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

    1923年(大正十二年)4月,16岁的秀树进了府立第三高等学校(相当我国的大专)。这所学校是通往名牌大学的阶梯。秀树比同班的学生要小两岁,仍是满脸稚气。他进小学的时候,就比别的孩子早了一年,又是只念完四年中学就报考第三高中的。那时候允许念完中学四年课程参加入学考试的高中只有第三高中一所学校。秀树选择了理科甲班,校长仍是京都一中的森外三郎。原来,第三高中发生了学生罢课事件,为了解决问题,森外被调到三高。许多学生成年以后回忆起当年的母校,都对森外先生充满感激与敬佩之情。

    20世纪20年代的高中生们,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多数人是棒球迷,不是先生就是拉拉队的队员。每年的校庆日还要大大的热闹一番,许多学生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了。校园里搭起了许多棚子,搞起了各式各样的模拟店。多是卖吃的。附近的市民们也都踊跃光顾,不愁不热闹。一边品尝学生们像玩儿似的做出来的小吃,一边像赶集似的逛来逛去。也有些带有文化气息的活动,像茶道啦、书法啦、音乐表演啦等等。当然对于那些关心社会问题的学生们来说,这是宣传他们观点的好机会。喇叭的声音大得让人躲得远远的,日子过得很快活。

    在中学时绝对不敢尝试的禁果——恋爱,到了高中以后,就从校规里删除了,一些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学着大人的样子谈起恋爱来。学校里的体育明星和演说家,常常成为女孩子追逐的目标。

    那时候最时髦的是穿破衣服。帽子也要想法弄得破旧不堪才肯戴。新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破烂衣服就向老学生借,穿新衣服是乡巴佬。总之,一切时髦的东西必须是旧的、破的、脏的,宿舍里也是又脏又乱。

    这种生活情调对秀树却没有多大吸引力。不过,高中时代的秀树性格较少年时代开朗得多了,他常跟大家一起打打棒球。也曾参加过拉拉队,抬着大鼓,摇着红旗,狂热地为第三高中的棒球队助威呐喊。一年暑假,京都一高和三高的一场比赛在东京举行,许多三高的学生赶到东京为本校的球队助威,秀树一反常态也跑到东京参加了。三高输了,他们就返回了京都。第二天(1923年9月1日)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关东大地震。

    秀树真正的兴趣和爱好是在图书馆。三高的图书馆藏书丰富。他的课余时间多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一年级的时候他在图书馆里读了大量科学史方面的书籍,使他能对科学有一个整体概念,并且对各学科也有了一个较清楚的概念。与中学时代不同,读文学书的比例少了。

    三高的数学课,实际上不好学,研究物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力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体应用的方式多是解微分方程式,所以才叫数学。担任这门课程的是掘井健夫先生,他在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物理教研室从事光学研究。他的课,比起理论研究来,更加重视数学基本功的演练。只是把讲义的要点记下来,就想完成掘井先生的演习题,是不可能的,需要有较高的解题技巧才行。能进三高,并且能遇上掘井这样的老师,对汤川后来所从事的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

    秀树仍然迷恋于物理。虽然数学是他的长项,可是他觉得数学太抽象了。他读了田边元关于量子力学的书,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仍然感到深奥难懂,有如堕入五里云雾。可是这非但不能吓跑他,反而令他更加入迷。

    1920年前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曾十分活跃。当时,很多大学生都在研究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东京大学的一部分学生于1918年成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学生团体叫“新人会”。在日本青年中很有影响。秀树的同龄人中,有些人对这股强大的社会思潮,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显得比秀树成熟多了。秀树似乎与此无缘。不但是社会活动,就连课堂上讲授的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他也不感兴趣。他觉得这些内容跟他毫无关系,只是考试的时候抓过来背一下,好在他总能顺利地过关。

    汤川在三高的第二外语选的是德语。他计划通读一本原文书来提高德语水平。有一天,他在一家书店里偶然发现了布兰克著的德文版《理论物理学导论》,共五卷。光是作者的名字就令他兴奋不已,因为他从田边元的书里记住了这个非凡的名字——一个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1900年首先提出量子论,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他马上买下了这套书。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令他满意的是,他能看懂的部分远比他料想的要多,因而他对自己的德语比较有信心了。更令他兴奋的是对于理论方面的理解,比他刚进三高的时候有了很大的长进。他几乎是在亢奋的状态中贪婪地读完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人生之路,那就是学习,而且是学习物理学。汤川高中时代的生活似乎单调一些,他也没有谈过恋爱,依然像中学时代那样默默无闻。他沿着一条笔直的路奔跑着,一刻不停。于是汤川秀树决定报考京都大学物理系。当然他很顺利地就通过了入学考试,成绩是拔尖儿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