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名医十七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学者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有比自己高明的人可以当自己的老师。这句话经过岁月的锤炼,已成为千古名言。历史上无数莘莘学子按照孔子的话去做,而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叶天士读私塾时,《论语》是他烂熟于心的课程,当然不会不知道孔子的这句话。虽然他没有将之作为条幅悬于家中,但他确实是这么做的。

    毫无疑问,叶天士的中医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亲,他不光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初步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一名医生所应具备的品德,这点可以说使他受益终生。

    朱医生是叶天士的第二位老师,确切地说是他领着叶天士进入了治病救人的实践领域。如果说,当年叶阳生是扶着叶天士走路,则朱医生是指导着他自己走路。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后来当叶天士声名鹊起时,他不但不嫉妒、不难受,反而从内心感到快慰,觉得自己没有辜负恩师的在天之灵,尽到了作为一个弟子所应尽的义务。

    光阴似箭,叶天士渐渐长大成人,他对医学技术的追求也愈加精深,已不满足于只跟从朱医生学习和自己单独揣摩,而是向往更广阔的天地,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他在寻找着这样的机会。

    一天,苏州城外的大道上一前一后来了两人。前面的骑着马,斯斯文文,像是一位读书人。后面跟着的像是小书童,他挑着担子,里面装着书籍及洗换衣物。原来是浙江省的王举人上京赶考,路过此地。

    苏州城就在眼前,西边天际只剩下一抹晚霞,主仆两人决定在城内住下,明天接着赶路。谁知刚在客栈安顿好,王举人就感觉浑身不舒服,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头痛,急忙派书童去找医生。

    书童在附近一打听,有人说叶天士就住在附近,何不找他试试。浙江、江苏为唇齿相依的邻省,对叶天士的医名,主仆俩人也略知一二,当即决定前去请他诊治。

    来到叶家,经详细询问症状,诊过脉后,叶天士对王举人说:“您患的是风寒病(类似现在的感冒),用了我开的药就会好。但身体内还有火热,上京赶考路途遥远,您将患消渴病(类似现在的糖尿病)。不超过100天,必定无办法救治。”说完给王举人开了几服风寒药。就让他们返回了。

    辞拜叶天士回到客栈,王举人一言不发。书童安慰他说:“这是医生惯用伎俩,通过恐吓病人而赚钱发财,何况叶天士也只不过是个医生,又不是神童,他就能说得那么准?您不必太在意。”

    说完,书童忙着煎药服侍举人服下。几服药后,经轻微发汗,风寒已除,吃饭走路和常人一样。王举人对于叶天士所预言“将患消渴病”一事仍半信半疑,本想留在苏州以观究竟,但考试日期渐渐临近。相比之下,功名事大,也就顾不了这么多,仍昼夜兼程,朝京城赶去。

    这天,主仆二人路过镇江金山寺,听人说寺中有位老和尚医术高明,找他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为了验证叶天士所说的话是否正确,王举人决定去拜访这位师傅。

    来到寺中,王举人将来意一一相告,谁知问诊察脉后,老和尚所说的与叶天士所说的毫无二致。举人不觉黯然神伤,莫非自己奋斗多年的科举之业就此白费?忙请求救治的方法。

    老和尚一见举人的表情,忙安慰他说:“常言说得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其病,必有其治法。你从这里启程的那一天,可买金梨(江浙一带对猕猴桃的俗称)数筐随身携带,渴了就生吃,饿了就煮熟吃,连用几个月,我保证病就会好了。”

    王举人按照老和尚的话而行,虽然一路晓行夜宿,辛苦异常,确也平安无事。来到京城,顺利通过了考试,朝廷封了一个相应的官职。

    数月后,王举人衣锦还乡,归至苏州,又巧遇叶天士。叶天士见他精神焕发,毫无病容,非常诧异,忙问其中缘由。王举人便将金山寺老和尚诊治情况如实相告。

    叶天士一听,心想:老和尚能用这种方法治好病人,决非一般医生可比。当即决定前去拜老和尚为师。他化名为“张生”,乔装打扮成穷苦人,来到金山寺,恳求留在佛门,平时就在寺中打打杂役,有时也跟老和尚学医。

