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年年岁岁,西子湖畔莺歌燕舞、绿柳成荫。湖中,游船荡漾,乐声萦绕,柔婉如梦;夜深时,星光下三潭印月,静若禅心。
杭州城里有一处宽敞明亮的大院,主人姓钱。钱家是个大户人家,世代以经营丝绸为业,经常接济穷人,广做善事,邻里间无不敬重。钱均夫少年时就读于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读书相当刻苦,而且为人谦和守礼,尊长爱幼,颇有君子之风,乡邻们有口皆碑。
后来,他秉承父命漂洋过海,赴东瀛学习教育、地理、历史,希望借鉴异邦学说振兴本国教育大业。物换星移,钱均夫学成归国。正值家道中落,一家人只好守着一点儿薄产勉强维持生活。钱均夫立志要摆脱父亲经商失败的阴影,走出金钱圈定的人生轨道,决心凭借自己的才学成就一番事业。
杭州城一位姓章的富商非常欣赏钱均夫的才华和志向,主动把女儿兰娟许配给他。婚后,夫妻二人情投意合,相敬如宾。当时哪有人会想到,这一桩好姻缘为后来的新中国造就了一位彪炳史册的大科学家。
1911年冬,推翻帝制的武昌起义的枪声震撼了大江南北,这一年的12月11日,钱均夫夫妇唯一的儿子诞生在黄浦江畔一所整洁的房子里。父亲为爱子取名学森。
钱学森3岁那年,钱均夫受聘到北京教育部工作。父亲因为工作繁忙,又希望孩子早点儿接受启蒙教育,就把儿子送进了幼儿园。钱学森和小朋友们相处得十分友好,他的聪明机智也经常的得到老师的夸奖。
时光如流水,一转眼又过去了3年的时间。6岁的钱学森长得眉清目秀。钱均夫常常抚摸着儿子宽大的脑门儿,鼓励他勤奋读书,积极思考。钱学森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只要有时间,就缠着父亲要他讲故事给自己听。
尘封的史册在钱均夫低沉的叙述中,一页页缓缓打开:古老文明如璀璨的星河;精忠报国的事迹,诸强逐鹿,铁马金戈……其中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啊!
钱学森仰起笑脸注视着神情激动的父亲,明亮的大眼睛里,闪烁着聪慧的光辉。听到忠良遇害、国家受辱,他的脸上常挂满晶莹的泪花;父亲紧握着儿子的小手,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面对内忧外患的沉痛现实,不由得长长地叹了开口气。
“爸爸,为什么发愁呀?”
“孩子,现在和你说,你也不能完全明白,爸爸只希望你能好好读书,我们的国家实在太落后了。”
钱学森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慷慨悲壮、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连同父亲殷切的期望一起深深地刻进了他幼小的心灵。
这一年,钱学森走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开始了他的小学生活。老师的讲授给他带来了很多乐趣。尽管学的知识非常的简单,父亲已大部分都教给他了,但是每一节课,钱学森仍全神贯注地听讲。放学回来,他总是先完成当天的作业,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各种书籍。
后来,钱学森转入北京师大附小读书,他对数学、地理这类自然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父亲希望儿子能有独立个性,从不强迫他放弃个人爱好,也不要求他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在父亲细心、宽厚的爱护中,钱学森走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一天天成长起来。
小学毕业后,钱学森进入北京师大附中学习,那时的附中虽然地处北京边缘,但集中了一批思想进步、学养深厚的老师,他们反对死记硬背,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这段时间的经历深深影响着少年钱学森。钱学森常常握着一卷书,独自在校园中漫步。越来越丰富的知识充实着他的头脑,未来像一幅瑰丽的画卷,慢慢地在他的脚下展开。钱学森遥望前方,年轻的心仿佛燃烧着一团烈焰。
国文课上,董鲁安老师面对着充满朝气的学生,平日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忧愤,不由自主地倾吐而出:
“军阀混战,百姓遭殃,可怜我中华大地,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政客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翻云覆雨。到头来,苦的是无辜民众,毁的是国家根基。”
“老师,现实堪忧,我们国家的出路在哪里呢?这种混乱局面何日方休?”钱学森一脸严肃,话语中流露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感。
“国民革命军正准备北伐去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董老师说到这儿,转头望向高远的蓝天,脸上洋溢着热情的憧憬……
钱学森握紧双拳,对反动统治极为不满,对祖国前途无限忧虑,对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普通百姓命运无限关注。董老师主张学生关心政治,思考民族前途。自此后的日子里,他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在课堂上下,长时间地和他们讨论政治和时事。
钱学森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每到星期天,他常常一个人去郊外登山。攀上西山峰顶,临风而立,仰视苍穹,此时,苦闷顿时烟消云散,报国之志蓦然升起,愈久弥坚。
北师大附中是一所人才荟萃、管理有序的学校。校长林砺儒先生以培养德才兼优的学生为发展目标。他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发现人才、造就人才,希望从附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能够成为救国、治国的栋梁。
