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研制者之一
早在1953年,钱学森就已开始研究星际航行理论的可行性。对于星际航行的重大意义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在他回到祖国后的第三年,中国科学院任命他为组长,赵九章和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制造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卫星探测仪器等的设计研究机构。
这项研究在美国和苏联早已开始,并已取得了重大成果。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表明人类在向太空发展、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漫长旅途中,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人造地球卫星的巨大开发利用价值吸引着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中有所突破,也是所有从事航空航天研究的科学家的共同心愿。
1961年6月,在钱学森、赵九章和卫一清等人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举办了持续12次的星际航行座谈会,钱学森在第一次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讲演。
两年后,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领导的星际航行委员会,负责组织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安排预先研究课题。这一时期,钱学森还担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讲授星际航行概论和物理力学。
永刚和永真两个孩子都已经读中学了。他们非常希望父亲能有时间休息一下,一家人在一起轻轻松松地玩几天。可是,没有一个星期天能看见父亲的身影。他们记忆中最清晰的一页是深夜父亲伏案疾书的后背,柔和的灯光勾勒出一座不甘寂寞和平庸的雕像……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钱学森明确指出:
自从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中国科学院及原第五研究院对这项新技术就已有所考虑,但未作为研制任务。现在看来,人造卫星有以下几种已经明确的用途:测地卫星,通讯及广播卫星,预警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至于重量更大的载人卫星在国际上的应用,现在虽然还不十分明确,也应该有所准备。
“现在,我国弹道式导弹已有一定的基础,现有型号进一步发展,就能够发射100千克左右重量的仪器卫星。这些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必须及早开展有关的研究和研制工作,到时候才能拿出东西来。因此,建议国家早日制定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列入国家任务,促进这项重大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
聂荣臻元帅很重视钱学森的建议,指示“只要力量上可能,就要积极去搞。”
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报告了邀请张劲夫、钱学森、孙俊人及国防科委、国防工办专业局的负责同志和专家进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重量为100千克左右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
5月4日、5日,8月9日、10日,中央专门委员会分别召开了第12次会议和第13次会议。原则上批准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以及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想。钱学森又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工作中去。他的聪明才智为人造卫星研制计划解决了很多关键的技术问题,包括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
1966年6月下旬,为解决滑行段喷管控制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多次滑行段晃动半实物仿真试验。在试验中,反复出现晃动幅值达几千米的异常现象。钱学森来到实验现场,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和计算,并与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认真的讨论,然后得出结论:
“这一现象在近于失重的状态下产生,原晃动模型已不成立,此时流体已呈粉末状态,不影响飞行。”
后来多次飞行试验表明,这个结论完全正确。
这一年,一场令历史不忍记述的浩劫,毁掉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刺痛了许多流淌着热血的心。
为了保证人造卫星研制计划能够在混乱中正常进行,钱学森协助周恩来总理做好领导工作,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由于动乱,“长征一号”试车工作一直无法进行,同志们都十分焦急。
1969年7月l7日、18日、19日和25日,周恩来总理连续4次召开会议,解决二级和三级地面试车问题,委派钱学森协同七机部军管会副主任杨国宇全权处理有关试车事宜。又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8月22日,“长征一号”试车终于取得成功。
这一年,刚好是钱学森入党10周年。10年前,经杜润生、杨刚毅介绍,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此刻,他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
1970年春,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钱学森、李福泽、杨国宇、任新民、戚发轫等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组织实施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
4月24日,重量为173千克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钱学森和发射基地的领导以及试验小组的代表,分别在现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五一”节晚上,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钱学森、任新民等参加第一颗卫星研制工程的代表。看着广场上点点灯火,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春风,一股暖流在钱学森心中流成了一首奉献的歌,流成了一条淙淙不息的生命的河!
第一颗卫星向全世界播放的《东方红》乐曲,伴随着初升的太阳,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