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和尚
在一行出家游学的这些岁月,统治阶级上层集团已连连更换了好几位皇帝。一行出家时,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当政。神龙元年(705),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为首的政变集团逼使年迈的武则天让位于太子中宗。中宗复位后,皇后韦氏专权,中宗三子李重俊为反对韦后发动政变,结果被杀,不久中宗亦被毒死。中宗四子李重茂被立为“过渡天子”后,韦后为登上女皇宝座,密谋除掉主要政敌睿宗及其子李隆基。危急关头,李隆基发动政变,突袭后宫,杀了韦后。睿宗复位后,又夹在其子李隆基和其妹太平公主两大政治势力之间。公元712年,李隆基先发制人,首先举兵发难,迅速扑灭了太平公主及其全部党羽的势力,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令人眼花缭乱的权力角逐至此才算告一段落:唐玄宗李隆基即位。
玄宗登基,为巩固其皇位并提高声望,连下两道求贤诏敕,开元五年(717)又下诏访求唐初功臣子孙。一行既以博学多才闻名朝野,又是唐初功臣之后,自然是在访求之列。正好一行的叔父张洽在朝任礼部郎中,玄宗命他亲自去强请一行出山。
一行正在寺中攻读律藏,突然,张洽上山,说是当今天子英明睿智,求贤若渴,让一行赶紧收拾行装,随他回京。一行说:“侄儿愿身居山寺,研读佛经,清风明月伴此一生。不求富贵,更无意于功名。请叔父不要见怪。”张洽听后勃然大怒,先骂当阳寺小而无名,不值得留恋,继而又责怪悟真把贤人才士隐藏起来,有负国家。接着,他气冲冲地说:“我张家世代书宦,为国尽忠,礼有大伦、君臣之义,岂可废哉!此番你定要随我回京。”一行虽喜欢山林雅趣,佛经梵呗,虽厌恶名利角逐,官场争斗,但仍不失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仍然对国家命运无限关心。在张洽以叔侄之情,以君臣之义,再三劝说下,一行终于踏上了回京的路。
悟真和尚一直把一行送到寺外,两人依依道别。一行走一走,又回头看看,走一走,又回头看看。当阳寺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只剩下黛色一抹,眼看就要从视野中消失了,悟真和尚仍站在寺门,凝望着一行的背影,远远望去,就像一尊佛像。
长安城到了。城门大开,上首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春明门。高高大大的三个门洞,入由左,出由右,行人熙来攘往,却是秩序井然。往上望,是一整齐的女墙,女墙后面站着头戴羽盔,身穿金甲,手执长戟的禁军。再往上望,是巍然耸峙的城楼,它的飞檐山脊和雕梁画栋好像嵌在蓝天上。一行由春明门进城,折过朱雀大街,来到皇城外驿馆,暂住一宿。次日一早,便有内侍前来传旨,领着他由朱雀门穿过三省、六部办公的皇城,从丹凤门进入大明宫,在青砖铺彻的又宽又长的坡道上一直往上走,约摸一顿饭工夫才到达气势雄伟的含元殿。昔时一行只能远远地望见它巍峨的轮廓,而今他站在这里俯瞰全城,果然终南渭水,尽收眼底,长安市容,一览无余。一行不禁叹道:“好一座大唐帝国的都城!”一行紧跟内侍,绕过栖凤楼,经过麟德殿,约两袋烟工夫,才来到金銮殿。一行远远地便见殿外警卫森严,殿内香烟缭绕。内侍吩咐他在阶下稍候,自上殿去了。少顷,只听殿上一声高喊:“圣上有旨,宣一行上殿!”仍见先前那个内侍来领着他沿汉白玉石阶走了上去。只见地上铺着大红地毯,两旁站着不少文职官员,当中宝座上端坐一人,白面而黑须,气宇轩昂,乌纱帽沿上嵌着一块白玉,绛纱袍当胸绣着一团盘螭,腰系宝钿珍珠带,足登白底乌皮鞋,不用说,这正是开元天子李隆基。一行紧趋几步,刚刚拜伏在地,玄宗便叫“平身”,并吩咐“赐座”。一行撩起袈裟,侧身坐下。只听得玄宗从容不迫一字一板地说:“朕自登基以来,广开贤路,亲选良才,大者为栋梁,小者为柱石,山林野遗,靡不毕至。卿何其来迟?”一行心想说:“若非族叔强逼,恐我此时还在当阳寺呢。”但他却只能说:“只因贫僧久居僻壤,耳目闭塞,又兼疏懒成性,不堪识拔,自弃圣朝,久负明时,望乞恕罪!”玄宗想,此人学问道行都很精深,今日初次上朝,何不让他显露一二,也让朝臣们开开眼,大家高兴高兴,于是向一行提出:“朕久闻禅师大名,今日幸得相见,可否见教一二?”
