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会战拉开序幕
- 毛泽东说:“美国人讲中国地层老,没有石油,看起来起码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的,怎么样,石油部你也给我们树立点希望!”
- 邓小平说:“就经济价值而言,华北和松辽都是一样的,主要看哪个地方先搞出来。”
- 余秋里用手指着松辽平原地质图,态度坚定地说:“我们打算用3年时间攻下松辽!”
毛泽东号召拼命寻找石油
1956年2月16日9时,中央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匆匆来到丰泽园颐年堂向毛泽东汇报工作。他们走进毛泽东办公室时,看到在座的还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和薄一波。他们显然也是来听取汇报的。
李聚奎汇报的时候,毛泽东十分认真地听着,还不断提出问题,追根问底。
到了中午,毛泽东让炊事员给每人做了一大碗面条,边吃边谈。
李聚奎当石油部长还不到半年,有些问题回答不上来,感到有些尴尬。
毛泽东看了看李聚奎,笑着说:“你谈得不错嘛!才去了5个多月,有些情况不知道,不能怪你,时间太短了嘛!”
下午散会后,毛泽东决定安排时间再谈一次。李聚奎请示说:“下次再来汇报,让我们的部长助理康世恩一起来好不好?”毛泽东点头表示同意。
2月26日,李聚奎带领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康世恩匆匆来到中南海勤政殿。他们落座后,发现在场的除了毛泽东以外,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等人。
汇报开始的时候,康世恩拿出准备好的提纲念了起来。他刚刚念完开头的一段,毛泽东就挥了挥手,说:“你不要念了,我这里也有本本,就随便说吧。”
毛泽东问:“地质年代如何划分?根据是什么?”
康世恩连忙回答:“主要是根据地球发展不同时期的地质标本。”
毛泽东接着又问:“那为什么叫第三纪、白垩纪、侏罗纪?”
康世恩说:“这是按照世界统一的化石标本来划分。比如白垩纪的代表地点是英国出露的地层。侏罗纪由于法国和瑞士之间的侏罗山而得名。震旦纪来自中国南口的出露地层。”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又问:“石油是怎么生成的?”
康世恩讲了世界上关于石油生成的两派学说,一是有机生成说,一是无机生成说。
毛泽东问:“你赞成哪一种学说?”
康世恩说:“我赞成有机生成学说。”
毛泽东又问:“有机物为什么会变成石油?怎么找石油?什么叫构造?”
康世恩拿纸边说边画,说明各种不同类型储油构造。
毛泽东又问:“中国应该怎么找油?”
康世恩汇报说:“新疆黑油山已有一口井出油,正在继续勘探;玉门老君庙油田是主要生产基地。
毛泽东说:“美国人讲中国地层老,没有石油,看起来起码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的,怎么样,石油部你也给我们树立点希望!”
康世恩有些为难地说:“新疆、玉门都是戈壁、荒滩。”
毛泽东说:“搞石油艰苦啦!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康世恩说:“苏联老巴库油田,已开采100多年,这个油田有几十个油层重叠在一起。”
毛泽东说:“这是架起来的楼房啊,比单层油田更好,开起来更省钱,你们也要找几个楼房式的油田。”
康世恩说:“找油从普查、详探到开发三个阶段,我国才开始第一步的普查。”
毛泽东说:“看来你们需要一个县发一台钻机,叫他们到处凿一凿。”
毛泽东又问李富春:“我们的石油投资占多大比重?”
李富春说:“只占百分之几。”
毛泽东说:“我们全国一年要钻100万米进度。”
康世恩说:“石油部成立晚,干部少。”
毛泽东立刻说:“调一些给你们,各部门要平衡。”
在这次会谈中,毛泽东还要求石油部搞区域勘探要有全面规划。
3月6日,陈云召集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人俊、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和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康世恩等讨论落实毛泽东的指示,研究李四光提出的关于加强石油勘探的意见。陈云还专门写信给李聚奎,并附上了李四光写给中央领导要求加强石油勘探工作的信。陈云提出,要在两三年内找到一两个大油区。
1958年1月,在一次会议休息时,周恩来将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余秋里叫到一旁,对他说:“我们准备让你和李聚奎同志对调一下,请你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
余秋里毫无思想准备,他知道石油部长是个责任重大的职务,稍加考虑后,他说:‘总理,这个任务我可承受不了啊!’”
