工程进度和峻工时间,确定1968年9月底完成铁路桥,年末完成公路桥。
这比原定的铁路桥1968年底通车、公路桥1969年7月1日通车方案分别提前了3个月和近1年时间。
由于时间短、要求高,仅靠大桥承建单位是无法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
许世友当机立断地说:
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机械给机械。
许世友言出即行,抓落实快如闪电。
军区工程兵副主任柴书林、许世友点名把他要来,委以建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的重任,直接率领工程兵二团,并统一指挥支援大桥建设的部队,和建桥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并肩战斗。
柴书林率领工程兵二团充分发挥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作用,立下了新的功勋
国庆节前5个多月,总工程师王超柱表示,抢在梅雨季节之前完成一期工程,但人力仍嫌不足。
许世友听了,当场拍板,增大兵力投入,调威名远扬的“临汾旅”和所属装备加入建桥大军。
“临汾旅”是我军历史上最能打硬仗的英雄部队之一。
该师前身为1937年12月组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后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和上党、运城、晋中、太原、扶乘、秦岭、成都等战役战斗,攻克县以上城市19座。
1948年3月7日,临汾战役发起后,第二十三旅在晋冀鲁豫军区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下,从东面发动进攻,夺取外围据点,一举攻克东关外城,占领护城阵地,控制住外壕,逼近内城。此役歼灭国民党守军5600余人,对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1948年6月4日,晋冀鲁豫军区前线指挥部授予第二十三旅“临汾旅”荣誉称号。
“临汾旅”的增援,大大加快了建桥速度。
许世友还要求人人顾全大局,团结起来,军民同心合力,拿出战争年代打硬仗的那股劲头,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大桥建设任务。
大桥建造者近万人,最后28天大会战,10多万名志愿者从全国各地涌来。
“到大桥去义务劳动”成为当时最光荣的事。
1968年8月底,急需把“龙门架”从铁路引桥搬到公路桥上。
“龙门架”高50米,重达千吨,由几万只螺丝拧成。这样的庞然大物搬动一次,照老办法计算,需34个人,45天才能装好。
“临汾旅”指战员和南京大桥二处职工打破常规,仅用23人,半个月时间就使“龙门架”跨立在公路引桥之上。
除了在设计图、材料等方面严格把关外,“临汾旅”指战员热情格外高涨,而且还创造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纪录。
“临汾旅”曾经28天造好了一个24层楼高的桥头堡。
桥头堡建设是大桥后期建设的一块硬骨头,其施工特点是堡体高,相当于民用建筑24层楼高度。层次多,连夹层计16层,结构复杂,工期紧,因施工图纸来得迟,从开工到建成只有28天时间。
9月初,承担桥头堡建设任务的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制定了多工序、立位纵横交叉的施工方法。
在工程兵“红一连”和“临汾旅”炮连的支持配合下,军民日夜奋战,抓紧施工。
有一天,桥面上刮起了8级大风,由于吊机也失去了作用,“临汾旅”的战士们就用绳子把自己系在钢架上,和建桥工人坚持施工。经过28天的艰苦奋斗,胜利地完成了桥头堡建设任务。
9月27日晚,在铁路桥引桥上,并排停着两列满载矿石的火车。根据大桥建设委员会决定,对大桥钢梁做一次检测,这两列火车是来执行这个任务的。
从1968年4月至12月,无论是在铁路桥工地,还是在公路桥工地,还是在南京大桥二处、四处生产车间,都留下了南京军区“临汾旅”和工程兵二团指战员参加建桥劳动的汗水,他们承担了大量艰巨和艰苦的体力劳动,为大桥的提前通车做出了特殊贡献。
公路双曲桥开始施工
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在1968年国庆节胜利通车了!
奔腾万里的长江在高奏凯歌,南来北往的列车在传递喜讯。
正当建桥工人沉浸在幸福中的时候,10月8日,上级又发出了振奋人心的战斗号令:
大战4季度,确保公路桥元旦通车!