    老和尚见张生言辞恳切,不像刁滑之徒,就收留了他。在这段时间里,老和尚每次出去看病,都把他带在身边,让他代抄处方。晚上,又与他谈论医道。师徒俩乐此不疲,形影不离。

    有时叶天士也代老和尚拟方,老和尚见了他开的处方后说:“你的学问已和苏州的叶天士不相上下,为何不独树一帜,反跑到我这老朽处学习?”叶天士回答说:“弟子我担心不好好学习,会像叶氏那样误人性命,因而希望精益求精,只有做到万无一失,方可治病救人。”老和尚赞叹道:“你说得真好,恐怕叶天士是说不出这种话来的。”

    数月过去,一天,山下抬来一位病人,其腹臌胀如孕,且呻吟不已。来人说:“此人腹痛数年,现在更厉害了,请师傅快想想办法吧!”

    老和尚诊察完后,让叶天士复诊,并开出处方。叶天士先开了白信(即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的矿石,有毒)三分,老和尚见了点头称是:“这药开得好,只是太谨慎了点,此方须加入砒霜(即三氧化二砷的俗称,有毒,中医古籍记载可作药用)一钱,以起死回生,永除疾患。”

    叶天士一听,大吃一惊:“这个人患的是虫蛊(中医病名,由肠寄生虫所致的疾病,病人经常腹部胀满,皮色苍黄,青筋暴露,类似现在的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用白信三分,使肠中的寄生虫死去即可,用这么多的砒霜病人怎能吃得消?”

    老和尚说:“你只知道是寄生虫在作怪,但不知道虫的大小,这虫长得将近20余寸,你用三分白信,只不过暂时使虫麻痹一下,过后又会苏醒,使人再次发病。等你再次用药时,虫子已产生了耐药性,即使用药倍量,也没有什么效果。若现在用一钱砒霜,就可以一次将虫杀死,使之随大便排出体外。一劳永逸,岂不更好?”

    一席话,说得叶天士心悦诚服。老和尚叫侍者拿出砒霜一钱,放入病人口中,用汤送下。并对来人说:“赶紧将病人抬回家,今天晚上他的大便中肯定有虫子解出来。”

    当天晚上,病人大便中果然解出一条红色的虫子来,将近2尺长。病人觉得一阵轻松,腹中饥饿,想吃东西。老和尚让他用人参、茯苓(具有补益性质的两味中药)捣成糜粥喝,调治了将近10天,病人就痊愈了。

    这件事使叶天士感触很深,他想:自己在老和尚这里学了不少知识,眼看快告辞师傅,不应再隐瞒身份了。遂对老和尚拱手道歉说:“师傅,实不相瞒,我就是苏州的叶天士。因羡慕先生您的高超医术,想跟从学习,又怕遭到拒绝,故此改名换姓,前来求学,望先生恕学生欺骗之罪。”

    老和尚一听,恍然大悟,怪不得张生如此聪明,医理稍经点拨即可,不像医界圈外之人。同时对叶天士这种认真求学的精神也深为佩服。自此以后,俩人结为至交。

    在这个故事中,老和尚用猕猴桃治消渴,用砒霜治虫蛊(臌胀症之一),是有一定道理的。按中医的说法,消渴是由体内阴虚燥热所致,因此治疗时就要滋阴清热。猕猴桃味甘酸性寒,早在唐·崔禹锡所写的《食经》中就记载猕猴桃具有“和中安肝,主黄疸,消渴”的作用,因此选择它来治疗消渴既方便,又有效。砒霜入药,在中医古籍中屡见不鲜,虽然有毒,但却有截疟、杀虫、腐蚀恶肉的作用,用量一般为1—5分。老和尚竟敢用至一钱,可以想见其临床经验的丰富。

    有一次,叶天士的老母亲患痢疾,自治无效,病情日益严重。初下物为所吃的水谷之品,后来则纯为血色之物。叶天士很是担忧,左思右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这天,叶天士偶然问仆人说:“城内医家中,还有学问大而名声不响的吗?”仆人回答说:“后街有位姓章的,平日夸口技术超过您,但去他那里看病的人也不多。”

    叶天士惊奇此人的勇气,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敢出大言,必有实学。”于是派仆人去请章某,章某初时不应,待仆人反复申明主人之意,章某这才细心询问仆人:“太夫人(对叶天士母亲的尊称)病情到了什么地步,曾服过什么药?”