周恩来也没有时间再多说什么,只对余秋里讲了句:“你考虑考虑,毛主席还要找你谈话。”
1月下旬的一天,中央办公厅通知余秋里当天下午到毛泽东办公室开会,并特别嘱咐要早一点到,毛泽东要与他谈话。
下午,余秋里准时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毛泽东让他坐下以后说:“总理他们提议,调你到石油部当部长,我们都赞成,总理和你谈过了吧?”
余秋里说:“总理和我谈过了。我考虑,我从来没有搞过工业,石油在地下,情况更复杂,这个任务我感到恐怕承担不了。军队中比我强的人很多,是不是另选一个人?”
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余秋里的话,只是问了句:“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余秋里回答说:“43岁。”
毛泽东笑着说:“43岁,儿童团嘛!”
接着毛泽东又严肃地说:“我过去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拜他们为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
毛泽东稍停了停,又说:“我们军队的高级将领,很多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了我军的优秀指挥员和政治工作干部。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打仗、搞经济建设都是如此。”
毛泽东还幽默地问余秋里:“你是不是不愿脱军装啊?”
余秋里赶紧说:“不是。”
毛泽东又说:“部长以上干部调动,是中央决定,不是转业。你如果转业,要发一笔财呢!”
毛泽东又说:“李聚奎同志是个很好的同志,他年纪大了。你年轻,精力充沛。中央决定,你们两个换一换。”
这时,参加会议的人们陆续来到了毛泽东的办公室。毛泽东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余秋里。
余秋里知道这次谈话该结束了,就表态说:“主席,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我一定按照你的指示,在实践中去学习,努力把工作做好。”
毛泽东满意地说:“好!就这么定了。你如果缺干部,可以指名要,军以上干部你愿意选谁就选谁。”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余秋里为石油工业部部长。
余秋里还没有走马上任,中央又作出一项与石油工业关系重大的决定。
邓小平提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
1958年2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决定由总书记邓小平主管石油工业。
邓小平接到任命以后,他立即从成都打电话到北京,要求地质部和石油部派人到成都向他汇报四川石油勘探的情况。
何长工和康世恩立即赶赴成都。何长工当时担任地质部副部长,康世恩已升任石油部副部长。
何长工汇报说:“地质部在川中岳池打了一口浅井,一天出油200至300公斤。”
邓小平听后满意地说:“这个油找得好!比克拉玛依值钱!”
邓小平十分清楚在四川找到石油,距离工业重点近,使用起来更方便,因此比克拉玛依的石油更具有经济价值。
邓小平从四川开会回到北京以后,又用两个下午,在中南海居仁堂听取石油部的汇报。参加汇报的有李聚奎、余秋里、唐克、翟光明等。李聚奎此时虽已接到新的任命,但还没有离任,余秋里也还没有在石油部正式上班,唐克当时担任石油部勘探司司长,翟光明是经验丰富的地质师。
会上,李聚奎汇报了石油工业的形势和基本情况,唐克汇报了各地区的勘探开发情况,重点汇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石油勘探部署。邓小平聚精会神地听着,还不时作些记录。
石油部门广大干部都十分关注石油工业的发展道路,却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答案。
邓小平同志听取汇报时说:“听说你们石油工业部有搞人造油和天然油的作法。石油工业怎样发展,我看人造油是要搞的,并且下决心搞。但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当然要靠天然油。”
邓小平这句话,明确提出主要是靠发展天然油,实行天然油、人造油并举的方针。
唐克汇报到石油勘探的部署时,邓小平环视一下大家,他接着说到:“石油勘探工作应当从战略方面来考虑,同时还要把战略、战役、战术三者结合起来。在建设西部天然石油基地的同时,要把石油勘探的重点放到东部地区。”
邓小平的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兴趣。他们都用敬佩和期待的目光注视着邓小平。