消息传来,大桥工地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锣鼓声震天动地,决心书、保证书、请战书贴满了南北两岸。建桥工人一致表示:
南京市市政工程公司,当晚召集了以工人为主体,并有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会,突击制订公路桥施工作战方案。
徐师傅又满怀着战斗豪情,出席了会议。
参加会议的同志个个明白,离开元旦通车只有80天。
在这样短促的时间里,要造好22孔双曲拱桥,任务确实艰巨。
路面工程量大,施工战线长,材料用量大,操作技术复杂,技术力量又薄弱,还要在保证火车畅通无阻的情况下,造好两孔横跨铁路的跨线桥,施工安全的要求更高。
会外,有人也掐着手指算了又算,摇摇头说:
“难啊!80天造好八孔桥已经不错了。”
于是提出一个需要很长工期的施工方案。
还有的则提出:要保证元旦通车,只有修改设计方案,把两孔跨线桥改做梁式桥,把混凝土浇注的空腹墙改做砖砌墙。这实际上是降低工程质量,损坏双曲拱桥的完整桥形,给双曲拱桥这个伟大创举抹黑。
因此,敢不敢制订一个在80天内建成22孔高质量的双曲拱桥的施工方案,成为会议争论的焦点。
会上徐师傅慷慨激昂地说:
元旦通车,我们打的是一场同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的政治仗!
时间不能推后,设计不能修改,质量不能降低。天大的困难,我们工人顶!
徐师傅的发言,表达了建桥工人敢于胜利的精神!
他的发言,得到了参加会议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的一致支持。整个会场洋溢着强烈的战斗豪情。
施工领导小组的负责同志依靠徐师傅等老工人,当场制订了一个简化工序、充分利用保养期、见缝插针、交叉流水作业的施工方案。
把工期由原来提出的200多天缩短为80天,打响了大干80天的第一炮!
施工方案刚制订,来自祖国各地的支援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长江南北两岸。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某部,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来了!
广大农民排列着长长的队伍,高唱着歌曲,向建桥工地开来了!
大中学校师生,以及即将奔赴边疆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向工地汇集来了。
他们在工地搭起了帐篷,露天砌起了炉灶。他们豪迈地说:
咱们来这里能为大桥流点汗,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建造双曲拱桥的日日夜夜里,建桥工人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支援大军,发扬了大无畏的精神,投入了这场惊天动地的大会战。
工地就是战场,建桥就是打仗。
在这里,到处是大幅标语。上写着:
奋战80天,拿下公路桥!
早日建成“志气桥”,气死苏修、美国佬!
清晨,人们迎着东方喷薄而出的朝阳,来到施工现场。
劳动大军如万马奔腾,热火朝天地战斗着。
满载着建桥物资的列车,从南北两岸飞速开来,送来全国人民对大桥的关怀和支援。
打桩机的轰鸣,载重车的喇叭声,伴随着洪亮的号子声,高奏出一曲欢乐的劳动赞歌!
深夜,绵延5公里的引桥工地,数千盏电弧灯和闪烁着的电焊火花,交织成一条条火龙,把大江南北照得通明雪亮,使雄伟的钢铁巨龙更为壮观。
建桥工人百折不挠,为开创新的天地,夺取新的胜利战斗着。
不久,跨线桥工程进入了建造空腹墙的阶段。
桥孔的空腹墙高达两层楼,却只有一个人的肩膀宽,里面布满了钢筋,这给浇灌混凝土带来很大困难。
施工领导小组决定组织一个由徐师傅带领的突击队,向空腹墙开展一场攻坚战。
战斗一打响,徐师傅突然旧病复发。他怨恨自己为什么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又来了病!医生嘱咐他要好好休息。
可是老徐想:“元旦通车任务紧迫,我怎么能轻易下火线呢?”
毛泽东对建桥工人的殷切期望,张思德的光辉形象,上级的战斗号令,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感,就像一股股热流一样,涌上徐师傅的全身,使他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徐师傅不顾身体有病,坚持在10多米高的撑架上工作。
隆隆的列车在脚下轰鸣而过,浓烈的黑烟熏得他透不过气,看不见东西。他忍受着呼吸的困难和撑架的震动,弯着腰钻入狭窄的空腹墙上模里,用震动器上下震捣混凝土。
模板内空气稀薄,闷热异常,虚汗浸透了老徐的衣衫,身上不时打着寒战。他顿时感到呼吸急促,头晕目眩。但是,徐师傅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病痛!
就这样,他一人在闷热不透气的空腹墙里整整坚持了3个小时!
老徐走出空腹墙时,已是汗流夹背,气喘吁吁。
同志们立刻给他递上毛巾和茶水,让他好好歇息。
在一旁参加劳动的学生们感动地说:
“我们要向徐师傅这种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学习!”
