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去美国

钱学森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是国防科技事业的领导人之一,他推动了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为20世纪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贡献了自己卓越的功绩。

1965年2月15日,钱学森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68年兼任中国空间研究院第一任院长;1970年6月12日,开始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钱学森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86年4月1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六届四次全国委员会增选钱学森为副主席。两个月后,在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一致选举钱学森为中国科协主席。

钱学森领导着全国科技人员,在祖国富强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着。他的工作成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热爱。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是时刻不忘这位被他们迫害回国的卓越的科学家。

在庆祝冯·卡门先生75岁生日的日子,钱学森曾给尊敬的老师写过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信的末尾写道:

“在这个世界上,冯·卡门先生,您创造的财富使您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我希望,通过科学家的贡献,促进人类生活的幸福、和平美好。这个声明作为我在您75岁寿辰的致词。”

同年12月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世界文化名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纪念会”。钱学森在会前写信给冯·卡门,热情邀请老师参加这一活动,但由于美国政府的干涉,卡门未能成行。

后来,冯·卡门曾邀请钱学森参加国际星际航空学会成立大会。钱学森在回信中,语气刻板、冷淡:

“如果台湾代表也被邀请,那么我就不能出席,因为在我心中,中国只有一个。”

此后,钱学森中断了与美国的联系。直到冯·卡门先生逝世,师生二人也未能见上一面。钱学森在唁电中说:

“我深为遗憾地获悉冯·卡门先生去世的消息。但是,我认为他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将长久地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更加欣慰地看到,他对科学的贡献得到了不同社会制度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承认。”

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学森“杰出校友奖”。虽然他很怀念那个工作、生活了很多年的美丽的校园,但仍然拒绝前去领奖。

1980年5月18日上午,我国成功地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两天后,美国合众国际社向全球播发了一篇专稿。记者罗伯特·克莱伯在题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一文中写道:

“本星期四,是钱事业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在这一天,中国宣布,它将向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周围的海域发射一枚洲际弹道火箭。”

“正因为有了钱学森,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1986年6月,南加州华人科学家工程师协会给钱学森授奖,他写信表示感谢,但婉言谢绝了去美国的邀请。

1989年6月29日,在美国纽约召开的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表彰他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作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

会议主席在介绍钱学森的成就时说:

“钱学森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时,冯·卡门教授就因为他在喷气推进和超声速飞机设计方面的才智,而对他特别宠爱。在有关火箭的设计研究工作中,为发展喷气推进,他引入了钱学森公式。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先驱的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他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钱学森虽然对美国人民,对美国科学家同行怀着十分友好的情感,但他仍然拒绝去领奖。

关于钱学森此生再也不肯踏上美国国土的原因,他的一位美国朋友曾向我国国务院的领导人提起过:

“在美国移民局的案件中,钱当初可能算是驱逐出境的,因此必须有某种特赦的手续才能入境。这就是必须要你和大使出面的地方。真的这样做又得向美国政府求情,或是无形中承认他们当初的措施是对的。这一点在钱的心里必不满意。”

钱学森在1985年3月9日,写给我国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一封信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十分坦诚的回答:

“我本人不宜去美国。……事实上我如现在去美国,将‘证实’了许多完全错误的东西,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例如,不是美国政府逼我回祖国的;早在1935年离开祖国以前,我就向上海交大同学、地下党员戴中孚同志保证学成回到祖国服务。我决定回国是我自己的事,从1949年就作了准备布置。……我认为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不能沉默。历史不容歪曲。”

钱学森在这个何去何从的大问题上,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品格。江泽民总书记称赞他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