邓小平又说:“把真正有希望的地方,如东北、苏北和四川这三块搞出来,就很好。对这些地方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地质上创造一个打井的基础,可以3年搞成,也可以5年搞成,应该提出一个方案来。”
在场的人都专注地听着邓小平的发言。
邓小平又接着说: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地区能够找出油来,就很好。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是选择突击方向,不要十个指头一般平。全国如此之大,二十、三十个地方总是有的,应该选择重要的地区先突击,选择突击方向是石油勘探的第一个问题。不然的话,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
邓小平强调要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加快石油勘探工作,并且说:
就经济价值而言,华北和松辽都是一样的,主要看哪个地方先搞出来。把真正有希望的地方,如东北、苏北和四川这三块搞出来,就很好。对这些地方,应该创造条件,在地质上创造一个打井的基础,可以3年搞成,也可以5年搞成,应该提出一个方案来。对于松辽、苏北等地的勘探,都可以热心一些,搞出一些初步结果。苏北就是搞个玉门油田,一年30万吨,那也很好嘛!吐鲁番就在铁路线上,搞出油来就很好。
邓小平还特别强调:“搞油和打仗一样,过分分散就不利。”
邓小平的话让余秋里明白许多道理,余秋里从邓小平的指示中受到很多启发。他立即着手新的工作安排。
石油部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制订石油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并且仔细研究怎样把石油勘探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东部地区这个重要问题。为此,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发现松辽油田否定中国贫油论
1959年2月8日,正值农历春节,千家万户都在喜笑颜开地欢度这个中国传统中最为隆重的节日,鞭炮声此起彼伏。石油部办公大楼会议室里却坐着一群无心过春节的人,他们都是石油系统的人,此时正在开会。会议的议题就是松基3井。
会议由康世恩主持。会议从初一开到初三,大家一直争论不休,最后康世恩拍板:现在松基3井的位置十分理想,要尽快准备好开钻!
第二天,康世恩将松基3井的情况向余秋里作了汇报,然后他们又一起到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家去拜年。他们见面只相互寒暄了几句,就开始商谈起石油勘探这件大事。
余秋里用手指着松辽平原地质图,态度坚定地说:“我们打算用3年时间攻下松辽!”
何长工开心地笑了起来,说:“这样吧,4条地质综合大剖面由地质部来承担,松基3井等基准井的任务由石油部来完成。咱们携手并肩,团结一心,争取早日拿下松辽。”
其实,石油工业部对于松辽平原关注已久。
1957年7月,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根据石油工业部的指示,派出了一个由7人组成的地质综合研究队奔赴松辽平原。经过半年多的工作,这个研究队得出结论:松辽平原石油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储油条件良好,在这里找到大量石油的希望很大。
1958年3月,石油工业部经过慎重考虑和仔细研究,决定把东北地区的松辽平原作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主战场之一。
1958年7月,松辽石油勘探局的钻井队首先在松辽平原东北斜坡地区钻了第一口基准井——松基1井,结果一无所获。
8月,他们又在松辽平原东南部的隆起区打了松基2井,结果仅见到少量的油气。
9月,石油部和地质部召集参加过松辽勘探的技术人员开会,讨论松基3井的井位。大家经过仔细分析,最后一致同意将松基3井井位定在大同镇高台子隆起上。因为这里不但符合基准井井位分布原则,而且靠近铁路,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都十分理想。石油部于11月29日批准松基3井的井位。
1959年4月11日,松基3井正式开钻。
7月份,开始连续取心。取出的油砂含油饱满,并且从泥浆中返出原油和气泡。现场技术人员将这些气泡收集起来,可以点燃,并且火焰呈蓝色,证明是石油气。
9月6日,第一次射孔试油。起初井口没有任何显示。为了把原油抽出来,康世恩提出轻提深部捞水的方法。经过近20天的辛苦工作,井底的泥浆都被清除干净。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终于喷出了棕褐色的原油!在场的人们都惊喜万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喜讯迅速传遍松辽平原,并且像一只长了翅膀的小鸟一样,很快传到了北京。
