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脑梗塞的基本常识
脑梗塞,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和脑栓塞,约占脑血管病的75%,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病,中医属中风范畴。患者可见有头痛、眩晕、偏瘫、失语等症状和体征。
什么是脑梗塞
脑梗塞现称脑梗死,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和脑栓塞,约占脑血管病的75%,是脑血管疾病中的最常见病,中医属中风范畴。由于脑动脉狭窄或堵塞,局部血流量减少或突然中断,造成脑动脉供应区的脑组织供血、供氧、供糖减少,继而可引起继发性血管内皮损伤,此状态持续一定时间,可出现该区脑组织坏死或细胞死亡,其比较脑出血,脑梗塞进展稍慢,常在数小时或1~2天达高峰,少数患者病情逐渐进展数天才达高峰。患者可见有头痛、眩晕、偏瘫、失语等症状和体征。多无意识障碍,如大面积梗塞或重症脑干梗塞,可出现昏迷或脑疝,甚至死亡。
根据起病形式及进展速度分型
急性型(完全型) 约占30%,发病急,症状和体征在数分钟(一般不超过6小时)即达高峰。病情多较重,瘫痪较完全,严重的可昏迷,甚至形成脑疝而死亡。
亚急性型(进展型) 约占45%,症状和体征在数小时至1~3天达高峰。也可长达3~5天达高峰,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血栓形成多为此型。
缓慢进展型(慢性进展型) 约占25%,起病2周后症状仍逐渐进展。病情呈跳跃式、台阶式进展。
可逆性脑缺血发作 或称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局灶性神经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一般在24~72小时恢复,最长可持续3周,恢复后不留后遗症。
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及部位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是指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突然出现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腔隙性脑梗塞 是指发生于深部脑组织和脑干内直径在0.2~1.5mm的微梗塞。
分水岭梗塞 是指发生于脑内较大的动脉供应区之间的脑组织区缺血性坏死,这些区域的脑组织也称为边缘带。
枕叶脑梗塞 是指大脑后动脉枕叶分支阻塞引起。
脑干梗塞 是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供血区——中脑、脑桥或延髓的缺血性坏死、软化。
脑梗塞是如何发生的
只有明确脑梗塞是怎么发生的,才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或减轻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脑血栓发病原因
与疾病有关 高血压可使较大血管及其内皮细胞发生动脉硬化,血管变窄,易形成血栓;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先从内皮损伤开始,同时聚集性增高的血小板在内皮损伤处聚集,形成血栓;心脏病可增加患脑血管病的危险。
与遗传有关 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亲属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因基因遗传增加了这些疾病的易感性,此外还有家族成员相似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
与血流状态有关 由于血液黏度增高,血液流速缓慢。
与缺乏运动有关 中等强度的运动,能降低血压、体重和心率,能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力,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葡萄糖耐量。
与吸烟饮酒有关 均可使血液黏度增高。香烟中的尼古丁能促使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导致血管收缩、阻力变大和血管壁的损伤;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增高及血液成分的改变。
与肥胖有关 肥胖者体内脂肪沉积过多,使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促使动脉硬化形成。
与颈动脉狭窄有关 其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先天迂曲狭窄等,脑梗塞的危险性增加1倍以上。
与口服避孕药有关 能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和血流缓慢,使血管内膜增生,引起高脂血症,使血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与过度疲劳有关 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及体力透支,可使体液消耗过大、血液黏度增高或血管痉挛,引起血栓。
脑栓塞发病原因
心源性 最常见的是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栓子脱落、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脏手术后。
非心源性 ①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颈动脉及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附着脱落物,溶栓过程中;②少见有癌细胞脱落;③脂肪栓塞、寄生虫卵、败血症和肺部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脓栓;④气栓可见胸外手术、潜水员和飞行员发生的减压病、气胸、气腹等;⑤罕见的静脉注射带入异物。
如何及早发现脑梗塞
病人一般年龄在50岁以上,同时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精神刺激、过度劳累等诱因,常见症状有:
1.眩晕、呕吐,四肢瘫痪或交叉性瘫痪,病变在基底动脉下端。
2.失语、视觉障碍,颈内动脉闭塞,优势半球病变。
3.一侧上下肢体有或不伴有面瘫的麻木、酸痛、烧灼或抽筋样感觉,大脑后动脉深支闭塞的丘脑综合征。
4.偏侧瘫或肢体无力,颈内动脉闭塞。
5.人格改变、痴呆、精神症状,大脑前动脉的远端闭塞所致。
6.暂时性近记忆力丧失而即刻记忆及远记忆力尚好,大脑后动脉闭塞。
见以上症状均可考虑脑梗塞的可能,因梗塞部位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亦不同。再如大面积梗塞或重症脑干梗塞,可出现昏迷或脑疝,甚至死亡,其病情严重程度据其梗塞面积的大小、部位、病灶的多少及脑干损害程度而异。