    仆人回答说:“太夫人服了很多我家主人开的药,但却没有什么效果。眼看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我家主人整天彷徨不安,口中念叨着‘黄连’二字不已。”

    一听这话,章某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心里也就有了主意。随仆人来到叶家,诊察完毕,并取来已服的药方细看,沉思片刻后说:“药与症符合,应当有效。但太夫人的病是热入于心胃之间,药中须加入黄连才能有效。”

    叶天士一听这话,忙点头称是,对章某说:“我早就想用该药,因家母年事已高,唯恐伤了元阳,故不敢用,整天只是念叨不已。”

    章某说:“太夫人两手尺脉长而有神,说明身体底子还好,而且有什么病就用什么药。这样的话,用黄连又有什么顾虑呢?”

    叶天士认为章某所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在方中加入黄连若干,让老母亲服下。服一剂痢疾止,服两剂病就痊愈了。

    母亲转危为安,叶天士非常高兴,他亲自到章某家中致谢,并赠送厚礼。但章某坚持不要。打这以后,有人来找叶天士看病,他总是说:“章医生技术超过我,可请他治疗。”从此,章某的医名也渐渐流传开来。

    对于痢疾,中医和西医所用的病名相同。它的主要症状是,腹痛,里急后重(中医术语,描写病人时时想上厕所,肛门重坠,但一到厕所又解不出什么,是痢疾的典型症状),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黄连是一味性质苦寒的中药,它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痢疾效果很好,现在就有经提纯的小檗碱入黄连素,用于痢疾或肠炎。叶天士之所以犹豫不决,确实由于本品大苦大寒,年老体弱之人,用起来不能不小心。

    类似这样的例子叶天士经历了不少。

    有一次,叶天士看到徐灵胎(比叶天士稍晚的清代医学家)的一张处方,他一面赞赏徐灵胎看病“颇有心思”,一面批评徐方缺乏古代医书的理论根据,学无根底。后来,他读了唐代医家王焘的《外台秘要》一书,发现徐方是从该书中化裁而来,便责怪自己读书不够,承认自己以前的批评不对。认识到:“我以前说徐灵胎所开的处方毫无根底,谁知是出自《外台秘要》一书,由此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掉以轻心。”

    据传山东有位名医刘某,以精针刺技术闻名,叶天士早就想跟他学习,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正巧那位名医有位外甥,患病后其舅未能将之治好,经人介绍特地前来求叶天士诊治。在叶氏的认真治疗下,吃了几服药病就好了,患者很是感谢他。叶天士趁此机会恳求患者介绍他去拜刘某做老师,并隐姓埋名甘当学生。

    有自己外甥的推荐,刘某自然接纳了叶天士。

    在刘某那里叶天士每天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遇到一位神志不清的孕妇,刘某诊脉后,说已无能为力了,打算推辞掉。叶天士观察到这个孕妇即将临产,只因胎儿不能转跑(胎儿压迫孕妇膀胱,导致孕妇小便不通的病症),所以痛极而不省人事。他当即在孕妇脐下刺一针,并瞩将她抬回家。回到家中不久,孕妇觉得腹中疼痛,顺利生下一位男婴。

    刘某知道这件事后很是惊奇,细细察访,才知道这位学生就是叶天士。叶天士便把自己苦心求教的心情坦诚相告,刘某很感动,于是将自己的真正技术全部传给了叶天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天士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治病时从不依仗自己是名医而对病人和其他医生吆五喝六,而是非常谦逊和蔼。为了取得更好的疗效,他常常在治病时请别的内行医生来帮忙。

    有个病人,饮食睡眠没有什么异常,忽然说不出话来,用了很多药都无效,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说:这是有痰结在肺管里,影响发音,不是单靠药力就能奏效的。于是,他便邀请了一位针灸医生来配合。针灸医生在他的指点下,往病人肺俞穴扎了一针。一会儿,病人猛咳一声,吐出一块“痰核”(病名,指因脾虚不运,湿痰留聚而致皮下生核,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多发于颈项、下颌、四肢及背部),病就好了。

    就这样,叶天士怀着一颗虚怀若谷的心,先后向17位名医学习,汲取了他们的长处,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于实践的精神,终于成为清代一位光芒四射的大医学家。