至此,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中国石油资源丰富,还是贫乏的论战终于结束了。
余秋里深有感触地说:
松基3井的喷油,松辽油田的发现,不是偶然的碰运气。而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贯彻了正确的方针,采取了正确的方法,进行了大量艰苦工作的结果。
余秋里要求搞好松辽大战
松基3井出油以后,石油部党组经过商量确定,这次松基3井出油,不要急于对外宣传,而是先埋头苦干。在整体工作上,也不要打乱原有的部署,首先要做好西北的天然油气基地和东北的人造油基地建设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松辽地区的勘探工作。
就在这时候,石油部党组又收到一份很有价值的新地质资料。这份资料是地质部现场地质队送来的。这些资料反映,高台子、葡萄花、太平屯这些局部构造,在整体上被一个更大的构造带,大同镇长埂所控制。这个大构造带就在松辽平原中央。
石油部党组针对这种情况,决定加快大同镇地区的勘探,并且制订出分两步走的计划。第一步以高台子、葡萄花地区为重点,1959年底前先拿下一批探井。第二步是在1960年初再铺开一批探井,扩大钻探范围。
1959年10月26日,石油部党组扩大会议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石油部的领导和司局长,还有各石油局厂的党政主要领导。
会议开始时,余秋里等领导并没有作报告,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
大家经过热烈讨论,都认为应该在松辽地区组织一场大战役,这场大战役最好分为两个阶段来打。
第一阶段从1959年冬天开始,在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打一批探井,1960年3月打下来,找出高产区。如果第一阶段成绩理想,就开始第二阶段的工作。就要组织大规模力量进行突击,展开大会战,查明面积和储量。
余秋里对大家的意见表示赞同,他在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
实践证明,集中使用力量,绝不是一个暂时性措施,而是一个带有长远性指导工作的原则。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分主次、轻重,而平列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即使是在次要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甚至是百分之百地完成了任务,也仍旧不能获得全局的、决定性的胜利。而只要在重点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即使在其他方面发生了一些缺陷,就全局来讲,仍然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余秋里还充满豪情地说:“1960年我们打算在松辽地区组织一个大的战役,争取拿下规模面积,当年就生产一定数量的原油。希望大家做好大战松辽、支援松辽的思想准备。”
在场的人都深受感染,纷纷表示一定要大力支持松辽大会战,要人给精兵强将,要设备给优良设备。几个石油管理局的领导甚至还表示愿意亲自参加松辽大会战,为松辽大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12月底,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经济计划问题,会议由邓小平主持。余秋里此时正在大同镇进行实地考察,就由周文龙在会上汇报了石油工业的进展情况。
周文龙汇报说:“石油工业部争取在明年一季度在松辽摸出样子,上半年见个分晓,3年内拿下松辽、四川,突破鄂尔多斯、苏北、贵州,巩固和扩大现有油田。”
邓小平十分高兴,当场表态说:“这样搞完全正确。要集中力量,不要把力量分散!”
得到中央的肯定之后,松辽现场的干部和职工干劲更足了。
他们都知道中国的石油工业正面临困境,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到处都在喊缺油,空军的执勤飞机因为油料紧张而不能正常起飞,就连北京的公共汽车也背上了煤气包。这些困难更加激发了他们努力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的雄心壮志。
新年刚过,松辽大地就接二连三地传来喜讯,位于葡萄花构造上的葡7井于1月7日喷油,接着,葡20井、葡11井、葡4井等相继喷油。
中央决定在松辽开展大会战
1960年1月7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询问余秋里:“余秋里同志,你们那里有没有一点好消息啊?”
余秋里回答说:“从目前勘探情况来看,松辽有大油田!”
毛泽东听了很高兴,说:“呵,有大油田?”