老徐爽朗地说:
为国家造桥,再累心里也乐,再苦心里也甜!
学生们在老徐的鼓舞和教育下,抢过震动器和震捣棒,跟着工人们一起钻进了空腹墙。
工地上有多少像徐师傅这样生动的事迹啊!
多少工人和群众为了争分夺秒,几天几夜不下火线,头晕了就擦把凉水脸,又冒着严寒干!
多少解放军战士在最前列,日夜战斗和守卫在长江南北两岸!
又有多少学生,经过劳动熔炉的锻炼,在思想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经过人们60多天的艰苦奋战,22孔双曲拱桥的巨大桥身,终于屹立在长江南北两岸。
离1969年元旦公路桥通车时间只有18天了。施工进入了最后也是最紧张的阶段,铺设路面。
接连几天刮风下雪,这给浇油铺路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缩短路上运输时间,避免沥青在严寒中凝固,工人决定从桥下起吊沥青。
大雪漫天飞舞,它好像故意要考验人们的意志似的。
吊车司机大胆谨慎地操作着,把一辆辆满载沥青的汽车,从桥下吊上桥面。年青的校正工站在桥上挥舞着红绿旗进行指挥。汽车一着桥面,解放军便把汽车迅速开往各个施工现场。
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风驰电掣般的动作,敢想敢干的精神,是意志软弱者想也不敢想,看也不敢看的!
技术保守的人曾经制订过“下雨不起吊”、“天黑不起吊”、“刮风不起吊”、“气温十五度以下不浇油铺路”等等不少清规戒律。
但是建桥工人天不怕地不怕,敢于攀险峰闯新路,终于创造了冬季浇油铺路的施工先进经验,提前赢得了公路桥会战的最后胜利。
22孔双曲拱桥,60天就建造成功,创造了建桥史上罕见的奇迹!
采取灌注桩建双曲拱桥
在讨论公路引桥设计方案时,建桥工人和技术人员大胆提出了采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新颖形式,即双曲拱桥的方案。
他们认为,双曲拱桥造价低、用料省,载重量大,形式美观,对多快好省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但有的人认为,“双曲拱桥是个新东西,没有经验,用在长江大桥这样的第一流桥梁上靠不住。”他们提出了一个“高填土”的方案,想用泥土垒成斜坡,代替很长一段公路引桥。这个方案费工费时,外观难看,阻塞城市交通,而且要破坏大批农田。
建桥工人明确地说:“采用不采用双曲拱桥,是走不走自己建桥道路,要不要多快好省地建成公路桥的问题。对新生事物,我们就是要支持。”
工人的方案,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全力支持。会审会以后,双曲拱桥设计方案又送给许多老工人修改、充实,最后确定下来了。
建桥工人和技术人员决定自己搞试验,为双曲拱桥全面施工排障开路。他们说:“咱们说啥也要打好灌注桩基础,多快好省地建成双曲拱桥!”
严冬腊月,凛冽的北风在旷野上呼啸,把芦苇塘边的枯柴吹得嚓嚓作响;漫天飞舞的雪花,把堆在旷野上的机件覆盖得严严实实。天蒙蒙亮,离开工地帐篷不远的地方,就传来了充满朝气的劳动号子。
为了彻底解决排除灌注桩底下淤泥的问题,一位老师傅提出:“利用浇灌混凝土的冲击力,能不能把地下淤泥从钻孔里挤上来?”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决定做实验。
试验开始了。装满混凝土的小车穿梭般地向钻孔飞速运送。混凝土从地面上像瀑布似的倾注到20多米深的地层,发出海涛般的“哗哗”巨响。顷刻间,钻孔底下的淤泥,被混凝土冲击得一股劲的朝孔口涌上来。
在试桩小队的艰苦奋战下,试验桩像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地面。但是,试验桩能否经受规定的压力,是决定双曲拱桥究竟能承载多少重量的关键,是对试桩小队进行了半年多的科学实验的检验。
关键性的一仗开始了。
试桩小队的同志们走出帐篷,顶着寒风,开始工作。
工人和青年技术员一个接着一个给油压千斤顶增压,千斤顶压得钢梁火星直冒。只见压力在直线上升:150吨、180吨、200吨、300吨……
试桩小队的同志经过半年多的辛勤劳动,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打了38根试验柱和试压桩。又对长江两岸双曲拱桥墩的基础,逐个进行了试验,积累了2600多个宝贵数据,掌握了灌注桩的沉陷规律。
试桩小队的同志门探索出了一套分析灌注桩是否断裂的规律,终于创造了不断桩的奇迹!