有上述症状或病史者可到医院进行头部CT或MRI(磁共振)检查,以明确诊断。
得了脑梗塞怎么办
患了脑梗塞病都非常恐惧,怕治不好,留有偏瘫等后遗症,尤其是失语的病人语言难以表达而情绪急躁。其实,脑梗塞并不可怕,只要能早期积极治疗,大部分病人是可以恢复的,多数病人不会留有太多的后遗症。
得了脑梗塞不必悲观,应面对现实,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这样对疾病的恢复是非常有利的,同时立即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急性期治疗,要遵照医嘱,按时用药,注意饮食起居,戒烟酒,配合医生的治疗。
部分脑梗塞病人症状没有完全消除,进入恢复期,也要坚持药物治疗,防止再发作,要配合功能锻炼,争取尽快地康复。
脑梗塞的危害
众所周知,脑梗塞发病率高、复发率高,严重地危害人们的健康。脑梗塞死亡率较脑出血低。急性期死亡率约为5%~15%。可有以下表现:
1.有少部分患者因脑梗塞发展为大面积梗塞或重症脑干梗塞,可出现昏迷或脑疝,甚至死亡。
2.部分患者是由于并发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肾功能障碍等而死亡。
3.可留下各种不同的后遗症,如偏瘫、感觉障碍、失语、构音障碍。
4.引发脑萎缩、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心理异常等。
这些功能障碍可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降低其生活质量。
脑梗塞与其并发症
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肥胖、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脑血管疾病有密切相关性。脑梗塞后易发生心脏损害、脑出血、抑郁症等并发症。
脑梗塞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引起脑梗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脑梗塞患者中约70%是高血压患者。因为血压增高使脑小血管收缩,脑部的血液供应发生改变,若脑内小动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小动脉就失去收缩-舒张功能而发生硬化。
脑梗塞与高胆固醇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特别是两者的比值的增加,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进而发展成脑梗塞。
脑梗塞与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也是脑梗塞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脑梗塞与高血糖 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贮存量减少,血脂升高,血液常呈高凝状态。血黏度高会增加血管壁的代谢障碍,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形成。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的轻微改变,会使小动静脉对局部缺氧的反应降低,减少脑组织对营养成分的运输。
脑梗塞与心脏损害 急性脑梗塞影响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使交感神经兴奋,过多的儿茶酚胺引起冠状小动脉痉挛可导致心肌梗塞。有学者发现右半球卒中患者易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因窦房结由右侧自主神经控制,右侧延髓、下丘脑和大脑半球的兴奋或抑制对心率的影响大于左侧。
脑梗塞与脑出血 出血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于脑梗塞区内动脉坏死后血液漏出,继发出血,常发生于大面积脑梗塞之后。溶栓也易发生出血性脑梗塞。
脑梗塞与抑郁症 脑梗塞后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与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及其信息传递障碍。也可由于梗塞后由于肢体功能丧失,从而导致的社会功能受损、社会地位改变、社会支持不良等因素,加重和加快了抑郁的发生。
脑梗塞是可以预防的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从以前治疗为主,转为以预防为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防治心脑血管病,积极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一级预防,达到人口的健康老龄化。
一级预防
主要针对未发生过脑梗塞者,对有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应及时治疗,定期检查监测和随诊,主要的疾病有:
高血压 是脑血管病最危险的潜在因素。要积极做好高血压的防治,有效控制高血压病。
心脏病 是仅次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治疗心脏病,对心房纤颤者应予以适当的抗凝治疗,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糖尿病 应普及糖尿病知识,中年以上的人群应定期检查血糖,对防止脑梗塞发生有重要意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是指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突然出现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寻找病因,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再发。
二级预防
指预防已患过脑梗塞患者的再复发。
1.合理膳食、戒除烟酒、生活规律化、心情舒畅。
2.控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展。
3.主要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脑梗塞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社会因素等。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做到早期诊断治疗,减少病残,尽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