一行心想:这是要我的“见面礼”啊!真是位聪明的皇帝,是叫我证明他的识人之智、揽贤之能,以服众人啊!在进宫的路上,一行已经思忖过,在这种场合,决不适宜谈什么经史子集、阴阳五行、天文历法、《易》与《太玄》,只需使出点“雕虫小技”,赢得众人喝彩,君臣同乐,活跃一下气氛,就可以了。于是赶紧答道:“臣蒙陛下错爱,实无所长,但略能记览耳!”
玄宗听得明白,一行是想做个强记的游戏,太妙了,正合吾意。于是急令内侍速取“宫籍”来。这“宫籍”就是宫内全体宫人的户口册,那上面记着每个人的姓名、籍贯、年龄、入宫日期等等。内侍把它双手递给一行,一行就殿下展开,从头到尾速速看了一遍,然后很泰然的双手奉还。玄宗将宫籍展开案上,请一行背述。只见一行走上一步,又退后一步,右手半举平头,大声朗念起来。开始还一条一条慢慢念,似作回忆,念着念着,越念越快,声音也越来越高,弄得玄宗和内侍们翻看都跟不上,只好下令请停。玄宗连忙从宝座上下来,向一行深施一礼,说道:“禅师真圣人也!”那站列两旁的大臣们,先是窃窃私语,继则屏住呼吸,终则齐声欢呼雀跃,整个朝堂热闹极了。等玄宗重新坐定,众人一齐拥上前来拜贺。有的说“谨贺陛下探海得珠,举网罗凤。”有的说:“谨贺圣朝济济多士,万邦咸宁。”有的说:“元首明哉,股肱良哉!”……最后大家同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庆贺已毕,玄宗又吩咐赐宴,于是鼓乐齐鸣,又是歌舞翩跹,又是高谈阔论,又是吟诗作赋,直热闹了一整天。御筵之上,大家又向一行庆贺一番,又歌颂了一番皇恩浩荡。
这一天下来,一行只觉得头脑嘈嘈然,耳际哄哄然。这场景比起山林古刹的淡泊宁静祥和的氛围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既来之则安之吧,既蒙恩宠,当思报效。于是一行寓所的两侧墙上挂起了两堂字屏,上面书写的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行对这两篇名作早已烂熟于心,此刻,他又兴致盎然地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朗读了一遍。读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时,一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再往下读,诸葛亮的忠肝义胆,深谋远虑,和一片忧国忧民之心竟使一行感动得流下泪来。一行想,他所处的时代虽然和诸葛亮不同,但那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凛然与日月争光,确实万世不朽。一行突然觉得,比起他所向往的隐世高僧,诸葛亮更是自己景仰的人物。于是,一行虽没有还俗为官,但开始以宫廷和尚的身份参与政治。
唐玄宗对一行非常尊重,起初安排他住在光太殿,后因他习惯于寺院生活,又让他住在华严寺。玄宗经常向一行咨询国政,或与同食或与共游,或通宵达旦,彻底长谈。一行自幼熟读经史,又了解下层人民疾苦,所以时常能够提出一些安国利民的良策,深得玄宗宠信。开元十年(722),玄宗之女要出嫁了。玄宗敕令有关部门大操大办,依照当年太平公主的排场。一行听说以后,率直进言说:“为国之道,崇尚节俭。上行下效,不可不慎。况且高宗末年,只有一女,所以特加其礼,又太平公主骄奢僭越,终于获罪,不应引以为例。”玄宗听后,立即追回了敕令。
一行以出世的心态积极入世,成了唐玄宗的政治顾问。但他皈依佛门,矢志不渝,探究佛学,从未懈怠。开元八年(720),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善无畏等来到中国,抵达长安。已经年近不惑(38岁)、功成名就的一行仍然虚怀若谷,好学不辍。他拜金刚智等为师,向他们学习佛教密宗的经典和印度的独特的天文历算知识,并和这几位著名的印度学者合作,一起翻译了《陀罗尼经》、《大毗卢遮那经》、《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等许多密教经典,对密宗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很快由日本遣唐学问僧传习到日本,形成了今日的“东密”。由于一行先后对禅宗、天台宗、律宗和密宗等均作过深入的学习研究,所以对于佛理他能够融会贯通,终于大彻大悟,形成了自己的许多见解。在回到长安的这些年里,一行撰写了《释氏系录》、《梵天火罗九曜》、《宿曜仪轨》等一批自己的佛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