灌注桩试验成功后,为了进一步摸索双曲拱桥的承载力,试桩小队又在军代表领导下,发扬了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建造了两孔试验桥,对双曲拱桥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试验。
试压的那天,气温骤降,风雨大作。支援外单位的吊机还没有回来,试压的铸铁上不了桥,眼看试验要延期。正在工地上参加劳动的军代表和老徐、老黄研究了一下,召集大伙开会。
在会上,老黄把困难向大家讲了一下,工人们说:“咱们造桥,争取时间就是胜利。有困难咱们顶,没有吊机,咱们就用肩膀把铸铁扛到桥上去!”
老徐见大伙斗志昂扬,便一扬手说:“扛!”
桥面坡度大,雨又下个不停,路面很滑。年近50的徐师傅,扛着几十公斤重的铸铁,弓着身子一步一步往上挪,每跨一步,都要花费极大的力气!
军代表、老徐、老黄带领全体同志,一次又一次地朝上扛,个个干劲冲天,终于把铸铁堆满了桥面。
试压开始了。老徐和小齐头戴安全帽,身拴安全带,在桥面上进行测量。雨水完全浸透了他们的棉衣,寒风扑面打来,如刺骨般的疼痛。
桥下的人群见他们被风吹得站不稳脚跟,不禁为他们捏着一把冷汗。
小齐刚开始时心跳得慌,但是看到徐师傅干得那么从容自如,专心致志,顿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这时,桥下观看的人群越挤越多,他们个个凝视着桥面。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工人们艰苦奋斗的劳动硕果,正在经受严峻的科学考验!
工地上一片寂静。只听见桥上桥下操纵台上发出各种讯号铃声,红红绿绿的指示灯像秋夜的星星眨着眼睛。随着铸铁不断增加,电阻应变仪等试验仪表的指针,有规则地转动着。
铸铁已经加到设计标准所要求的重量了。桥面会不会压垮?桥上桥下千百双眼睛在注视着桥面。
只见这座高9米、长30多米、宽4米的试验桥,身负巨重,岿然不动!
“喔!试验桥成功了!”“咱们的志气桥真过硬啊!”人群里传来了一片热情的赞扬声。
军民争拉公路桥桥梁
1968年11月24日傍晚,某部四连二排的战士们,接受全桥最后一批应力梁的张拉任务。
经过6个小时的战斗,2号、3号两个梁场的战士们胜利完成了任务。正要下班时,他们发现战斗在1号梁场的四班,还有一片梁没有张拉完。
二班长王维成马上喊道:“我们赶快去协同作战!”
喊声未落,2、3号梁场的战士们,便一齐投入了张拉最后一片梁的战斗。
就在这同一个时候,在二处梁场张拉工班的宿舍里,正开着一个如何“拥军”的“诸葛亮”会。
原来,张拉工班的工人同志,从其他梁场下班后,知道最后一片梁难张拉,曾几次来要求战士们下班回去,由他们完成任务。
可是,战士们坚决要战斗到底。工人们被几次谢绝后便研究替换战士们的办法。最后大家议定:“我们全班9个人一起出动,一定要把重担子抢过来!”说着,工人们“呼”地一下都拥到了1号梁场。
“你们已经干了12个小时,该我们接班了!”一见面,工长徐安新就迫不及待地喊着。
“我们应该干,你们应该休息!”
就在这一片“我们应该干”的争论声中,工人和战士们早已合作张拉了几个梁孔了。也就是在这一片“我们应该干”的争论声中,人群中又多了许多战士。一看,原来是三排的同志又来上班了。
班长王维成一见,索性大声喊道:“干脆军民一齐干吧!”
“好!好!”接着,工人和战士们有的抬钢丝、压水泵,有的装锚图等,军民同心干的情绪,更加热烈。
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时候,最后一片预应力梁,终于按时胜利地安装好了!
在灿烂的阳光下,军民一起目送着这最后一片梁,被稳稳吊上凌空横立的公路桥上,人人心花怒放。
向工人致敬!
向解放军学习!
军民欢呼声响彻大桥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