余秋里说:“是的,主席!我刚从黑龙江回来,有可能找到大油田。如果不留余地,大胆地说,大油田已经找到了。我们正在加紧勘探,半年左右就有眉目了。”
毛泽东听后异常高兴。
余秋里参加完这次会议后,更加意识到党和人民对于石油工业部的重托,工作起来更加废寝忘食。
1960年2月1日,石油工业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余秋里、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刘放等党组全体成员和部机关部分司局长参加了会议,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赴松辽专家工作组的一些成员。
会上首先由专家工作组的人汇报了大庆长垣的地质情况和勘探形势,以及下一步勘探部署和开辟生产试验区方案的计划。
专家工作组的同志汇报说:“在葡萄花构造上,最先喷油的是葡7井。这口井1月7日喷油,日产原油明显高于松基3井。接着,葡20、葡11、葡4等井也陆续喷油。另外还有7口探井,已经钻到油层,油层情况也很好。这些探井控制的油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在1亿吨以上,相当于克拉玛依油田的规模。”
听完专家的分析,参加会议的人脸上都露出欣喜的表情。
经过热烈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松辽平原石油勘探形势很好。再加上油田处于物产富饶的东北平原,工业基础十分雄厚,交通也十分便利,在勘探和开发建设速度上应该比其他地区进展得更快一些。
但是,有了这样一个油田,怎样才能把他拿下来呢?
参加会议的人都知道西方国家正在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中苏关系也日趋恶化,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因此,中国石油工作者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拿下油田。他们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余秋里深知形势严峻,在会上鼓励大家说:
我们搞石油勘探,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在情况基本搞清的情况下作出决断。有充分根据而不敢作决断,就会贻误时机,就会一辈子落后。现在国家迫切需要石油,松辽资源又比较可靠,地质情况也搞得比较清楚,改变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在此一举。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背水一战,全力以赴,尽快拿下这个大油田。松辽石油会战,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管有天大的困难,也要硬着头皮顶住。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听完余秋里的话,大家都深受鼓舞。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大家都纷纷出谋划策。有人建议会战中从各油田、厂矿抽调的队伍,抽调出来的人员一定要思想过硬,技术过硬,头等的技术和头等的设备都要用上。有人建议组织2000人的专业技术队伍,石油科学研究院、各油田的专家,石油学院的教授、讲师和学生,都要到现场参加会战,集中一切力量搞技术攻关。
余秋里等领导面带微笑地听着大家的发言,不时微微点头。他们最后决定组织松辽石油会战,由石油部党组直接领导。余秋里、孙敬文、康世恩到前线指挥。部机关抽调一半干部参加会战。会战队伍由石油系统各企业事业单位抽调组成,各单位带队的主要领导干部由石油部亲自点名指定。
1960年2月13日,石油部党组给中央写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上报周恩来、李富春、薄一波并中央。
报告说:
最近,我们对东北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作了反复的研究和讨论。从现在已经掌握的资料来看,可以说形势很好,来头很大。
……
整个大庆地区,从地质资料上看,是一个很大的适于储油的构造带,面积达2000余平方公里。现在拿到手的这块油田,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边界尚未摸到。看来,储油面积还会有大的扩展,远景非常乐观。
报告还详细讲述石油部最近的工作计划:
我们打算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办法,来一个声势浩大的会战。从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石油管理局和其他有关石油厂、矿、院、校,抽调几十个优秀的钻井队和必需的采油、地质及其他工种队伍,加上2000多名科学技术人员,参加这个大会战。抽调的人员都要精兵强将,在现场大搞比武竞赛,掀起一个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一鼓作气地拿下这个地区。
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石油工业部关于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的报告。中央还将这个报告批转给华东局、黑龙江和其他有关省、市、自治区党委、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地质部和其他有关部的党组。中央还在批示中指出:
中央同意石油部党组“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现发给你们,望予支持和协助。
石油部为了加快松辽地区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准备抽调各方面的部分力量,进行一次“大会战”,这一办法是好的,请各地在不太妨碍本地的勘探任务的条件下,予以支援。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我国的石油工业特别是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在两年中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仍然是一个薄弱的方面。积极加快地进行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对于迅速改变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状况,有着重大的作用。
石油大会战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