钱学森对科学产生强烈的爱好即始于此。化学老师王鹤清先生发现钱学森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对自己所讲的知识有一种独特的领会能力,就经常鼓励他独自思考、独立解决问题,钱学森每次都没有让老师失望。
有一次,上化学实验课,王老师指导演示后,因为有事暂时离开了。钱学森完成实验后,整理好实验记录,就去观看别的同学的操作,如发现同学有不规范的地方,便及时指出来;同学有疑问时,他总尽己所知耐心地讲解,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小老师”。
下课了,同学们三三两两地离开实验室。钱学森默默地整理各种仪器,擦拭实验台。一边干活,一边回忆全部实验经过,他忽然感到同学们的实验结果和自己的并不完全一致,于是,打开记录本,他开始重新操作,每做一次,认真记录一遍。
快下班时,王老师回来了。他发现实验室的灯仍然亮着,心里暗暗责怪粗心的学生。
当他快步走到门前时,透过半掩的门和整齐放置的器皿,他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正埋头在实验台上写着什么。
聚精会神的钱学森并没有发现老师走进来,直到他做出了自认为满意的答案,才直起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王老师,您怎么来了?快请坐。”看到老师微笑着站在自己背后,钱学森忙向老师问好。
“我经过这里,看见灯还亮着,觉得奇怪,就进来看看。你的疑问和见解我都了解,给我很大的启发。你这种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很难得的。好好努力吧!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很落后,这也是我们遭受欺辱、任人宰割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森,好孩子,好好用功,为我们国家争口气!”
王鹤清先生表情凝重,手抚心爱的弟子结实的双肩。看着老师眼底闪动的泪光,钱学森心中无比激动,两行热泪滚下腮边……
钱学森曾给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写过一封信,他在心中深情地回忆起在初中三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中午午餐后休息时,同学们在一起闲聊的时候,一位同学大声说:你们知道不知道20世纪有两位伟人,一个爱因斯坦,一个是列宁。大家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那是他从图书馆借的一本书上看到的。再问他,终于弄清了爱因斯坦是科学伟人,列宁是革命伟人。
列宁带领俄国人民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震惊了全世界,同时,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钱学森当时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还不很了解,只是觉得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爱因斯坦的学说玄奥,钱学森难以读懂,但还是详细地做了阅读笔记。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愈来愈浓,前人取得的辉煌成就,既是对他的鼓舞,同时又是对他的鞭策。
中学生活的最后一年,钱学森更加坚定了科学报国的决心。这一年,数学老师傅仲孙先生教他们的几何课。傅老师那时己在北师大数学系担任讲师,附中请他给学生讲授几何,他欣然应允。
几何课上,傅先生声音清朗,思路明晰,讲解透彻,并且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有一次,钱学森正在作图时,因为一时疏忽描错了一条线,傅先生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钱学森知道老师说的是对的,可是同学们都在看着自己,他的心里有点儿愧疚,傅老师看了看脸窘得通红的钱学森,请他坐下。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
“孩子们,不是老师太苛刻,学习科学实在是容不得半点儿马虎,一次物理、化学实验,稍有疏漏,就可能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一项工程设计,错了一个小数点,就会造成重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同学们,科学之路,绝非坦途,只有百倍艰辛,才能换来一分收获,没有恒心勇气,不苛求自己,将难有作为。”傅先生诚恳、坦率的话语在教室里回荡。
钱学森怀着激动的心情,迎视者老师殷切的目光,他第一次了解了: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在中学时代,对钱学森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老师还有:生物老师俞君适先生,博物老师李士博先生,美术老师高希舜先生,高先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王鹤清老师为鼓励钱学森的科学研究,给他自由到实验室做实验的便利,还从自己的藏书中精选出一部分,指导他阅读、学习。这些老师不仅教给钱学森丰富多彩的知识,而且交给他很多有益的人生道理。
1929年,钱学森中学毕业了。
几年的校园生活中,高大的松树,光滑的石阶,整洁的青砖小路,宽阔的操场,明亮的教室……到处留着他成长的痕迹。告别的心情中总有一缕淡淡的忧伤,钱学森留恋这个生活了几年的园子,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给自己的关怀和教诲,都镌刻在他的灵魂深处,在后来的日子里,时时浮现在记忙中,激励他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